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5336794/0-1707277374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潍坊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5336794/0-170727737460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潍坊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5336794/0-17072773746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潍坊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10页。
高 二 生 物 2024.1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 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脂肪、醛固酮、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B. 血浆近中性,是由血浆中的缓冲对维持的
C.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
D. 在高温或寒冷条件下,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 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支配同一器官,如唾液腺的血管平滑肌同时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支配血管的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利于完成排尿反射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能对血管进行支配,且二者作用效果相反
D. 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3. 某些神经元的突触结构如图所示,轴突1、2所在的神经元分别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轴突1所在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到达突触前会受到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影响。生物碱箭毒能抑制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的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轴突1 释放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迅速被降解,可防止神经元 M 持续兴奋或抑制
B. 轴突2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
C. 箭毒作用于图中轴突一轴突突触时,轴突1兴奋,神经元 M 不会兴奋
D. 突触前膜发挥作用时,都会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化
4. 眨眼反射是一种由光、叩打等刺激引起的眼轮匝肌收缩反射。当一位同学在你面前挥一下手,你会不自觉地眨眼;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做到不为所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高二生物 第1页(共8页)
A. 眨眼反射发生时,兴奋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 经过训练的人能做到不眨眼,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参与
C. 传出神经与眼轮匝肌间存在突触结构
D. 不自觉地眨眼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
5. 历经一系列科学实验后,人们发现了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并成功地将激素应用于生产生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经胃消化形成的食糜呈酸性,会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分泌促胰液素
B.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无法得出“神经调节不参与促胰液素的分泌”这一结论
C. 将胰腺提取物注入狗体内可以明显降低血糖
D. 四大家鱼养殖时注射促性腺激素类药物会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可提高产量
6. 免疫吸附是指利用具有特定亲和力的物质,特异性的吸附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借助免疫吸附剂葡萄球菌蛋白A(SPA) 的免疫吸附,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B.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C. 推测SPA 免疫吸附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D.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被SPA 免疫吸附
7. 下图表示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速度可作为达尔文实验的因变量
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生长素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C. 拜尔的实验在黑暗中进行是因为光照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D. 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的
8. 科研人员进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根生长的影响实验:对绿豆插条施用不同浓度的NAA,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NAA 浓度为0时,推测插条可能带有芽或幼叶
B. 侧根生长能体现NAA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C. NAA 促进侧根生根的最适浓度是 200×10⁻⁶ml⋅L⁻¹
D. 主根和侧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应
高二生物 第2页(共8页)NAA 浓度/(10⁻⁶ml·L⁻¹)
0
100
200
300
400
主根长度(相对值)
1.0
0.8
0.6
0.4
0.3
侧根数目/个
5
6
9
6
3
9.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B. 可通过诱杀雄性害虫改变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准确调查其种群密度
D.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确定样方的多少及面积的大小
10. 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 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
C.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D. 在自然界中,捕食和竞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
11. 某沙丘上发生了初生演替,沙丘的先锋群落包含先锋植物和无脊椎动物。随沙丘暴露时间的延长. 先锋群落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樑-械树林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沙丘早期演替中出现的种群可能还会出现在新形成的群落里
B. 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
C.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适应与影响的结果
D. 人类活动的干扰,都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2. 树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树线以下分布着以乔木为主的森林,而树线以上则是矮生灌木从或草甸等,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树线上下的主要植被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阳光
B. 图1不同海拔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成正相关
D. 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植物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
高二生物第3页(共8页)
13.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 W₁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是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B₂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C₂包含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可表示为 A₁+A₁+B₁+B₃+C₁+C₂+D₂
14.土壤微生物可降解有机磷农药。生物兴趣小组用有机磷农药“敌百虫”进行验证实验:将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取等量土壤混合物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甲组高压灭菌,乙组不灭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乙两组中应喷入等量的“敌百虫”,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B. 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将几种土壤混合后效果可能会更好
C. 应再增加一组作为对照,不喷人“敌百虫”, 其他处理与甲、 乙两组相同
D. 实验预期结果应该是甲组“敌百虫”含量不变。乙组含量会降低
15.为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程度加深,我国将川、陕、甘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有机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的国家公园。目前,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已经由“濒危”降为“易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国家公园的设立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大熊猫最有效的措施
B. 栖息地的碎片化会阻碍大熊猫之间的交配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
C. 促进大熊猫之间的基因流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借助生态旅游区位优势,积极做好生活习性的宣传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大熊猫
二、选择题:本题共5 小题,每小题3分,共 15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 分。
16.尿崩症患者排尿量会异常增大,若是因抗利尿激素(ADH) 不同程度的缺乏导致,称为中枢性尿崩症;若是因肾脏对 ADH敏感性降低导致,则称为肾性尿崩症。醛固酮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胞质内受体结合形成醛固酮—受体复合物,进而发挥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DH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B.可补充外源ADH 对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
C. 肾性尿崩症患者体内的ADH水平较正常人偏高
D. 阻断虚同酮一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促进对Na⁺的重吸收
高二生物第4页(共8页)17. 科研人员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中研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装置如图。已知图示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并连有电表1、Ⅱ、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增大培养液Nu’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的刺激,三块电表指针偏转幅度都会增大
B. 在T点给予适宜的刺激,神经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 在T点给予适宜刺激,三块电表都将发生两次偏转
D. 分别给予P点和T点相同刺激,电表I指针的摆动次数相同
18. 佐剂有助于增强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主要有铝盐佐剂等。研究发现,灵芝孢子多糖作为流感疫苗的口服免疫佐剂能显著提高小鼠T细胞、B 细胞活性和抗休水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设计空白对照组、疫苗组、铝盐佐剂组、灵芝孢子多糖组米验证上述结论
B. 灵芝孢子多糖能显著增加抗体浓度,可直接作为良好的人用流感疫苗佐剂
C.灵芝孢子多糖能促进T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
D. 灵芝孢子多糖可提高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
19. 生物在某一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称为资源利用曲线,它常用来分析不同物种间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如图表示几个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情况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d/w这个比值,与种间竞争成反比,与种内竞争成正比
B. 图a中物种1和物种3之间没有种间竞争,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
C. 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促使两竞争物种生态位分开
D.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
20. 科研人员在某一时刻选择了养殖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处最可能是养殖场排泄物的排放点
B. 2~3 处是需氧型细菌大量活动的河段,此段大量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盐
C. 3~4处应该有大量自养型藻类繁殖,与此同时需氧型细菌的活动会进一步加剧
D. 1~4 处溶氧量的变化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高二生物第5页(共8页)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小题,共55分。
21. (12分) Ⅱ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主要表现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1) 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作为信号分子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 (答出两点即可),又能抑制血糖来源,从面使血糖浓度降低。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还有 。
(2) 脂肪细胞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部位,为探究人参皂苷(GF2) 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用1μml/L地塞米松(DEX) 处理小鼠脂肪细胞得到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并进行如下处理,测定实验结果如下表。
①农中X 溶液为 。
②请根据表中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
③根据表中结果,推测GF2能增加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的机理是 。
(3) 糖尿病患者往往表现为多尿、多饮。据此推测,糖尿病患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 (填“偏低”或“偏高”),临床中可通过抽取血样检测其含量,该操作的理论依据是 。
22. (8分)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 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病原体.曾感染全球90%以上的人。感染多发生在儿童时期,以全身水疱性发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水痘,并在感染后潜伏在宿主的神经元细胞中。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减退或其他因素影响,潜伏的病毒可再次激活,引起带状疱疹(HZ)。随着疫苗的普及,水痘基本被控制住,但很多老年人出现HZ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1) 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自然杀伤细胞分泌的干扰素能有效防控病毒的复制、传播,这与免疫系统的 功能有关,免疫活性物质还包括抗体、 。
(2) 在体液免疫应答中,感染的辅助性T细胞通过与B 细胞直接接触和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活化进面形成 ,最终产生VZV 抗体,该抗体作用是 。
(3) 研究发现,VZV 感染可使树突状细胞表面免疫分子减少,并检测到患者辅助性T细胞中自噬蛋白表达上调。据此推测 VZV 感染后可潜伏在人体内的原因: 。
高二生物第6页(共8页)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
葡萄糖转运膜蛋白
(GLUT-4)基因表达量
1
正常脂肪细胞
X 溶液
122
5.7
2
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
DEX(1μml/L)
68
1.0
3
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
GF2(25μml/L)
72
1.3
4
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
GF2(50μml/L)
81
2.7
5
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
GF2(100μml/L)
96
4.1
23. (11分) 马铃薯是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土壤环境问题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科研人员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镉(Cd) 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共设置了五个 Cd 浓度处理, 分别为0μml/L(TO)、 100μml/L(T1)、 500μml/L(T2)、1000 μml/L(T3)、2500μml/L(T4), 实验结果如下:
表1
(1) 在实验中的不同Cd 浓度下,都应选取多株生理状态相同且良好的马铃薯苗并在相同条件下培养,遵循的实验原则是 。
(2) 分析图1实验结果,可知Cd 胁迫对生长素的影响为 。分析图1、表1结果,推测Cd胁迫影响马铃薯株高的原因是 。
(3) Cd 胁迫导致马铃薯叶片逐渐萎蔫、卷曲,据图1分析可能与 (填激素名称) 有关。植物激素水杨酸、茉莉酸也能影响叶片的衰老变黄,说明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 。
(4) 研究发现,Cd胁迫下马铃薯内源谷胱甘肽(GSH) 含量显著提高。据此推断GSH在马铃薯应对Cd胁迫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施用外源GSH 对Cd(T2 浓度) 胁迫下马铃薯植株株高的影响,请以正常培养的马铃薯幼苗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实验思路: 。
24. (12分) 在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形成的高山常绿杜鹃植物群落,且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鸟类在树冠、林间灌木和地面的不同高度上取食和筑巢。下图为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中不同鸟类的分布情况。
高二生物第7页(共8页)
(1) 不同鸟类的觅食生境不同,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 。
(2) 图中所调查鸟类的觅食生境都相对稳定,说明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 其意义是 产生的原因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
(3) 芦花黄雀与大山雀都捕食飞虫,它们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 ,对两个种群分布的影响是 。
(4) 调查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在一次调查中,第一次捕获 N₁只并全部标记,第二次捕获 N₂只,其中有M只被标记。若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 (填“偏高”或“偏低”),原因是 。
25. (12分)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组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
(1) 图中的甲代表 ,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可概括为 。
(2) 乙中的B和C分别属于 级消费者。调节C、D之间种间关系的信息类型除了物理信息外,还有 。
(3) 有同学认为,图中的甲和大气中的( CO₃库之间的双向箭头代表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于该说法,你的观点是 (填“赞成”或“不赞成”),理由是 。
(4) 若该生态系统代表桑基鱼塘,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有 。丙在该鱼塘的碳循环中所起的作用为 。
高二生物第8页(共8页)
类型
微种后大数
30
60
90
120
TO
9.73=0.66
29.33±130
32.13±3.46
48.79±3.16
味高
n
8.86=0.17
28.41±211
28.57± 1.26
42A8±629
(cm
12
9.2!0.44
27.82±0.83
30.84 ±1.16
39.14b8.7
13
9.2±091
2444±0.45
2749±0.56
33.94±1.68
14
8.72±0.47
24.22±1.71)
27.18±1.94
3639±0.65
21 (1)
1.评分标准:
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3条写任意2条即可得2分,关键词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糖元也对)、甘油三酯(写成转换成其他非糖类物质也对)。
胰高血糖素、神经递质(乙酰胆碱),1个 1 分,其他答案不得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部分学生写成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或传出神经分泌的神经递质都对。
2.存在问题:
(1) 部分学生对胰岛素作用记忆不准确,不能准确答出。
(2) 错答成了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或者抑制非糖物质的转化。
(3)少量学生理解错误,答成了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4) 第二空大多数同学只写出了神经递质或者胰高血糖素,能得 1分,也有部分同学错答成了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甚至还有写成促胰岛素激素的,都不得分。
3.建议:加强对必备知识记忆的落实,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不遗漏正确答案。
21(2)(3)
第(2)问 第一空答案“生理盐水”,严格按标准答案看,剂量与浓度不做要求,其他答案不得分。出现的问题:部分同学把答案写成了胰岛素、DEX、GF2。
第二空答案“GF2 可缓解小鼠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GF2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要求答出两点,“GF2 可缓解/减轻/抑制小鼠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浓度越高效果越好。”体现两点意思即可得2分,只有一点不得分。出现的问题:部分同学只写缓解胰岛素抵抗,或者只写GF2 浓度越高效果越好。另有部分同学关注了 GF2的作用原理,答出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量增多,促进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
第三空答案“GF2通过促进GLUT-4 基因的表达增加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进而加快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只要答出“GF2通过促进GLUT-4基因的表达”或“GF2增加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这一空得分率较高。
第(3) 问 第一空答案“偏高”严格按标准答案看,其余答案不得分。这一空出错较多,大部分同学答了“偏低”
第二空答案“ 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答出“抗利尿激素随体液运输”即可得分。答抗利尿激素分布在内环境中,未体现运输意思的未给分。本空出错较多。出现问题:部分同学没有明确本题目的测量对象,误答成葡萄糖、血糖或其他激素。另有部分同学答案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稳定,所以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含量来检测,属于答非所问。
教学建议:1.加强基础知识的强化,本题最后一空属于课本原文的考察标准答案即课本原话,也可理解为激素特点的考察,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好。
2.加强实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本题表格内容即展示出GF2能够缓解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也能体现出不同浓度下缓解能力增强,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会分析并准确表达。
3.加强动物生理中因果关系推理能力的培养。本题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偏高,原因是糖尿病患者表现为体内血糖高,渗透压升高,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以降低患者体内渗透压。而多尿是因为原尿中含有葡萄糖,原尿渗透压高,因而带走大量水分。不能通过多尿得出抗利尿激素偏低的结论。22 (1)(2)
(1)第一个空只要答出“防御”、第二个空只要答出“溶菌酶”的都给分。第二个空多答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等都不扣分。
典型错误:很多学生写了错别字或笔下误,如写成“防预”,“融菌酶”, “溶酶体”等, 写了错别字的不得分:第一个空有的学生答成“自身防御”。
(2)第一个空只要答出“浆细胞”即得2 分。第二个空有三个踩分点:1.抑制 VZV 的增殖(复制); 2.抑制 VZV 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答吸附的也算对了) 3.与VZV结合形成沉淀。答出其中任意两条即得2 分,只答出一条得 1分。很多学生没有答“VZV”,而是以“抗原”、“病原体”代替,也给分了。
典型错误:第二个空很多学生只答“与抗原(VZV)结合”或“使抗原(VZV)失活、裂解”等均不得分。
教学建议:
1.一些专业术语、 易错字等应让学生多默写,避免记混写错。
2.关于抗体的作用等类似问题课本上有规范、准确的叙述,要让学生背熟,考试时引用课本原话即可。如果学生只是理解却没有背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很容易出问题。
22(3)
标准答案:树突状细炮表面免疫分子破少,使其摄取、处理,呈递抗原信息的能力减弱,辅助性T细胞的自噬蛋白表达上调,导致辅助性T 细胞减少和细胞因子释放诚少,使 VZV 易逃避免疫识别,在人体内长期潜伏(2分)
得分标准:答出“识别”或“摄取””或“处理””或“呈递”关键词得1分,表述中出现知识性错误不给分。答出“辅助性T细胞减少”给 1 分, 只答细胞因子减少或者只表述辅T作用的不给分。
主要问题:1.只抄题干无分析 2.逻辑混乱,3.关键词不规范“追杀”“消灭”“搜查” “灭活”4.只说一方面5.两个方面混在一起表述6.自噬概念不明, 导致助T活性降低、 损伤、作用减弱等描述频繁出现。
建议:结合高考评价体系的对语言表达类题目进行建模和进一步规范。将题目信息挖掘出来结合到教材必备知识,将条件过程结果阐述清楚。23 (1)(2)
一、阅卷标准及错误分析
(1) 标准答案:等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
阅卷标准:“等量”或“单因子变量”或“单一变量”或“唯一变量”给1分
“平行重复”或“对照”给1分
错误答案及分析
1 必备知识盲点:不用生物科学实验的术语或从“目的”角度回答,如“同一变量”、“统一变量”、“控制变量法”、“变量一致”“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偶然性”等;
②不会分析:如“控制无关变量适宜且相同”
(2) 第一个空:
标准答案:在一定的Cd 浓度范围内,随 Cd 浓度升高生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2分)
阅卷标准: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或含义等同的句子均0分,该空得分率很低错误答案及分析
学生获取信息时,忽略浓度范围的信息,答案基本都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的前提。
(3) 第二个空:
标准答案:Cd 胁迫通过降低生长素含量而影响马铃薯植株长高(2分)
阅卷标准:满足三个关键词“Cd(镉)”+“降低(影响或抑制等体现因果关系的词均可)”+“植株生长”方可得2分,少一个关键词则为0分
错误答案及分析
①语言作答不规范,如:无主语“Cd(镉)”或无结果“影响株高”
②必备知识把握还不够扎实,学生从脱落酸角度或生长素与脱落酸比值的角度回答
二、教学建议
1.生物学实验的必备知识梳理需进一步加强。
2.关注学生语言规范能力的培养
23(3)(4)
一、 阅卷标准:
(3) 第一空为:脱落酸(1分),严格按照答案。第二空: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1 分),体现出共同调控、共同作用、共同调节且无逻辑错误,均可得分。
(4) 取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马铃薯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添加适量 T2 浓度Cd,乙组添加等量 T2 浓度 Cd 和适量的GSH: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比较甲、乙两组株高的变化(3分) 其中分组一分,实验自变量处理一分,相同条件下测因变量一分。若实验自变量处理错误则为0分。实验也可分为三组,额外追加一组空白对照,也可得分。但是实验中对GSH设计浓度梯度不得分。
二、学生出现问题:
第三小题第一空错答激素名称:第三小题第二空回答不规范,语言逻辑错误。
第四小题部分学生加“生理盐水”;第四小题部分学生对GSH设立不同浓度处理第四小题部分学生因变量描述不明确
三、 教学建议:
1. 基础知识要加强记忆,用准确规范的生物学语言解答问题。
2. 注意审题,实验题目在明确把握实验目的的前提下,精准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并且保证无关变量保持一致。24(1)(2)
阅卷标准:
第一个空的关键词是"栖息空间"、"食物",有关键词且内容合理可得分; 第二个空严格按照答案:第三个空关键词是“资源”,有关键词且内容合理可得分:第四个空按照答案,多打”自然选择"不扣分。
答题情况:
部分学生没记住教材内容,乱写一通答不出关键词。有不少学生在关键词之外多答很多内容,导致关键词不明显。
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严格落实教材关键概念,尤其是注意教材中的专有名词一字不能错。答题时要有关键词意识,围绕关键词精炼准确的组织答案。
24(3)(4)
阅卷标准:(3) 第一空必须是“种间竞争”,多答“捕食”不得分,错别字不得分;第二空除标准答案外,答出“生态位错开”或“生态位变小”或“生态范围小”或“生态位重叠减小”均得2分,答出“芦花黄雀位于冠层,大山雀位于灌层”或“生态位分化”或“空间位置不同” 等得1分, 评分标准为0、 1、 2分。
(4) 第一空必须是“偏高”,其他答案不得分;第二空答出“M减小或用相关语言描述出 M减小”得2分, 但是若描述为“第二次重捕数减少”不得分, 评分标准为0、 2分。 若第一空为“偏低”,原因无论如何分析均不得分。
教学建议:(1) 新授课时要让学生吃透核心知识,同时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落实,让学生学会用生物学语言描述相应的问题:(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平时注重开展学科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25(1)(2)
一、 阅卷标准
本题的(1)(2) 问均按标准答案阅
(1) 生产者 生态系统的基石 (2) 次、 次 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二、 典型错误
(1) 第 (1) 第二个空,错误回答为 “能量流动的基石”, 等不规范的词语。
(2) 第(2) 第一个空,错误较多,有如下两类,回答为“次、 三”; “次”等。 第二个空只回答“行为信息”或“化学信息”。
三、 感悟
(1) 第(1) 问,说明同学对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掌握较好,这部分内容初中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本知识点易于理解和掌握。
(2) 第(2) 问的第一个空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涉及到了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在 B、C同位的情况下,两者的地位是一样的,同时只填写一个“次”的同学审题不清,没有看到题干中的“分别”二字, 加强审题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3)第(2) 的第二个空,学生回答不全,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大忌,很多学生觉得知道其一即可,平时上课时举例性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将所知实例举尽。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实例。
25(3)(4)
一、阅卷细则
(3) 阅卷细则 第一个空 不赞成,答案唯一,不能写成其它名词。 赋分1分。
第二个空2分,分成两个得分点,碳循环以( CO₂形式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含义得 1 分; 再答出碳循环的一部分的含义得 1 分
(甲和大气 中的( CO₂库之间的双向箭头仅代表生产者和 CO₂库之间的( CO₂碳循环; 没有包含是丙或消费者和大气中的( CO₂库之间的含义)总赋分0分,1分,2分。
(4) 阅卷细则 第一个空 赋分是0分2分,必须四个方面都具备, 少答一个方面的得0分:
第二个空2 分,分成两个得分点 必须体现该鱼塘得含义1分,即鱼塘中生产者、消费者或者直接甲乙得 (遗体残骸、排遗物只看一个方面):赋1 分:答出以( CO₂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得含义,如使碳从生物群落流向大气中的( CO₂库,使其中得碳回到无机环境,促进碳循环也可。 赋分1分。 总体赋0分, 1分, 2分。
二、发现问题
(3)第一个空,少数同学不用题目给定词汇“不赞同”答题,使用自创词汇,不同意等。
(3) 第二个空
第一个采分点答成物质循环的特点,未体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第一个采分点没有体现碳 循 环 以 CO₂形式 发 生 在 生 物 群 落 和 无 机 环 境 间的含义
有同学将物质循环理解为两个分类:生物与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以及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这里只看对的,但要注意平时规范纠正学生认知
部分同学没有读懂题意,没有理解碳循环含义
(4) 第一个空出现4 个原理答不全
第二个空,第一个采分点不少同学没有体现鱼塘的含义,未体现鱼塘的含义及以( CO₂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的含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教研室提供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pdf、高二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pdf、高二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pdf、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