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拓展阅读,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赞美李白的诗作既有庾开府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参军作品那种俊逸之风。把李白的作品和魏晋南北朝时的庾信;鲍照”相提并论,可见,鲍照诗坛独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2.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3.学会用知人论世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鲍 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是汉乐府旧题,主要是用来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感情的。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其四,鲍照《拟行路难》共18首,此诗是第四首。
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诗眼)是什么?
思考: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句诗最 能看出来?
“吞声踯躅不敢言”。悲愤无奈。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终生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鲍照的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 古、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 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六朝诗坛,素称浮华纤巧,内容空虚,缺少现实生活的反映。在鲍照之后,进一步继承并发扬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内容上能较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面貌,尽情地抒吐个人胸怀;艺术形式上更能汲取当时文坛上精雕细琢的长处,讲究炼字炼句,巧妙地操纵语言的音节,一洗诗坛靡弱之风,为诗界灌注了新的生命;
风格上,鲍照的诗作豪爽、气骨俊逸。文学地位: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体”代表诗人),被誉为“乐府第一手”。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士族(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呐喊,而是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这里表面上是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诗人想要通过酌酒来排遣自己愁绪,宽慰自己,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透露出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
第七、八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后四句中,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排解“愁”情?
①“酌酒”。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②歌唱《行路难》。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只能再举杯酌酒消愁,结果只能是愁更愁。诗人借酌酒和歌唱《行路难》来排解愁情,依旧愁更愁,可以说是“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③怒吼“心非木石岂无感”。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心非木石岂无感。由前面“安能行叹复坐愁”的心有不平,想排解愁情,到如今的怒吼 “心非木石岂无感”,怒火填膺,忍无可忍。可谓是“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诗人在诗歌最后发出“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无奈,情感急转直下,隐忍吞声,可谓是“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诗人表现自己的愁情,运用了哪些手法?
比兴。一二句用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即“门第决定命运”。直抒胸臆。三四句作者直接发出“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的反问,说明自己出身寒门,命中注定忧愁的现实。细节描写。五六句运用细节描写,“酌酒”“举杯”“歌路难”等动作描写,以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对比。七八句运用对比手法,第七句作者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第八句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请总结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全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①出身寒微,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②不满现实,却只能自抑悲愤,无奈屈从。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总结:个人与时代: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图文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愁”,本诗的关键词,“命”,本诗的感情基调,因怀才不遇而愤懑,全诗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如何表现愁,作者的情感变化,拟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李白《行路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