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07,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07,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07,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07,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7,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07,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的大多数乡村,春节一过,绝大多数青壮年纷纷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远赴他乡打工谋生的行程。平常惟有老幼留守家园。据田野调查统计,山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外出打工者的人数一般在户均1.5至2人之间。
    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土离乡之后,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是否还在运作?我试图以“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描述并解释中国农村空心化之后的社会生活。之所以把青壮年大量离土离乡后的农村社区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是因为青壮年乃农村社区里最为活跃的成员,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以及利益冲突的当事人。大量青壮年在农村社区的长期不“在场”,构成了农村社会主体的失陷。
    “无主体熟人社会”具有哪些不同于“熟人社会”的特征?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首先,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舆论压力的形成,又有赖于一定数量的生活共同体成员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只有“一传十,十传百”,才会产生“唾沫淹死人”的舆论效应。如果舆论的传播仅仅“一”止于“十”或者无人可传播,当事人则可能将舆论视为“耳边风”,乃至胆大妄为,“如入无人之境”。
    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自然村落范围的道德舆论便难以形成“千夫所指”“万人共斥”的“同仇敌忾”式的压力。人行为的“道德”含量总是与其所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而道德舆论压力又与舆论传播者的数量成正比。
    其次,说“行为的‘道德’含量与行为主体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其所预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可以说,“熟人社会”里的人群越是众多,一个有“面子”的人所缔结的有效人际关系网络就越是宽广,“面子”就越是具有扩张和增值的能力。在熟人社会里,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两分,大家无非图个“面子”。给别人“面子”,事实上也是对别人抱有“回报”的期待。但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构成社会主体的中青年大量地长期不在村,农村社区成员锐减,“面子”的效能难以扩展,其“含金量”明显偏低。因此鼓励了只顾眼前利益的“不要脸”的“一锤子买卖”。目前中国乡村出现大量纠纷(如宅基地和水利纠纷)的深层原因,都可以从“无主体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中得到部分解释。
    第三,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的社会边界是流动而模糊的,青年人已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朋友”网络。少数在外闯荡而终有所获的村人,他们根据人生成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家”的所在,挣够50万元者把“家”安在大城市,挣够20万元者把“家”安在县城,而挣够10万元者也要把“家”迁到距真正的家乡仅一步之遥的镇区中心所在地。这些幸运者已在乡村之外的世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已没有必要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里去争得“面子”,赢取荣光,所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样,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
    此外,在正常的熟人社会里,由于每个家庭的主事者在村,加上民间权威的作用,纠纷往往得到及时化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伴随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家庭生命的周期性以及乡村节庆的周期性,打工者总是周期性地离乡与返乡,如一群候鸟,穿梭于城乡之间。在乡村“主体”不在村的情况下,在村的家人之间发生的摩擦往往日积月累,等待“男人”返乡时解决。还有,在外打工的村人之间发生矛盾,也往往在年底时带回家乡,由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第三者来调解。这是典型的“年终算总账”。
    (摘编自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1. 下列关于熟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熟人社会里,乡民们活动区域相对封闭,人口流动少,村与村之间往来接触并不多。
    B. 在各自孤立的社会圈子里,乡民们因长时间、多方面的接触而互相熟悉,日渐亲密。
    C. 在熟悉社会中人的信用是天生的,他们并不重视契约,重视的是那些熟悉的规矩。
    D. “唾沫”能“淹死人”,有赖于生活共同体成员数量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乡村,青壮年远赴他乡打工谋生,老幼留守家园,乡村虽然还是聚居社区,邻里依然还是熟人,但已经异于传统的“熟人社会”。
    B. 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乡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新的“朋友”网络,对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争“面子”兴趣不大。
    C. 在外闯荡的村人,挣了钱有所收获后,往往会把家安置到大城市或者镇上,挣钱越多家安得越远,这也是他们人生成功程度的一个标志。
    D. 打工者伴随着农业生产、家庭生命和乡村节庆的周期,如候鸟一样地离乡、返乡,与此同时,乡村的矛盾调解工作也呈现相应的周期变化。
    3. 下列俗语中,不能反映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的是( )
    A. 低头不见抬头见B. 一个篱笆三个桩
    C. 兔子不吃窝边草D. 树活皮,人活脸
    4. 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无主体熟人社会”的特征。
    5.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为人做事的指南。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此加以阐述。
    【答案】1. C 2. C 3. B
    4. 道德舆论的压力减小;“面子”效能难以扩展;本土民间权威日渐没落;民间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
    5.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在一个熟悉的社会里,礼俗就是行为的规矩。如果不遵从礼俗就很难获得个人自由和群体信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在熟悉社会中人的信用是天生的”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可知,“在熟悉社会中人的信用是天生的”只是西洋的商人的说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在外闯荡的村人,挣了钱有所收获后,往往会把家安置到大城市或者镇上”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七段“少数在外闯荡而终有所获的村人,他们根据人生成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家’的所在”可知,原文是“少数在外闯荡而终有所获的村人”,而不是所有“在外闯荡的村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喻经常见面。依据材料二第六段“在熟人社会里,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两分,大家无非图个‘面子’”可知,因为“经常见面”,所以得顾忌“面子”,这句话反映了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
    B.“一个篱笆三个桩”比喻本事大的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此句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不能反映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
    C.“兔子不吃窝边草”比喻不在乡里作恶或不侵犯周围人的利益。依据材料二第六段“在熟人社会里,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两分,大家无非图个‘面子’”可知,因为“面子”,所以不好意思侵犯周围人的利益,这句话反映了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
    D.“树活皮,人活脸”意思是:人活得要有尊严。依据材料二第六段“在熟人社会里,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两分,大家无非图个‘面子’”可知,注重“面子”原因就是为了有尊严,这句话反映了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依据材料二第五段“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自然村落范围的道德舆论便难以形成‘千夫所指’‘万人共斥’的‘同仇敌忾’式的压力”可知,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道德舆论的压力减小;
    (2)依据材料二第六段“但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构成社会主体的中青年大量地长期不在村,农村社区成员锐减,‘面子’的效能难以扩展”可知,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面子”效能难以扩展;
    (3)依据材料二第七段“这样,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可知,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
    (4)依据材料二第八段“在乡村‘主体’不在村的情况下,在村的家人之间发生的摩擦往往日积月累,等待‘男人’返乡时解决”可知,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民间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不使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用来比喻行事如果没有准则,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2)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可知,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是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如果逾越“习”出来的礼俗,就不会获得自由和信任,所以正印证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的内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
    B. 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C. 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
    B. 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 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D. 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8. 看起来“煞是喜人”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 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②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③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9. 苦涩:①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苦、贫乏。②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梅用的家具,但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
    温情:①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②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弟观“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可知,徒弟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也可能是上进心不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
    C.“‘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说法有误。“这条鱼”是木匠师徒吃掉的那条鱼,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伏笔就是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因此,答题时要重点关注情节前后能够相互照应的内容。
    如,文章前面说因为体谅主家生活贫苦,木匠们尽量不吃主家的咸鱼,但吃收工饭时,木匠特意对徒弟强调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而后文他们走后,梅母女收拾饭桌时却发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吃完了鱼,本应该只剩三个菜,那么这四个菜又从哪里来呢?可见是木匠雕刻了一条鱼放在那里。
    木匠走时,特意对梅母女说“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说明木匠还特意留下一个东西,但小玩意儿是什么呢?这也是一个伏笔。
    文章前半部分特意介绍梅母女给木匠们准备的咸鱼“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而后来,梅为儿子娶媳妇做家具,给小木匠准备开工饭时,所做的鱼竟也是“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时隔多年,两条鱼竟然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中“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描绘了给木匠的菜可看不可吃这一种特殊的情况,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子艰难,大家都懂”。那是个艰难贫苦的年代,人们吃穿艰难,才不得不如此,透露出苦涩。
    文中说“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木匠教导徒弟非常用心,而结合文中最后新木匠一开始没认出木头鱼也可看出老木匠技艺精湛。尽管如此,最后“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这也是一处苦涩。此外,梅请来的新木匠“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说明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老木匠所做的传统工艺,但没认出木头鱼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这也透露出苦涩。
    在老木匠徒弟因不了解情况误吃咸鱼后,同样吃不饱穿不暖的老木匠本也可以索性将鱼吃掉,但最终老木匠的选择是“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这体现了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的温情。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看待无家可归的孩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并且“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他耐心教导徒弟,以及小徒弟误食咸鱼后,木匠只是“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这都体现了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的温情。
    二、古诗文阅读(共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生长泰山下,尝搜讨岱故,更思以游履得其实。乾隆癸亥,安邱刘履夫其旋教授泰安,与余善,每同攀幽跻险,探稽往躅。
    戊辰春,车驾东巡。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后履夫除知嘉定县,卒官。余亦卜居山中。
    岁庚辰,有仁和成城卫宗者,来纂《泰安府志》,访获《纪略》,极加叹赏,因请携归。厥后别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并多采《纪略》。然其中有一地两称,或名同地异。岩谷险阻,向有题刻,惜为苔蔽莫辩者,近乃竖梯亲加刮摩以核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凡古迹、祠宇、桥坊,悉缀其下。他如高里、徂徕、云亭诸山,皆支峰别阜;石汶、北汶、三溪诸水,同归于大汶;再灵岩、琨瑞川谷名迹,连属岳之极北者,虽异县何妨两载,而泰山全体著矣。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惟是管窥所及,文词鄙拙,复芟芜校订,自乙酉迄壬辰,四易稿而始定,非敢谓《记》之成也,聊以自娱山居云尔。
    日观峰南为爱身崖,旧称舍身崖。三面陡削,绝无尾径。四方愚民,往往为亲病誓代,亲愈则跃身投崖以死。明何起鸣缭垣示禁,碣曰“爱身”。
    绝巅西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伛偻。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玄宗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女婿郑镒本九品官,封禅后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玄宗见镒官位腾耀,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选自清代聂鈫《泰山道里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B. 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C. 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D. 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岱”是泰山的别称。杜甫《望岳》诗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的就是泰山。
    B. “乾隆癸亥”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C. “除”指授官,一般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相同。
    D. “绯服”指红色官袍,官服服色变化反映了官员品级的变动。唐代五品官员官服为绯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在另外编写《泰山胜概志》一书的时候,参考了《泰山纪略》上的很多内容。
    B. 作者为了弄清地名上的疑问,不惜攀山越岭,亲自搭梯子爬上山岩并刮除苔藓来求证。
    C. “舍身崖”变为“爱身崖”,是因为明代何起鸣在崖上建造围墙并立“爱身”碑。
    D. 黄幡绰评价郑镒一下子从九品官升到五品官是靠了“泰山之力”,一语双关,意含讽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
    ②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
    14. 《泰山道里记》成书不易,作者从准备写书到最终完稿,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①皇上把出巡的事情委托给刘履夫,他记录下皇上出巡路上的古迹,随时记录为《泰山纪略》,著作完成后交给我。
    ②这些记录在书中的景观,或许弥补前人所没有记录的,也想要使后来的游者容易考证。
    14. ①寻关于泰山的故事,攀山越岭考证。
    ②为了弄清地名上的疑问,攀山越岭,刮除苔藓求证。
    ③博览群书,多方求证。
    ④四易其稿,最终成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又向野老询问,参考众多书籍,竭尽半生的精力,于是汇编成一部书,叫做《泰山道里记》。
    “质之野老”,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野老质之”,为状中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D;
    “竭半生精力”,“半生精力”作“竭”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相同”错误。“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意思是降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
    A.“本文作者在另外编写《泰山胜概志》”错误。由原文“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访获《纪略》,极加叹赏,因请携归。厥后别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并多采《纪略》”可知,《泰山胜概志》应是刘履夫写的,非为作者所编写。
    故选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属”,委托;“辑”,记录;“随笔”,随手记录;“脱稿”,著作完成;
    ②“之”,代词,这;“庶几”,或许可以;“补”,弥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尝搜讨岱故,更思以游履得其实”“每同攀幽跻险,探稽往躅”可知,搜寻关于泰山的故事,攀山越岭考证。
    由“岩谷险阻,向有题刻,惜为苔蔽莫辩者,近乃竖梯亲加刮摩以核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可知,为了弄清地名上的疑问,攀山越岭,刮除苔藓求证。
    由“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可知,博览群书,多方求证。
    由“自乙酉迄壬辰,四易稿而始定”可知,四易其稿,最终成书。
    参考译文:
    我生长在泰山脚下,曾经搜寻过关于泰山的故事,更打算亲自游历进行验证。乾隆癸亥年,安邱人刘履夫来泰安任教授,他和我交好,每每和我一起攀登幽深险要的地方,前去探寻。
    戊辰年春天,皇上东巡。皇上把出巡的事情委托给刘履夫,他记录下皇上出巡路上的古迹,随时记录为《泰山纪略》,著作完成后交给我。后来刘履夫被任命为嘉定知县,卒于任上。我也选择在山中隐居。
    庚辰年,有个仁和成城叫做卫宗的人,他来编辑《泰安府志》,寻访获得了《泰山纪略》,对这部书极为赞赏,于是请求带回这部书。那之后,又另外印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并且大多援引自《泰山纪略》。但是其中有一个地方两个称呼,或者名字相同实际上分属两个地方的情况。岩崖山谷,先前有题字时刻的地方,可惜被苔藓遮蔽没有办法辨认,我于是在近处树立梯子亲自刮去苔藓加以验证,即使是遭遇风雨历经寒暑,也不害怕辛劳。又向野老询问,参考众多书籍,竭尽半生的精力,于是汇编成一部书,叫做《泰山道里记》。凡是古迹、祠宇、桥坊,全部都记在其中。其他的如高里、徂徕、云亭等山峰,皆当作支峰别阜;石汶、北汶、三溪等水流,一起归于大汶;再有灵岩、琨瑞川谷等名胜古迹,连接泰山最北面的,即使在不同的县里,不妨记载两次,而泰山全都记录其中。这些记录在书中的景观,或许弥补前任所没有记录的,也想要使后来的游者容易考证。只是这些内容,目光短浅,见闻不广,文辞浅俗拙劣,然后又出去繁杂的地方进行校正,从乙酉年到壬辰年,四易其稿然后才定稿,不敢说《泰山道里记》成功,只不过用来娱乐自己的山居生活罢了。
    日观峰的南面是爱身崖,旧时称为舍身崖。爱身崖三面陡削,像用刀削过一样,绝无小路。各地的愚民,往往替亲人的病发誓替代,亲人的病体痊愈就跳崖而死。明代何起鸣建立围墙禁止跳崖这样的事发生,石碑上可着“爱身”。
    山的最高峰西面一里多的地方是丈人峰,好像一位老人腰背弯曲。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玄宗在泰山封禅,张说担任封禅使。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封禅后因为张说而骤然迁至五品官,兼赐绯服。玄宗看到见郑镒官职升任如此快速,感到奇怪而询问,郑镒无言以对。黄幡绰曰:‘这是泰山的功劳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①
    (南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②。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③,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④,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⑤,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1161年冬,名臣虞允文率军在采石矶击败全兵,张孝祥听到捷报,写下了这首词。②风约楚云留:被楚地的风云阻隔。作者在抚州(今属江西)任上,未能参加作战。③风景:语出《世说新语》“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指宋南渡。④燃犀处:晋代温峤行军至采石矶,传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这里指金兵。⑤周与谢:周瑜与谢玄。谢玄年少时喜佩戴香囊,40岁参与指挥淝水之战。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雪洗虏尘静”从听闻抗击金兵获胜写起,充满胜利的痛快与喜悦,为全篇定下了情感基调。
    B. “湖海平生豪气”三句,说明自己具有豪情壮志,对中原沦丧感到痛心,目睹山河之异,亟欲一展平生抱负。
    C. 下片以两大战役的名将周瑜和谢玄自比。自己和他们一样年富力强而战功卓著,都是从容不迫地建立了功业。
    D.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激情的壮词,词人壮怀激烈,忧国情深,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融入词中,贴切自如。
    16. 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爱国情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借事抒情。“雪洗虏尘静”听闻虞允文抗金获胜,词人讴歌抗战将领的勋业,也为自己滞留后方未能参战而深感遗憾。②直抒胸臆。“剩喜然犀处”等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听闻抗金获胜的喜悦和痛快,抒发从戎报国的激情。③用典抒情。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表达自己报效国家、收复中原的愿望。(或用周瑜破曹和谢玄大破苻坚的典故,表达驱除异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④借景抒情。“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昔日的战场如今已是残照当头,荒草丛生,借荒凉破败之景,抒发异族入侵中原沦丧的悲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自比”有误。以两名将喻虞允文,说虞允文和他们一样,不是说自己。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借事抒情。“雪洗虏尘静”一句,这一次终于洗雪了敌寇所扬起的耻辱尘嚣,概括了采石战胜,名臣虞允文率军在采石矶击败全兵,这对靖康之耻来说也是一次洗刷。表达了对抗战将领的勋业的讴歌;“剪烛看吴钩”写其剪烛看刀的豪迈举动。作者就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词人通过“剪烛”夜看宝刀这一典型细节描写,抒发了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直抒胸臆。“剩喜”二句,令人大喜过望的是,心愿却在好友你的业绩之中得以实现。那采石矶掀起的惊涛骇浪,也是气凌霄汉,高浮天际的。把金兵比做妖魔,以燃犀照妖比喻作战的胜利,直接抒发了词人听闻抗金获胜的喜悦和痛快。
    用典抒情。下片用一个“忆”字,引发出历史的遐想。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都是作者所崇敬的历史人物,表达出对自己建功立业的向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借景抒情。“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如今的赤壁矶头夕阳斜照,淝水桥边一片衰草。这些冷落萧瑟的景象,引起了人们的无限愁绪,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悲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演奏结束后的环境,侧面描写音乐的动人氛围。
    (2))“爱屋及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诗经·静女》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这种现象提供了非常直接而明确的证据。
    (3)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则由菊花零落之景触发自伤之情。
    (4)《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雪后的泰山,写出了作者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用语新颖、传神。
    【答案】 ①.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②.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 匪女之为美 ④. 美人之贻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满地黄花堆积 ⑦. 寄蜉蝣于天地 ⑧. 渺沧海之一粟 ⑨. 苍山负雪 ⑩. 明烛天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舫”“匪”“贻”“萧”“蜉蝣”。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天喝八杯水(约2升)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真的科学吗?
    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饮水的认知,认为上述饮水建议可能超过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水量。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研究发现20~35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30~60岁女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3.3升。此后 ① ,到了90多岁,下降到2.5升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 ② 。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水,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食物和饮水,食物和饮水各半,因此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相比之下, ③ 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位20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1.4升。如果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那么每天喝2升水可以说是“超常发挥”了。
    虽说每天八杯水属于“国际民间传说”,但三天滴水不进人会有生命危险,是有科学依据的。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则宣传科学饮水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8.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②水周转量并不等于饮水量;③同年龄段女性饮水量较小。
    19. 示例1:身体要健康,饮水须科学。 示例2:珍爱生命,科学饮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后”指的是随着年龄增长,根据“到了90多岁,下降到2.5升左右”推断出需水量下降的趋势,应填: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②“值得注意的是”提示注意的问题,下文举例“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水”强调的是水周转量与饮水量不同,应填:水周转量并不等于饮水量。
    ③“相比之下”比较的是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结合“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1.4升”得出结论:同年龄段女性饮水量较小。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拟写宣传标语,首先明确宣传的主题,本题强调“科学饮水”,材料主要解说不同年龄段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和需水量,强调不能不喝水,也不能过多喝水,也就是饮水关乎健康,每天要科学合理引用水。
    然后注意标语的功能在于宣传,语言要简洁,富于引导和鼓动性,有一定的号召力,适当运用对偶、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键时刻,总有一群 ① 的老科学家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中国怎么办?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由于促成这个计划“建议”的提出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都发生在1986年3月,因而这个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如何让中国真正拥有自己的高科技,掌握战略竞争的主动权?经历过“两弹一星”科研攻关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对此十分着急,常常 ② 地研究、讨论,有时几乎急得夜不能寐。
    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着这些曾经立下不朽功勋的老科学家们,即便年事已高,他们仍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
    “为了我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我们就得迎接这新的挑战,追赶上去,绝不能置之不顾……”王大珩曾说,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
    今天,人们应当永远铭记,35年前的那个春天,四位胸怀国之大者的老科学家 ③ 的重要建议。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喻体意思差不多,可不可以去掉一个,为什么?
    【答案】20. ①德高望重 ②夜以继日 ③高瞻远瞩
    21. 示例:不可以。两个比喻都是老科学家的自谦,认为没有为“863”计划作出多么重要的贡献;但二者的含义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催化剂”指他们加快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速度,他们自身并没有多大改变。“点了一根火柴”指他们激发了大家的科学热情和创造动力。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修饰“老科学家”,且他们“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填“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很有声望。
    第二空,结合“着急”“夜不能寐”可知,此处是指老科学家不停歇地研究、讨论,可填“夜以继日”。夜以继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昼夜不停。
    第三空,结合“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可知,这些建议考虑十分长远,可填“高瞻远瞩”。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这两个比喻属于四位科学家的自谦之词,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为“863”计划作出多么重要的贡献。但两个喻体意思不同,不能删掉一个。
    首先找出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第一个比喻句是“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本体是“我们几个”,即四位老科学家,喻体是“催化剂”。“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组成在反应后保持不变的物质。语境中四位老科学家意识到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高瞻远瞩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就是“863计划”,这个计划的提出意义重大,说它是“催化剂”,意思是四位老科学家加快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速度,自身并没有多大改变;
    第二个比喻句是“为‘863’ 计划点了一根火柴”,本体是四位老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喻体是“点了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就是点燃光明和希望,四位科学家点燃的是大家的科学热情,激发的是大家的创造性,点燃的是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希望之火,属于首功。可见,两个喻体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不能删掉一个。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枯燥,有的喜欢刷抖音、打游戏、刷微博等,追求感官刺激;有的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即将举办一期研讨,征集大家的看法。请依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枯燥中沉默进步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大数据时代,短视频快应用逐角竞争,表情包俗段子充斥网络。它们正在逐渐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此,有人沉浸于碎片化信息的快感精彩,在狂欢中寻找“热闹”,也有人发现“信息茧房”“奶头乐”的套路,清醒后重回生活的“枯燥”。
    而我认为,作为网上消费娱乐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应当慎重对待“热闹”,沉心专注“枯燥”。
    首先,“热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愉悦。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泥沙俱下,消费主义、泛娱乐化等三观不正的意识极容易被误认为正确的娱乐方式。各种电商大搞“女王节”物化女性,短视频搞笑博主无节操刷新道德底线,而我们却将其当做“热闹”,乐在其中。当互联网没有成为便利生活的工具,反倒阻碍了文化发展与思想进步,“热闹”将一文不值。因此,我们更应谨慎对待“热闹”,看清其本质。
    其次,“枯燥”也并非难让人心情愉悦。于个体而言,现实中的枯燥是锤炼思想塑造人格的工具。上世纪的鲁迅先生。闭关抄书写作好几年,忍耐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枯燥,但反复的文字恰恰是铁屋子中清醒的呐喊,唤醒麻木不仁。如今,我们不断学习,写作,阅读,工作,看似是机械枯燥,可这恰是提升眼界、挖掘思考、锻炼毅力的必经之路。因此,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枯燥的价值,沉浸其中找到乐趣。
    进一步说,于社会群体而言,枯燥是唤醒大众走向进步的良药。《乌合之众》中曾言:“群体是最无能、最野蛮的狂热者。”当娱乐与消费大行其道时。现实中的枯燥也许能唤醒大众的意识。平凡的工作生活也许让许多人感觉找不到方向,以致让“热闹”钻了空,但社会的进度永远不是虚拟世界中少数精英所推动的,而是靠每个现实中勤奋刻苦的普通人。只有每一个人都摆脱对网络世界的盲目崇拜,才能找到各自人生的意义,在枯燥中进步发展。
    诚然,热闹的网络娱乐与枯燥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如今,短暂的热闹也许能帮助我们缓解紧张。但是,我们也不应舍弃枯燥的娱乐方式,阅读、健身何尝不是一种更可行的方案呢?
    如罗翔老师所言:“我们应该尽力去寻找高级的愉悦,脱离低级趣味。”希望我们的世界,能不再止于“热闹”的一地鸡毛,也有“枯燥”的冷静思考。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当今生活中的现象,受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影响,人们习惯了享乐,习惯了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为了远离“枯燥”,为了生活的快乐,享受的快乐。第二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枯燥是生命的滋养。可见,材料的核心是“热闹”与“枯燥”。
    首先需要理解“热闹”,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
    对此,试题给出任务指令,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谈论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如何对待“热闹”与“枯燥”。对此,考生写作时应抓住“热闹”和“枯燥”这一对矛盾展开思考:一方面,可以追求热闹,享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不应完全由着性子来,沉浸于热闹中不可自拔,不要一味拒绝枯燥的事情,面对枯燥要学会忍耐。可列举善于忍耐枯燥而成功的典型事例,可阐述忍耐枯燥的原因及做法,可剖析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还可探究枯燥如何转化为快乐或者二者如何兼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思考,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证有力。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理性看待“热闹”,接纳享受“枯燥”。
    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
    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
    4.容得下热闹,扎根于枯燥。
    5.在枯燥中发展自我,而非在热闹中迷失自我。

    相关试卷

    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题,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