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招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招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25页。
2.本试卷试题共95分,书写质量3分,卷面安排2分。
3. 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A. 水B. 蛋白质C. 脂肪D. 糖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其中以无机物中水最多,有机物中以蛋白质为主。
【详解】水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约占体重的60%---70%。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进行运输,A符合题意。
故选A。
2. 拒绝二手烟已成共识,二手烟到达人体肺部的路径是( )
A. 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B.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C. 鼻→咽→喉→食道→气管→支气管→肺D. 鼻→咽→食道→气管→支气管→肺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详解】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二手烟到达人体肺部依次经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故选B。
3. 某同学测量肺活量:第一次3000ml,第二次2900ml,第三次2500ml,那么他的肺活量是( )
A. 3000mlB. 2900mlC. 2500mlD. 2800ml
【答案】A
【解析】
【分析】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详解】肺活量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是衡量肺的功能的重要标志。为了减少误差,测肺活量时一般测三次,取最大值。在三次测量中,第一次测量值最大,即3000ml使该同学的肺活量,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肺活量。
4.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B. “露西”生活在亚洲
C. 森林古猿能够用火,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
D. 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超过其他的所有生物,环境对人类没有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欧洲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它们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靠前肢攀援和采集食物,其采集的食物主要是树上的野果、嫩芽以及丛林中的昆虫等。
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①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未经过加工的树枝、石块等),但不能制造工具;②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如简单打磨的石器、削尖的树枝等);③直立人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④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更为高级、复杂的工具(如精细的石器和骨器等)。
【详解】A.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正确。
B.1974年,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距今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露西”。而在其它地区没有发现这么古老的人类化石,可以推断非洲是现代人类的起源地,其它地方的应该没有古人类,即使有也是由非洲迁徙过来的。“露西”生活在亚洲的说法是错误的,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森林古猿不能够用火,也不能用语言进行交流,C错误。
D.一千多万年前的地质变化,导致了东非大裂谷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变,一部分森林古猿来到地面生活,使人类起源成为可能,这说明环境影响生物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开始制造并使用工具;在群体的合作与交l流中产生了语言,这大大加强了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火的使用改变了古代人类的饮食结构,促进了脑的发育,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语言的交流也促进了人类脑的发育,反过来脑的发育又进一步提高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及语言能力;随着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不断通过技术手段改变着环境,成为生物圈中的最强者,生物圈的面貌已由于人类活动而大大改变,这说明生物能够改变环境,因此,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超过其他的所有生物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环境对人类没有影响的说法是错误的,D错误。
故选A。
5. 正常情况下,胎儿生活在母体里的哪一结构中?( )
A. 胎盘B. 脐带C. 子宫D. 卵巢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当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该过程称为受精);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就是怀孕;胚泡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经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到38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分娩的结束标志着婴儿的诞生。
【详解】AB.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但真正发生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脐带是联系胎儿和母体的纽带,AB不符合题意。
C.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及产生月经的地方,C符合题意。
D.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要想看到试管中人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可在新鲜血液中加入适量的( )
A. 柠檬酸钠溶液B. 氯化钠溶液C. 澄清的石灰水D. 酒精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新鲜的血液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分层的现象。
【详解】A.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会阻止血液的凝固,经过震荡或者离心后会出现分层现象。上面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面暗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是间薄薄一层是血小板和白细胞,A符合题意。
B.氯化钠溶液也叫生理盐水,比如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中,开始时用滴管向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生理盐水,人体细胞处在这样的液体环境中,细胞的形态、功能可以保持正常,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比如实验“检测种子萌发放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为了去除叶绿素对实验现象干扰,将叶片放在酒精中脱色,使叶片变成黄白色。比如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中的酒精——溶解叶绿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具有下列生理指标的人员更适宜进藏工作( )
A. 血液中红细胞含量较多B. 血液中白细胞含量较多
C. 血糖含量远高于正常人D. 呼吸、心率比正常人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高原地区氧气的含量比较少,人体呼吸困难,会发生高原反应,身体不适。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详解】高原地区空气比较稀薄,所以在高原地区,人体呼吸困难,会发生高原反应,身体不适。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所以血液中红细胞含量较多的人则有较多血红蛋白,有较多的与氧气结合的机会,适合进藏工作,A符合题意。
故选A。
8. “争当无偿献血者,争做可爱汝州人”!季节更替,血库储量不足,汝州市民响应政府号召,纷纷走入爱心献血屋献血。关于血液和血型,以下正确的是( )
A. 任何人都可以献血B.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清组成
C. 护士抽血时刺入的是动脉血管D. 输血时尽可能输入同型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2.倡导无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3.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只能输给AB血型的人,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只能接受O型血。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
【详解】A.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鼓励公民自愿献血,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男体重大于等于50公斤,女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经检查身体合格者,才可以参加献血,错误。
B.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错误。
C.日常采血都是静脉,是因为静脉在皮下分布较浅,且管腔大、血流慢、管壁薄且易止血,错误。
D.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可能引起凝集反应,输血时尽可能输入同型血,正确。
故选D。
9.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相聚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在航天员返回地球后,需要给航天员注射营养液,营养液会先进入心脏的( )
A. 左心房B. 右心房C. 左心室D. 右心室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详解】给航天员注射营养液后,营养液被小肠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经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小肠毛细血管,所以营养液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0. 下列营养物质中可以不经消化,直接吸收的一组是( )
①糖类 ②脂肪 ③蛋白质 ④水 ⑤无机盐 ⑥维生素
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③⑤⑥D. ①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中有六大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必需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详解】糖类、脂肪、蛋白质必需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所以B正确。
故选B。
11. 临床上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对于贫血、大面积烧伤和血小板缺乏者,应分别输入( )
A. 血小板、血浆、红细胞B. 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C. 血浆、红细胞、血小板D. 红细胞、血小板、血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针对性的选用不用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简单地说就是患者缺什么成分,就给他输什么成分。
【详解】严重贫血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所以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身体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伤面有大量液体渗出,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粘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所以输入血浆.血小板减少症,需要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物质的血浆,以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的能力,促使止血,所以输入浓缩血小板悬液.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
12. 血液的组成包括
A. 血浆和血细胞
B. 血清和血细胞
C. 血清和血小板
D. 血浆和血小板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血浆中90%以上是水,其余是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凹的圆饼状,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呈圆球状,唯一有细胞核的血细胞,功能是防御疾病;血小板形状不规则且无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知道血液的组成。
13. 下列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问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应互相帮助,建立真诚的友谊
B.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认识事物和学习的极好时机
C.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生殖器官迅速发育,出现第二性特征,要注意生理保健
D. 青春期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耗能多,要减少运动,以减少能量消耗
【答案】D
【解析】
【分析】青春期是决定一个人体质、心理、性格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分析解答。
【详解】A.青春期更要注意树立远大理想,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工作和培养高尚的情操上。在男女同学相处时,要做到相互帮助、勉励,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人际交际中,要做到自尊、自爱,A正确。
B.青春期脑的重量及容量以及脑细胞、神经元的数量变化不大,神经系统的结构已接近成年,脑兴奋性加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增强,是认识事物和学习的极好时机,B正确。
C.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出现第二性征,并出现了一些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因此要注意生理保健,C正确。
D.进入青春期,正是身体发育时期,要注意合理膳食,作息有规律,保证均衡营养,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D错误。
故选D。
【点睛】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注意青春期心理卫生,切实做好青春期卫生,保证身心正常发育,能够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14. 下列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处理方式与原因解释错误的是( )
A. 吃苹果前用水浸泡、冲洗或削去外皮—减少农药残留物
B. 牙龈出血应多吃水果蔬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D
C. 胆囊炎患者不能吃油腻的食物—胆汁能乳化脂肪
D. 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使食物变成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食物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详解】A.蔬菜和水果在生长过程中难免喷洒过农药,通过清水浸泡、冲洗,或削去外皮,就可以减少农药残留物,A正确。
B.水果和蔬菜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牙龈出血的人缺乏维生素C,应多吃水果和蔬菜,B错误。
C.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暂时储存在胆囊中。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因此胆囊炎患者会影响胆汁的排出,进而影响脂肪的消化,C正确。
D.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使消化液与食物碎屑充分混合,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分解,D正确。
故选B。
15. 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到达肾脏后,经过一系列的结构才能随尿液排出体外,这些结构不包括( )
A. 入球小动脉B. 出球小动脉C. 肾小管D. 输尿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液通过肾动脉流入入球小动脉,再由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血液通过肾动脉流入入球小动脉,再由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知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进入血液后,随血液流动的途径是:肝脏内的毛细血管→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囊腔→肾小管→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因此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随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中,会经过A入球小动脉、C肾小管、D输尿管,不会经过B出球小动脉。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尿液的形成过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6. 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 )
A. 禁止驾驶私家车B. 清运垃圾
C.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D. 洒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空气质量等级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它能反应空气污染的程度。空气中的污染物能严重危害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多种多样,但根本措施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效措施是大面积植树造林。
【详解】A.禁止驾驶私家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但缺乏可行性,A不符合题意。
B.清运垃圾,主要是避免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不是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B不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从根本上降低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是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C符合题意。
D.洒水,主要是短时间的降低灰尘、增加空气湿度,不是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 在我们手背上能看到的“青筋”是一些血管,这些血管不具备的特点是( )
A. 管壁较薄,弹性小B. 管壁的内表面有瓣膜
C. 管内血液由近心端流向远心端D. 管内流动的血液的流速较慢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血管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动脉一般埋藏在身体较深的部位,不易从体表中看到,静脉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埋藏较浅,在体表容易看到,呈“青色”,俗称“青筋”。
【详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分布、功能如表:
静脉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埋藏较浅,在体表容易看到,呈“青色”,俗称“青筋”。因此在我们手背上能看到的“青筋”是一些静脉血管,据表可见: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而不是管内血液由近心端流向远心端。
故选:C。
【点睛】关键点:静脉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埋藏较浅,呈“青色”。
18. 下列曲线表示人体的某项生理过程,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 若甲中x表示健康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则部位①是肾小管
B. 若乙中y表示血液中氧气含量,则部位②是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
C. 若丙中z表示肺容积,则ab 段曲线表示吸气过程
D. 若丁表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被消化程度,则物质w在部位③中消化成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A.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所以若甲中x表示健康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①表示肾小管,重新吸收了全部葡萄糖,A正确。
B.血液经过体循环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流经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若乙中的y表示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化,则部位②是肺泡的毛细血管,B错误。
C.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所以,若丙中z表示肺容积,则ab段曲线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肋间肌和膈肌均舒张,C错误。
D.淀粉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分解为葡萄糖,若丁表示在消化道内淀粉、蛋白质、脂肪被消化程度,则物质w在部位③中消化成麦芽糖,D错误。
故选A。
19. 2020年5月20日是第31个“中国学生营养日”,目的在于广泛,深入宣传学生时期营养的重要性。下列关于合理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每天以牛奶、蛋、蔬菜和水果为主食
B. 发霉变质的食物,把发霉的部分去除,其他的部分可以正常食入
C. 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4:3:3
D. 不常吃太咸的食物,因为太咸易使人血压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合理膳食指的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烹调时要注意低盐、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缺乏某些营养素会引起营养缺乏病。·
【详解】A.合理膳食是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的膳食,膳食要求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故A错误。
B.霉变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等有害有毒物质,所以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因为长期吃霉变的食物容易诱发癌变,故B错误。
C.一日三餐,按时进餐,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故C错误。
D.常吃太咸的食物易引起肝肾的负担,不利于人体的健康,所以不常吃太咸的食物,因为太咸易使人血压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20. 下列关于血液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是右心房B. 体循环比肺循环先进行
C. 体循环的顺序是b→①→②→dD. 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保证了血液只能由b流向a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血液循环图解如下:
心脏结构图:
题图中,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室,d右心房;①主动脉,②上下腔静脉,③肺动脉,④肺静脉。
【详解】A.根据心脏结构图可知,a表示左心房,A不符合题意。
B.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二者在心脏处相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在体内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不分先后,B不符合题意。
C.根据人体血液循环图解,体循环的途径是:b左心室→①主动脉→②上下腔静脉→d右心房,C符合题意。
D.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使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在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向动脉开,保证了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即由a(d)流向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 如图为人体内血液流经某部位的示意图,a、b表示相关血管,“→”表示血液流动方向。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为动脉,则b一定是静脉
B. 若X为肾脏,则b内尿素含量减少
C. 若X为小肠,则饭后b内营养物质增加
D. 若X为肺,则a内氧气含量较低,为静脉血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网,再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
【详解】A.若X是肾小球,肾小球是血管球,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互相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则a是入球小动脉,b是出球小动脉,A错误。
B.若X为肾脏,当血液流经肾脏后,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则b内尿素含量减少,B正确。
C.小肠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小肠后吸收了大量营养物质,若X为小肠,则饭后b内营养物质增加,C正确。
D.X为肺,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则b内氧气含量丰富,a内氧气含量较低,为静脉血,D正确。
故选A。
22. 以下液体含有尿素的有:
①血浆②原尿③尿液④汗液
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在形成原尿时,由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大分子的蛋白质、血细胞没有被滤过,其他小分子物质过滤到肾小囊腔里形成原尿。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把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2)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一、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三、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详解】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因此血浆、原尿和尿液都含有尿素;汗液中有水、无机盐和尿素。因此①血浆、②原尿、③尿液、④汗液,都含有尿素。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浆、原尿、尿液和汗液的成分。
23. 现在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居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有( )
a.长期紧张;b.爱吃高脂肪的食物;c.嗜烟、嗜酒;d.缺少体育锻炼
A. a、bB. b、cC. a、b、cD. a、b、c、d
【答案】D
【解析】
【分析】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的第一大杀手,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遗传高血压,外因是主导,有很多,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糖等,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的方法就是改、动、保。
【详解】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的第一大杀手,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遗传高血压,外因是主导,有很多,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a.长期紧张,工作压力大都会损伤心脏和血管,导致心血管疾病;b.爱吃高脂肪的食物,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的脂肪沉积,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等;c.嗜烟、嗜酒,损伤心脏和血管,导致心血管疾病;d.缺少体育锻炼,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已经超过传染病,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威胁,D正确,ABC错误。
24. 肾单位是尿液形成的基本单位。如图为肾单位模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流经③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B. 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进入④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C. ⑤肾小管外环绕着毛细血管,便于重吸收作用
D. ④中的葡萄糖重新回到血液的路径是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肾小球、④肾小囊、⑤肾小管、⑥静脉。
【详解】A.③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不消耗能量,所以血液流经③肾小球后依然是动脉血,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B正确。
C.⑤肾小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网,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送回到血液里,C正确。
D.④肾小囊腔中原尿的葡萄糖被⑤肾小管外毛细血管重吸收回⑥小静脉,D正确。
故选A。
25. 人体缺水时,仍会有少量尿液排出。下列人体排尿的意义不包括的是( )
A. 排出废物B. 促进血液循环
C. 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D.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尿中含有尿素等废物,尿素在人体内含量多了会引起人体中毒症状,因此需排出。
【详解】尿的成分包括多余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尿素尿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积聚多了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因此必须排尿。可见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6个小题,共45分。)
26. 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心脏主要由________组织构成。图中⑥表示的腔是______。
(2)心脏结构中,心壁肌肉最厚的是___________,这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3)图中流动脉血的腔是_______(填图中序号),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依据是颜色和__________。
(4)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 (填选项序号)
A. 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B. 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C. 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D.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5)在观察哺乳动物心脏实验时,若从③注入清水,水会从______(图中填序号)流出。
【答案】26. ①. 肌肉 ②. 右心室
27. 左心室 28. ①. ④⑤ ②. 含氧量 29. D
30. ①
【解析】
【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图解:
题图中,①主动脉,②肺动脉,③肺静脉,④左心房,⑤左心室,⑥右心室,⑦右心房。
【小问1详解】
心脏主要是由心肌组成的,心肌属于肌肉组织,其功能是收缩和舒张,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正常人的心脏分为四个腔,上面的两个腔是心房,下面的两个腔是心室,再根据题图左右标注,可判断:④左心房,⑤左心室,⑥右心室,⑦右心房。
【小问2详解】
心房只是把血液从心房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到全身。左心室是体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而右心室是肺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短,压力不需太大,所以,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要厚,所以,在心脏的四个腔中,⑤左心室壁最厚。
【小问3详解】
根据分析,体循环是指血液由⑤左心室进入①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⑦右心房的循环;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肺循环是指血液由⑥右心室流入②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③肺静脉流回④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所以图中流着动脉血的腔有④左心房、⑤左心室,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依据是颜色和含氧量。
【小问4详解】
结合分析,体循环的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为:心室→动脉→毛细血管(身体各器官)→静脉→心房,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小问5详解】
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因此,由于心脏内瓣膜的作用,从③肺动脉注入清水时,水流经的路线是③肺动脉→④左心房→⑤左心室→主①动脉流出。
27. 小张同学遇到一起车祸,是因为驾驶员醉酒驾驶造成的。那么,饮酒过量对人体有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1)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被消化系统最膨大的器官[ ]_______和小肠吸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_________ ,使酒精分解,长期饮酒对该器官伤害最大。
(2)交警让驾驶员对着酒精检测仪吹气,能快速检测是否酒驾。原因是 ________。吹气时,醉酒者的膈肌处于____________ 状态。
(3)醉酒者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_______的含量减少,_________ 的含量增加。
(4)酒精对心脏也有较大影响,某实验小组测定了水蚤在不同浓度酒精溶液中的心率,绘制成如图1的曲线图。试分析哪种体积分数的酒精对 水蚤有致死作用。
A. 5%B. 20%C. 15%D. 10%
【答案】27. ①. ⑤胃 ②. ⑧肝脏
28. ①. 酒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 ②. 舒张
29. ①. 氧气##氧 ②. 二氧化碳 30. B
【解析】
【分析】如图中:①大脑、②小脑、③主动脉、④左心室、⑤胃、⑥右心房、⑦下腔静脉、⑧肝脏。
【小问1详解】
胃仅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大肠主要吸收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器官,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因此,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被消化系统最膨大的器官5胃和小肠吸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人体最大的消化腺8肝脏,使酒精分解,长期饮酒对肝脏伤害最大。
【小问2详解】
喝下去的酒精能在呼吸中检测出来,这是因为酒精经过消化道后会被吸收,体内的酒精不会很快被完全代谢掉,会随着血液循环达到肺部,通过呼气被排到空气中;因此,交警让驾驶员对着酒精检测仪吹气,能快速检测是否酒驾,原因是酒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吹气即呼气时,醉酒者的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小问3详解】
人吸入的气体是空气,氧气的含量比较丰富;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还换等过程,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并释放出能量。这样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增多。
【小问4详解】
根据图1可知,横坐标是酒精浓度,纵坐标是心率,当心率为0时,表示已死亡;曲线图中,当酒精体积分数为20%时,水蚤的心率为0,因此20%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有致死作用。由此可见,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下面是一份较为合理的早餐食谱:一块面包,一杯鲜牛奶,少量的水果和蔬菜。请分析回答:
28. 早餐中不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的营养成分是 _____。
29. 物质b需要经过 _____层细胞膜才能由肺泡进入血液。
30. 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如果是肾脏有疾病,可能是 _____出现了病症。
31. 运动时,身体需要大量的氧气,氧气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首先经过心脏的 _____(腔室),最后到达骨骼肌细胞。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32. 在 _____ 的调节作用下,人体的各系统既独立分工,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
【答案】 ①.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②. 4##四 ③. 肾小球 ④. 左心房 ⑤. 神经系统和激素
【解析】
【分析】图示表示了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生理过程,包括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血液循环、尿的形成等生理过程;图示中,a是葡萄糖,b是氧气,c是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的物质,d是二氧化碳,e 是尿液。
【28题详解】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般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水。其中食物中含有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
【29题详解】
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要通过两层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经过四层细胞膜。
【30题详解】
当血液(内含血浆和血细胞)流经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成分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含有的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以及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其他没有被重吸收的成分,从肾小管流出,成为尿液。因此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要经过两个作用过程,即图中的肾小球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如果是肾脏有疾病,可能是肾小球出现了病症。
【31题详解】
外界空气通过呼吸运动到达人体肺内,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依次经过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最后到达骨骼肌细胞,氧气在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中,参与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32题详解】
人体新陈代谢活动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因此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人体各个系统既独立分工,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
33. 近年来暴走成为中、青年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时尚,这种积极的户外健身方式,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运动不当也会造成伤害。如图中A﹣D是保证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一些重要器官,1﹣4为心脏的四个腔,请据图回答问题:
(1)暴走运动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进入A器官,主要在_____处(结构)进行气体交换,此过程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完成气体交换后与_____结合,最终被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2)暴走运动需要能量。C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食物中的淀粉在C处被最终消化的产物是_____,参与此消化过程的消化液有_____。
(3)暴走时,某人不小心脚趾受伤,医生给他开了青霉素类药物,口服药物后,药物被C吸收后到达病灶需经过心脏四腔的途径_____(用数字和箭头表示);图中与结构1相连的血管是_____。
(4)暴走时会出现皮肤发红,汗流浃背现象,这说明B具有排泄和_____的功能。图中所示器官中,除B外,具有排泄功能的还有_____(填字母)。
【答案】 ①. 肺泡 ②. 气体扩散 ③. 血红蛋白 ④. 葡萄糖 ⑤. 唾液、肠液、胰液 ⑥. 3→4→1→2 ⑦. 肺静脉 ⑧. 调节体温 ⑨. A、D
【解析】
【分析】(1)观图可知:A是肺,B是皮肤,C是小肠,D是肾脏。心脏有四腔,1左心房,2左心室,3右心房,4右心室。
(2)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排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
【详解】(1)肺泡是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数目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后,主要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此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由红细胞运输到组织细胞。
(2)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为麦芽糖,胃内不消化淀粉,再经胃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胰液。
(3)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对照血液循环图可知,脚趾受伤,口服药物进入血液经肠处静脉→下腔静脉→3右心房→4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1左心房→2左心室→主动脉→下肢动脉→趾端毛细血管。
因此流经心脏四腔的顺序为:3→4→1→2.由血液循环图可知,与1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
(4)皮肤具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甲图中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A呼吸系统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D泌尿系统排出尿液(水、无机盐和尿素)、B皮肤排出汗液(水、无机盐和尿素),因此甲图中标明的排泄途径处B外,还有A、D两条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呼吸、排泄等。
34. 下图甲乙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图丙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选择活小鱼时,应选择尾鳍色素_________(填“多”或“少”)的,以利于观察。
(2)为了保证实验效果,需要用湿纱布包裹住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并时常向纱布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此处选填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
A. 让小鱼有游泳的渴望
B. 保持纱布的湿润
C. 保证小鱼正常的呼吸和安定
D. 喂小鱼喝水
(3)图乙中与丙所示的血管类型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填“①”或“②”或“③”)血管。这种血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有利于物质交换,这体现了__________的生物学观点。
(4)图丙中④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乙中的血管①是________,判断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实验完毕后,小鱼应该怎样处理?_______
【答案】34. 少 35. C
36. ①. ② ②.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7. ①. 氧 ②. 动脉 ③. 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 ④. 放回鱼缸中##放回水中
【解析】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题图乙中,①动脉,②毛细血管,③静脉。
【小问1详解】
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不易观察,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选择小鱼尾鳍含色素少的。
【小问2详解】
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并维持小鱼的安定,便于观察。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小问3详解】
图丙中这种类型的血管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依据: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结合分析,图乙中与丙所示的血管类型相对应的是②毛细血管。
【小问4详解】
分析图丙,物质④是由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所携带,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进入毛细血管,由此判断④代表的物质是氧。
根据题图乙,血管①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故其代表动脉。
实验完毕后要将小鱼放回鱼缸或放归自然,遵循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
35.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火灾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灾害之一。据统计,在火灾中有50%以上的人是因为吸入了可燃物燃烧时释放的毒气和烟雾而死亡的,有毒气体主要以一氧化碳为主。一氧化碳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阻止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及运输,最终使人窒息。火灾现场的温度高达几百至一千摄氏度以上,人体吸入这些高温气体,会对呼吸道造成灼烧,引起呼吸道组织损伤,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严重烧伤病人体内的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会令烧伤部位蒸发的水分增加,严重时机体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火灾发生时,烟尘中的烟雾颗粒不仅能造成呼吸道阻塞,还会导致人们在逃跑时看不清逃生路线而耽误撤离。
火灾发生后;社会救援往往不能马上到达,所以在家中备有家用灭火器、灭火毯、强光手电、过滤式自救呼吸器等很有必要。
(1)文中提到,有50%以上的人在火灾中是因为吸入了可燃物燃烧时释放的高温毒气和烟雾而死亡的。如图所示,高温毒气和烟雾会依次损伤人体呼吸道的 A→____→____→____→F(选用相关字母和箭头表示)黏膜,造成呼吸道的受损和阻塞。
(2)发生火灾时,可燃物燃烧释放的一氧化碳会经呼吸道进入 _______,经其外包绕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阻止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最终使全身各处的细胞缺氧,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弱,从而无法满足机体对 _______的需要。
(3)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伤口会有大量体液渗出,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成分输血,即主要输入血液中的 ________以及时补充烧伤病人的体液。
(4)发生火灾时应采取正确的灭火或逃生方法。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填选项前字母)
A. 在浓烟中大声喊叫,无惧吸入更多烟雾
B. 在浓烟中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 用浸湿的棉被裹在身上防止皮肤被灼伤
D. 用湿布堵住门缝,避免烟雾进入室内
(5)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如图2)主要由防护头罩、过滤装置和面罩组成,具有保护头部、过滤烟雾和有毒气体、隔热阻燃等功能,可用于火场浓烟环境下的逃生自救。结合文中提到的火灾致死原因,若请你设计一款家用火灾应急呼吸器,除上述提到的功能外,还应具备的功能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可更有利于自救和逃生。
【答案】35. ①. D ②. C ③. E
36. ①. 肺泡 ②. 能量
37. 血浆 38. A
39. 供氧
【解析】
【分析】图1中:A鼻腔、B口腔、C喉、D咽、E气管、F支气管、G肺、H膈。
【小问1详解】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高温毒气和烟雾会依次损伤人体呼吸道的:A鼻腔→D咽→C喉→E气管→F支气管,造成呼吸道的受损和阻塞。
【小问2详解】
发生火灾时,可燃物燃烧释放的一氧化碳会经呼吸道进入肺泡,绝大部分都要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阻止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最终使全身各处的细胞缺氧,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弱,从而无法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小问3详解】
身体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伤面有大量液体渗出,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粘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所以输入血浆。
【小问4详解】
当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措施自救、逃生,在浓烟中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浸湿的棉被裹在身上防止皮肤被灼伤、用湿布堵住门缝,避免烟雾进入室内都可行;但在浓烟中大声喊叫,无惧吸入更多烟雾,容易窒息,此做法不可行,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小问5详解】
家用火灾应急呼吸器,除具有保护头部、过滤烟雾和有毒气体、隔热阻燃等功能外,还应具备供氧功能,可更有利于自救和逃生。血管类型
功能
分布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较厚、弹性大
较小
快
毛细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
数量多,分布广
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最慢
静脉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
较薄,弹性小
较大
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招远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长颈鹿的颈很长其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招远市(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