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平高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平高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单位:平高教育集团教育科学研究院 命题人:陈园园
审题单位:平高教育集团教育科学研究院 审题人:陈园园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勿在答题卡上使用涂改液或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栗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摘编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我们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 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 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既是知识问题,也是智力问题。
C. 在作者看来,“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 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而他们在生活所需的知识上确实不如城里人。
2. 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B. 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C. 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 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 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写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 材料二采用了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 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 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 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5.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
【答案】1. C 2. B 3. A
4. 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5. 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从客观标准来看”错。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既是知识问题,也是智力问题”错,原文“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明确说“不是智力问题”。
D.“他们在生活所需的知识上确实不如城里人”错,原文“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是说“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B.“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错误。由原文“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可知,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对比论证”错误。写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都是运用了举例论证,都是没有某方面知识的表现,二者之间没有对比。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可知,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
引用事例,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
依据第三段“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和最后一段中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及最后一段中“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可总结出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
依据第四段“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可概括出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依据第三段“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概括出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
依据最后一段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可概括出,差序格局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哇——”我们惊呼连连。
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众人摇头。
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极其伤感的故事,主人公秋明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化学家,但由于高中时家逢变故,他未能实现成为化学家的梦想,读来让人觉得悲伤、消极。
B.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这里的“苦笑”表明了秋明对未能实现自己儿时梦想的无奈和伤感。
C. 秋明勤奋、执着、坚强、善良,虽未能实现成为化学家的梦想,但他历经磨难,创业成功,并尽自己的能力资助孤残儿童读书,帮他们圆梦,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
D. 秋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各种意外、变故,但只要我们努力在岁月里耕耘,最终总会绽放丰硕、美丽的花朵。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这处描写可以看出岁月、苦难在秋明身上留下的痕迹,但眉眼间的熟悉让人感觉秋明还是从前那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秋明。
B.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秋明人生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C. 文章④-⑭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一波三折。
D.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形象生动,在刻画主人公秋明的形象时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
8.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发生在秋明身上的几件事情。
9. 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标题“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义及妙处。
【答案】6 A 7. D
8. ①初中时,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②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③前些年,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④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意思答对即可)
9. 含义: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孤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妙处:使秋明的学生时代和成年时代连为一体,体现了一样的本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极其伤感”“消极”错误,这是一个含有些许伤感但却积极向上的故事。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心理描写”错误,文章中刻画秋明形象主要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结合“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概括出初中时,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
结合“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概括出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结合“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概括出前些年,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结合“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概括出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理解“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义,要抓住“化学反应”的内涵,表层含义结合“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指的是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深层含义结合“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指的是秋明的人生经历过家庭的变故,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展现了人性的美丽。
妙处:“最美的化学反应”结构上既代表了秋明的学生时代,又连接了他成年后的人生,人物塑造上,“最美”一词极具概括性,使小说中秋明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更彰显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公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蓬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兮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大写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管仲A相B桓公C霸D诸侯E攘F夷狄G终其身E齐国富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为,认为,与《劝学》中“木直中绳,?以为轮”的“以为”意思相同。
B. 无以,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相同。
C. 徒,同类的人,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徒”意思相同。
D. 固,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洵充分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齐国富裕强盛的功绩,同时也以具体事例指出了管仲未在死前推举贤才的过错。
B. 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询问他宰相人选,苏洵认为管仲的回答并不尽如人意,并通过一系列分析指出管仲是一个不懂得治本的人。
C. 晋国承袭晋文公的余威,依凭老成可靠的臣子,继续做各国的盟主一百多年,这就是苏洵所说的君主贤能而臣子不英明的情况。
D. 史䲡生前不能举荐贤才和罢斥宠臣,所以有死后的规劝,萧何在临死之前推荐曹参替代自己,苏洵通过这两个事例来表明大臣的用心应该是怎样的。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4. 本文是苏洵针对管仲所作的人物评论,其中涉及齐桓公,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苏洵对齐桓公的评价。
【答案】10. CEG
11. A 12. C
13. (1)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更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臣子也都比不上管仲。
(2)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14. ①苏洵认为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中的强者,很有才能;②但同时他又是个流连于声色犬马的人;③在管仲死后识人不明,重用了竖刁、易牙、开方等不贤之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排除夷狄,直到他死时齐国都富强。
“霸诸侯”与“攘夷狄”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CE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认为;把……做成。句意:管仲认为桓公真的不会任用那三个人了吗?/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B.正确。句意: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
C.正确。句意:天下难道缺少这三个人之类的人吗?/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
D.正确。句意:本来就应该这样。/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就是苏洵所说的君主贤能而臣子不英明的情况”错误,从原文“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可知,应是君主不英明,臣子贤能的情况。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盛于桓、文”,状语后置,应为“于桓、文盛”;“过”,超过;“及”,比得上。
(2)“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五伯莫盛于桓、文”可知,苏洵认为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中的强者,很有才能;
②由原文“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可知,但同时他又是个流连于声色犬马的人;
③由原文“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可知,在管仲死后识人不明,重用了竖刁、易牙、开方等不贤之人。
参考译文: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排除夷狄,直到他死时齐国都富强。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桓公重用,桓公在动乱中死去,五个儿子争夺君位,从此祸乱不断蔓延,直到简公时期,齐国都没有安定的岁月。
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询问他谁能胜任宰相。在那个时候,我内心以为管仲将会推举天下的贤人来作答,但他说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而已。唉,管仲认为桓公真的不会任用那三个人了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也该知道桓公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了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起初之所以不重用他们,只是因为有管仲在罢了。一旦没有管仲,那么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来互相庆贺了。管仲以为自己快要死时说的话就可以束缚桓公的手脚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就怕没有管仲。有了管仲,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普通人罢了。不然的话,天下难道缺少这三个人之类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听了管仲的话,杀掉这三个人,但其余的那些人,管仲能够全部除去他们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治本的人。假如他趁着桓公询问的时机,推荐天下的贤人来替代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能说没有管仲那样的人。
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更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臣子也都比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容仁厚。晋文公死后,诸侯都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留下的国威,还能够做各国的盟主一百多年。为什么呢?因为晋国的君主虽然不成才,但还有一些老成可靠的臣子啊。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用不着疑惑,因为他只依靠一个管仲,可是管仲已经死了。
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只有有贤能的臣子却没有英明的君主的情况。桓公在世的时候,说天下不会再有像管仲这样的人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管子》)里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评论鲍叔、宾胥无的为人,而且分别陈述他们的短处。这是他心里认为这几个人都不值得托以国家重任,但又预料到自己快要死了,可见这部书荒诞无稽,不值得相信。我看史䲡,因为不能劝卫灵公任用蘧伯玉、罢斥弥子瑕,所以有死后的规劝。萧何将死时,举荐曹参来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这样。一个国家既可以因一个人而兴盛,也可以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身亡而悲伤,却忧虑国家的衰败,所以一定要再找一个贤能的继任者才能死而瞑目。那管仲,为什么不能在临终前这样做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直接抒情,下片侧重写环境,真切细致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特定环境的感受、对生活变迁的痛切情绪。
B. 首两句“天上”与“人间”对举,人看见星河转,时间流动,帘幕内人无眠
C. 枕簟凉,词人以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可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D. “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16. 本词与《声声慢》都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做,请你谈谈对本词中“情怀”的理解。
【答案】15. A 16. ①这里的情怀是丈夫死后,一个人流寓在外的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②这里的情怀蕴含着深沉凝重的亡国之痛,亡家之悲。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上片直接抒情,下片侧重写环境”错。应该是上片侧重写环境,下片直接抒情。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首《南歌子》为作者流落江南后所作。
上片着重写环境。“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人在室内枕上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的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天上”、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凉生枕簟泪痕滋”,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下片直接抒情。“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中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之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天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由此可见,这里的情怀是丈夫死后,一个人流寓在外的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
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比个人家破人亡更令人哀痛的是国家的残破。在李清照后期作品中,这种亡国之痛与亡家之痛一直如影随形。由此可见,这里的情怀蕴含着深沉凝重的亡国之痛,亡家之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 位卑则足羞 ④. 官盛则近谀 ⑤.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⑥.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知”“卑”“谀”“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一般,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找到了水源,却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 ),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锁住它的大地,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样一种滋味, A 。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 B ,而强者会战胜厄运,义无反顾地走完自己的路。
18. 文中括号处漏了一个句子,请根据上下文的逻辑,从下面四个句子中选择正确的一句( )
A. 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在这里:真的不能。
B. 那是真的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在这里:真的不能。
C. 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在这里:并非不能。
D. 那是真的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在这里:并非不能。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揪住那片云。”从语意上看改文与原文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C 19. A便夭折了 B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
20. ①原句用“我恨过”强调情绪过程,突出情感的强烈;改句没有此句没有突出情感程度的效果;②原句运用修饰词“死死”,描摹要全力揪住云朵的情态,生动形象,而改句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不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情感。③原句用三个短小的分句,句式简洁,节奏感强,突出了自己的情感表达。而改句用一个陈述句客观表述自己“恨”的心情,表达效果不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上文“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说明那些过失原本可以避免,又据下文“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说明自己既懊悔又痛心,可推断括号部分应该表达并非不能避免过失,但是过失的确发生了,让人痛心。
因此,排除AB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无力挣脱”“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样一种滋味”可推知此处是说谷穗没有长成,在冰雹下死去,故应填“便夭折了”。
B处,根据下文“而强者才会战胜厄运,义无反顾地走完自己的路”,可推断此处是与强者战胜厄运作对比,应说弱者的情况,故应填“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用“我恨过”单独成句,强调自己“恨”的情绪过程,突出自己情感的强烈;改句没有此句,直接用“我恨……”,没有突出情感程度的效果。
原句“死死揪住那片云”,运用修饰词“死死”,描摹自己要全力揪住云朵的迫切、焦急的情态,生动形象,而改句只用“揪住那片云”,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不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情感。
原句“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用三个短小的分句来写写自己的心理状态,句式简洁,节奏感强,突出了自己的情感表达。而改句“我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揪住那片云”只是客观的表述自己“恨”的心情,程度较轻,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大树,是怎样帮我们固碳的呢?
我们知道,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要经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根、发芽、长叶,变成根茎叶齐全的幼苗。幼苗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养料供自身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茎干变高.变粗,开始开花结果、产生种子,变成根深叶茂的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繁衍之后,成熟植株的长势逐渐衰弱,树体残败,最后衰老死亡。其枯枝落叶等残体被微生物逐渐分解,又转化成为无机物,返回自然界,供其他植物重新利用。这是一个物质循环过程,地球上无数个这样的物质循环,汇合成生物圈总的物质循环。
从种子到大树,是一个吸收固碳过程。从大树衰亡到种子,又是一个释放碳的过程。就是说,单株树木生命周期轮回是一个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这种碳循环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那么,单株树木又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呢?研究发现,树木的固碳本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不同树种的固碳能力不一样,如:北京地区胸径20厘米的侧柏、油松、桦木、刺槐、榆树,储存的CO2量分别为170.2、191.9、242.3、419.4、447.2千克。
我国是全球恢复森林植被最快的国家。近40多年来,我国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活动,这不仅有效改变了生态环境,还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21. 请根据第二段的介绍,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树的生长发育到死亡的各阶段。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种子萌发 ②幼苗生长 ③植株成熟 ④衰老死亡
22. 修改示例:近40年来,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活动,这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
第二段的第二、三、四、五句分别介绍了种子萌发的情况、幼苗生长的过程、植株成熟长成大树的阶段和最后的衰老死亡阶段,提炼成四字短语即可。
根据“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根、发芽、长叶,变成根茎叶齐全的幼苗”可概括“种子萌发”;
根据“幼苗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养料供自身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可概括“幼苗生长”;
根据“茎干变高、变粗,开始开花结果、产生种子,变成根深叶茂的大树”可概括“植株成熟”;
根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繁衍之后,成熟植株的长势逐渐衰弱,树体残败,最后衰老死亡”可概括“衰老死亡”。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①“近40多年来”自相矛盾,不合逻辑,删去“近”或“多”;
②“我国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活动”谓语残缺,在“我国大规模地”后补上“开展了”;
③“有效改变了生态环境”搭配不当,把“改变”改为“改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坚持,通常意味着忍耐、执着和自信。
《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变,通常意味着敏锐、勇敢和变通。坚持和改变都需要经历艰辛,也都可以获得成功。
请以“坚持和改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坚持与改变
世人提及“坚持”,总习惯于将之理解为有恒心与毅力,十年如一日之“不变”;提及“改变”,则习惯于理解为推翻与变革。其实这样表面的理解导致人们把“坚持”与“改变”当成两个对立的概念去理解,但细究世间成功之人事,皆是坚持中有改变,变与不变之间,本就圆融一体。
为什么坚持与改变本为一体呢?因为二者对象不同,所以并不矛盾。改变的,是方式,是外在表现;坚持的,是目的,是内在核心。改变,是灵活与变通,而坚持则为操守与坚守。
于个人,是坚持中有改变。孔子在人们心中,乃“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大勇之人,然而儒家观念中亦不赞同不知变通地“认死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遇明主则出世,遇暴君则静观其变。那些冒进,动辄以性命做赌注之人,孔子向来“不与也”。君子,根据时势而改变,但心中的坚守不变。无论是进是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初心不变。君子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时时为仁”,都强调的是一个“一以贯之”。对于个人,我们要学会根据时势做出改变,更要“从往业,修初服”,坚守初心,方可在改变中不迷失。
于企业发展,也是坚持中有改变。“盒马生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形式,改变了人们观念中固有的经营模式。可是盒马生鲜之成功,其实在于其“忠于顾客”之不变原则。再新颖唬人的改变,只有达到企业“以顾客为首”的坚守,才能长久。于国家发展,更是坚持中有改变。坚持的是发展目的,改变的,是方式途径。我们的国家的发展目的,就是民生,就是人民。从红色经典中八路百姓相互扶持共同抗敌,到今日精准扶贫,我们的政府、政党的目的未曾改变,那就是为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但方式却是不断改变,推陈出新。改革开放,我们摒弃古旧的,改变为“国际化的”;文化创新,我们改变腐朽的,使传统与现代结合,变为有“中国味儿”的。
改变,是迫于形势,是囿于旧俗时的不可不为之举,然坚持,是发自内心的主观意识。一个有坚持与改变的个人是顽强而聪慧的,一个有坚持与改变的国家是有脊梁而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已然来临,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催着我们改变,国家意志与传统的价值观提醒我们坚持。正所谓:“无穷变换中朝前进,无穷变换中守初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类命题作文题。本题材料分两则,第一则先讲述了“坚持”的意义。“坚持”意味着对理想、品格、做人底线、气节、做事方法等的坚守,意味着忍耐、执着和自信。在此基础上,材料还指出了如何做到坚持——坚持需要具备的特质:忍耐、执着、自信。第二则材料也先讲述了“改变”的重要性。“改变”的对象应是方向、方法、心态等,改变意味着敏锐、勇敢和变通。同样,材料也指出了怎样进行改变——改变需要的具备的特质:敏锐、勇敢、变通。那么这二者是什么关系呢?坚持和改变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依存的。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以对立,比如坚持一条路走到黑的人往往不太懂变通,或者灵活善变的人可能会缺少那种坚持到底的毅力。而有时他们又可以相容,比如有时候改变其实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坚持下去。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既要分别阐述“坚持”和“改变”的准确理解和重要性:“坚持”是指坚定,而非固执,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不会在成功前夜放弃;“改变”是变通,不是三心两意,懂得变通我们才不会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找到二者的联系,找到“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路,但也要善于变通,及时修正方向;在变通的同时,也不忘坚守初心”的写作思路。
立意:
1.坚持本心,改变方法。
2.坚持原则,改变态度。
3.坚持理想,变通路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四校联考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四校联考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四校联考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