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第1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第2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 如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①是蛋白质,那么N主要存在于与中央碳原子相连的氨基中
    B. 若②是糖原,那么吃糖过多时②会释放到内环境中
    C. 若③是多聚体,则在原核生物中其为DNA
    D. 若④是油脂,则其在人体主要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
    2. 如图是辛格和尼科尔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生物膜的b、d大多是可以运动的
    B. c分子的特点是有亲水的脂肪酸尾部和疏水的磷酸头部
    C. 生物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与图中的b、d有关
    D. 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a,植物细胞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传递
    3. 内质网负责将多肽链正确折叠和加工成有功能的蛋白质。一些外源性因素(如缺氧)会导致内质网腔内出现错误折叠蛋白和未折叠蛋白聚集等现象,称为内质网应激(ERS)。肿瘤细胞的ERS保护机制可促进未折叠蛋白的正常折叠、加速错误蛋白降解,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质网可对肽链进行合成、折叠、加工等
    B. 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驻留内质网内不会影响内质网的正常功能
    C. 肿瘤细胞的转移与内质网中大量蛋白的错误折叠有关
    D. 肿瘤细胞的ERS保护机制能提高其耐受缺氧环境的能力
    4. 如图为马铃薯植株,其中①②③为不同的器官,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铃薯被水淹时,③细胞呼吸需要乳酸脱氢酶的催化
    B. ②的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时会有[H]的积累
    C. 水淹时,整个植株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大于O2的消耗量
    D. ①处细胞糖酵解阶段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 下列有关实验方法的描述合理的是( )
    A 将一定量胡萝卜切碎,加适量水、石英砂,充分研磨,过滤,获取胡萝卜素提取液
    B. 适当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新鲜黑藻叶装片,可先后观察到细胞质流动与质壁分离现象
    C. 检测样品中的蛋白质时,须加热使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显色反应
    D.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发酵液中酒精含量的多少,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6. 直链淀粉通常由几百个葡萄糖经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淀粉酶有多种类型,其中α﹣淀粉酶可无差别地随机切断淀粉内部的α—1,4—糖苷键,而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非还原性末端以麦芽糖为单位切断α—1,4—糖苷键。如图为不同pH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 α﹣淀粉酶水解直链淀粉的产物中往往含有较多的葡萄糖
    B. β﹣淀粉酶水解直链淀粉的产物中往往含有较多的麦芽糖
    C. 无法通过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检测两种酶催化产物的差异
    D. 在人的胃内,α﹣淀粉酶的活性低于β﹣淀粉酶的活性
    7. 某小组为研究脱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CO2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A. B.
    C. D.
    8. 在黑暗条件下,将分离得到的类囊体放在pH=4的缓冲溶液中,使类囊体内外的pH相等,然后迅速转移到含有ADP和Pi的pH=8的缓冲溶液中,结果检测到有ATP的生成。根据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溶液的H+均来自水的裂解
    B. 黑暗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可产生ATP
    C. 光照条件下植物细胞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腔内H+浓度较高
    D. 若使类囊体的脂双层对H+的通透性增大,ATP生成量不变
    9. 如图表示温度对野生型小麦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已知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P点时表示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B. 在温度5℃-30℃的区间,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C. P点时若突然降低光照,短时间内三碳酸的合成速率升高
    D. 若昼夜等长且不考虑温度的变化,25℃时该野生型小麦有机物积累速度最快
    10. 培养获得二倍体和四倍体洋葱根尖后,分别制作有丝分裂装片,镜检、观察。下图为二倍体根尖细胞的照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根尖都要用有分生区的区段进行制片
    B. 装片中单层细胞区比多层细胞区更易找到理想的分裂期细胞
    C. 在低倍镜下比高倍镜下能更快找到各种分裂期细胞
    D. 四倍体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①的相等,是②的4倍,③的2倍
    11. 某单链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正链 RNA(+RNA)。该病毒感染宿主后,合成相应物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④代表相应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RNA 复制出的子代 RNA具有mRNA 的功能
    B. 病毒蛋白基因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
    C. 过程①②③的进行需 RNA 聚合酶的催化
    D. 过程④在该病毒的核糖体中进行
    12. 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病在胎儿期高发可导致婴儿存活率下降
    B. 青春期发病风险低更容易使致病基因在人群中保留
    C. 图示表明,早期胎儿不含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D. 图示表明,显性遗传病在幼年期高发,隐性遗传病在成年期高发
    13. 肺炎链球菌有多种类型,S型菌可以分为Ⅰ、Ⅱ、Ⅲ型等,其中Ⅲ型荚膜最厚,致病力最强。下列有关R型菌和S型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转移到R型菌内的S型菌DNA片段,其表达产物是荚膜多糖
    B. 厚荚膜基因(S﹣Ⅲ)和薄荚膜基因(S﹣I)可能是一对等位基因
    C. 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只有少数R型菌会转化成S型菌
    D. 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则小鼠不会死亡
    14. 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 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16%
    C. 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36%的男性群体
    D. 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
    15. 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先制作4个蓝色(2个5cm、2个8cm)和4个红色(2个5cm,2个8cm)的橡皮泥条,再结合细铁丝等材料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2个5cm蓝色橡皮泥条扎在一起,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
    B. 将4个8cm橡皮泥条按同颜色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C. 模拟减数分裂后期I时,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要不同
    D. 模拟减数分裂后期II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
    16. 羊瘙痒病是感染性蛋白粒子PrPSc引起的。某些羊体内存在蛋白质PrPc,但不发病。当羊感染了PrPSc后,PrPSc将PrPc不断地转变为PrPSc,导致PrPSc积累,从而发病。把患瘙痒病的羊组织匀浆接种到小鼠后,小鼠也会发病。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动物体内的PrPSc可全部被蛋白酶水解
    B. 患病羊体内存在指导PrPSc合成的基因
    C. 产物PrPSc对PrPc转变为PrPSc具有反馈抑制作用
    D. 给PrPc基因敲除小鼠接种PrPSc,小鼠不会发病
    17. 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栖息在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一条超深渊狮子鱼出现了罕见的金色体色,说明其进化方向与其它个体不同
    B. 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性有关基因的频率
    C. 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在海岸岩礁的狮子鱼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D. 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18. 喷瓜的性别是由复等位基因 aD、a+、ad决定的,aD对 a+为显性,a+对 ad为显性。喷瓜个体只要有 aD基因即为雄性,无 aD而有 a+基因为雌雄同株,只有 ad 基因为雌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喷瓜的性别分别由不同的性染色体决定
    B. 雌雄同株的喷瓜群体进行随机授粉,子代纯合子与杂合子比例为 1:1
    C. Da+和 aDad杂交产生的后代表现型为雄株:雌雄同株为 3:1
    D. 若有两株喷瓜杂交,产生的后代包含以上三种表现型,则后代的表现型之比为 2:1:1
    19. 下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男子癌胚抗原含量偏高,要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体内是否出现了癌变细胞
    B 该男子可能患有高血脂,应少吃脂肪,多吃糖类食物
    C. 若该男子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持续偏高,可能伴随有甲状腺肿大
    D. 血液的生化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否则可能引起代谢紊乱
    20. 当人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
    A. +、-、+、+B. +、+、+、+
    C. -、+、-、+D. +、-、+、-
    21. 老年人睡眠欠佳,表现为睡眠时间短,易觉醒。推测这与Hcrt神经元上K+通透性降低,K+外流减少,导致神经元易被激活有关。利用年轻鼠和老年鼠进行相关研究,下列实验结果无法支持该推测的是( )
    A. 与年轻鼠相比,睡眠阶段老年鼠Hcrt神经元激活次数相对较多
    B. 与年轻鼠相比,静息时老年鼠Hcrt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小
    C. 向年轻鼠的Hcrt神经元中加入Na+通道激活剂,神经元兴奋性增加
    D. 向老年鼠的Hcrt神经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易觉醒症状得以改善
    22. 利多卡因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在患者神志清醒状态下,将利多卡因施用到身体局部使机体部分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有不同程度被阻滞状态。利多卡因能插入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并阻断神经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手指局部麻醉处理后,患者不会产生痛觉,手指也不能运动
    B. 利多卡因可能具有亲脂性、易与蛋白质结合等特点
    C. 施用利多卡因后相关部位的感觉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会改变
    D. 利多卡因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23. 若电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位置,可检测到一次电位变化,如图甲,图乙中的正常曲线。若在某一时刻(处理点),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图甲、图乙中的虚线所示。下列关于处理方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利用某种药物阻断了Na+通道
    B. 图甲利用某种药物打开Cl﹣通道使Cl﹣内流
    C. 图乙利用某种药物阻断K+通道运输K+离子
    D. 图乙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
    24. 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是( )
    A. 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腺垂体
    B. 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C. 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D. 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25. 假说演绎法是科学探索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下列未应用假说演绎法的过程是( )
    A. 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B. 科学家探究DNA的复制
    C. 斯他林发现体液调节D. 卡尔文探究碳反应过程
    26. 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4)的正常浓度范围是:52-127ng/mL,可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激素浓度,其过程和方法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125I-T4是放射性标记的甲状腺激素;T4标准样品(S)的浓度分别为0、50、100、200、400ng/ml)
    A. 125I-T4和样品管中的T4与抗T4抗体发生竞争性结合
    B. 抗T4血清中抗T4抗体的物质的量应低于加入的125I-T4的物质的量
    C. 通过T4标准样品(S0~S400)浓度与沉淀放射性强度大小建立标准曲线
    D. 若待测样品组的放射性明显低于S50,说明提供待测血清的患者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
    27. 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①②③④分泌量会增加
    B. ③与④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 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 激素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28. 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型糖尿病小鼠。为验证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联合用药才能使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将这组小鼠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中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的多少表示血糖浓度的高低,“++”表示血糖浓度正常;胰岛素、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均用生理盐水配制成。)
    A. 第1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B. 第1和2组实验结果基本相同,第5组的实验结果为正常
    C.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四种试剂都应通过饲喂的方式添加
    D. 二甲双胍药物作用的机理可能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29. 高鼻羚羊极其耐渴,在取食青草季节能长期不饮水。下列有关高鼻羚羊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鼻羚羊长期不饮水时,其体内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B. 高鼻羚羊奔跑一段时间后,产生的酸性物质会使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 高鼻羚羊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维持体内胰高血糖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D. 高鼻羚羊在寒冷环境中的产热量与散热量比值等于炎热环境中的比值
    30. 依据下列免疫图像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表示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只出现在体液免疫过程中
    B. 图乙中浆细胞形态和结构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有关
    C. 图丙中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D. 图丁表示诱导靶细胞凋亡的过程,只出现在细胞免疫过程中
    31. 如图表示人体通过免疫系统清除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①②③过程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B. 细胞1、2、3、4、5都能识别抗原
    C. 物质a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溶酶体及线粒体有关
    D. 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细胞5可以快速产生大量的物质a
    32. 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
    B. 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
    C. 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
    D. 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33. 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两位在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这项技术的问世源自于人们在本世纪初对细菌抵御噬菌体的机理研究:不少的细菌第一次被特定的噬菌体感染后,由细菌Cas2基因表达的Cas2核酸内切酶(蛋白质)便会随机低效切断入侵的噬菌体DNA双链,并将切下的DNA片段插入CRISPR位点,形成“免疫记忆”。当细菌再次遭遇同种噬菌体时,由CRISPR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便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如Cas9)准确带到入侵者DNA处,并将之切断,即“免疫杀灭”。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菌体内发生图中的①过程,需要细菌提供场所、模板、原料、能量等
    B. 图中②过程的机理类似于mRNA与DNA模板链的结合
    C. 核酸内切酶Cas2通过识别特定序列的DNA,并在特定位点将DNA切断
    D. 细菌利用CRISPR/Cas9分子装置剿灭入侵噬菌体的过程相当于高等动物的特异性免疫
    34. 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本B/b控制,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群中乙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B. Ⅰ1的体细胞中基因A最多时为4个
    C. 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
    D. 若Ⅲ1与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208
    35. 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它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形成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B. 细胞②中最多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
    C. 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相等
    D. 细胞④~⑦中含32P的核DNA分子数可能分别是2、1、1、1
    二、非选择题
    36. 科研人员研究硅对镉胁迫下烟草光合作用的影响,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备注:镉处理指浓度为0.10mml·L-1的Cd2+处理,硅处理是指浓度为1.00mml·L-1硅酸盐处理。)
    回答下列问题:
    (1)烟草植株的光饱和点是指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的______。据表判断,镉处理可有效降低烟草叶片的______,从而降低______和光饱和点。镉对光合作用的胁迫作用,除表中相关因素外,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进一步研究表明,可溶性硅酸盐水解形成凝胶状硅酸,可以吸附镉离子,从而降低其浓度,使植物根毛细胞通过______(方式)和胞饮作用吸收的镉离子明显减少。镉胁迫条件下使用硅酸盐处理,气孔因素______(填“是”或“不是”)烟草光合作用改善的主要因素。
    (3)烟草叶片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CO2将被还原为______,这些物质主要用于五碳糖再生。已知镉+硅处理组烟草的呼吸速率为0.87μmlCO2·m-2·s-1,可估算烟草叶绿体基质中五碳糖再生的平均速率约为______μml·m-2·s-1。
    37. 水稻雌雄同株,从高秆不抗病植株(核型2n=24)(甲)选育出矮秆不抗病植株(乙)和高秆抗病植株(丙)。甲和乙杂交、甲和丙杂交获得的F1均为高秆不抗病,乙和丙杂交获得的F1为高秆不抗病和高秆抗病。高秆和矮秆、不抗病和抗病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基因B(b)位于11号染色体上,某对染色体缺少1条或2条的植株能正常存活。甲、乙和丙均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甲、乙和丙体细胞的染色体DNA相对含量如图所示(甲的染色体DNA相对含量记为1.0)。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分析乙的核型,取乙植株根尖,经固定、酶解处理、染色和压片等过程,显微观察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其中酶解处理所用的酶是________,乙的核型为__________。
    (2)甲和乙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1基因型有_______种,F2中核型为2n-2=22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3)利用乙和丙通过杂交育种可培育纯合的矮秆抗病水稻,育种过程是_________。
    (4)甲和丙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写出F1自交获得F2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
    38. 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产生高血糖,动物摄食会导致胃内分泌细胞分泌的G蛋白下降,G蛋白水平下降会降低饥饿感,进而调节摄食行为。高脂饮食能诱发胰岛素抵抗,对G蛋白分泌的影响与正常饮食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升高G蛋白的含量。为了验证上述结论,请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及分析。
    材料与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正常小鼠若干只。普通饲料、高脂饲料、血糖测定仪、胰岛素分析仪、胃组织G蛋白分析仪。
    (要求与说明:血糖、胰岛素和胃组织G蛋白测定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分别测定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
    ②实验分组与处理: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实验鼠均分为3组。
    甲组:18周普通饲料;
    乙组:12周普通饲料+________;
    丙组:___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按上述实验分组培养18周,每周定时测量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含量。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第18周的检测结果,设甲组各指标水平均设置为1)_______。
    (3)讨论与分析:
    ①根据题干分析,甲组小鼠摄入普通饲料后血糖升高时,小鼠机体限制血糖显著升高的机制是________(答出2点给分)。
    ②从分子水平分析,胰岛素抵抗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导致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使组织细胞________葡萄糖能力下降,引发高血糖。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100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4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280
    mg/dL
    150~220
    促甲状腺激素(TSH)
    5.9
    μIU/mL
    1.4~4.4
    癌胚抗原
    685.03
    ng/mL
    0~5.0
    管别
    S0
    S50
    S100
    S200
    S400
    待测样品管
    T4标准样品(ml)
    50
    50
    50
    50
    50
    -
    待测血清(ml)
    -
    -
    -
    -
    -
    50
    125I-T4(ml)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抗T4血清(ml)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摇匀37℃温育60分钟(抗原—抗体反应)
    离心15分钟(抗原—抗体复合物位于沉淀中),测量沉淀的放射性强度
    组别
    1
    2
    3
    4
    5
    处理方法
    胰岛素
    ×




    生理盐水

    ×
    ×
    ×
    ×
    二甲双胍
    ×
    ×

    ×

    磺脲类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
    +++
    处理
    表观光合速率
    (μmlCO2·m-2·s-1)
    光饱和点
    (μml·m-2·s-1)
    气孔导度
    (mml·m-2·s-1)
    胞间CO2浓度
    (μL·L-1)
    总叶绿素含量
    (μg·cm-2)
    对照组
    20.57
    1200
    1072.00
    260.33
    1.35
    镉处理组
    5.40
    900
    168.00
    300.67
    0.56
    镉+硅处理组
    9.33
    1050
    190.33
    266.33
    0.90
    嘉兴一中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如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①是蛋白质,那么N主要存在于与中央碳原子相连的氨基中
    B. 若②是糖原,那么吃糖过多时②会释放到内环境中
    C. 若③是多聚体,则在原核生物中其为DNA
    D. 若④是油脂,则其在人体主要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
    【答案】D
    【解析】
    【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一般是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S;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
    【详解】A、若①是蛋白质,那么N主要存在与中央碳原子相连的氨基中,也可能存在于R基团中,A错误;
    B、若②是糖原,则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吃糖过多时不会释放到内环境中,B错误;
    C、若③多聚体,则在原核生物中其为DNA或RNA,C错误;
    D、若④是油脂,则其在人体主要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D正确。
    故选D。
    2. 如图是辛格和尼科尔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生物膜的b、d大多是可以运动的
    B. c分子的特点是有亲水的脂肪酸尾部和疏水的磷酸头部
    C. 生物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与图中的b、d有关
    D. 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a,植物细胞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a为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据此可以判断物质是进细胞还是出细胞;b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c为磷脂分子;d为蛋白质。
    【详解】A、构成生物膜的b磷脂双分子层、d蛋白质大多是可以运动的,A正确;
    B、c磷脂分子的特点是有疏水的脂肪酸尾部和亲水的磷酸头部,B错误;
    C、b是磷脂分子、d是蛋白质,生物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与图中的b、d有关,C正确;
    D、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a糖蛋白,细胞间的识别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植物细胞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B。
    3. 内质网负责将多肽链正确折叠和加工成有功能的蛋白质。一些外源性因素(如缺氧)会导致内质网腔内出现错误折叠蛋白和未折叠蛋白聚集等现象,称为内质网应激(ERS)。肿瘤细胞的ERS保护机制可促进未折叠蛋白的正常折叠、加速错误蛋白降解,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质网可对肽链进行合成、折叠、加工等
    B. 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驻留内质网内不会影响内质网的正常功能
    C. 肿瘤细胞的转移与内质网中大量蛋白的错误折叠有关
    D. 肿瘤细胞的ERS保护机制能提高其耐受缺氧环境的能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详解】A、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内质网可对核糖体合成的肽链进行折叠、加工、修饰等,A错误;
    B、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驻留在内质网内,会影响内质网的结构,从而影响内质网的正常功能,B错误;
    C、蛋白质错误折叠和未折叠蛋白聚集,会激发肿瘤细胞的保护机制,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但肿瘤细胞的转移与内质网中大量蛋白的错误折叠无关,C错误;
    D、缺氧会导致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题干可知,缺氧等环境会导致内质网腔内出现错误折叠蛋白和未折叠蛋白,而肿瘤细胞的ERS保护机制可促进未折叠蛋白的正常折叠、加速错误蛋白降解,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因此肿瘤细胞的ERS机制可能使其能耐受缺氧等环境,D正确。
    故选D。
    4. 如图为马铃薯植株,其中①②③为不同的器官,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铃薯被水淹时,③细胞呼吸需要乳酸脱氢酶的催化
    B. ②的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时会有[H]的积累
    C. 水淹时,整个植株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大于O2的消耗量
    D. ①处细胞糖酵解阶段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马铃薯被水淹时,③根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不是乳酸,因此该处细胞呼吸不需要乳酸脱氢酶的催化,A错误;
    B、②的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时,产生的[H]与丙酮酸转化成乳酸,不会有[H]的积累,B错误;
    C、水淹时,整个植株细胞既有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也有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整个植株细胞呼吸产生CO2量大于O2的消耗量,C正确;
    D、①处细胞糖酵解阶段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存留在丙酮酸中,D错误。
    故选C。
    5. 下列有关实验方法的描述合理的是( )
    A. 将一定量胡萝卜切碎,加适量水、石英砂,充分研磨,过滤,获取胡萝卜素提取液
    B. 适当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新鲜黑藻叶装片,可先后观察到细胞质流动与质壁分离现象
    C. 检测样品中的蛋白质时,须加热使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显色反应
    D.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发酵液中酒精含量的多少,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检测,酒精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由橙红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A错误;
    B、黑藻叶片含有叶绿体,呈绿色,所以适当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新鲜黑藻叶装片可以先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运动情况,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同时黑藻叶片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以叶绿体为观察指标,B正确;
    C、检测样品中的蛋白质时,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显色反应,不需要加热,C错误;
    D、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不能用来检测酒精含量,D错误。
    故选B。
    6. 直链淀粉通常由几百个葡萄糖经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淀粉酶有多种类型,其中α﹣淀粉酶可无差别地随机切断淀粉内部的α—1,4—糖苷键,而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非还原性末端以麦芽糖为单位切断α—1,4—糖苷键。如图为不同pH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 α﹣淀粉酶水解直链淀粉的产物中往往含有较多的葡萄糖
    B. β﹣淀粉酶水解直链淀粉的产物中往往含有较多的麦芽糖
    C. 无法通过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检测两种酶催化产物的差异
    D. 在人的胃内,α﹣淀粉酶的活性低于β﹣淀粉酶的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α-淀粉酶可无差别地随机切断淀粉内部的α-1,4-糖苷键,故其水解产物中可能有较多的葡萄糖;而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非还原性末端以麦芽糖为单位切断α-1,4-糖苷键,故其水解产物主要是麦芽糖。
    2、分析题图可知,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对应的最适pH分别为4.5和6。
    【详解】A、α-淀粉酶可使淀粉内部的α-1,4-糖苷键无差别地随机水解,所以α-淀粉酶水解淀粉的终产物中有较多葡萄糖,A正确;
    B、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末端以麦芽糖为单位进行水解,所以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主要产物为麦芽糖,B正确;
    C、在水浴加热条件下,还原糖遇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α-淀粉酶水解淀粉的终产物中有葡萄糖,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主要产物为麦芽糖,二者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均生成砖红色沉淀,无法检测两种酶催化产物的差异,C正确;
    D、从图中信息可知,当pH=3时a-淀粉酶和β-淀粉酶均失活,人的胃液pH为0.9~1.5,故两种酶均处于失活状态,D错误。
    故选D。
    7. 某小组为研究脱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CO2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B、从图中看出,增长趋势是产生的CO2的速率越来越少,这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在有氧条件还是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都能产生二氧化碳,且单位时间产生的CO2越来越多的,AB错误;
    CD、分解同样多葡萄糖时,有氧呼吸的产气量比无氧呼吸要多,所以甲脱气后进行无氧呼吸:乙不脱气应先进行有氧呼吸,其产气要快,产气量要比甲要多,C正确,D错误。
    故选C。
    8. 在黑暗条件下,将分离得到的类囊体放在pH=4的缓冲溶液中,使类囊体内外的pH相等,然后迅速转移到含有ADP和Pi的pH=8的缓冲溶液中,结果检测到有ATP的生成。根据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溶液的H+均来自水的裂解
    B. 黑暗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可产生ATP
    C. 光照条件下植物细胞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腔内H+浓度较高
    D. 若使类囊体的脂双层对H+的通透性增大,ATP生成量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在光下水被分解为还原氢与氧气,同时合成ATP,且其合成ATP与膜内外存在H+梯度(H+浓度差)有关。
    【详解】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吸收光能将水裂解出H+,A错误;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不能产生ATP,B错误;据题意可知类囊体腔内ph=4,类囊体外pH=8,故叶绿体类囊体膜内H+浓度高,C正确;类囊体对H+的通透性增大,其内的H+到类囊体外,使pH减小,ATP生成量减少,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干题信息的能力以及识记、理解能力。
    9. 如图表示温度对野生型小麦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已知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P点时表示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B. 在温度5℃-30℃的区间,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C. P点时若突然降低光照,短时间内三碳酸的合成速率升高
    D. 若昼夜等长且不考虑温度的变化,25℃时该野生型小麦有机物积累速度最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如图表示温度对野生型小麦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虚线表示黑暗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即呼吸速率;实线表示在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即净光合作用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A、图中虚线表示呼吸速率,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P点时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A错误;
    B、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图中数据可知,在温度5℃-30℃的区间,光合速率分别可表示为1.5、2.5、3.5、4.75、6、6.5,随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增大,说明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B正确;
    C、若突然停止光照,则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影响暗反应速率,故短时间内三碳酸的合成速率会降低,C错误;
    D、若昼夜等长的话,野生型小麦一天积累有机物的量=12×净光合速率-12×呼吸速率=12(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其中20℃时该野生型小麦有机物积累速度最快,D错误。
    故选B。
    10. 培养获得二倍体和四倍体洋葱根尖后,分别制作有丝分裂装片,镜检、观察。下图为二倍体根尖细胞的照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根尖都要用有分生区的区段进行制片
    B. 装片中单层细胞区比多层细胞区更易找到理想的分裂期细胞
    C. 在低倍镜下比高倍镜下能更快找到各种分裂期细胞
    D. 四倍体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①的相等,是②的4倍,③的2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二倍体洋葱染色体数目是2N,四倍体洋葱染色体数目是4N,根尖分生区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详解】A、根尖分生区进行有丝分裂,所以观察有丝分裂两种根尖都要用有分生区的区段进行制片,A正确;
    B、多层细胞相互遮挡不容易观察细胞,所以装片中单层细胞区比多层细胞区更易找到理想的分裂期细胞,B正确;
    C、低倍镜下,细胞放大倍数小,观察的细胞数目多,高倍镜下放大倍数大,观察细胞数目少,所以在低倍镜下比高倍镜下能更快找到各种分裂期细胞,C正确;
    D、四倍体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N,图中①处于二倍体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为4N,②处于二倍体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③处于二倍体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为2N,所以四倍体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①的相等,是②的2倍,③的2倍,D错误。
    故选D。
    11. 某单链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正链 RNA(+RNA)。该病毒感染宿主后,合成相应物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④代表相应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RNA 复制出的子代 RNA具有mRNA 的功能
    B. 病毒蛋白基因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
    C. 过程①②③的进行需 RNA 聚合酶的催化
    D. 过程④在该病毒的核糖体中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2、题图分析:图示①、②过程表示RNA的自我复制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其中①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②表示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③④表示以+RNA为模板翻译出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以+RNA 复制出的子代 RNA为模板合成了蛋白质,因此+RNA 复制出的子代 RNA具有mRNA 的功能,A正确;
    B、病毒蛋白基因是RNA,为单链结构,通过两次复制过程将基因传递给子代,而不是通过半保留复制传递给子代,B错误;
    C、①②过程是RNA复制,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而③过程是翻译,原料是氨基酸,不需要RNA聚合酶催化,C错误;
    D、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过程④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中进行,D错误。
    故选A。
    12. 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病在胎儿期高发可导致婴儿存活率下降
    B. 青春期发病风险低更容易使致病基因在人群中保留
    C. 图示表明,早期胎儿不含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D. 图示表明,显性遗传病在幼年期高发,隐性遗传病在成年期高发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曲线: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胎儿期发病率较高,在出生后发病率显著降低;多基因遗传病从胎儿期到出生后发病率逐渐升高,出生到青春期逐渐降低,在由青春期到成年发病率显著增加;单基因遗传病在出生后发病率迅速达到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青春期后略有回升。
    【详解】A、染色体病在胎儿期高发可导致胎儿的出生率降低,出生的婴儿中患染色体病的概率大大降低,保证了婴儿的存活率,A错误;
    B、青春期发病风险低,使其更容易遗传给后代,因此更容易使致病基因在人群中保留,B正确;
    C、图示表明,早期胎儿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较低,从胎儿期到出生后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部分早期胎儿应含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C错误;
    D、图示只是研究了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没有研究显性遗传病和隐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13. 肺炎链球菌有多种类型,S型菌可以分为Ⅰ、Ⅱ、Ⅲ型等,其中Ⅲ型荚膜最厚,致病力最强。下列有关R型菌和S型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转移到R型菌内的S型菌DNA片段,其表达产物是荚膜多糖
    B. 厚荚膜基因(S﹣Ⅲ)和薄荚膜基因(S﹣I)可能是一对等位基因
    C. 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只有少数R型菌会转化成S型菌
    D. 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则小鼠不会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R型细菌无多糖类的荚膜保护,没有毒性,而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保护,有强毒性。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无毒R型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能找到无毒R型菌和有毒S型菌。
    【详解】A、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转移到R型菌内的S型菌DNA片段,其表达产物是多糖荚膜合成酶(蛋白质),A错误;
    B、厚荚膜基因(S-Ⅲ)和薄荚膜基因(S-I)都是控制荚膜的基因,但由于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染色体,因此无等位基因,B错误;
    C、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培养后,少量的S型菌的DNA能进入并与R细菌的DNA重组,故只有少数R型菌会转化成S型菌,转化的效率与DNA的纯度有关,C正确;
    D、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R型活菌会被转化为S型活菌,导致小鼠死亡,D错误。
    故选C。
    14. 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 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16%
    C. 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36%的男性群体
    D. 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容器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容器内的豆子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豆子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其中红色豆子代表某显性病的致病基因B,白色豆子代表正常基因b,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即表示雌雄配子均为B=20%、b=80%。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A错误;
    B、重复100 次实验后,Bb的组合约为20%×80%×2=32%,B错误;
    C、若甲容器模拟的是该病(B_)占36%的男性群体,则该群体中正常人(bb)占64%,即b=80%,B=20%,与题意相符,C正确;
    D、由分析可知,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的是雌性或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D错误。
    故选C。
    15. 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先制作4个蓝色(2个5cm、2个8cm)和4个红色(2个5cm,2个8cm)的橡皮泥条,再结合细铁丝等材料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2个5cm蓝色橡皮泥条扎在一起,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
    B. 将4个8cm橡皮泥条按同颜色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C. 模拟减数分裂后期I时,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要不同
    D. 模拟减数分裂后期II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是经过复制而来,大小一样,故将2个5cm蓝色橡皮泥条扎在一起,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A正确;
    B、同源染色体一般大小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用不同颜色表示),故将4个8cm橡皮泥条按同颜色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B正确;
    C、减数分裂后期I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可能相同,可能不同,C错误;
    D、减数分裂后期II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均分到细胞两级,故模拟减数分裂后期II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D正确。
    故选C。
    16. 羊瘙痒病是感染性蛋白粒子PrPSc引起的。某些羊体内存在蛋白质PrPc,但不发病。当羊感染了PrPSc后,PrPSc将PrPc不断地转变为PrPSc,导致PrPSc积累,从而发病。把患瘙痒病的羊组织匀浆接种到小鼠后,小鼠也会发病。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动物体内的PrPSc可全部被蛋白酶水解
    B. 患病羊体内存在指导PrPSc合成的基因
    C. 产物PrPSc对PrPc转变为PrPSc具有反馈抑制作用
    D. 给PrPc基因敲除小鼠接种PrPSc,小鼠不会发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敲除是用含有一定已知序列的DNA片段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整合至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的一种外源DNA导入技术。它是针对某个序列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序列,改变生物的遗传基因,令特定的基因功能丧失作用,从而使部分功能被屏蔽,并可进一步对生物体造成影响,进而推测出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详解】A、由题干可知PrPSc可将PrPc不断地转变为PrPSc,导致PrPSc在羊体内积累,说明PrPSc不会被蛋白酶水解,A错误;
    B、患病羊体内不存在指导PrPSc合成的基因,但存在指导蛋白质PrPc合成的基因,PrPc合成后,PrPSc将PrPc不断地转变为PrPSc,导致PrPSc积累,从而使羊发病,B错误;
    C、由题干可知当羊感染了PrPSc后,PrPSc将PrPc不断地转变为PrPSc,导致PrPSc积累,从而使羊发病,说明产物PrPSc对PrPc转变为PrPSc不具有反馈抑制作用,C错误;
    D、小鼠的PrPc基因敲除后,不会表达产生蛋白质PrPc,因此小鼠接种PrPSc后,不会出现PrPc转变为PrPSc,也就不会导致PrPSc积累,因此小鼠不会发病,D正确。
    故选D。
    17. 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栖息在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一条超深渊狮子鱼出现了罕见的金色体色,说明其进化方向与其它个体不同
    B. 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性有关基因的频率
    C. 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在海岸岩礁的狮子鱼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D. 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若一条超深渊狮子鱼出现了罕见的金色体色,不能说明其进化方向与其它个体不同,A错误;
    B、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使个体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在自然选择下该基因频率提高,B正确;
    C、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两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D、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属于自然选择下的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A。
    18. 喷瓜的性别是由复等位基因 aD、a+、ad决定的,aD对 a+为显性,a+对 ad为显性。喷瓜个体只要有 aD基因即为雄性,无 aD而有 a+基因为雌雄同株,只有 ad 基因为雌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喷瓜的性别分别由不同的性染色体决定
    B. 雌雄同株的喷瓜群体进行随机授粉,子代纯合子与杂合子比例为 1:1
    C. Da+和 aDad杂交产生的后代表现型为雄株:雌雄同株为 3:1
    D. 若有两株喷瓜杂交,产生的后代包含以上三种表现型,则后代的表现型之比为 2:1:1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析题文:aD对a+为显性,a+对ad为显性。喷瓜个体只要有aD基因即为雄性,无aD而有a+基因时为雌雄同株,只有ad基因时为雌性,则雄株的基因型为aDa+、aDad;雌株的基因型为adad;雌雄同株(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d,可见,喷瓜的性别是由基因决定的。
    【详解】A、由题意可知,喷瓜的性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基因决定的,不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A错误;
    B、两性植株基因型为a+a+、a+ad,群体内随机授粉,a+a+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d自交后代有1/2的纯合子,a+a+和a+ad交配后代有1/2的纯合子,所以纯合子比例大于或等于50%,B错误;
    C、aDa+和 aDad 都是雄性,无法杂交,C错误;
    D、两株喷瓜的基因型是aDad和a+ad,则后代的基因型为aDa+、aDad、a+ad、adad,表现型分别是雄性、雄性、雌雄同体、雌性,所以后代雄性、雌雄同株、雌性这三表现型的比例为2:1:1,D正确。
    故选D。
    19. 下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男子癌胚抗原含量偏高,要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体内是否出现了癌变细胞
    B. 该男子可能患有高血脂,应少吃脂肪,多吃糖类食物
    C. 若该男子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持续偏高,可能伴随有甲状腺肿大
    D. 血液的生化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否则可能引起代谢紊乱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实质是稳态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稳定状态,是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动态的稳定。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根据表格可知,表中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该男子甘油三酯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该男子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偏高,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分泌不足患有甲状腺肿大。
    【详解】A、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上的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该男子癌胚抗原含量偏高,要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体内是否出现了癌变细胞,A正确;
    B、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该男子甘油三酯含量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因糖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故不应多吃糖类食物,B错误;
    C、该男子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偏高,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分泌不足,甲状腺可能代偿性增生肿大,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液的生化指标应是在正常范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否则会导致代谢紊乱等,D正确。
    故选B。
    20. 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提取题干信息可知:若一侧受到伤害,如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且“+”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图示对脚的有害刺激位于左侧,则应表现为左侧腿屈曲,右侧腿伸展,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由分析可知:该有害刺激位于图示左侧的脚,则图示左侧表现腿屈曲,即与屈肌相连的甲突触表现为兴奋,则为“+”,伸肌表现为抑制,则乙为“-”;图示右侧表现为伸展,则与伸肌相连的丙表现为兴奋,即为“+”,屈肌表现为抑制,但图示丁为上一个神经元,只有丁兴奋才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与屈肌相连的神经元,使屈肌被抑制,故丁表现为“+”。综上所述,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A正确,
    故选A。
    21. 老年人睡眠欠佳,表现为睡眠时间短,易觉醒。推测这与Hcrt神经元上K+通透性降低,K+外流减少,导致神经元易被激活有关。利用年轻鼠和老年鼠进行相关研究,下列实验结果无法支持该推测的是( )
    A. 与年轻鼠相比,睡眠阶段老年鼠Hcrt神经元激活次数相对较多
    B. 与年轻鼠相比,静息时老年鼠Hcrt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小
    C. 向年轻鼠的Hcrt神经元中加入Na+通道激活剂,神经元兴奋性增加
    D. 向老年鼠的Hcrt神经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易觉醒症状得以改善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安静状态时K+就会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向细胞外,造成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电位变正。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
    【详解】A、Hcrt神经元上K+通透性降低,K+外流减少,导致神经元易被激活,神经元更易兴奋,更容易觉醒,因此与年轻鼠相比,睡眠阶段老年鼠Hcrt神经元激活次数相对较多,A不符合题意;
    B、与年轻鼠相比,静息时老年鼠Hcrt神经元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因此静息时老年鼠Hcrt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小,B不符合题意;
    C、分析题意可知睡眠时间短,易觉醒与K+外流有关,故向年轻鼠的Hcrt神经元中加入Na+通道激活剂,神经元兴奋性增加,不能支持该推测,C符合题意;
    D、向老年鼠的Hcrt神经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使K+外流增加,增大静息电位,神经元不易被激活,神经元不易兴奋,因此易觉醒症状得以改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 利多卡因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在患者神志清醒状态下,将利多卡因施用到身体局部使机体部分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有不同程度被阻滞状态。利多卡因能插入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并阻断神经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手指局部麻醉处理后,患者不会产生痛觉,手指也不能运动
    B. 利多卡因可能具有亲脂性、易与蛋白质结合等特点
    C. 施用利多卡因后相关部位的感觉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会改变
    D. 利多卡因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因此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局部麻醉使机体部分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阻断,所以患者不会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但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有不同程度被阻滞状态,因此患者手指能运动,A错误;
    B、由题意可知,利多卡因能插入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局部麻药应具有亲脂性,以插入细胞膜结构中;利多卡因作用于钠离子通道,故易与通道蛋白结合,B正确;
    C、静息电位由钾离子外流引起,而利多卡因作用于钠离子通道,不会改变静息电位,C错误;
    D、利多卡因通过阻断感觉神经传导功能,影响的是突触前膜,D错误。
    故选B。
    23. 若电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位置,可检测到一次电位变化,如图甲,图乙中的正常曲线。若在某一时刻(处理点),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图甲、图乙中的虚线所示。下列关于处理方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利用某种药物阻断了Na+通道
    B. 图甲利用某种药物打开Cl﹣通道使Cl﹣内流
    C. 图乙利用某种药物阻断K+通道运输K+离子
    D. 图乙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1、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图甲中经过处理后膜电位变小,图乙中经过处理后神经纤维不能恢复静息电位。
    【详解】A、若利用某种药物影响Na+通道,则膜外Na+不能内流,则神经元无法去极化进而引起电位变化,与图甲不符,A错误;
    B、若利用某种药物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使膜两侧电荷分布仍为外正内负,且差值变大,则神经元无法去极化进而引起电位变化,与图甲不符,B错误;
    C、若利用某种药物阻断K+通道,膜内K+不能外流,产生动作电位后将不能恢复静息电位,对应图乙中虚线,C正确;
    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Na+内流量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变小,对应图甲中虚线,D错误。
    故选C。
    24. 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腺垂体
    B. 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C. 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D. 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TRH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腺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即定向作用于腺垂体,A正确;
    B、机体TH的浓度偏低,则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B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C正确;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TRH不能作用于垂体,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机体产热减少,从而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正确。
    故选B。
    25. 假说演绎法是科学探索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下列未应用假说演绎法的过程是( )
    A. 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B. 科学家探究DNA的复制
    C. 斯他林发现体液调节D. 卡尔文探究碳反应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不符合题意;
    B、科学家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利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最终得出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这一结论,B不符合题意;
    C、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斯他林发现了体液调节,该实验中斯他林和贝利斯先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符合假说-演绎法的过程,故也属于假说-演绎法,C不符合题意;
    D、卡尔文探究碳反应过程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未应用假说-演绎法,D符合题意。
    故选D。
    26. 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4)的正常浓度范围是:52-127ng/mL,可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激素浓度,其过程和方法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125I-T4是放射性标记的甲状腺激素;T4标准样品(S)的浓度分别为0、50、100、200、400ng/ml)
    A. 125I-T4和样品管中的T4与抗T4抗体发生竞争性结合
    B. 抗T4血清中抗T4抗体的物质的量应低于加入的125I-T4的物质的量
    C. 通过T4标准样品(S0~S400)浓度与沉淀放射性强度大小建立标准曲线
    D. 若待测样品组的放射性明显低于S50,说明提供待测血清的患者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
    【答案】D
    【解析】
    【分析】放射免疫法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与未标记的抗原,同抗体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的方法,研究机体对抗原物质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 使放射性标记抗原和未标记抗原(待测物)与不足量的特异性抗体竞争性地结合,反应后分离并测量放射性而求得未标记抗原的量。用反应式表示为:*Ag为同位素标记的抗原,与未标记的抗原Ag有相同的免疫活性,两者以竞争性的方式与抗体Ab结合,形成*Ag-Ab或Ag-Ab复合物,在一定反应时间后达到动态平衡。 至少有三件东西:第一、抗体,第二、有放射性的抗原,第三、无放射性的抗原。当这三样东西放在一起,在某一种特定的环境下,抗体便开始与抗原始合,根据质量定律,这种作用会达到平衡。平衡的时候,抗体上结合的有放射性的抗原与没有放射性的抗原的量成反比。换句话说,在一定的体积中,一定量的抗体和一定量的有放射性的抗原,加入无放射性的抗原愈多,结在抗体上的有放射性的抗原愈少。这样,若是能够把结合有抗原的抗体和无结合的抗原分开,然后以测定放射性的方法,测这些抗体的放射性,就可以推算出有多少不具放射性的抗原了。
    【详解】A、放射免疫法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与未标记的抗原,同抗体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的方法,125I-T4和样品管中的T4与抗T4抗体发生竞争性结合,A正确;
    B、使放射性标记抗原和未标记抗原(待测物)与不足量的特异性抗体竞争性地结合,反应后分离并测量放射性而求得未标记抗原的量,故抗T4血清中抗T4抗体的物质的量应低于加入的125I-T4的物质的量,B正确;
    C、通过T4标准样品(S0~S400)浓度与沉淀放射性强度大小建立标准曲线,C正确;
    D、若待测样品组的放射性明显低于S50,说明该患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多于50ng/mL,但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4)的正常浓度范围是:52-127ng/mL,而且应该与S100对比才能说明提供待测血清的患者是不是甲状腺功能减退,D错误。
    故选D。
    27. 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①②③④分泌量会增加
    B. ③与④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 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 激素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④表示肾上腺素、⑤表示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部位的细胞可以作为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激素,例如抗利尿激素。下丘脑还可以作为反射活动中的神经中枢。
    【详解】A、受到寒冷刺激时,感受器感受到冷刺激之后由传入神经传入到神经中枢下丘脑,下丘脑合成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其合成分泌③甲状腺激素,同时下丘脑接受到传入神经的信号,还会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所以①②③④分泌量会增加,A正确;
    B、由图可知,③与④分泌增多,可以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抵御寒冷,B正确;
    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
    D、激素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抗利尿激素,D正确。
    故选C。
    28. 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型糖尿病小鼠。为验证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联合用药才能使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将这组小鼠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中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的多少表示血糖浓度的高低,“++”表示血糖浓度正常;胰岛素、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均用生理盐水配制成。)
    A. 第1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B. 第1和2组实验结果基本相同,第5组的实验结果为正常
    C.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四种试剂都应通过饲喂的方式添加
    D. 二甲双胍药物作用的机理可能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意可知:本实验是验证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联合用药才能使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自变量为加入药物的种类,因变量为血糖浓度。
    【详解】A、据表格可知,第1组处理方法是加入生理盐水,属于对照组,本实验是验证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联合用药才能使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实验对象为对胰岛素不敏感的型糖尿病小鼠,因此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对胰岛素不敏感的型糖尿病小鼠,A错误;
    B、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联合用药才能使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第1组加入的是生理盐水,第2组加入的是胰岛素,都不能使血糖浓度下降,两者实验结果基本相同,第5组加入的是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联合用药,能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B正确;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饲喂的方式添加会使蛋白质分解不能发挥作用,干扰实验结果,C错误;
    D、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联合用药才能使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因此二甲双胍药物作用的机理不可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B。
    29. 高鼻羚羊极其耐渴,在取食青草季节能长期不饮水。下列有关高鼻羚羊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鼻羚羊长期不饮水时,其体内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B. 高鼻羚羊奔跑一段时间后,产生的酸性物质会使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 高鼻羚羊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维持体内胰高血糖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D. 高鼻羚羊在寒冷环境中的产热量与散热量比值等于炎热环境中的比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1、糖平衡的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
    【详解】A、高鼻羚羊长期不饮水,其体内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A正确;
    B、由于体内存在酸碱缓冲物质,所以高鼻羚羊奔跑一段时间后产生的酸性物质不会使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B错误;
    C、高鼻羚羊体内胰高血糖素含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C正确;
    D、高鼻羚羊在寒冷环境中和炎热环境中体温都能维持相对稳定,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当,故高鼻羚羊在寒冷环境中的产热量与散热量比值与炎热环境下该比值相等,并且都等于1,D正确。
    故选B。
    30. 依据下列免疫图像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表示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只出现在体液免疫过程中
    B. 图乙中浆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有关
    C. 图丙中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D. 图丁表示诱导靶细胞凋亡的过程,只出现在细胞免疫过程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细胞免疫过程为,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图甲表示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可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发生,A错误;
    B、图乙中浆细胞能够合成分泌抗体,其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宜,B正确;
    C、图丙中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体液免疫中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正确;
    D、图丁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的过程,该过程只在细胞免疫中发生,D正确。
    故选A。
    31. 如图表示人体通过免疫系统清除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①②③过程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B. 细胞1、2、3、4、5都能识别抗原
    C. 物质a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溶酶体及线粒体有关
    D. 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细胞5可以快速产生大量的物质a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是指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T细胞将抗原传递B细胞,B细胞接受刺激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
    【详解】A、图中①、②、③过程都涉及细胞识别,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有关,而受体的本质为蛋白质,A正确;
    B、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1、2、3、5,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物质a是抗体,抗体的合成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及线粒体有关,与溶酶体无关,C错误;
    D、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进行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可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由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D错误。
    故选A。
    32. 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
    B. 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
    C. 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
    D. 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 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A、胞外毒素是抗原,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致敏,A错误;
    B、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B正确;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胸腺中成熟,而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这些蛋白因子可以加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
    D、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33. 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两位在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这项技术的问世源自于人们在本世纪初对细菌抵御噬菌体的机理研究:不少的细菌第一次被特定的噬菌体感染后,由细菌Cas2基因表达的Cas2核酸内切酶(蛋白质)便会随机低效切断入侵的噬菌体DNA双链,并将切下的DNA片段插入CRISPR位点,形成“免疫记忆”。当细菌再次遭遇同种噬菌体时,由CRISPR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便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如Cas9)准确带到入侵者DNA处,并将之切断,即“免疫杀灭”。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菌体内发生图中的①过程,需要细菌提供场所、模板、原料、能量等
    B. 图中②过程的机理类似于mRNA与DNA模板链的结合
    C. 核酸内切酶Cas2通过识别特定序列的DNA,并在特定位点将DNA切断
    D. 细菌利用CRISPR/Cas9分子装置剿灭入侵噬菌体的过程相当于高等动物的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左图是初次免疫形成免疫记忆,右图为再次感染后的免疫杀灭。左图中细菌当第一次被特定的噬菌体感染后,细菌cas2基因表达的Cas2核酸内切酶(蛋白质)会随机低效切断入侵的噬菌体DNA双链,并将切下的DNA片段插入CRISPR位点,形成“免疫记忆”。右图中当细菌再次遭遇同种噬菌体时,由CRISPR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便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如Cas9)准确带到入侵者DNA处,并将之切断,形成“免疫杀灭。
    【详解】A、细菌体内发生图中的①过程为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需要提供核糖体(翻译场所)、细菌DNA(转录模板)、转移RNA(运输氨基酸)、核糖核苷酸(转录原料)、氨基酸(翻译原料)、ATP(供能),A正确;
    B、由图可知:当细菌再次遭遇同种噬菌体时,由CRISPR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便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准确带到入侵者DNA处,涉及RNA与DNA的结合,与mRNA与DNA模板链的结合的机理类似,利用的是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Cas2核酸内切酶能随机低效切断入侵的噬菌体DNA双链,并没有特异性的识别,C错误;
    D、细菌利用如图所示的CRISPR/Cas分子装置剿灭入侵噬菌体的过程,是后天形成的,则相当于高等动物的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点睛】
    34. 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本B/b控制,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群中乙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B. Ⅰ1的体细胞中基因A最多时为4个
    C. 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
    D. 若Ⅲ1与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208
    【答案】C
    【解析】
    【分析】系谱图分析,甲病分析,Ⅰ1和Ⅰ2不患甲病,但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根据Ⅱ4患乙病,但所生的儿子有正常,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A、由分析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群中乙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A错误;
    B、Ⅰ1患乙病,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XBY,有丝分裂后期,其体细胞中基因A最多为2个,B错误;
    C、对于甲病而言,Ⅱ4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其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1/3,Ⅱ4的a基因来自Ⅰ2的概率是1/2,则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C正确;
    D、Ⅲ1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A_XbY,只考虑乙病,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4×1/2=1/8;只考虑甲病,正常男性对于甲病而言基因型是Aa,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即aa=1/625,则a=1/25,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1/13,则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13×1/4×1/8=1/416,D错误。
    故选C。
    35. 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它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形成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B. 细胞②中最多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
    C. 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相等
    D. 细胞④~⑦中含32P的核DNA分子数可能分别是2、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细胞①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②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分布在两极,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④~⑦都是精细胞;细胞①发生了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
    【详解】A、图中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分析细胞①中基因组成可知,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
    B、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1个精原细胞(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经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一条链含32P和另一链不含32P。该子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形成的细胞①中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单体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含32P(共4条染色单体含有32P),细胞①形成细胞②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正常情况下,细胞②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但根据图可知,H所在的染色体发生过交叉互换,很有可能H和h所在染色体都含有32P,因此细胞②中最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B错误;
    C、根据B项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细胞②和③中各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但由于细胞①中发生了H和h的互换,而发生互换的染色单体上不确定是否含有32P,故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C错误;
    D、如果细胞②的H和R所在染色体含有32P,且细胞②中h所在染色体含有32P,则r在染色体不含有32P,因此形成的细胞④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数为2个,形成的细胞⑤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数为1个,由于细胞③的基因型为Hhrr(h为互换的片段),h所在的染色体与其中一个r所在染色体含有32P(H和另一个r所在染色体不含32P),如果含有32P的2条染色体不在同一极,则形成的细胞⑥和⑦都含32P的核DNA分子数为1个,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 科研人员研究硅对镉胁迫下烟草光合作用的影响,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备注:镉处理指浓度为0.10mml·L-1的Cd2+处理,硅处理是指浓度为1.00mml·L-1硅酸盐处理。)
    回答下列问题:
    (1)烟草植株光饱和点是指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的______。据表判断,镉处理可有效降低烟草叶片的______,从而降低______和光饱和点。镉对光合作用的胁迫作用,除表中相关因素外,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进一步研究表明,可溶性硅酸盐水解形成凝胶状硅酸,可以吸附镉离子,从而降低其浓度,使植物根毛细胞通过______(方式)和胞饮作用吸收的镉离子明显减少。镉胁迫条件下使用硅酸盐处理,气孔因素______(填“是”或“不是”)烟草光合作用改善的主要因素。
    (3)烟草叶片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CO2将被还原为______,这些物质主要用于五碳糖再生。已知镉+硅处理组烟草的呼吸速率为0.87μmlCO2·m-2·s-1,可估算烟草叶绿体基质中五碳糖再生的平均速率约为______μml·m-2·s-1。
    【答案】(1) ①. 最小光强度 ②. 总叶绿素含量 ③. 表观光合速率 ④. 镉使光合酶活性下降(镉使CO2固定酶活性下降、镉使CO2固定能力下降,其他合理也可)
    (2) ①. 主动转运(主动运输也对) ②. 不是
    (3) ①. 三碳糖 ②. 10.2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
    【小问1详解】
    光饱和点是指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的最小光强度。表中显示,镉处理可有效降低烟草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进而降低了光反应速率,从而使植物的表观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都降低。镉对光合作用的胁迫作用,除表中相关因素外,作为重金属盐类,可能导致了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被抑制,导致CO2固定能力下降,进而导致了光合速率下降。
    【小问2详解】
    进一步研究表明,可溶性硅酸盐水解形成凝胶状硅酸,可以吸附镉离子,从而降低其浓度,使植物根毛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和胞饮作用吸收的镉离子明显减少,进而减弱了镉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表中数据显示使用硅酸盐处理,气孔导度增加不太明显,而胞间CO2反而降低,说明气孔因素并不是烟草光合作用改善的主要因素,而叶绿素含量却增加明显,因而可能是通过提高光反应速率进而提高了光合速率,同时也可能是由于相关酶的活性有所上升导致。
    【小问3详解】
    烟草叶片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CO2将被还原为三碳糖,这些物质主要用于五碳糖再生,少部分用于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已知镉+硅处理组烟草的呼吸速率为0.87μmlCO2·m-2·s-1,可估算总光合速率为9.33+0.87=10.2μmlCO2·m-2·s-1。总光合速率可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消耗)速率,即一个CO2和一个五碳糖反应生成三碳酸,故五碳糖消耗速率为10.2μml·m-2·s-1。五碳糖再生速率等于消耗速率,即10.2μml·m-2·s-1。
    37. 水稻雌雄同株,从高秆不抗病植株(核型2n=24)(甲)选育出矮秆不抗病植株(乙)和高秆抗病植株(丙)。甲和乙杂交、甲和丙杂交获得的F1均为高秆不抗病,乙和丙杂交获得的F1为高秆不抗病和高秆抗病。高秆和矮秆、不抗病和抗病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基因B(b)位于11号染色体上,某对染色体缺少1条或2条的植株能正常存活。甲、乙和丙均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甲、乙和丙体细胞的染色体DNA相对含量如图所示(甲的染色体DNA相对含量记为1.0)。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分析乙的核型,取乙植株根尖,经固定、酶解处理、染色和压片等过程,显微观察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其中酶解处理所用的酶是________,乙的核型为__________。
    (2)甲和乙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1基因型有_______种,F2中核型为2n-2=22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3)利用乙和丙通过杂交育种可培育纯合的矮秆抗病水稻,育种过程是_________。
    (4)甲和丙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写出F1自交获得F2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果胶酶 ②. 2n-1=23 ③. 2 ④. 1/8 ⑤. 乙和丙杂交获得F1,取F1中高秆不抗病的植株进行自交,从F2代中选取矮秆抗病植株 ⑥.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甲(高秆不抗病植株)和乙(矮秆不抗病植株)杂交、甲(高秆不抗病植株)和丙(高秆抗病植株)杂交获得的F1均为高秆不抗病,说明高杆对矮杆为显性,不抗病对抗病为显性,则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胞间层有果胶,这将导致压出的片子没有效果,应经过酶解处理,除去细胞之间的果胶层,故酶解处理时所用酶为果胶酶;该水稻核型为2n=24,则染色体可分为12组,每组含有2条,分析题图可知,乙的11号染色体减少一半,推测其11号染色体少了一条,故乙的核型为2n-1=23。
    (2)结合分析可知:甲基因型为AABB,基因B(b)位于11号染色体上,乙缺失一条11号染色体,且表现为矮秆不抗病植株,故其基因型为aaBO,则甲(AABB)与乙(aaBO)杂交,F1为AaBB:AaBO=1:1,共2种;F1自交,其中AaBB自交,子代核型均为2n=24;其中AaBO(产生配子为AB、AO、aB、aO),自交子代2n-2=22的植株(即缺失两条染色体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2×1/4(4/16)=1/8。
    (3)若想让乙aaBO(矮秆不抗病植株)与丙AAbb(高秆抗病植株)通过杂交育种可培育纯合的矮秆抗病水稻(aabb),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乙和丙杂交获得F1(AaBb),取F1中高秆不抗病的植株进行自交,从F2代中选取矮秆抗病植株(aabb),即为所选育类型。
    (4)甲植株基因型为AABB,丙植株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F1基因型为AABb,F1自交获得F2的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生育种的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分析题意、解决问题的能力。
    38. 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产生高血糖,动物摄食会导致胃内分泌细胞分泌的G蛋白下降,G蛋白水平下降会降低饥饿感,进而调节摄食行为。高脂饮食能诱发胰岛素抵抗,对G蛋白分泌的影响与正常饮食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升高G蛋白的含量。为了验证上述结论,请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及分析。
    材料与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正常小鼠若干只。普通饲料、高脂饲料、血糖测定仪、胰岛素分析仪、胃组织G蛋白分析仪。
    (要求与说明:血糖、胰岛素和胃组织G蛋白测定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分别测定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
    ②实验分组与处理: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实验鼠均分为3组。
    甲组:18周普通饲料;
    乙组:12周普通饲料+________;
    丙组:___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按上述实验分组培养18周,每周定时测量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含量。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第18周的检测结果,设甲组各指标水平均设置为1)_______。
    (3)讨论与分析:
    ①根据题干分析,甲组小鼠摄入普通饲料后血糖升高时,小鼠机体限制血糖显著升高的机制是________(答出2点给分)。
    ②从分子水平分析,胰岛素抵抗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导致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使组织细胞________葡萄糖能力下降,引发高血糖。
    【答案】(1) ①. 6周高脂饲料 ②. 12周普通饲料+6周高脂饲料且有氧运动
    (2)验证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胰岛素抵抗和提高G蛋白量的实验结果图
    (3) ①. 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浓度;摄食引起胃组织G蛋白水平下降,降低了饥饿感,减少了摄食量,从而限制血糖进一步升高 ②. 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构改变或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 ③. 摄取、储存和利用
    【解析】
    【分析】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成甘油三酯等;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葡萄糖。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小问1详解】
    本实验要验证验证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胰岛素抵抗和提高G蛋白量,自变量为是否添加高脂饲料和是否进行有氧运动,因变量为胰岛素和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饲喂普通饲料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高脂饲料组和有氧运动为实验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故实验思路如下:①分别测定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②实验分组与处理: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实验鼠均分为3组。甲组:18周普通饲料;乙组(培养时间要相同):12周普通饲料+6周高脂饲料;丙组:12周普通饲料+6周高脂饲料且有氧运动。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按上述实验分组培养18周,每周定时测量各实验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胃组织G蛋白的含量,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含量;
    【小问2详解】
    高脂饮食能诱发胰岛素抵抗,血糖会升高,其胰岛素含量增加,但高脂饮食对G蛋白分泌的影响与正常饮食无明显差异,相比甲组,乙组中的血糖和胰岛素含量更高,但G蛋白量相等。由于有氧运动能缓解高脂饮食诱发胰岛素抵抗和提高G蛋白量,相比乙组,血糖和胰岛素含量都有所下降,G蛋白量更多。故预测实验结果为:

    【小问3详解】
    ①动物摄食会导致胃内分泌细胞分泌的G蛋白下降,G蛋白水平下降会降低饥饿感,进而调节摄食行为。甲组小鼠摄入普通饲料后血糖升高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浓度,而且摄食会引起胃组织G蛋白水平下降,降低了饥饿感,减少了摄食量,从而限制血糖进一步升高;
    ②胰岛素的功能是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成甘油三酯等,即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要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才能起作用,从分子水平分析,胰岛素抵抗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构改变或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导致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使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引发高血糖。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100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4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280
    mg/dL
    150~220
    促甲状腺激素(TSH)
    5.9
    μIU/mL
    1.4~4.4
    癌胚抗原
    685.03
    ng/mL
    0~5.0
    管别
    S0
    S50
    S100
    S200
    S400
    待测样品管
    T4标准样品(ml)
    50
    50
    50
    50
    50
    -
    待测血清(ml)
    -
    -
    -
    -
    -
    50
    125I-T4(ml)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抗T4血清(ml)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摇匀37℃温育60分钟(抗原—抗体反应)
    离心15分钟(抗原—抗体复合物位于沉淀中),测量沉淀的放射性强度
    组别
    1
    2
    3
    4
    5
    处理方法
    胰岛素
    ×




    生理盐水

    ×
    ×
    ×
    ×
    二甲双胍
    ×
    ×

    ×

    磺脲类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
    +++
    处理
    表观光合速率
    (μmlCO2·m-2·s-1)
    光饱和点
    (μml·m-2·s-1)
    气孔导度
    (mml·m-2·s-1)
    胞间CO2浓度
    (μL·L-1)
    总叶绿素含量
    (μg·cm-2)
    对照组
    20.57
    1200
    1072.00
    260.33
    1.35
    镉处理组
    5.40
    900
    168.00
    300.67
    0.56
    镉+硅处理组
    9.33
    1050
    190.33
    266.33
    0.90

    相关试卷

    精品解析:浙江省北斗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浙江省北斗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浙江省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浙江省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