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原卷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3%,0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2秋•长沙期中)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爱护水资源。下列标志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2.(2022•亭湖区校级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B.“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有规则运动
C.10g水受热形成10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3.(2022•杭州模拟)下列变化属于对人类有利的缓慢氧化的是( )
A.汽油的燃烧B.金属生锈C.光合作用D.呼吸作用
4.(2022•杭州模拟)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而不是平放在地面上,这是因为( )
A.使热量散失快B.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C.使木材和空气接触充分D.更易积聚热量
5.(2022•海南模拟)下列灭火方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B.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灭
C.室内起火,开窗通风 D.图书馆着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6.(2022•河北模拟)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力的作用,则物体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所有原子核中都有质子和中子
C.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所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够燃烧
D.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所以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它将一直运动下去
7.(2022•都安县校级模拟)下列所示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是( )
A. B.
C. D.
8.(2022春•市南区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
B.硫的化合物常存在于火山喷出的气体中
C.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会产生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SO2气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SO2,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SO3
9.(2021秋•阿鲁科尔沁旗期末)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将零散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下列知识归纳都正确的一组是( )
10.(2022秋•肇源县月考)氢气作为新能源有很多优点,制取与储存氢气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Ⅰ.制氢:①6ZnFe2O46ZnO+4Fe3O4+O2↑;
②3ZnO+2Fe3O4+H2O3ZnFe2O4+H2↑;
Ⅱ.贮氢:③2Mg2Cu+3H23MgH2+MgCu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ZnFe2O4中的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
B.循环制氢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ZnFe2O4,得到H2和O2的质量比为16:1
C.该制氢的不足之处是:反应需温度较高,耗能大
D.熔炼制备Mg2Cu合金时,需要通入氩气,目的是防止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
11.(2022•兰西县校级模拟)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属于新能源
B.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其主要成分是CH4
C.为了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回收秸秆加工成生物柴油
D.改进燃煤炉灶,促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
12.(2022•南京模拟)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下列分类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单质:汞、水、金刚石 B.氧化物:氧化铜、过氧化氢、干冰
C.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D.混合物:空气、矿泉水、石灰石
13.(2022•姑苏区校级模拟)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
转化与储存,过程如图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整个流程最终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B.反应Ⅰ属于分解反应,有三种物质生成
C.反应Ⅱ中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反应Ⅲ中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4.(2021秋•肥东县校级期末)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这三种关系。以下关系界定错误的是( )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属于并列关系 B.氧化反应和化合应属于交叉关系
C.化合物和单质属于包含关系 D.化石燃料和石油属于包含关系
15.(2022春•呼兰区期末)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B.地球上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2.53%
C.有石油的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气,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
D.煤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高温分解可制得煤焦油、焦炭、焦炉煤气等
16.(2022•福山区模拟)北京冬奥会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冬奥会采用氢能源保障车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
B.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用CO2做制冷剂制冰发生了化学变化
C.冬奥场馆通过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获得的电能属于清洁能源
D.冬奥中的“黑科技”——颁奖礼仪服里添加石墨烯发热材料,由此可知石墨烯具有保温性
17.(2022•五华区校级模拟)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18.(2021秋•武汉月考)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对燃烧条件和CO2与水反应的实验进行研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
(1)实验1中,步骤①的目的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为点燃酒精灯,加热木炭。
(3)实验1中,步骤①②对比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结论。
(4)实验2中,C装置中的液体是紫色石蕊溶液。
(5)实验2中,C装置中的液体可以是水。
(6)两个实验中,B装置的共同作用是防止C中液体倒吸到玻璃管中。
A.2个B.3个C.4 个D.5个
19.(2021秋•蓬江区期末)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B.发生火灾,乘电梯逃生
C.山林着火时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D.用嘴吹灭蜡烛其原理是隔绝氧气
20.(2021秋•天心区校级期末)下列现象的解释或结论错误的是( )
A.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C.酒精泼在桌面上着火,用厚抹布盖灭——隔绝了空气,燃烧停止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瓶底铺一层细砂——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21.(2022•化州市模拟)温室效应增强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低碳行动”成为全球共识。
(1)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其燃烧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来源,风能、潮汐能和 等是可用于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2)煤干馏是煤综合利用的主要工艺,煤干馏的产物之一是焦炭(主要成分为C)。
①焦炭充分燃烧时产物为 。
②在高温条件下,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此过程被称为煤的气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通过十步反应制得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①二氧化碳、氢气、淀粉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②(C6H10O5)n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③关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
b.能够合成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22.(2022•陕西模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1)“降碳”需要坚决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 。写出你所知道的一种新能源 。
(2)“扩绿”要扩大植树造林、增加绿植规模。通过绿色植物的 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3)引导绿色低碳消费,鼓励绿色出行是减污的一条途径。下列做法不符合该要求的是 。(填字母)
A.旧衣焚烧掩埋 B.践行光盘行动 C.外出购物用布袋 D.选用节能家电
23.(2022•杭州模拟)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图1)。请回答:
根据图2的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
24.(2022•河北模拟)如图所示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
(1)关闭K1、K2,向长颈漏斗内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打开K1,A中导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不燃烧,打开K2,C中导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燃烧。对比现象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25.(2022•平谷区一模)我国科学家在不同领域不断刷新的深度记录。
(1)我国“蓝鲸1号“钻井平台在万米深海获取石油。石油、天然气和 被称为三大化石燃料。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冬奥会的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平米场馆管理用房供暖,从而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60吨,进而有效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白色污染 C.温室效应 D.臭氧空洞
三、实验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8分)
26.(2022•洪泽区校级模拟)化学小组的同学以“磷的燃烧”为主题设计并整理了以下三组实验。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240℃,P2O5能与水反应。
实验一: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1)实验开始前活塞停在刻度5处,若实验非常成功,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运动情况是 。
实验二: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实验步骤:①通入N2,将W管右侧部分放入热水中,a、b处白磷均不燃烧:
②通入O2,a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
(3)湿棉花的主要作用是 。
实验三: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实验时若取用的白磷不足量,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
④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四、推断题(本题共1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共6分)
27.(2021•永川区模拟)已知A、B、C、D、E五种物质之间存在如图转化关系。其中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是液体,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
(1)写出D、E两种物质的化学式:D ,E 。
(2)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为 。
(3)写出D物质的一种用途: 。
五、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共16分)
28.(2022•河南模拟)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方法。
(1)实验一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什么?
(2)实验二中A易被压缩,B不易被压缩,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29.(2022•江都区校级模拟)能源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原动力。
(1)煤的气化和液化可实现能源清洁化,改善空气质量。水煤气中CO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甲醇(CH4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 能。
30.(2022春•吴江区期中)空气质量意味着生活质量。
如表为某同学测量的呼吸前后气体组成的实验数据(通常状况)。
(1)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填“稳定”或“活泼”),在呼吸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呼吸前后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变化较大,实验中其体积分数b a(填“>”“=”或“<”)。
(2)汽车多以汽油为燃料,辛烷(C8H18)是汽油中的一种成分。与完全燃烧相比,等质量的C8H18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CO,消耗O2的质量 (填“偏大”“相等”或“偏小”),除污染环境外,燃料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的问题是 (写出一种)。
(3)“远在高空是地球卫士,近在身边是健康杀手。”臭氧(O3)对环境的作用需辩证地认识。高空中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有学者认为,制冷剂氟利昂进入高空大气后会产生氯原子(Cl•),引发以下反应:
反应Ⅰ:Cl•+O3═ClO•+O2
反应Ⅱ:2ClO•=2Cl•+O2
C1•加快了上述转化过程总反应的速率,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总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其作用是 ,该转化过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有人提出:你吸入的空气中的某个氧原子可能来自于若干年前恐龙的身体。该说法表达的观点是 (填字母)。
A.分子聚集形成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
C.原子内部结构复杂,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A.化学与资源
B.化学与生活
干冰、可燃冰都是冰
煤、石油、天然气都含有碳元素
食物腐烂是缓慢氧化
冰箱中放入活性炭可消除异味
C.物质与使用
D.化学与安全
生活中常用肥皂水软化硬水
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切割玻璃
电器着火时,用自来水扑灭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先做灯火试验
内容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2]研究CO2与水反应
步骤
①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N2,关闭弹簧夹,加热木炭。
②停止加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通入O2。
①向B中放入一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干燥的纸花。
②打开弹簧夹,通入O2。
③ 。
④停止通O2,熄灭酒精灯。
物质
吸入空气(体积分数/%)
呼出气体(体积分数/%)
氮气
78
75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蒸气
a
b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K-39 Ca-40 Cu-64 Zn-65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2秋•长沙期中)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爱护水资源。下列标志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A、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标志,故C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腐蚀品”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2•亭湖区校级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B.“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有规则运动
C.10g水受热形成10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答案】D。
【解答】解:A.可燃物燃烧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是与氧气充分接触,二者缺一不可,选项说法错误;
B.为有暗香来是含有香味的微粒运动到了人们的鼻子中,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
C.10g水受热形成10g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两种元素能组成水和过氧化氢,可能是混合物,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2022•杭州模拟)下列变化属于对人类有利的缓慢氧化的是( )
A.汽油的燃烧B.金属生锈C.光合作用D.呼吸作用
【答案】D。
【解答】解:A、汽油的燃烧,发光放热,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A错误;
B、金属生锈是缓慢氧化,但是会腐蚀金属材料,对人类有害,故B错误;
C、光合作用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好水,生成物是氧气和有机物,不是缓慢氧化,故B错误;
D、呼吸作用是人类需要的生命活动,对人类有利,是与空气中的氧气等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D正确。
故选:D。
4.(2022•杭州模拟)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而不是平放在地面上,这是因为( )
A.使热量散失快B.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C.使木材和空气接触充分D.更易积聚热量
【答案】C。
【解答】解: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把木材架起来燃烧,而不是平放在地面上,能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木材充分燃烧。
故选:C。
5.(2022•海南模拟)下列灭火方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B.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灭
C.室内起火,开窗通风 D.图书馆着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答案】B。
【解答】解:A、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会引起触电,A错误;
B、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灭,可以隔绝氧气,B正确;
C、室内起火不能开窗通风,会加速空气流通引起火势增大,C错误;
D、图书馆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扑灭,要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D错误;
故选B。
6.(2022•河北模拟)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力的作用,则物体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所有原子核中都有质子和中子
C.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所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够燃烧
D.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受到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所以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它将一直运动下去
【答案】D。
【解答】解: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若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它一定受到力的作用,而物体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比如物体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不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是普通的氢原子没有中子,所以并不是所有原子核中都有质子和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可燃物燃烧除了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外,还需要空气(或氧气),所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能够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运动的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滑行距离越远,所以小车不受阻力作用,运动状态不会改变,将一直运动下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2022•都安县校级模拟)下列所示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A、酒精和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酒精能燃烧,水不能,能证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故选项正确。
B、图中实验,红磷均能与氧气接触,左边的红磷不能燃烧,右边的红磷能燃烧,能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C、图中实验,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能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D、图中实验,试管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2022春•市南区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
B.硫的化合物常存在于火山喷出的气体中
C.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会产生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SO2气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SO2,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SO3
【答案】D。
【解答】解:A、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说法正确;
B、硫的化合物常存在于火山喷出的气体中,说法正确;
C、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会产生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SO2气体,说法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SO2,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也是SO2,说法错误。
故选:D。
9.(2021秋•阿鲁科尔沁旗期末)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将零散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下列知识归纳都正确的一组是( )
【答案】B。
【解答】解: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都不是冰,错误;
B、食物腐烂是在氧气的作用下缓慢进行的,属于缓慢氧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消除异味,正确;
C、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鉴别硬水与软水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后搅拌,产生泡沫较少、浮渣多的是硬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错误;
D、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扑灭,应该先切断电源,错误。
故选:B。
10.(2022秋•肇源县月考)氢气作为新能源有很多优点,制取与储存氢气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Ⅰ.制氢:①6ZnFe2O46ZnO+4Fe3O4+O2↑;
②3ZnO+2Fe3O4+H2O3ZnFe2O4+H2↑;
Ⅱ.贮氢:③2Mg2Cu+3H23MgH2+MgCu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ZnFe2O4中的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
B.循环制氢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ZnFe2O4,得到H2和O2的质量比为16:1
C.该制氢的不足之处是:反应需温度较高,耗能大
D.熔炼制备Mg2Cu合金时,需要通入氩气,目的是防止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B。
【解答】解:A、ZnFe2O4中锌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2)+2x+(﹣2)×4=0,x=+3,故A正确;
B、反应①中ZnFe2O4是反应物,而反应②中ZnFe2O4是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不断被消耗的物质是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4:32=1:8,故B错误;
C、该制氢的方法中不足之处是:反应需温度较高,耗能大,故C正确;
D、氩气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在熔炼制备Mg2Cu合金时,通入氩气,目的是防止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11.(2022•兰西县校级模拟)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属于新能源
B.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其主要成分是CH4
C.为了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回收秸秆加工成生物柴油
D.改进燃煤炉灶,促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
【答案】A。
【解答】解:A、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常规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属于新能源,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为了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回收秸秆加工成生物柴油,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改进燃煤炉灶,促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2022•南京模拟)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下列分类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单质:汞、水、金刚石 B.氧化物:氧化铜、过氧化氢、干冰
C.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D.混合物:空气、矿泉水、石灰石
【答案】A。
【解答】解:A、汞是单质,金刚石是单质,水是化合物,故A符合题意;
B、氧化铜、过氧化氢、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都是氧化物,故B不符合题意;
C、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故C不符合题意;
D、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物质,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含有其他物质,也是混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2022•姑苏区校级模拟)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
转化与储存,过程如图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整个流程最终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B.反应Ⅰ属于分解反应,有三种物质生成
C.反应Ⅱ中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反应Ⅲ中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A。
【解答】解:A、整个流程最终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反应Ⅰ属于分解反应,有三种物质生成,即硫酸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硫和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Ⅱ中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Ⅲ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4.(2021秋•肥东县校级期末)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这三种关系。以下关系界定错误的是( )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属于并列关系 B.氧化反应和化合应属于交叉关系
C.化合物和单质属于包含关系 D.化石燃料和石油属于包含关系
【答案】C。
【解答】解:A、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石燃料由煤、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2022春•呼兰区期末)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B.地球上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2.53%
C.有石油的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气,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
D.煤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高温分解可制得煤焦油、焦炭、焦炉煤气等
【答案】B。
【解答】解: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在空气中所占体积约为21%,故选项说法正确。
B、地球上淡水占全球总储水量的2.53%,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到全球总储水量的1%,故选项说法错误。
C、天然气一般伴随着原油油田出现,而天然气是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更加充分,相比煤、石油是清洁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煤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隔绝空气加热,其高温下分解可制得煤焦油、焦炭、焦炉煤气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6.(2022•福山区模拟)北京冬奥会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冬奥会采用氢能源保障车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
B.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用CO2做制冷剂制冰发生了化学变化
C.冬奥场馆通过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获得的电能属于清洁能源
D.冬奥中的“黑科技”——颁奖礼仪服里添加石墨烯发热材料,由此可知石墨烯具有保温性
【答案】B。
【解答】解:A、氢气燃烧只生成水,因此采用氢能源保障车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说法正确;
B、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用CO2做制冷剂制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说法错误;
C、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过程中没有污染物产生,因此冬奥场馆通过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获得的电能属于清洁能源,说法正确;
D、冬奥中的“黑科技”——颁奖礼仪服里添加石墨烯发热材料,由此可知石墨烯具有保温性,说法正确。
故选:B。
17.(2022•五华区校级模拟)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答案】D。
【解答】解:A、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该选项不正确。
B、面粉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该选项不正确。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该选项不正确。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以防止发生爆炸,该选项正确。
故选:D。
18.(2021秋•武汉月考)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对燃烧条件和CO2与水反应的实验进行研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
(1)实验1中,步骤①的目的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为点燃酒精灯,加热木炭。
(3)实验1中,步骤①②对比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结论。
(4)实验2中,C装置中的液体是紫色石蕊溶液。
(5)实验2中,C装置中的液体可以是水。
(6)两个实验中,B装置的共同作用是防止C中液体倒吸到玻璃管中。
A.2个B.3个C.4 个D.5个
【答案】C。
【解答】解:(1)实验1 中,通过氮气的通入能够将装置内的空气排除,点燃酒精灯,木炭不燃烧,该项正确;
(2)步骤③是与步骤①形成对比的实验操作,证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因此该操作应为点燃酒精灯,加热木炭,该项正确;
(3)实验1中,步骤①②对比不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结论,该项错误;
(4)实验2中,C装置中的液体是紫色石蕊溶液,能够与B形成对照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该项正确;
(5)实验2中,C装置中的液体是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该项错误;
(6)B装置的左管短,右管长,能够防止停止加热后骤冷,C中液体倒吸到玻璃管中,该项正确;
故选:C。
19.(2021秋•蓬江区期末)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B.发生火灾,乘电梯逃生
C.山林着火时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D.用嘴吹灭蜡烛其原理是隔绝氧气
【答案】C。
【解答】解:A.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选项说法错误;
B.发生火灾,不能乘电梯逃生,一是因为发生火灾时往往会发生停电;而是因为易形成烟囱效应,造成人的窒息,选项说法错误;
C.山林着火时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这是采用了隔离可燃物来灭火,选项说法正确;
D.用嘴吹灭蜡烛,使燃着的烛心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0.(2021秋•天心区校级期末)下列现象的解释或结论错误的是( )
A.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C.酒精泼在桌面上着火,用厚抹布盖灭——隔绝了空气,燃烧停止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瓶底铺一层细砂——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答案】B。
【解答】解:A、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干得快因为夏天温度比冬天高,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不符合题意;
B、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说明瓶内气体不可燃也不助燃,瓶中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其他气体,如氮气等,故符合题意;
C、酒精泼在桌面上着火,用厚抹布盖灭,抹布隔绝了空气,破坏燃烧的条件,故不符合题意;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瓶底铺一层细砂或少量水,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瓶,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21.(2022•化州市模拟)温室效应增强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低碳行动”成为全球共识。
(1)化石燃料包括煤、 石油 和天然气,其燃烧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来源,风能、潮汐能和 太阳能或核能 等是可用于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2)煤干馏是煤综合利用的主要工艺,煤干馏的产物之一是焦炭(主要成分为C)。
①焦炭充分燃烧时产物为 二氧化碳 。
②在高温条件下,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此过程被称为煤的气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OCO+H2 。
(3)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通过十步反应制得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①二氧化碳、氢气、淀粉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氢气 。
②(C6H10O5)n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9:10 。
③关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填序号)。
a.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
b.能够合成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1)石油;太阳能或核能;(2)①二氧化碳;②C+H2OCO+H2;
(3)①氢气;②9:10;③ab。
【解答】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其燃烧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来源,而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包括风能、潮汐能和太阳能、核能等;
(2)①焦炭只要成分为碳,碳充分燃烧时产物为二氧化碳;
②在高温条件下,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CO+H2;
(3)①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因此二氧化碳、氢气、淀粉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氢气;
②化合物中元素质量之比等于原子量之比,因此(C6H10O5)n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n:16×5×n=9:10;
③a.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通过十步反应制得淀粉,据此可知反应中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正确;
b.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通过十步反应制得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正确;
故选ab;
故答案为:(1)石油;太阳能或核能;(2)①二氧化碳;②C+H2OCO+H2;
(3)①氢气;②9:10;③ab。
22.(2022•陕西模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1)“降碳”需要坚决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 石油 。写出你所知道的一种新能源 太阳能(合理即可) 。
(2)“扩绿”要扩大植树造林、增加绿植规模。通过绿色植物的 光合 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3)引导绿色低碳消费,鼓励绿色出行是减污的一条途径。下列做法不符合该要求的是 A 。(填字母)
A.旧衣焚烧掩埋 B.践行光盘行动 C.外出购物用布袋 D.选用节能家电
【答案】(1)石油;太阳能(合理即可);(2)光合;(3)A。
【解答】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故答案为:石油;太阳能(合理即可);
(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答案为:光合;
(3)A.旧衣焚烧掩埋会污染土壤和水体,符合题意;
B.践行光盘行动既能节约粮食,又会减少垃圾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不符合题意;
C.外出购物用布袋可以节约塑料袋,缓解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
D.选用节能家电可以节约用电,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3.(2022•杭州模拟)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图1)。请回答:
根据图2的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 。
【答案】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解:棉花能燃烧,蘸有水的棉花不能燃烧,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温度达不到棉花的着火点,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温度达到着火点。
24.(2022•河北模拟)如图所示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
(1)关闭K1、K2,向长颈漏斗内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气体增多,气压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2)打开K1,A中导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不燃烧,打开K2,C中导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燃烧。对比现象 打开K2前后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答案】(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气体增多,气压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2H2O22H2O+O2↑。(2)打开K2前后。
【解答】解:(1)关闭K1、K2,向长颈漏斗内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液面上升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气体增多,气压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答案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气体增多,气压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2H2O22H2O+O2↑。
(2)打开K1,A中导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不燃烧,打开K2,C中导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燃烧。对比打开K2前后,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打开K2前后。
25.(2022•平谷区一模)我国科学家在不同领域不断刷新的深度记录。
(1)我国“蓝鲸1号“钻井平台在万米深海获取石油。石油、天然气和 煤 被称为三大化石燃料。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2H2O+CO2 。
(2)冬奥会的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平米场馆管理用房供暖,从而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60吨,进而有效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C 。
A.酸雨 B.白色污染 C.温室效应 D.臭氧空洞
【答案】(1)煤;CH4+2O22H2O+CO2。(2)C。
【解答】解:(1)石油、天然气和煤被称为三大化石燃料;甲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H2O+CO2;
故答案为:煤;CH4+2O22H2O+CO2。
(2)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C;
故答案为:C。
三、实验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8分)
26.(2022•洪泽区校级模拟)化学小组的同学以“磷的燃烧”为主题设计并整理了以下三组实验。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240℃,P2O5能与水反应。
实验一: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1)实验开始前活塞停在刻度5处,若实验非常成功,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运动情况是 先向右后向左最终停在刻度4处 。
实验二: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实验步骤:①通入N2,将W管右侧部分放入热水中,a、b处白磷均不燃烧:
②通入O2,a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通氮气,b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b处白磷燃烧 。
(3)湿棉花的主要作用是 吸收白烟,减少污染 。
实验三: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实验时若取用的白磷不足量,对实验结果 没有 (填“有”或“没有”)影响。
④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答案】(1)先向右后向左最终停在刻度4处;(2)通氮气,b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b处白磷燃烧;(3)吸收白烟,减少污染;(4)没有。
【解答】解:(1)实验开始时,因为白磷燃烧放热,使得内部空气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活塞向右移动;之后随着装置内氧气被消耗,压强逐渐小于大气压,活塞向左运动,且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最终活塞移动到刻度4处。故答案为:先向右后向左最终停在刻度4处;
(2)在装置中通入氮气时,b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b处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答案为:通氮气,b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b处白磷燃烧;
(3)白磷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五氧化二磷的白烟,五氧化二磷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可溶于水,所以用湿棉花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吸收白烟,减少污染;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和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取用白磷的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故答案为:没有。
四、推断题(本题共1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共6分)
27.(2021•永川区模拟)已知A、B、C、D、E五种物质之间存在如图转化关系。其中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是液体,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
(1)写出D、E两种物质的化学式:D CO2 ,E CH4 。
(2)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
(3)写出D物质的一种用途: 灭火(或气体肥料或化工原料等,合理即可) 。
【答案】(1)CO2;CH4;(2)2H2O22H2O+O2↑;分解反应;(3)灭火(或气体肥料或化工原料等,合理即可)。
【解答】解: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是液体,由过氧化氢和水组成元素相同,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则是甲烷,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A是过氧化氢,B为氧气,C为水,D为二氧化碳。
(1)D、E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CO2、CH4。
(2)A→B+C,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3)D物质是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作气体肥料或化工原料等(合理即可)。
五、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共16分)
28.(2022•河南模拟)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方法。
(1)实验一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什么?
(2)实验二中A易被压缩,B不易被压缩,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2)在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的大。
【解答】解:(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2)实验二中A易被压缩,B不易被压缩,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的大。
故答案为:(1)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2)在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的大。
29.(2022•江都区校级模拟)能源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原动力。
(1)煤的气化和液化可实现能源清洁化,改善空气质量。水煤气中CO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甲醇(CH4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CH4O 。
(2)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 电 能。
【答案】(1)CO+2H2CH4O;(2)电。
【解答】解:(1)CO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甲醇(CH4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H2CH4O;故答案为:CO+2H2CH4O;
(2)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答案为:电。
30.(2022春•吴江区期中)空气质量意味着生活质量。
如表为某同学测量的呼吸前后气体组成的实验数据(通常状况)。
(1)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稳定 (填“稳定”或“活泼”),在呼吸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呼吸前后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变化较大,实验中其体积分数b > a(填“>”“=”或“<”)。
(2)汽车多以汽油为燃料,辛烷(C8H18)是汽油中的一种成分。与完全燃烧相比,等质量的C8H18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CO,消耗O2的质量 偏小 (填“偏大”“相等”或“偏小”),除污染环境外,燃料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的问题是 浪费能源(合理即可) (写出一种)。
(3)“远在高空是地球卫士,近在身边是健康杀手。”臭氧(O3)对环境的作用需辩证地认识。高空中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有学者认为,制冷剂氟利昂进入高空大气后会产生氯原子(Cl•),引发以下反应:
反应Ⅰ:Cl•+O3═ClO•+O2
反应Ⅱ:2ClO•=2Cl•+O2
C1•加快了上述转化过程总反应的速率,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总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其作用是 做催化剂 ,该转化过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O33O2 。
(4)有人提出:你吸入的空气中的某个氧原子可能来自于若干年前恐龙的身体。该说法表达的观点是 B (填字母)。
A.分子聚集形成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
C.原子内部结构复杂,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答案】(1)稳定;>;(2)偏小;浪费能源(合理即可);(3)做催化剂;2O33O2;
(4)B。
【解答】解:(1)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在呼吸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氮气的含量小于吸入气体中氮气的含量,所以实验中呼出气体的总体积大于吸入空气的总体积;故答案为:稳定;>;
(2)汽车多以汽油为燃料,辛烷(C8H18)是汽油中的一种成分。与完全燃烧相比,等质量的C8H18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CO,消耗O2的质量偏小,除污染环境外,燃料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的问题是浪费能源;故答案为:偏小;浪费能源(合理即可);
(3)由题干信息可知,C1•加快了上述转化过程总反应的速率,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总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其作用是做催化剂,该转化过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O33O2;故答案为:做催化剂;2O33O2;
(4)A、分子聚集形成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与该观点无关,故A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与该观点有关,故B正确;
C、原子内部结构复杂,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与该观点无关,故C错误。
故选:B。A.化学与资源
B.化学与生活
干冰、可燃冰都是冰
煤、石油、天然气都含有碳元素
食物腐烂是缓慢氧化
冰箱中放入活性炭可消除异味
C.物质与使用
D.化学与安全
生活中常用肥皂水软化硬水
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切割玻璃
电器着火时,用自来水扑灭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先做灯火试验
内容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2]研究CO2与水反应
步骤
①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N2,关闭弹簧夹,加热木炭。
②停止加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通入O2。
①向B中放入一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干燥的纸花。
②打开弹簧夹,通入O2。
③ 。
④停止通O2,熄灭酒精灯。
物质
吸入空气(体积分数/%)
呼出气体(体积分数/%)
氮气
78
75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蒸气
a
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练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真题训练)(原卷版+解析),共28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练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原卷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3%,0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检测)(原卷版+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解答题,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