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运用,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邂逅节气之美”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在展览区,每张展板都由一名“节气小使者”负责内容设计和现场宣讲。请你帮助负责“前言”展板的小使者完成下面准备工作。
    作为农耕社会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行走在二十四节气里,我们会邂逅不同的美。
    节气里有风物之美。四季风物均听节气调遣:它引导着草生木长、杨柳堆烟,它演示了新麦登场、流萤点点【甲】它蕴育出柿红谷黄、露重霜寒,它铺陈开梅花朵朵、风雪漫天。自“立春”始,至“大寒”终,①,物候流转,不曾停歇。
    节气里有农事之美。辛勤劳作的农家人在“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夏谷子小满薯”“寒露荞麦收到家”等农谚智慧的哺育中,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里,一日一时都不曾虚度。
    节气里有诗词之美。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它是韦应物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是( )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苏轼的“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每句诗词的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乙】一时的心情和一段动人的故事。
    节气里有哲理之美。比如四“立”,“立”即开始,当立则立,不可迟疑;比如二“分”,“分”即平分,当分则分,不可独占;比如“芒种”,一收一种,种因收果,不劳不获。细细品读节气,你的心胸会②,你的生命也会澄澈丰盈。
    (1)“节气小使者”对文稿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产生了疑问。请帮他指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应”应读为“yìng” B.“蕴育”应写为“孕育” C.“哺”应读为“bǔ” D.“虚度”应写为“虚渡”
    (2)请帮他确定【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3)他一时想不起画线诗句的作者,你提醒他作者是曾写过《赤壁》的晚唐诗人__________。
    (4)请帮他确定文中画线处应填入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周而复始 ②大彻大悟 B.①周而复始 ②豁然开朗
    C.①无穷无尽 ②豁然开朗 D.①无穷无尽 ②大彻大悟
    2. 负责“夏至”展板的小使者正在为搜集到的语句排序,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 )
    ①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过两三个星期,炎炎盛夏才真正来临。
    ②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第十个节气,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
    ③这是一年中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④“夏至”的“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是指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⑤虽然夏至这天日照时间最长,但它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日子。
    ⑥此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所以民间会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说法。
    A. ④②⑤③⑥①B. ④③②⑤⑥①C. ②④③⑥⑤①D. ②④⑥⑤③①
    3. 在互动区,各个兴趣小组设计了多种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在“评评看”活动中,书法小组的同学请大家欣赏自己的作品。下面是几名同学的点评,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作品1】 【作品2】 【作品3】 【作品4】
    A.【作品1】是篆书,字形瘦长,笔画繁复,圆劲有力,“立春”的静中蕴动之感尽在笔下。
    B.【作品2】是草书,字形端正,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惊蛰”的复苏伸展之感尽在笔下。
    C.【作品3】是隶书,字形宽扁,横画一波三折,气势浑厚,体现了“雨生百谷”的苗壮之感。
    D.【作品4】是楷书,字形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体现了“大寒”节气的凛然之气。
    (2)“对对碰”展台有许多打乱的对联。请为“春风吹绿千枝柳”选择对应的下联( )
    A.夜雨瞒人去润花 B.南燕双归万户春
    C.时雨催红万树花 D.旭日光辉照万家
    (3)在“仿仿乐”活动中,创作小组邀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对节气的印象或感受。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
    示例:一个个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闪耀在一年四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D ②. A ③. 杜牧 ④. B 2. C
    3. ①. B ②. C ③. 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1)考查字音字形。
    D.虚度:白白地度过。“虚渡”为错别字;
    故选D。
    (2)考查标点符号。
    【甲】联系前文“它引导着草生木长、杨柳堆烟,”,后文“它蕴育出柿红谷黄、露重霜寒,”中标点符号的提示,且前后为并列关系,是对“四季风物均听节气调遣”的解释,应使用逗号;
    【乙】“一时的天气”与“一时的心情”为并列关系间的短暂停顿,应使用顿号;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4)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①处: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无穷无尽:没有止境。
    在此形容物候流转,应使用:周而复始;
    ②处:
    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一变为宽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
    在此形容心胸,应使用:豁然开朗;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该语段围绕“夏至”展开,②句点明夏至时间,接下来④句,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至”,点明其地理特点“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③句具体说明“夏至”的白昼与黑夜的特点;⑥句,以“夏至”为时间点,点明此后的白昼与黑夜的时间长短变化;⑤句与①句,按照时间顺序,点明真正的炎炎盛夏在夏至后;故排为:②④③⑥⑤①;
    故选C。
    【3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字体鉴赏。
    B.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简易流美、抒情写意,其结体省笔、变形,删繁就简;“字形端正”不是草书的特点;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中“春风”为名词,“吹绿”为动宾短语,“千枝柳”为偏正短语;
    A.“去润花”为动宾短语,与上联结构不对应,故排除;
    B.“双归”是“量词+名词”的形式,与上联结构不对应,故排除;
    D.“光辉”为名词,“照万家”为动宾短语,与上联结构不对应,故排除;
    故选C。
    (3)本题考查仿写。
    联系示例“一个个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闪耀在一年四季”可知,仿写要符合“一个个节气,就像一……,……”的形式,表达对节气的印象或感受。
    示例:一个个节气,就像一束束灯光,守候在四季轮转。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初二年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留下足迹。(共9分)
    【活动一】漫步诗苑撷佳句
    4. 漫步古诗苑,让我们采撷起一联联佳句,去触摸那一颗颗跳动的“诗心”。“①______,②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是一份执着,“海内存知己,③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份乐观,“坐观垂钓者,④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份渴望,“⑤______,⑥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是一份思念。
    【答案】 ①. 溯洄从之 ②. 道阻且跻 ③. 天涯若比邻 ④. 徒有羡鱼情 ⑤. 示例:遥怜故园菊 ⑥. 应傍战场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溯洄、跻、涯、羡。⑤⑥空填写体现“思念”的连续两句诗即可,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活动二】别出心裁品古诗
    5. 有位同学阅读《关雎》后,画了一幅诗中男子的心情变化曲线图(见下图)。请根据诗歌内容,帮他将图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答案】例:①急切 ②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③激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寤寐求之”意思是: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君子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着淑女,想追求到淑女,表现了君子内心的急切。
    根据“低落”的提示联想到“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君子日日夜夜总思念淑女,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表现了君子因未追求到淑女而心情低落;
    “钟鼓乐之”意思是: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君子用钟鼓奏乐来追求淑女,使其快乐,表现了君子内心的激动。
    【活动三】含英咀华赏古诗
    6. 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欣赏诗歌环节的对话,请将右面同学的话补充完整。
    【答案】示例: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雎鸠鸟在河洲上发出悦耳的和鸣
    ③君子对淑女的爱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兴”的手法,其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开头以起兴开篇,借眼前的景物起兴,由雎鸠鸟的和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表现对美好贤良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情景交融,统领全诗。
    (二)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燃,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②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③,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④,昌蒲被⑤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⑥岩石下,北堕⑦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條鱼⑧。又北曲行纡余⑨,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⑩。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⑪,可列坐而庥⑫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⑬得之。揽⑭去翳⑮朽,决疏土石,既崇⑯而焚,既酾⑰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⑱记其所属⑲,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⑳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hé):指袁家渴,溪水名。②乍;忽然。③咫尺:一尺。④石泓:凹石积水而形成的小谭。⑤被:覆盖。⑥陷:隐没。⑦堕:落。⑧絛鱼:即白鲧鱼。⑨纡余:曲折伸延。⑩渴,同①。①箭:小竹。⑫庥:同“休”,休息。⑬州牧:永州的地方官。⑭揽;除。⑮翳;遮蔽。⑯崇:聚。⑰酾:分流,疏导。⑱累:这里是完全的意思。⑲所属:指它的景物。⑳俾:使。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鸣珮环 青藓环周B. 水尤清冽 清深多絛鱼
    C. 佁然不动 然卒入于渴D. 斗折蛇行 又折西行
    8. 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明灭可见。
    理解:“灭”在句中是“暗”的意思。
    分析:下文提到“其岸势犬牙差互”,据此可以推测:因为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导致视线受阻,所以溪水看起来才会忽明忽暗。
    B.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
    理解:“广”在句中是“宽”的意思。
    分析:因为下文提到“其长可十许步”,所以“广”在句中指宽度,与下文的长度相对应。
    C. 潭幅员减百尺。
    理解:“减”在句中不是“减少”而是“不足”的意思。
    分析:上文只提到“北堕小谭”,并未提到小潭面积的大小,所以这里不存在与之相比而减少的意思。
    9. 同为作者被贬永州时期的作品,上面两文都用精练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的特点。【甲】文用“①______ ”“②______”等描写石头的奇特、怪异,【乙】文用“奇卉、美箭”描写植物的奇异、秀美。在写景的同时,作者的主观情感也融入其中。【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自然环境,抒发了③______之情;【乙】文看似是“惜”石渠之“未始有传”,实则是“惜”自己的④______。
    【答案】7. B 8. A
    9. ①. 坻 ②. 屿 ③. 孤寂(落寞) ④. 不被重用(怀才不遇)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玉饰/环绕;
    B.清澈/清澈;
    C.……的样子/这样;
    D.曲折/转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知,是因为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导致视线受阻,所以溪水看起来才会忽明忽暗;“其岸势犬牙差互”是“不可知其源”的原因;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②处:
    甲文“为坻,为屿,为燃,为岩”意思是: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体现了石头奇形怪状。
    ③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思是: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作者被贬此地,内心悲楚,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此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凄凉、忧伤。
    ④处:
    乙文首段“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條鱼”“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等语句,展现石渠的幽静美好,然而却“未始有传”,没人来写,来展现此地的美好,联系作者被贬的经历,不禁想到作者有远大志向却无人赏识,实际上是作者“惜”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重用。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架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袁家渴。袁家渴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永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0. 班级准备开展“经典我来谈”名著阅读分享会。请根据你的阅读兴趣或目的,结合《经典常谈》一书的具体内容写一段话,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和感受。(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我对汉字很感兴趣,通过阅读,我不但了解到许慎《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也知道了汉字的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也称“六书”,如象形、指示、形声等,这些都加深了我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我发现我们的文字真的是历史悠久,我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题干要求从《经典常谈》一书中任选一章,与同学们分享阅读感悟。《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这十三篇。答题时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选择《诸子第十》。在本篇中,朱自清说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的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孔子为了维护日渐崩坏的礼制,推广教育,使得许多平民百姓都能上学,这令我感动不已。同时,我也要珍惜现在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
    阅读《月光下的母亲》,完成小题。
    月光下的母亲
    何君华
    ①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
    ②陈老师不可能不同意。因为现在已是下午5点,我在县中学寄宿,我家离学校有30多里。这个时候来请假,想必我母亲病得很重。
    ③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在学校食堂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我最爱吃她做的鸡蛋手擀面了。我们学校只在每月月底两天放假,其它时间学生都在校寄宿。每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都会为我做一碗鸡蛋手擀面,而这也成了支撑我继续上学的唯一动力。
    ④当我坐的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时,镇上已经没有机动车的影子了。我只好徒步回家。【甲】天上的月亮真大,公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愈来愈快。
    ⑤走到村口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正将一捆又一捆麦子奋力地抽打在木桶上。
    ⑥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即便有,也没人用得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想及时将全部的麦子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
    ⑦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下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⑧我加快步伐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
    ⑨我哭了。
    ⑩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赶工,我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
    ⑪我哭了,号啕大哭。
    ⑫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她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而是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也被我全然抛到脑后。
    ⑬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就算这样,我也决不回头。【乙】茫茫月光下,乡村公路上寂静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当徒步30多里路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了。
    ⑭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怎么也止不住。陈老师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想问我为什么哭,但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⑮我知道,我该收起自己的娇贵病,也该认真学习了。从昨晚到今晨一粒米没进,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我径直向教室走去。
    ⑯我以前只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也有人顶着月光干活儿。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1. 文章题目为“月光下的母亲”,但母亲并未直接出场,可即便如此,她仍是整件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关键。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对此加以说明。
    12. 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月亮和乡村公路描写,但其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各不相同。请任选一处进行分析。
    13. 上文第⑭段写道:“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句中“我病了”的理解。
    【答案】11. 因为想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所以“我”撒谎回家,这是事件的发生;“我”发现母亲在月下脱粒,这是事件的发展;“我”意识到母亲的不容易,连夜返校并决心好好学习是事件的结局。
    12. 示例一:第一处衬托出“我”回家时高兴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我”看到母亲深夜一个人在打谷场上脱粒做铺垫;衬托出母亲的辛苦。
    示例二:第二处渲染了孤寂的氛围,表现了“我”返回学校的决心,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呼应。
    13. “我病了”是指“我”认识到自己因为嘴馋想吃母亲做的饭就撒谎回家这种行为是一种“娇贵病”,表现了“我”的懊悔与自责。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第③段“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在学校食堂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可知,事件的起因是:“我”想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于是“我”撒谎回家;
    根据第⑤段“走到村口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正将一捆又一捆麦子奋力地抽打在木桶上”,第⑧段“我加快步伐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第⑩段“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赶工,我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可知事情的发展:“我”发现母亲在月下脱粒;
    根据第⑬段“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就算这样,我也决不回头。茫茫月光下,乡村公路上寂静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第⑮段“我知道,我该收起自己的娇贵病,也该认真学习了。从昨晚到今晨一粒米没进,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我径直向教室走去”可知事情的结局:“我”意识到母亲的不容易,连夜返校并决心好好学习。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甲】根据“天上的月亮真大,公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联系第③段“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在学校食堂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第④段“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愈来愈快”可知,“我”为了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撒谎回家,此时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我”回家时的高兴、急切;
    联系第⑤段“走到村口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正将一捆又一捆麦子奋力地抽打在木桶上”,第⑩段“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赶工,我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可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看到母亲深夜一个人在打谷场上脱粒做铺垫,月夜依旧在劳作,衬托出母亲的辛苦。
    【乙】“茫茫月光下,乡村公路上空寂无人”,描绘的是晚上回学校时,路上空荡荡的,渲染了孤寂的氛围;联系第⑬段“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就算这样,我也决不回头”“我一个人赶夜路,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可知,此句表现了“我”返回学校的决心,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呼应,体现时间的变化。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由第⑪段“我哭了,号啕大哭”,第⑫段“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她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而是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也被我全然抛到脑后”可知,“我病了”并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母亲为了“我”上学辛苦而舍不得吃穿,不辞辛苦地操劳,而“我”竟然为了贪吃对老师撒谎而逃课,体现了“我”的娇气,辜负了母亲,心生悔恨、自责,表现“我”的深刻反思,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没有尽一个学生的本职,据此回答即可。
    (二)
    阅读《社火迎春》,完成小题。
    社火迎春
    乔忠延
    ①闹社火,是临汾不变的风俗。
    ②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和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便,也都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③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儿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蹿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刚跑得吁吁气喘,另有人已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④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儿是开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当场搭建的高台。板凳左一条右一条,横一层竖一层,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仔细看,不是人在飘摇,而是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看看,称作“天塔”毫不夸张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来,忽然如风摆杨柳,人已顺着“塔”边滑落在地。不待喝彩声响起,四只色彩亮丽的“雄狮”早蹦跳出人群,沿着“天塔”的四角同时上攀。攀一层,勾腿侧身,面朝天空摇头晃脑,似乎在抒发凌云之志;再攀一层,背负蓝天,朝下观看,犹如展翅大鹏俯瞰人间。不觉间,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⑤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耄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儿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⑥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用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
    ⑦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
    ⑧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发着温润的红光。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
    ⑨好一个烂漫的临汾的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 作者描写了临汾大地上闹社火的几个年俗场景,为我们定格了一个个精彩时刻:跑鼓车是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登“天塔”是①的时刻,高擎灯笼是②的时刻。
    15. 文章的语言生动传神,感情热烈充沛。请从下面任选一句,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进行品析。
    ①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分析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及效果)
    16.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结尾段的理解。
    【答案】14. 最安静、最紧张;最壮观、最红火
    15. 示例一: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选手在跑鼓车开始前蓄势待发、跃跃欲试的样子,表现了他们志在必得的决心。
    示例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作者对跑鼓车、登“天塔”的这些民俗的理解,表达出对人们精神状态的高度赞美。
    16. 句中“烂漫的临汾的春”体现在临汾地区闹社火这一民俗活动的形式多样,如敲锣打鼓、扭秧歌、跑竹马、舞狮子、跑鼓车、登“天塔”、高擎灯笼;活动气氛热烈而喜庆;人们精神面貌蓬勃饱满。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闹社火这一民俗的赞美和热爱。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登‘天塔’”,定位到第④段“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儿是开始登‘天塔’了!”“不觉间,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等语句可知,登“天塔”是最安静、最紧张的时刻;
    根据题干提示“高擎灯笼”,定位到第⑥段“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用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第⑦段“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等语句可知,高擎灯笼是最壮观、最红火的时刻。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掌住、甩掉、拉起、弓步待发”均为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根据“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联系第③段“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一声炮响为令”可知,此句生动的表现了选手在跑鼓车开始前做好准备工作,蓄势待发、跃跃欲试,只待发出号令,表现了他们志在必得的决心。
    (2)“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表达作者认为跑鼓车、登“天塔”民俗的理解、意义,人们不畏困难,满腔豪情,表达出对人们精神状态的高度赞美。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结尾段“好一个烂漫的临汾的春”中的“烂漫”指颜色鲜明而美丽;也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在此形容临汾的闹社火民俗活动丰富多样;第③段写最响亮、最激昂的跑鼓车,第④⑤段写最安静、最紧张的登“天塔”,最壮观、最红火的高擎灯笼;联系第②段“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可知,还有敲锣打鼓、扭秧歌、跑竹马、舞狮子等活动形式,可见民俗活动的形式多样;展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活动氛围热烈喜庆,以感叹句结尾,表现了作者对对闹社火这一民俗的赞美和热爱。
    (三)
    阅读《雷电与植物》,完成小题。
    雷电与植物
    黄登
    ①你有没有注意到,雷雨过后的植物会生长得更快,而且看上去会更新鲜、更明亮、更翠绿?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认为是植物获得了充沛的雨水,有人觉得是雨后的温度更适合植物生长,还有人说这得益于空气湿度的增加。的确,这些因素都能促进植物快速生长,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雷电的作用。
    ②众所周知,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来“生产自己的粮食”的。但实际上,这个“生产”过程会受到一些营养元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植物来说,最重要的三种营养元素是氮、磷、钾,而雷电就是通过增加氮的供应量帮助植物生长的。
    ③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但对大多数植物来说,这些氮是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的。植物主要是以硝酸盐的形式吸收并利用氮元素的,这个过程发生在土壤中。
    ④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
    ⑤我们知道,雷电具有巨大的能量。当雷击发生时,部分能量会击中大气中的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从而打破氮分子的强键,使两个氮原子分离。分离后的氮原子会迅速与大气中的氧结合,形成含氮的氧化物。雨水通常是与雷电一起出现的,这些含氮氧化物会溶于雨水,生成硝酸根及亚硝酸根,并以雨滴的形式落到地上,然后再以植物可以吸收的形式渗入土壤。
    ⑥这个转化过程被称为“氮的固定”。雷电越多,硝酸根离子就越多,也就意味着土壤里的硝酸盐越多。土壤中的这种“肥料”多了,相当于植物吃的“食物”也就多了。如此一来,植物就可以“敞开吃”了。因此,雷雨过后,它们看起来也会更加旺盛。据估计,每年因雷电而落到地面上的氮约有4亿吨,一次大的雷雨,就可以制造出约4—5万吨氮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电是植物的“氮肥工厂”。
    ⑦除了会给植物“施肥”,雷电还对植物的生长有其它帮助作用。
    ⑧它可以帮助有些植物“消灭”竞争对手。我们知道,雷电会引发火灾,而火可以清除干枯的灌木,为新植物的生长“铺路”。有些树木,比如红杉,就以抗火著称。大火燃烧起来时,它们可以凭借自身厚厚的树皮免受伤害,继续生长,而其竞争对手却在火海中丧生。
    ⑨雷电还可以为植物做“保健”。实验证明,雷电轰鸣所产生的能量中,部分电磁能能够转变为机械能从而引起植物细胞振动,这就如同给植物做“按摩”一样,能使植物茁壮成长。同时,空气中的一些细菌和病毒也会在电闪雷鸣中丧生,这就大大减少了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摘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17. 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结构图。
    18. 上文的语言准确又不失生动,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分析这一特点。
    19. 请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对下面材料中“牧草却出奇的茂盛”这一谜团作出解释。
    【材料】
    在新疆与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区,有一条神秘而恐怖的山谷,人称“魔鬼谷”。一遇天气骤变,那里常常电闪雷鸣,滚滚炸雷震得山摇地动,误入其中的人畜常遭雷击而亡。多少年来,有个谜团一直令人费解:为什么这个牲畜的“坟场”里,牧草却出奇的茂盛?
    【答案】17. 示例:①给植物“施肥”。②为植物做“保健”。③被雷电击中④含氮的氧化物。
    18. 示例:句中的两个“约”字表示估计,符合实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把雷电比作植物的“氮肥工厂”,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19. 材料中提到“魔鬼谷”内常常电闪雷鸣,说明雷电频繁;而上文提到雷电可以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硝酸根离子添加到土壤中,增加硝酸盐的含量,为植物“施肥”,所以“魔鬼谷”内的牧草才会出奇的茂盛。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⑧段写帮植物“干掉”竞争对手;体现的是雷电对植物的作用;
    联系第⑥段“雷电越多,硝酸根离子就越多,也就意味着土壤里的硝酸盐越多。土壤中的这种‘肥料’多了,相当于植物吃的‘食物’也就多了。如此一来,植物就可以‘敞开吃’了。因此,雷雨过后,它们看起来也会更加旺盛”,第⑦段“除了会给植物‘施肥’”等语句可知,①空可填:给植物“施肥”;
    根据第⑨段“雷电还可以为植物做‘保健’”等语句可知,②空可填:为植物做“保健”;
    根据题干提示“氮分子”“氮原子”,找到第⑤段“当雷击发生时,部分能量会击中大气中的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从而打破氮分子的强键,使两个氮原子分离”可知,要经过③“被雷电击中”;
    根据题干提示“与氧结合”“溶于雨水”,找到第⑤段“分离后的氮原子会迅速与大气中的氧结合,形成含氮的氧化物。雨水通常是与雷电一起出现的,这些含氮氧化物会溶于雨水”可知,④处填“含氮的氧化物”。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画线句中“约”,大约、大概,表示估计,起修饰限制作用。联系画线句“据估计,每年因雷电而落到地面上的氮约有4亿吨,一次大的雷雨,就可以制造出约4—5万吨氮肥”可知,“4亿吨”“4—5万吨氮肥”为概数,不是确指,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雷电是植物的‘氮肥工厂’”,将雷电比作植物的“氮肥工厂”,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体现了雷电对植物的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材料】“一遇天气骤变,那里常常电闪雷鸣,滚滚炸雷震得山摇地动,误入其中的人畜常遭雷击而亡。多少年来,有个谜团一直令人费解:为什么这个牲畜的‘坟场’里,牧草却出奇的茂盛”可知,“魔鬼谷”常常电闪雷鸣但是牧草却出奇的茂盛,可见雷电与牧草有着密切联系;联系第⑤段“当雷击发生时,部分能量会击中大气中的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从而打破氮分子的强键,使两个氮原子分离。分离后的氮原子会迅速与大气中的氧结合,形成含氮的氧化物。雨水通常是与雷电一起出现的,这些含氮氧化物会溶于雨水,生成硝酸根及亚硝酸根,并以雨滴的形式落到地上,然后再以植物可以吸收的形式渗入土壤”,第⑥段“这个转化过程被称为‘氮的固定’。雷电越多,硝酸根离子就越多,也就意味着土壤里的硝酸盐越多。土壤中的这种‘肥料’多了,相当于植物吃的‘食物’也就多了。如此一来,植物就可以‘敞开吃’了。因此,雷雨过后,它们看起来也会更加旺盛”可知,雷电可以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硝酸根离子添加到土壤中,增加硝酸盐的含量,为植物“施肥”所以“魔鬼谷”内的牧草才会出奇的茂盛。
    五、写作(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20.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在自然风景里,行走在街头巷尾中,行走在艺术长廊里,行走在茫茫书海中,行走在支持、关爱里……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让我们顿悟,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请将“行走在__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行走在披满荆棘的道路上
    正值十四五岁青春年华我们,处在青春花季之中。青春花季的我们,比以前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争执;比以前多了一份执着,少了一份懵懂;比以前多了一份淡然,少了一份浮躁。
    这些各种各样的变化,都是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中,我们的身边充满了挫折,充满了满是荆棘的道路,正因为有了这些挫折的陪伴,我们的青春才会更精彩。
    虽然我们成长的路途中,会有巉岩险阻,会有汹涌的河流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会有满是荆棘的道路使我们停滞不前,但我相信,巉岩险阻终会倒塌,汹涌的河流终会风平浪静,满是荆棘的道路终会有一束阳光。所以我行走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中,不会害怕,不会担忧,因为那里的尽头就是彩虹。我觉得自己就好比一条河流,因为河流不因山石的羁绊而放弃流淌,所以哪怕是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中,也不会使我停滞不前,相反,越多的坎坷,越多的荆棘,我会更加坚定地走下去。落叶不走,不是不想,而是还没遇到把它牵走的秋风;泪水不止,不是不想,而是还没遇到将它拭去的双手;我们不走,不是不想,而是还没遇到更多的巉岩险阻。
    我们行走在大雪纷飞的路途中,可以依靠心中的那股暖流坚定地走下去;我们行走在嘈杂的都市中,可以依靠心中的淡然坚定地走下去;我们行走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中,可以依靠心中的信念坚定地走下去。
    我行走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中,开启了向前追寻那个未知的太阳的脚步,我已发现,我的太阳并不遥远,而它就在我的前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本题横线处可填的内容很多。根据材料及提示,既可以写实,也可以写虚。实可写自然景物,虚可选择书籍、艺术、仁爱、温馨等入文,但要扣住“行走”二字,体现成长的过程,“行走”显然限定了写作的对象,应该是“我”,是与自身相关的;一组排比句式的导引则提示了写作的内容及范围。可根据自己的构思来补题填空,确定主题。如“行走在青春之路上”,可写青春成长故事;“行走在艺术长廊里”,可写灵魂受到熏染沟洗的历程;“行走在仁爱温馨里”,可写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行走在梦想道路上”,可写追求奋斗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行走”应理解为行走在现实与精神境界两个层面,不要泛泛而谈。
    选材构思。本文来说,比较适合于写成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可因人所长而定。应该强调的是,考生不管选择何种文体,都应写出自己在“行走”历程中的“顿悟”“奋进”,以及精神“成长”的过程。如果写作记叙文,可以写一次行走的经历。行走过程中,你可能会被自然界一处风景所吸引,可能曾流连于街头巷道中小贩的吃喝,可能与画展、艺术展或是音乐会邂逅,抑或是那让你泪流、心欢的优美文字或故事传说,在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中体悟到拥有亲情、友情的美好……选自己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行走经历为写作对象,将自己的身之所历倾泻于文字,展现自己身处其中时的目之所见、心之所想。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细节描写的恰当运用。
    21. 请以“那颗种子发芽了”为题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那颗种子发芽了
    我的内心有一粒种子,它在慢慢发芽。
    什么时候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我无从得知。但是在孩童混沌的记忆中,我最先爱上的是汉字。惊奇又疑惑地望着一个个端正的方块字,不由幻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字迹清晰且工整,既而就萌生了能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心愿。所以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对作文或者说是写话处于狂热状态,每次动笔思维立即变得亢奋。那时,我对于“文学”毫无概念,我只是满足于老师毫不吝惜的红杠子以及可以对着一整篇自己用汉字拼凑出的作文自鸣得意。可是现在我惊奇于旧作文本的篇目之多,不由怀疑当年在我毫无察觉时,上帝是否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天窗,让我在懵懂无知中慢慢走向明丽的人生?那粒种子,原来在幼小时就悄悄种下。
    至今记忆犹新的一个细节,是在某个夏日的夜被老师要求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二十遍。写了一遍又一遍,满心埋怨“莲”字难写。可抄着抄着儿童的天性让我疑惑,谁在采莲?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写鱼的嬉戏?当时我解答不了,可是我能模糊地意识到溪边采莲女欢愉的情感。突然就不厌烦抄写了,突然就迷恋上“古人说的句子”了。我转变为兴奋于猜测他们的情感,能与某个不认识的人心灵相通、心意契合是多大的幸福啊!现在我依旧喜欢情韵悠悠的诗词,不能否认这是由于童年时就开始挚爱的原因。彼时无心投下的一粒种子,竟逐渐在心田上汲取养分,慢慢发芽。
    再大了些,心智开始成长。一年又一年,枕边的书不停地变换。时光如梭,好像昨天还是那个为小美人鱼哭泣的小女孩,一转眼我已能够体会黛玉香消玉殒时浩大的悲愁。不知不觉中我思想渐渐成熟。我愿意聆听梭罗叙说自然理趣,愿意陪三毛浪迹天涯,愿意读聂鲁达灵性的文字,愿意感受冰心的温婉与柔情。我惊喜地发现我可以沉浸在文字的香气中,沉醉在一个人的境界里,走遍千山万水,跨过时空的长河。与文学的相遇让我心静如水。而那粒种子有没有开出一朵小小的花儿呢?
    我就这样邂逅了文学,我内心的那颗种子在文化汁液的浇灌下,赠予我花田半亩。回首,花香盈盈,荡漾我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那颗种子发芽了”为题进行创作,题目暗含主体“我”;“那颗”为代词,指代的是对自己来说有特殊意义的“种子”。“种子”侧重生命之初,所以文章应该与成长相关,“种子”的比喻义可以理解为“理想”“梦想”“愿望“志向”“善良”“热爱”等,不同的种子,可以成长为不同的人生,收获不同的风景和价值,学生思考自己心中有怎样的种子,未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发芽了”,深层含义是我们自身有了一些收获。写作要把自己的思考与真实的生活相联系:心中有善良的种子,带给他人以温暖与希望;心中有努力的种子,促成自己的顽强生长;心中有传播能量,传承文化的种子,等等。写作时要紧扣主题,重点突出少年的时代使命和人生追求。
    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选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入文,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比如:我们可以将种子定义为唐诗宋词,展现这粒种子深植内心,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过程就是发芽的过程;也可以把自己比作“一颗种子”,不断从书籍中汲取阳光和雨露,慢慢发芽,等待着花开,等待着圆梦;还可以把自己的梦想比作“种子”,写自己追求梦想的艰辛、坎坷过程,将阶段性成果视为发芽等。行文时可开头、结尾点题,文中叙述条理要清楚、抒情要真挚、细腻,才能为文章增色。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运用,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情景默写,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