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凿壁偷光”讲述了西汉时期匡衡刻苦读书的故事,家里很穷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便利用墙缝里透过来的光照明读书。在这个故事中,主要呈现出的科学现象是( )
A.光的折射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2.(2分)关于寓言故事“猴子捞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
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
C.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3.(2分)“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这说明了( )现象。
A.光是沿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4.(2分)用潜望镜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这说明( )
A.光可以沿曲线传播
B.光经镜面反射后,可以沿曲线传播
C.镜子能反射光,通过光的反射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5.(2分)下雨后彩虹形成的原因是( )
A.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把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B.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把阳光分散成无数种颜色的光
C.悬浮在空中的灰尘把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6.(2分)彩虹一般不会在空中出现很长时间,雨后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消失了。这是因为( )
A.空中的小水滴受热逐渐蒸发了
B.自动消失
C.小水滴太小
7.(2分)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有许多小水珠,它们的形成和( )相似。
A.霜B.露C.雪
8.(2分)露、霜、雾都是由水蒸气( ) 而成的。
A.遇冷凝结B.受热蒸发C.自然
9.(2分)做观察霜的实验,撒上盐的目的是( )
A.使搪瓷杯内的温度快速升高
B.使搪瓷杯内的温度快速降低
C.使搪瓷杯内的温度保存短期内不变
10.(2分)人工降雨更适宜在( )的条件下进行。
A.晴空万里B.云量较大C.任何时候
11.(2分)由于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着大规模的( ),才使地球上万物生机盎然。
A.蒸发B.水循环C.凝结
12.(2分)煮稀饭时,搅动稀饭的目的是加快( ),这样可以使稀饭熟得快。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
13.(2分)关于热传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才能发生
B.热对流一般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C.热辐射需要传热介质才能传递热量
14.(2分)电烤箱给食物加热,利用的是( )的方式。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
15.(2分)夏天,为了防止车内温度过高,人们会选择( )的遮阳挡板。
A.黑色B.绿色C.银色
16.(2分)下列现象与地球引力有关的是( )
①瀑布飞流直下
②鸟儿自由飞翔
③树根向地生长
④热气球升空
A.①③B.②④C.①④
17.(2分)地球的最内层是( ),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A.地核B.地幔C.地壳
18.(2分)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小科将毛巾平放在桌面上,然后用手压在毛巾的两边,用力往中间挤压,毛巾的中间会形成褶皱。毛巾模拟的是( )
A.地幔B.土壤C.岩层
19.(2分)如果发生地震,应该及时( )
A.进入室内
B.离开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
C.一动不动等待救援
20.(2分)火山喷发时岩浆是( )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地球引力作用
B.靠自己的力量
C.靠地球内部压力的作用
21.(2分)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曾是( )
A.海洋B.平原C.山地
22.(2分)大小、形状相同的三个水杯中,分别装入等量同温度的热水,凉得最快的是( )
A.陶瓷杯B.塑料杯C.不锈钢杯
23.(2分)羊毛、棉花、棉布等材料导热性能差是因为在它们的空隙中,有不易传导热的( )
A.纤维B.灰尘C.空气
24.(2分)陶瓷材料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以下选项不属于陶瓷的特性的是( )
A.导电性强B.耐高温C.耐腐蚀
25.(2分)救生衣又称救生背心,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服装,采用尼龙面料或氯丁橡胶,浮力材料或可充气的材料,反光材料等制作而成。救生衣的材料中应用了我们学过的( )知识。
A.光的反射和材料的漂浮能力
B.光具有能量和材料的导热性能
C.保温技术
26.(2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此材料反映的是( )
A.指南针B.造纸术
C.泥活字印刷术
27.(2分)下列不属于VR技术应用的是( )
A.模拟驾驶B.观察虚拟世界
C.观看立体电影
28.(2分)下列处理擦伤伤口的步骤,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清创—消毒—止血—包扎
B.清创—止血—消毒—包扎
C.止血—清创—消毒—包扎
29.(2分)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醛有刺激性气味
B.甲醛是一种无色气体
C.甲醛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任何用处
30.(2分)下列仿生学实例中依据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蜻蜓的启示发明创造了直升机
B.利用蝙蝠能在黑夜中自由飞行的启示发明了雷达
C.利用萤火虫的启示发明了电子眼
二、非选择题(共4题)
31.(14分)连一连。将如图仿生产品与所仿的生物用线连起来。
32.(2分)请在如图的潜望镜中添加镜片,用→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33.(16分)用铁架台固定好铜棒,在铜棒上每隔相同的距离(大约5厘米)处,用凡士林固定好火柴,用酒精灯在铜棒另一端加热,仔细观察……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A.金属的热胀冷缩
B.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C.金属和木头哪个传热本领大
(2)实验中,火柴的作用是 。
A.火柴会燃烧,能帮助我们判断热的传递方向
B.火柴掉下的先后顺序能帮助我们判断热的传递方向
C.火柴的颜色变化能帮助我们判断热的传递方向
(3)实验过程中,发现 根火柴先掉落。
(4)分别用酒精灯加热铁片的中心和边缘,请试着画出热在金属圆片中传递方向(图中黑点代表加热点)。
(5)实验结论:在固体中,热总是沿着物体从温度 的部分传到温度 的部分。
(6)热传导的条件不包括 。
A.物体直接接触
B.要有温度差
C.必须在物体中心处加热
34.(8分)小科在探究水流对地表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用泥土、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造型。
用喷壶洒水,观察泥土、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及变化。
实验分析:
(1)不断洒水,土堆上会形成小沟谷,说明流水有 作用;
(2)部分泥土、沙子从土堆顶部运动到土堆底部,说明流水有 作用;
(3)土堆底部形成冲积地形,说明流水有 作用。
(1﹣3 小题选填“搬运”“冲刷”或“沉积”)
实验结论: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五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题)
1.(2分)“凿壁偷光”讲述了西汉时期匡衡刻苦读书的故事,家里很穷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便利用墙缝里透过来的光照明读书。在这个故事中,主要呈现出的科学现象是( )
A.光的折射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解答】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故事“凿壁偷光”讲述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利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匡衡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C正确,AB选项错误。
故选:C。
2.(2分)关于寓言故事“猴子捞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
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
C.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解答】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自身不发光,故月亮不是光源。
故选:C。
3.(2分)“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这说明了( )现象。
A.光是沿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解答】“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是以人及天上的云为景物,以水面为平面镜成像在水中的,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选:B。
4.(2分)用潜望镜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这说明( )
A.光可以沿曲线传播
B.光经镜面反射后,可以沿曲线传播
C.镜子能反射光,通过光的反射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解答】潜望镜使用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所以用潜望镜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这是因为镜子能反射光,通过光的反射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故选:C。
5.(2分)下雨后彩虹形成的原因是( )
A.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把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B.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把阳光分散成无数种颜色的光
C.悬浮在空中的灰尘把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解答】三棱镜色散实验说明,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太阳光能够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雨后天晴的彩虹和这个现象的原理是相同的,也是由于阳光照射到空中悬浮的小水珠中,发生了色散,把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就形成了彩虹。
故选:A。
6.(2分)彩虹一般不会在空中出现很长时间,雨后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消失了。这是因为( )
A.空中的小水滴受热逐渐蒸发了
B.自动消失
C.小水滴太小
【解答】下完雨以后,在天上的小水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把阳光的白色光(白色光是复色光)分散为七种颜色,是你看到的彩虹。当小水滴被慢慢蒸发后彩虹就消失了。
故选:A。
7.(2分)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有许多小水珠,它们的形成和( )相似。
A.霜B.露C.雪
【解答】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户外进入温暖的房间,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时会发生液化放热形成大量的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会雾蒙蒙的,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上)凝结成的小水珠,B符合题意。
故选:B。
8.(2分)露、霜、雾都是由水蒸气( ) 而成的。
A.遇冷凝结B.受热蒸发C.自然
【解答】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露是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表面,是水的液态形式;霜是水蒸气遇到更低的温度变成固体附着在物体表面,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所以露、霜、云、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故选:A。
9.(2分)做观察霜的实验,撒上盐的目的是( )
A.使搪瓷杯内的温度快速升高
B.使搪瓷杯内的温度快速降低
C.使搪瓷杯内的温度保存短期内不变
【解答】做观察霜的实验,撒上盐的目的是让水的冰点降低,使得搪瓷杯中的温度快速降低。
故选:B。
10.(2分)人工降雨更适宜在( )的条件下进行。
A.晴空万里B.云量较大C.任何时候
【解答】下雨是水循环的一部分,人工降雨就是让云中的小水滴加快增大,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下雨。人工降雨更适宜在云量较大的条件下进行。
故选:B。
11.(2分)由于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着大规模的( ),才使地球上万物生机盎然。
A.蒸发B.水循环C.凝结
【解答】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中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成大气水,大气水遇冷又凝结为雨雪降落到地面或海洋。正是由于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水循环,地球表面才会发生沧桑巨变,万物才会生机盎然。
故选:B。
12.(2分)煮稀饭时,搅动稀饭的目的是加快( ),这样可以使稀饭熟得快。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
【解答】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对流。煮稀饭时,搅动稀饭的目的是加快热对流,这样可以使稀饭熟得快。
故选:C。
13.(2分)关于热传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才能发生
B.热对流一般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C.热辐射需要传热介质才能传递热量
【解答】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沿着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传导。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这样传递热的方式叫作对流。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而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辐射。
A、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才能发生,A的说法正确。
B、热对流一般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B的说法正确。
C、热辐射不需要传热介质,直接向周围才能传递热量,C的说法错误。
故选:C。
14.(2分)电烤箱给食物加热,利用的是( )的方式。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
【解答】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电烤箱给食物加热,利用的是热传导的方式。
故选:A。
15.(2分)夏天,为了防止车内温度过高,人们会选择( )的遮阳挡板。
A.黑色B.绿色C.银色
【解答】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本领强;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吸收热的本领弱。为了降低车内温度,人们常常在挡风玻璃前加银白色的挡光板,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夏天,为了防止车内温度过高,人们会选择银色的遮阳挡板。
故选:C。
16.(2分)下列现象与地球引力有关的是( )
①瀑布飞流直下
②鸟儿自由飞翔
③树根向地生长
④热气球升空
A.①③B.②④C.①④
【解答】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瀑布飞流直下、树根向地生长都是地球引力的作用,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A。
17.(2分)地球的最内层是( ),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A.地核B.地幔C.地壳
【解答】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其中,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的最内层是地核,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和压力极高。
故选:A。
18.(2分)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小科将毛巾平放在桌面上,然后用手压在毛巾的两边,用力往中间挤压,毛巾的中间会形成褶皱。毛巾模拟的是( )
A.地幔B.土壤C.岩层
【解答】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分析图片可知,小科用毛巾模拟岩层,正在模拟岩层挤压变形。
故选:C。
19.(2分)如果发生地震,应该及时( )
A.进入室内
B.离开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
C.一动不动等待救援
【解答】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要学会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在户外要跑到空旷的地方,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前,在平房里,快速撤离到空旷地带,在高楼层,就近躲在厨房、厕所等不易塌落的空间,不盲目大声呼喊,保存体力。不能在窗户口呼救,也不能坐电梯下楼,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B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B。
20.(2分)火山喷发时岩浆是( )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地球引力作用
B.靠自己的力量
C.靠地球内部压力的作用
【解答】根据对火山喷发的认识,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依靠地球内部的压力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向上运动,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喷出地面的。
故选:C。
21.(2分)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曾是( )
A.海洋B.平原C.山地
【解答】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故选:A。
22.(2分)大小、形状相同的三个水杯中,分别装入等量同温度的热水,凉得最快的是( )
A.陶瓷杯B.塑料杯C.不锈钢杯
【解答】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强,非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弱。当把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个杯子同时加入热水,不锈钢属于金属,导热性比较强,凉得最快;塑料杯、陶瓷杯属于非金属,导热性比较弱,凉得慢。
故选:C。
23.(2分)羊毛、棉花、棉布等材料导热性能差是因为在它们的空隙中,有不易传导热的( )
A.纤维B.灰尘C.空气
【解答】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羊毛、棉花、棉布等材料导热性能差是因为在它们的空隙中,有不易传导热的空气。
故选:C。
24.(2分)陶瓷材料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以下选项不属于陶瓷的特性的是( )
A.导电性强B.耐高温C.耐腐蚀
【解答】陶瓷材料一般具有高的熔点,大多在2000℃以上,且在高温下具有极好的化学稳定性;陶瓷的导热性低于金属材料,陶瓷还是良好的隔热材料,陶瓷不易导电,易碎,不易腐蚀,BC属于陶瓷的特性,A不属于陶瓷的特性。
故选:A。
25.(2分)救生衣又称救生背心,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服装,采用尼龙面料或氯丁橡胶,浮力材料或可充气的材料,反光材料等制作而成。救生衣的材料中应用了我们学过的( )知识。
A.光的反射和材料的漂浮能力
B.光具有能量和材料的导热性能
C.保温技术
【解答】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材料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浮力材料应用了材料的漂浮能力,所以救生衣的材料中应用了我们学过的光的反射和材料的漂浮能力知识,A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A。
26.(2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此材料反映的是( )
A.指南针B.造纸术
C.泥活字印刷术
【解答】宋人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此材料反映的是泥活字印刷术。
故选:C。
27.(2分)下列不属于VR技术应用的是( )
A.模拟驾驶B.观察虚拟世界
C.观看立体电影
【解答】VR的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VR是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的一种完全模拟的三维环境,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常见的VR技术应用有模拟驾驶、观察虚拟世界等,观看立体电影不属VR技术应用。
故选:C。
28.(2分)下列处理擦伤伤口的步骤,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清创—消毒—止血—包扎
B.清创—止血—消毒—包扎
C.止血—清创—消毒—包扎
【解答】处理擦伤伤口的正确步骤:清创—止血—消毒—包扎。需要注意的是让伤口透气。
故选:B。
29.(2分)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醛有刺激性气味
B.甲醛是一种无色气体
C.甲醛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任何用处
【解答】甲醛气体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害,但可以做防腐剂。
故选:C。
30.(2分)下列仿生学实例中依据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蜻蜓的启示发明创造了直升机
B.利用蝙蝠能在黑夜中自由飞行的启示发明了雷达
C.利用萤火虫的启示发明了电子眼
【解答】仿生学是一门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领,利用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来研制机械或各种新技术的科学。人类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利用蜻蜓的启示发明创造了直升机,利用蝙蝠能在黑夜中自由飞行的启示发明了雷达,根据萤火虫发明了日光灯,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题)
31.(14分)连一连。将如图仿生产品与所仿的生物用线连起来。
【解答】仿生学是一门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领,利用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来研制机械或各种新技术的科学。人类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如:利用蝙蝠能在黑夜中自由飞行的启示发明了雷达;依据鱼的构造启示发明了潜艇;基于苍耳的结构,研究人员发明了鞋上的粘扣;根据葱叶发明了筒形叶桥;根据章鱼发明了吸盘;根据昆虫复眼发明了多镜头照相机;根据鸟的启示发明了飞机。
故答案为:
32.(2分)请在如图的潜望镜中添加镜片,用→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解答】由于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无法直接通过潜望镜观察物体,但是可以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分别在潜望镜的两个拐角处放镜片,进行两次光的反射后就可以观察到物体了。潜望镜是指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并且都与水平面成45度角。如下图所示,图中黑色短线表示潜望镜中镜片位置和摆放状态,箭头表示光的传播路线。
故答案为:
33.(16分)用铁架台固定好铜棒,在铜棒上每隔相同的距离(大约5厘米)处,用凡士林固定好火柴,用酒精灯在铜棒另一端加热,仔细观察……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B 。
A.金属的热胀冷缩
B.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C.金属和木头哪个传热本领大
(2)实验中,火柴的作用是 B 。
A.火柴会燃烧,能帮助我们判断热的传递方向
B.火柴掉下的先后顺序能帮助我们判断热的传递方向
C.火柴的颜色变化能帮助我们判断热的传递方向
(3)实验过程中,发现 D 根火柴先掉落。
(4)分别用酒精灯加热铁片的中心和边缘,请试着画出热在金属圆片中传递方向(图中黑点代表加热点)。
(5)实验结论:在固体中,热总是沿着物体从温度 高 的部分传到温度 低 的部分。
(6)热传导的条件不包括 C 。
A.物体直接接触
B.要有温度差
C.必须在物体中心处加热
【解答】(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用铁架台固定好铜棒,在铜棒上每隔相同的距离(大约5厘米)处,用凡士林固定好火柴,用酒精灯在铜棒另一端加热,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因为热量传递是看不见的,实验中,在铜棒上每隔相同的距离用凡士林固定好火柴,火柴的作用是火柴掉下的先后顺序能帮助我们判断热的传递方向。火柴并没有燃烧,火柴的颜色也没有变化。
(3)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现距离酒精灯最近的D根火柴最先掉落。
(4)分别用酒精灯加热铁片的中心和边缘,如下图所示,图中黑点代表加热点,图中箭头表示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方向。
。
(5)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固体中,热总是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6)A.热传导的条件之一是需要物体直接接触,故A不符合题意;
B.有温度差是热传导的基本条件,故B不符合题意;
C.热传导的条件不包括加热点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中心处加热,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
(2)B。
(3)D。
(4)
。
(5)高;低。
(6)C。
34.(8分)小科在探究水流对地表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用泥土、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造型。
用喷壶洒水,观察泥土、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及变化。
实验分析:
(1)不断洒水,土堆上会形成小沟谷,说明流水有 冲刷 作用;
(2)部分泥土、沙子从土堆顶部运动到土堆底部,说明流水有 搬运 作用;
(3)土堆底部形成冲积地形,说明流水有 沉积 作用。
(1﹣3 小题选填“搬运”“冲刷”或“沉积”)
实验结论: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 塑造着地表的形态 。
【解答】(1)流水具有搬运、冲刷和沉积作用。断洒水,土堆上会形成小沟谷,说明流水有冲刷作用;
(2)部分泥土、沙子从土堆顶部运动到土堆底部,说明流水有搬运作用;
(3)土堆底部形成冲积地形,说明流水有沉积作用。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的形态,地球的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故答案为:
(1)冲刷。
(2)搬运。
(3)沉积。
塑造着地表的形态。蝙蝠
吸盘
鱼
飞机
苍耳
雷达
葱叶
尼龙搭扣
章鱼
筒形叶桥
昆虫复眼
潜水艇
鸟
多镜头照相机
蝙蝠
吸盘
鱼
飞机
苍耳
雷达
葱叶
尼龙搭扣
章鱼
筒形叶桥
昆虫复眼
潜水艇
鸟
多镜头照相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共5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