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卷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393613/0-170882291303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7,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卷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393613/0-17088229130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7,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卷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393613/0-1708822913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7,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77,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明:1.全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给分。
3.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a:40 C:12 O:16 K:39 Mn:55 Mg: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5题每小题1分,6-10题每小题2分,共15分)
1. 下列成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春风化雨B. 百炼成钢C. 刻舟求剑D. 滴水成冰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春风化雨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百炼成钢过程中,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倾倒液体 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C. 称量固体
D. 量取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此选项错误;
B、向试管中倒入液体,瓶塞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此选项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砝码放在右盘,药品放在左盘,不潮解、无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此选项正确;
D、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此选项错误。
故选C。
3.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A. 铁、汞B. 氧气、干冰C. 水、金刚石D. 硫酸铜、氯化钠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和汞都属于金属单质,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汞是由汞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B、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由氧分子构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符合题意;
C、水属于非金属液态化合物,水由水分子构成;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由碳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和氯化钠属于盐,硫酸铜是由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B. 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可以节约水资源
C. 肥皂水能鉴别软水和硬水D. 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煮沸过程中将水中的钙镁物质转化为沉淀,故A正确;
B、农业上,改漫灌为滴灌可以节约水资源,保护水源,故B正确;
C、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故C正确;
D、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可以燃烧,故D错误。
故选D。
5. 下列有关 CO 与 CO2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O 与 CO2 都会污染环境
B. CO 与CO2 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 在一定条件下,CO 与CO2 可以互相转化
D. CO2 气体中混有少量的 CO 气体,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CO
【答案】C
【解析】
【详解】A、CO会污染空气,CO2不污染空气,只是会导致温室效应,故不符合题意;
B、氧元素在化合物里,一般为-2价,根据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而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化合价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C、CO在点燃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在高温条件下,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 与CO2 可以互相转化,故符合题意;
D、CO2 气体中混有少量的 CO 气体,点不着,只能通过炽热的氧化铜除去 CO,故不符合题意。
6. 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 红磷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
C.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B不符合题意;
C、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C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 2Fe3+:两个铁离子B. O2: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C. 2He:2个氦元素D. :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2”表示两个铁离子,正确;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O2中的“2”表示1个氧气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2He中的2表示2个氦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错误;
D、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符号中“2”表示在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正确。
故选C。
【点睛】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8. 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图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若整个大圈表示纯净物,则下列物质属于Z范围的是
A. 铁B. 水C. 高锰酸钾D. 食盐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有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纯净物;
若整个大圈表示纯净物,则X为单质,Y为化合物,Z为氧化物,铁是单质,属于X范围,水为氧化物,属于Z的范围,高锰酸钾为化合物,属于Y的范围,食盐水为混合物,不在图内。
故选:B。
9.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改进实验(部分夹持仪器忽略,实验时引燃红磷后即熄灭酒精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红磷燃烧时伴随着浓厚的白烟
B. 待试管冷却至室温松开弹簧夹,活塞向左移动
C. 实验结束后,试管内的残留气体主要是稀有气体
D. 该实验装置能够减少测量的误差,而且对环境友好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A正确;
B.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试管内气压减小,待试管冷却至室温松开弹簧夹,活塞向左移动,故B正确;
C.实验结束后,试管内的残留气体主要是氮气,故C错误;
D.该实验装置操作简便,在密闭容器内完成实验,避免了因打开瓶塞而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防止P2O5污染环境,故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用两份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 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 在密闭容器中,镁带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不能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此选项不正确;
B、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反应后消耗了氧气,故最终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应该小于最初的压强,此选项不正确;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生成了氧气,固体的质量减少,锰元素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故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此选项正确;
D、镁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了氧化镁,故反应后固体质量会增加,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然后在D处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其中选择1分,填充1分,共6分)
11. 下列物质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____
A.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B.生石灰用于食品加热
C.液氮制造低温环境 D.____________
【答案】 ①. B ②. 木材用作燃料等(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A、稀有气体作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利用的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用于食品加热是因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是利用的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
C、液氮制造低温环境是因为气化吸热,是利用的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D、木材具有可燃性,能用作燃料等(合理即可)。
12. 下列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不具有宏观意义的是____
A.Cu B. C.Si D.____________
【答案】 ①. B ②. 2H等(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A、Cu宏观上可以代表铜这种物质,铜元素,微观上可以代表1个铜原子,故A不符合题意;
B、2H2O微观上可代表2个水分子,没有宏观意义,故B符合题意;
C、Si宏观上可以代表硅这种物质,硅元素,微观上可以代表1个硅原子,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D、2H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不具有宏观含义,只具有微观含义,代表2个氢原子。
13. 色氨酸()在人体内含量太低会影响睡眠质量,一般可通过食补牛奶、核桃、黑芝麻等加以改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色氨酸中含有27个原子 B.色氨酸属于化合物
C.色氨酸分子中含有氮分子 D.____________
【答案】 ①. B ②. 色氨酸是由碳、氢、氮、氧元素组成等(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1个色氨酸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故A错误;
B、色氨酸是由碳、氢、氮、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色氨酸分子中含有氮原子,故C错误;
故B正确;
D、色氨酸是由碳、氢、氮、氧元素组成等(合理即可)。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14. 央视栏目《遇鉴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魅力,其中有许多中外文明主题互鉴。
(1)瓷器与玻璃器—瓷器是火与土的结合,玻璃器是火与沙的交融。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写出其中一种非金属的元素符号:___。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的符号是___。
(2)国画与油画—国画气韵生动,油画抽象浪漫。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_____。
(3)茶与咖啡—中国茶清香四溢,西方咖啡醇香浓厚。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
【答案】14. ①. O##Si ②. Na+
15. 化学性质不活泼
16.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其中氧、硅属于非金属元素,元素符号表示为O、Si;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钠离子带有1个单位的正电荷)的符号是Na+;
【小问2详解】
保存珍贵的名画需要隔绝氧气,防止其被氧化,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不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能够隔绝氧气,能防止书画被氧化,所以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
【小问3详解】
因为清茶中含有的香味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茶香味。
15.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请根据图1信息回答:
(1)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2)镓在化学变化中容易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
(3)如图2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①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__________种氧化物。
②参与反应的与两种微粒个数比是__________。
【答案】(1)69.72
(2) ①. 失去 ②.
(3) ① ②. 2##两 ③. 2:1
【解析】
【小问1详解】
周期表中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小问2详解】
镓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镓离子,表示为:Ga3+;
【小问3详解】
①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看出,2个二氧化硫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三氧化硫分子,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化学式为:SO3;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故二氧化碳和三氧化硫属于氧化物;
②如图所示,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硫分子与氧分子两种微粒个数比是2:1。
16. 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
(1)实验一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两个集气瓶中的现象不同,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有关。
(2)实验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欲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3)实验三电解水的实验中,检验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答案】(1) ①.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②. 氧气的浓度
(2) ①.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 向水中白磷处通入氧气
(3) ①. 用燃着的木条(合理即可) ②.
【解析】
【小问1详解】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污染空气,实验中加入水,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两个集气瓶中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的现象不同,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小问2详解】
从实验二可以看出: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而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欲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方法是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或将热水中的白磷取出等;
【小问3详解】
电解水的实验中,检验两电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尖嘴口检验,气体能够燃烧且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的为氢气,能够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方程式为:。
17.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
(1)通过步骤①所得硫酸铜晶体()中铜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步骤②中,先是硫酸铜晶体发生分解反应,其中一种产物为氧化铜,氧化铜在炭火中高温灼烧而得到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步骤③的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4)等质量的硫酸铜晶体通过方法②所得铜的质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通过③④所得铜的质量。
【答案】(1)2:1 (2)
(3)玻璃棒##烧杯 (4)等于
【解析】
【小问1详解】
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 )中铜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为64:32=2:1;
【小问2详解】
氧化铜和碳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步骤③是溶解硫酸铜晶体,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
小问4详解】
方法②是氧化铜和碳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③④中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故两种方法所得铜的质量相等。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8.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活动1:
(1)某同学用空塑料瓶按图A做简易净水器。把小卵石、活性炭、石英砂三种材料放置在装置相应的位置,以获得较好的净水效果,则图中①②③位置放置的材料依次是__________。
活动2: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请回答下列问题
(2)写出标号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若利用装置F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填“b”或“c”)端通入。
(4)若实验室制取要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则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填序号)。
(5)将装置G倾斜使两种药品混合,即可制得气体。下列制取气体的方法可选用装置G的是______(填序号)。
a.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c.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
【答案】(1)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
(2)长颈漏斗 (3) ①. ②. b
(4)D (5)a
【解析】
【小问1详解】
小卵石缝隙大不易堵塞,放最上面,活性炭缝隙小放最下面,所以图中①②③位置放置的材料依次是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
【小问2详解】
根据仪器形状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小问3详解】
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需要加热,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则为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空气从上边口排出),所以氧气应从b端通入;
【小问4详解】
分液漏斗可通过控制液体药品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所以发生装置应选择D;
【小问5详解】
题图G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b、c需要加热,不适用,a常温下即可反应制取气体,可以用G作为发生装置。
19. 某同学研究“影响过氧化氢生成氧气快慢的因素”,查阅资料,猜想如下:
【提出猜想】催化剂的种类和反应物的浓度都会影响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快慢。
【实验操作】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用排水法收集等体积的一瓶氧气,记录收集气体所需时间。
【实验记录】
(1)写出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实验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mL。
(3)实验③中加入的固体和用量为__________。
【实验结论】
(4)通过对比实验①和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通过对比实验②和③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实验改进】
(5)要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来比较。
【拓展】
(6)若要测定相同时间内所产生氧气体积,如图装置应选________(填序号),测定气体前集气瓶内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答案】(1)
(2)100 (3)0.5g二氧化锰
(4) ①. 催化剂的种类不同可以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②. 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或反应物浓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快等)(合理即可)
(5)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
(6) ①. C ②. 没有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应该与①、③相同,所以为100mL;
【小问3详解】
实验③中加入的固体和用量应该与①、②中质量相同,所以为0.5g二氧化锰;
【小问4详解】
根据①②对比得出: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情况下,催化剂种类不同可以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根据②③对比得出:反应物浓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快;
【小问5详解】
要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可以测定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的多少,产生气体多的催化效果更好;
【小问6详解】
氧气不易溶于水,要测定相同时间内所产生氧气体积,如图装置应选C;测定气体前集气瓶内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因为气体进入才会有水排出。
五、综合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 初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过滤时损失忽略不计,氯化钙易溶于水)。请你一起探究以下问题:
(1)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2)整个实验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图中①处的操作是__________,过滤时顿顿同学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若顿顿同学重新过滤成功后,漏掉步骤①直接就称量,这一错误操作将导致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____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答案】(1)80% (2)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则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8g。
(3) ① 干燥 ②. 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③. 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反应后的滤渣就是大理石中的不与稀盐酸反应的杂质,则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25g−5g=20g,则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00%=80%;
【小问2详解】
过程见答案;
【小问3详解】
将滤渣过滤后洗涤、干燥,再称量,故图中①处的操作是干燥;过滤时得到的滤液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超过滤纸边缘,导致浊夜沿滤纸与漏斗内壁之间的缝隙流下,使得滤液仍浑浊;过滤所得的滤渣未干燥就直接称量,滤渣表面附有一些液体,则测得的滤渣的质量偏大,计算出的碳酸钙的质量就要偏小,导致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偏小。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反应物
5%过氧化氢溶液100mL
5%过氧化氢溶液__________mL
3%过氧化氢溶液100mL
加入固体
0.5g氯化钠固体
0.5g二氧化锰
__________
收集气体时间
165s
46s
80s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40,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有关CO与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有关CO与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卷,文件包含教研室提供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期末检测化学试卷pdf、九年级化学答案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