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31,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1,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第1页
    31,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第2页
    31,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31,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31,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15页。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 下列图片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华夏音韵,亘古绵长B.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C. 古代雕刻,技艺精湛D. 中外文明,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幅图片中的文物所体现的历史信息可知,图中文物都出土于河南省,都能体现中原历史文化悠久,B项正确;A项是音乐、C项是甲骨文,以偏概全,不是三幅图片的共同主题,排除;三幅图片均未体现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 早在原始社会的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时期,我国就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条件的差异B. 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C. 北方人喜好吃粟,南方人喜好吃稻D. 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所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是由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的,A项正确;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不到农业布局,相反,农业布局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排除BC项;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粟说明不了造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原因都是自然条件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3.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B.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饲养水平的提高D. 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工具的改进会推动人类的进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因此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经分析ABC不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依据课本所学,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工具的改进会推动人类的进步。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手脚分工明显;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开始种植水稻,出现了原始农耕;比建筑技术进步,开始建造干栏式的房子,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4. 下面关于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B. 远古传说是完全可信
    C. 远古传说中蕴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D. 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古传说虽然有夸张成分,但也蕴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C项正确;传说有一定的价值,不能说“传说完全不可信”,排除A项;传说具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因此不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排除B项;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是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C项。
    5.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上。所记内容涵盖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这说明甲骨文( )
    A. 记录了商代人的社会生活B. 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C. 均以隶书的字体进行呈现D. 是了解夏朝社会的主要依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上。所记内容涵盖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可知,甲骨文记录了商代人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社会生活的内容,A项正确;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排除B项;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排除C项;甲骨文是了解商朝社会的依据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6. 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A. 祭祀活动很盛行B. 竞技体育已出现
    C. 军备竞赛已开始D. 分封制度已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赛”和“比”侧重表示比较并较量本领、技术的高低,其适用范围较窄,对象多为文艺、体育、娱乐等对抗性活动,因此,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竞技体育已出现,B项正确;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竞技体育的出现,没有涉及祭祀活动、军备竞赛和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 )
    A. 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 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特权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C是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AB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故答案选C。
    8. 如图展示的文物是四川博物馆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铜壶的纹饰从上至下,第一层是采桑和习射的场面,第二层是猎射和宴飨的场景,第三层是水战和攻城战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 )
    A. 巴蜀大地多个生活场景B. 青铜制造处于鼎盛时期
    C. 人们开始养蚕缫丝织绸D. 人们普遍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铜壶刻画了“习射”、“采桑”、“猎射”、“宴飨”和各种战斗场面,反映了巴蜀大地多个生活场景,A项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处于鼎盛时期,战国时期,冶铁技术不断发展,排除B项;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养蚕缫丝织绸,排除C项;战国时期,人们普遍过的是男耕女织的定居生活,不是采集渔猎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9. 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属于“评价”的是( )
    A. 周武王率兵与商军在牧野决战B.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C. 战国时期,今北京地区属于燕国D.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是指讲述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评价”是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意见,D项是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看法,属于“评价”,D项正确;A项是对牧野之战交战双方对描述,B项是对晋文公身份的描述,C项是对战国时期燕国的地理位置进行的描述,这三项都属于“描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 在一位七年级同学的历史探究学习中出现“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内容,那么这位同学探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 政权分立和秩序混乱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体现了社会变革,百家争鸣说明思想层面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由此可知探究的主题应该是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C项正确;政权分立和秩序混乱,与“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内容不符,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时代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B项;隋唐时期的时代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
    A. 经济富足,娱乐多样B. 体育发达,人才辈出
    C. 强兵治国,增强国力D. 严格训练,竞赛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诸侯国大都崇尚武功,导致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注重强兵治国,增强国力,C项正确;材料只有体育项目的兴盛,没有涉及经济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人才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只说体育项目兴盛,没有提到竞赛,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 水利兴修B. 诸侯征战C. 儒学兴起D. 私学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B项正确;“兵法”的应用与水利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止儒学,排除C项;私学发展与地理知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汉文帝刚即位时,有人向他献了一匹千里马,他拒绝接受,并下诏表明以后不接受类似献礼。对于修建自己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罐、土盆。汉文帝的这些做法在当时( )
    A. 有利于营造廉洁简朴的社会风气B. 有利于打击诸侯豪强的嚣张气焰
    C. 有利于加强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D. 有利于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汉文帝刚即位时,有人向他献了一匹千里马,他拒绝接受,并下诏表明以后不接受类似献礼。”表达了汉文帝的廉洁,不接受献礼;由“对于修建自己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罐、土盆。”反映了汉文帝比较简朴,不奢侈铺张,A正确;BCD与题干汉武帝的做法无关,排除;故选A。
    14.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 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B. 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 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D.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根据题干“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信息提示,关键词是“共同原因”。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5. 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A. 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B. 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 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 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 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B. 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 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D. 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数学知识源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计算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说明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B项正确;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与数学普及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7.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A.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B. 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D. “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手工业技术;题干“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说明汉人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向他们学习。因此题干主要说明是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B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排除A项;题干说明各民族之间经济上密切交往,但不能体现空前发展,排除C项;“胡”“汉”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
    18.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 )
    A. 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B. 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 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D. 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出自《齐民要术》,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
    19. 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如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A. 字形方扁,严实厚重B. 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 纵意奔放,张扬跳跃D. 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答案】B
    【解析】
    【详解】观察题干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体现了行书简练明快,势巧形密的特征,B项正确;字形方扁,严实厚重不符合行书简练明快的特点,排除A项;纵意奔放,张扬跳跃是草书的特点,排除C项;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骨力遒劲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 政治因素B. 文化因素C. 军事因素D. 环境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可知,反映的是天气因素对都城的影响,属于自然环境的因素,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迁都的政治因素,排除A项;天气问题与文化和军事因素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30分)
    21.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图1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图2 图3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1)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处。(填写图1中字母即可)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写在答题卡上。(只需图片序号与推论序号即可)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答案】(1)A;B (2)图1对应推论3;图2对应推论2;图3对应推论1。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填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位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A处就是元谋人被发现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B处是北京人被发现地点。
    【小问2详解】
    连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北京门头沟遗址出土的东西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对比,可以得出推论3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图2得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干栏式建筑对比,可以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根据图3半坡遗址的陶瓷和江西仙人洞的陶罐、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可以得出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小问3详解】
    共同点: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外”“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小问4详解】
    主题:根据上述材料关于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可拟定一个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春秋时期的铁犁铧和铁锸 图2 春秋时期的牛尊
    材料二 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上传统治水与水利科技相结合的缩影与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起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摘编自李可可《从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及都江堰的修建理念。
    【答案】(1)新气象: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
    (2)作用:灌溉、防洪、水运。理念:利用自然条件;人和自然和谐共存。
    【解析】
    【小问1详解】
    新气象:根据材料一的图片“春秋时期的铁犁铧”和“春秋时期的牛尊”可知,表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耕作技术是牛耕。
    【小问2详解】
    作用: 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的功能是防洪、灌溉、水运;
    修建理念:根据材料“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可知,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根据材料二“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起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可知,都江堰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为今天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理念。
    2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历史人物同样推动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在秦国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所以秦国出兵无不胜,夺取大片土地,罢兵勤耕织,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写出商鞅变法的三条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商鞅变法所起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历史人物除了商鞅、北魏孝文帝这样的改革家,还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请你选择一位本学期历史课本中出现的杰出人物(示例除外),仿照下面的两个示例,给他们制作一张名片。
    【答案】(1)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作用: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对中原地区统治;深受汉文化影响。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3)姓名:商鞅;朝代:战国时期;称谓:政治家;贡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秦国主持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依据题干“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原因:依据题干“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使其整体的汉化。”从而得出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是为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对中原地区统治;深受汉文化影响。。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小问3详解】
    名片: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公孙氏,名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秦国主持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在变法中规定: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鼓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通过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4. 某校七年级学生要开展“丝绸之路”主题探究活动。
    材料一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汉书·张骞传》
    材料三 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总之,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的名称。
    (2)材料二中“初行”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请列举经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汉朝的物品。(列举1个)
    (4)依据材料三,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
    【答案】(1)A:长安、B:欧洲(大秦)。
    (2)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所以A是长安;B是欧洲。
    小问2详解】
    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所以“初行”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小问3详解】
    物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这条道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小问4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三“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根据材料三“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2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3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距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培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姓名:张仲景
    朝代:东汉
    称谓:医学家
    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
    姓名:嬴政
    朝代:秦朝
    称谓:政治家
    贡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相关试卷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闭卷考试独立答题,禁止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1,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31,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周武王遂率诸侯伐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