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共8页。
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致远中学七(1)班围绕“创立班刊”活动设立了不同的项目小组,正在对内容进行修改完善。请你参与其中,共同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校对卷首语
感谢生命的慷kǎi( )、青春的恩赐,在人生的旅程中,曾经的过往拼còu( )成难忘的记忆。在那里,我们①共筑一个温暖的家,②齐唱一首动听的歌,③同织一张友情的丝网。
因为有了你的陪伴,我们的生活更加如诗如画。那个用美梦编织的如(A.花团锦簇B.娇媚动人 C.琳琅满目)般的神话,点燃了梦想的火把;擎着火把,我们选择在凌晨出发。
携手的岁月里,演绎了多少奋斗;挥洒了多少热忱,留下了多少覫丽潇洒。 于是,我邀请你随处采撷,笔下生花,展露世间繁华。传一盏七彩故事,饮一杯五味人生,让我们同醉,同醉在这火红的年华。
1.校对小组对一些字音、字形拿不准。请你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共4分)
(1)慷 kǎi( ) (2)拼còu( )
(3)热忱 (A. zhěn B. chén) (4)展露 (A. lù B. lòu)
2.他们在成语的使用上产生了分歧,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2分)
A.琳琅满目 B.娇媚动人 C.花团锦簇
3.他们对画线句的顺序有不同的见解,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 的神话(填序号)。(2分)
任务二:填充栏目内容
4.栏目小组设置了“诗情画意”栏目,旨在让诗意在心间流淌。请你根据提示,将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8分)
5.他们还设置了“撷英咀华”栏目,旨在摘选美文萃取精华。请你根据文意,在下面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
董宇辉的爆火是读书带给他的馈赠。读书共有五个层次:读的是新鲜感;读的是一种情感;读的是时代的波澜壮阔和个体命运的走向;读的是在时代和个体的背景下,书中人物却并没有像蝴蝶一样被风卷走,而是 ;读的是我与书中主人公共命运同呼吸,即便面对同样的困境与命运,我也可以同他做得一样好,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
任务三:确定班刊lg(徽标)
6.设计小组拟选定以下两个 lg,你会向同学们推荐哪一个? 请结合 lg的构图元素及寓意阐明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共16分)
完美的母亲
①自打我懂事开始,就感到母亲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她走起路来总是一痾一拐,两个肩膀忽高忽低,我原以为那是道路不平惹的祸,抑或是母亲为了逗我发笑,自己特意编排的原创蹩脚舞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慢慢发现母亲的不同。
②母亲长相不丑,眼睛大而有神,元宝一样的耳朵下垂着一对肥硕的耳垂,鼻子高挺如松柏耸立,宽阔的嘴唇下包裹着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花白的头发半盖在她那张国字脸上,遮住眉梢,好似茅草屋的房顶上还没融化完的雪。
③不知是不懂事还是打小自视清高,我一贯不喜欢母亲去我的学校露面,母亲好像也知道我内心深处的想法,一般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去学校找我的。记得上初中那会儿,父亲外出打工;家离学校太远,没人接送我,我自己天天骑车上下学不安全,所以只能住校。我总是在星期一便把该拿的东西预备好带上,兜里再塞上十块钱,那可是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有时再驮上半袋玉米面,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迎着朝霞,哼着五音不全的小曲,慢慢驶向学校,直到星期五放学再返回来。
④有一次,当星期一的晨曦悄然而至,我和往常一样脚踏着早已被露珠浸湿的车蹬子往学校赶。上第三节课时,教室里突然开始骚动起来,有人窃窃私语,都议论外边站着的是什么人。我漫不经心地往窗口一看,顿时心凉了半截,只见母亲披头散发,不修边幅地站在窗外对着我笑。她一手捉拎起一个罐头瓶子在头上晃,里面装着她每个星期都特意为我腌制的炒咸菜,我这才想起来,成菜忘拿了。我本来打算低下头不理她,然而教室里的同学开始起哄,老师大喝一声“安静”,对我说:“是你妈妈吗?”这时的我不知为何眼里竟然噙满了泪水,点点头,慢腾腾地走了出去,母亲想说什么,而我突然急切地打断了她,说:“你赶紧走吧!我上课呢!”
⑤看着我要哭的样子,母亲瞬间懂了,她没有说什么,只是把咸菜罐递到我手里,转过身,一瘸一拐默默地走了出去,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座位上的,我只记得所有的同学都在小声议论:“这是他妈妈? 怎么那样走路啊? 丑死了。”
⑥只听老师又一次大喝了一声,教室才又恢复了平静。
⑦从那开始,我连续半个月没有和母亲搭腔。而她从此再也没有去过我的学校。
⑧如今我早已成家立业,母亲却越发地衰老了,她虽然腿部残疾,但却用一双巧手编织草席和缝制十字绣来补贴家用。我的儿子出生后,因为我们夫妻工作忙,便一直交由母亲看管,连孩子上学,都是母亲骑着三轮车接送。一直到孩子该上三年级的那一天,母亲说什么也不去接送了。 孩子不解,问母亲:“奶奶,您怎么不送我上学了?”母亲笑着说:“孩子,你现在大了,懂事了,奶奶不能去学校给你丢人,那样你的同学会嘲笑你的,你会自卑的。”孩子说:“奶奶,不会的,同学要是问我,我会骄傲地告诉他们,这是我亲爱的奶奶,她有一双巧手,我自豪还来不及呢,怎么会自卑呢?”
⑨我听了孩子的一番话,往事像影片一样浮现在眼前。 少年的不羁与任性似一头莽撞的小鹿,撞得我心中五味杂陈,顿时感到无地自容,偷偷用眼瞄了瞄母亲。
⑩母亲笑得很灿烂,她的头发更白了,鼻子也不再高挺,眼睛也深陷下去,坚守岗位的牙齿也逐渐退休,嘴开始瘪起来,两条腿也扭曲得更加严重,但在我看来,这竟然没有一丝丑陋之相,反而越看越朴实,越看越慈祥。
⑪母亲,如今的您在我的心里竟然如此完美,其实您一直完美无比,只是我没有早一点发现。
(作者:李永斌。有删改)
7.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4分)
小时候,“我”不喜欢母亲到校找“我”,母亲非特殊情况不来。
上初中时, ① 。
后来,“我”连续半个月没有理会母亲,母亲再也没来学校找过“我”。
成家立业之后,② 。
8.文章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 请结合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4分)
这时的我不知为何眼里竟然噙满了泪水,点点头,慢腾腾地走了出去,母亲想说什么,而我突然急切地打断了她,说:“你赶紧走吧! 我上课呢!”
9.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10.母亲身有残疾,作者却称她是“完美”的,请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原因。(4分)
认识: 读完文章, 我想到母亲总是无私的照顾自己, 不求回报,我不应该只知道索取, 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体谅母亲的辛苦, 多做一些家务, 多关心母亲, 和母亲说说话, 多一些陪伴。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3 题。 (共12分)
秋天的抚慰
①今年秋天的树叶比往年黄得深许多——我是从自家的后窗突然发现的。一棵槭树高过窗子,满树的叶子金黄。在夕阳的辉映下,那金黄中闪着红,像熊熊燃烧的篝火,又像乡村灶台下喷出的火苗。
②既然秋叶如此灿烂,不妨出门好好看一看。此时,银杏叶正变黄,迎来了最佳观赏期。北京“资历”最老的一株银杏树在潭柘寺,树龄有一千四百多年,远远就见它披上“黄金甲”,“甲.片”随着飒飒秋风摇曳。【A】它仿佛羽化成仙,腾起一片金色的祥云,像要连根拔走飞起来一样。
③走近瞧,像是有什么人气派地打散了许多金子,将其镶嵌或者熔化在树叶里似的,和秋阳、秋风共同奏响华丽的“秋日奏鸣曲”。这场演奏的指挥者,便是那粗大、沧桑的树干,每根仲展出来的枝条,都是它挥舞的指挥棒;如此华丽的奏鸣曲,需要太多指挥棒,才能使漫天飞舞的树叶奏出和谐的乐章。在潭柘寺里走了一圈又回来,正巧赶上一阵风,银杏树的叶子簌簌飘落,好似金色的雨。在阳光的映衬下,满眼是透明的全黄,在场的几乎所有人都抬头叫起来……这大概是银杏树一年里最“高光”的时刻了。三
④后来,我又去了颐和园。走进宜芸馆和玉澜堂,特别打眼的是半绿半黄的玉兰树的树叶,仿佛春天与秋天交汇、妙龄少女和沧桑老人并肩。 由于刚下过一场细雨,绿叶显得湿润而清新;有这样的衬托,那金黄就更别具一格,不禁赞叹只有大自然才能孕育如此童话般的奇异色彩,胜过调色盘里调出的一切颜色。
⑤步入乐寿堂轩豁的院落,见左右几棵玉兰树的树叶也是半绿半黄,树旁有很多人在拍照,为了避免和这些人相撞,我直奔乐寿堂的后院。一般人看完乐寿堂的前院就直接走向长廊了,后院人极少,非常幽静,我常在这里画画儿。后院那几株粗壮的老玉兰树,每到春天,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寂寞地开着,有点“白头宫女在,闲话戏春风”的意味。
⑥果然,后院空无一人,玉兰树的树叶也是半绿半黄——只不过绿的少一些,黄的多一些。由于黄更显眼,也由于红墙、红柱的衬托令周遭的色彩越发明艳,加之没有人簇拥,【B】这些亮丽树叶映照在乐寿堂后窗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将那全黄搅拌得光影浮动,活了一样,如同金色的精灵。我想起杨万里的“芭蕉分绿与窗纱”,这里分明是“玉兰分黄与窗纱”,那片耀眼的金黄,有了不一样的幻象。
⑦走到树下仔细看,我这才发觉,银杏叶实在比它小得多。而且,玉兰树的树叶和玉兰花一样,都支棱着,有筋骨似的托浮在空中。即使花落了,树叶也显得十分精神,不像桃树、杏树、苹果树那般披头散发,似情绪低落的女人。 因此,那些叶子才能如盛开的玉兰花盛满秋天独有的金黄;秋天的色彩,在这里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⑧游览完颐和园,我又去城外的凉水河畔转一转。这几年,沿河两岸建设了滨河公园,新修了栈道,新栽了花木,不过也保留下好多老树,从而新旧共存,连通古今,更显原始和乡土。公园里的槐树、柳树、栾树、白蜡树,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树,树叶金黄一片,挥洒在蓝天之下,倒映在河水之中,让天空和河水荡金流黄……
⑨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人们到大自然中去,通常是去休息,我却认为,人必须经常生活在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我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人和大自然的友谊”。这种友谊,更多得益于大自然对人类的抚慰作用,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独特的赐予。
⑩能出来走走,看看大自然里难得的秋色,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抚慰。相较于大自然,人类是渺小的,是需要抚慰的。
(作者:肖复兴。有删改)
11.随着赏秋地点的变化,作者眼前的景色也在不断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4分)
12.文章对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请任选角度,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4分)
【A】它仿佛羽化成仙,腾起一片金色的祥云,像要连根拔走飞起来一样。
【B】这些亮丽树叶映照在乐寿堂后窗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将那金黄搅拌得光影浮动,活了一样,如同金色的精灵。
13.为什么说大自然对人类有抚慰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 ~17 题。(共11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③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④,撷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螳螂捕蛇》)
【注释】①觇(chān):探看。②图:此处指蛇的身围。③殊:完全。④以刺刀攫(jué)其首: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在割蛇的头。⑤撷(diān):趺,这里是“任由蛇怎么翻滚”。
14.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16.作者在结尾评价狼的行为“止增笑耳”,有何用意? (2分)
17.①勇于斗争。“屠暴起”“屠自后断其股”说明屠户在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摸不可去”则说明螳螂在斗争中勇敢无畏。②善于斗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说明屠户能够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说明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 题。(共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8.有人认为,“秋风萧瑟”为诗歌增添了凄凉之感。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简要分析。(2分)
19.诗人笔下描绘的沧海之景与诗人的志趣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简要分析。(2分)
1四、名著阅读(5分)
20.“作为师者,要秉持严谨的态度,追求完美的境界;也要犹如一束光,引人向前。”请·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A.唐僧(《西游记》) B.藤野先生(《朝花夕拾》)
五、作文(50 分)
21.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作文。(50分)
(1)在成长中,无论是静心阅读的享受,还是赛场拼搏的舒畅;无论是受人关照的感动,还是帮助他人的快乐;无论是奋斗的艰辛,还是成功的喜悦……每个人心中都有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每次回想,都会给我们温馨和感动。
请以“那次落满阳光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 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进入七年级之后,我们走进了济南的冬天,走进了百草因与三味书屋,走进了想象的世界……沉醉其间,我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千姿百态的事物让我们心驰神往。
请以“沉醉在 中”为题目,写 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 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 (1)慨(2)凑(3)B(4)A
2.C
3.②③①
4.①晴空一鹤排云上,②便引诗情到碧霄。
③枯藤老树昏鸦,④古道西风瘦马
⑤潮平两岸阔,⑥风正一帆悬
⑦我寄愁心与明月,⑧随君直到夜郎西。
5. 像小草一样坚强地迎着风
6. 奔赴含义是正确认识自己所背负的压力,初步形成主动磨练自己的意识。‘树立自强进取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勇于承受压力的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沧海云帆①含意: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②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7. ①委屈自卑,催促母亲离开②无地自容,觉得母亲并不丑陋•
8. “慢腾腾地”“急切地”是对“我”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我”在母亲来学校找“我”时委屈自卑的心理,暗藏着对母亲的埋怨。
9. 懂了“我”觉得母亲丢脸。示例:我这走路一瘸一拐的,今天给儿子送菜,却没想到给儿子丢脸了。他在同学面前多难堪啊,唉,我还是赶紧走吧…
10.以前的“我”为了年少时的虚荣心, 感到有一个瘸腿的母亲是丢人的。长大后,“我”明白了是勤劳善良的母亲养育了自己, “我”感到惭愧自责, 并且学会了感恩母亲。
11. ①半绿半黄的玉兰树的树叶,仿佛春天与秋天交汇、妙龄少女和沧桑老人并肩②滨河公园③各种树木叶子(新旧树木)④新栽树木和老树木并存
12. 【A】静中有动,把银杏叶写活了,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B】批注:引用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玉兰树叶映照在窗户上的影子朦朦胧胧、光影浮动的样子;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3.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所以说相较于大自然,人类是渺小的,是需要抚慰的。
14. (1) 驱:追赶(2) 困窘,处境危急。(3) 跌或摔
15. 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
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17.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户和螳螂最后能获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18.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萧瑟”一词有两个义项:①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②寂寞凄凉的样子。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进行具体分析。由前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可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萧瑟”是指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写出了秋风中大海汹涌澎湃的气势,展现了大海的威力以及磅礴的气势。
19. 是曹操的作品,诗歌中的“沧海”常常被解释为诗人自喻,表达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怀。在这首诗中,曹操以大海的广袤、浩瀚和力量,来象征自己的抱负和志向。
20. 作为师者,一方面要如同工匠一样秉持严谨的态度,追求完美的境界;另一方面,犹如一束光,虽微弱,但照远。换言之,师者不仅要“言传”与“身教”并重,尤要以“为人为艺”的个人魅力潜濡默化的影响且塑造着学生的身心。B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具有高尚品格的老师.
意象
画面/意境/情感
诗句
作者及篇目
鹤
_①_,_②_。
刘禹锡《秋词》
树、马
凄凉、萧瑟
③_,小桥流水人家,_④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帆
_⑤_,_⑥_。
王湾《次北固山下》
月
忧虑、关切
_⑦_,_⑧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地点
景色
潭柘寺
银杏树,叶片金黄,随风飞舞
颐和园的宜芸馆和玉澜堂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城外的凉水河畔
④________________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词语推断法:并驾齐驱
(2)屠大窘
联系上文的“惧”、下文的“恐”进行推测
(3)攧不可去
课内迁移法:一狼径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13,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共15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九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