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108820/0-17031720505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108820/0-170317205062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108820/0-170317205064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如图所示,若认为“神舟十四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 )
A.地球B.太阳
C.天和核心舱D.月亮
2.(3分)如图是古时的一种乐器排箫又叫做“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故成语有云“参差不齐”。关于排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色
B.箫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m/s
C.悦耳动听的箫声也可能成为噪音
D.停止吹奏,箫声会立即消失
3.(3分)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
A.湿手烘干
B.深秋凝霜
C.清晨结露
D.冰雪消融
4.(3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三棱镜分解白光B.笔在水面处“折断”
C.水面上山的“倒影”D.手影游戏
5.(3分)下列关于光的现象和传播规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光线与所对应的入射光线可以不在同一平面内
B.一束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时,其反射角等于90°
C.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中,光的传播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黑板用的时间长了,有一角反光,这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6.(3分)如图所示,小鸟贴着平静的湖面匀速飞行,湖面映照着小鸟的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湖面所成的像是实像B.鸟离湖面近像会远离
C.鸟到湖面距离比像远D.湖面所成像与鸟等大
7.(3分)下列现象中:①夜视仪、②遥控器、③医院用的消毒灯、④使钞票上的防伪荧光物质发光,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有( )
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D.只有③④正确
8.(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若将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应该在哪个区域内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
A.ⅠB.ⅡC.ⅢD.蜡烛同侧
9.(3分)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制作了一个水球,通过水球可以看到她所成的像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水球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B.水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若王亚平让水球远离自己,则她在水球中的像将会变小
D.王亚平的脸部到水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10.(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C.蜡烛和光屏不动,只让透镜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透镜不动,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11.(3分)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是指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温度升高,则质量变大
B.根据ρ=可知,同种物质制成的实心物体,质量越大,则密度越大
C.某种物质密度的大小通常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D.装在氧气瓶里的氧气用去一半后,剩下氧气的密度不变
12.(3分)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积为20cm3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B.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
C.甲、乙两物质密度之比是 2:1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3.(4分)我市环卫工人每天用洒水车清洁街道卫生。洒水车洒水作业时沿平直街道匀速行5min前进了600m,洒水车的速度是 m/s。以作业中的洒水车为参照物,街道边的树木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14.(4分)如图是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 工作的,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超声波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5.(4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是两汉诗歌《长歌行》中的诗句,其中的“朝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待日晞”的意思是,等到太阳出来后,露珠消失,露珠消失过程需要 热量。
16.(4分)如图分别是流星和金星凌月照片,在流星、金星和月球中, 是光源;明亮的月光是 (选序号)(①单色光②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17.(4分)用冰取火,绝不是天方夜谭,南极考察团在失去火种的情况下,利用身边易得的冰块磨成中间比边缘 (填“厚”或“薄”)的形状,这种形状的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18.(4分)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近视眼镜是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当拿走近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此时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将蜡烛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才可以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19.(4分)如图是三星堆遗址考古中发掘的纯黄金面具残片,其质量大约是280g。考古学者根据残片推测完整面具的质量会超过500g。这样推测是依据完整面具和残片有相同的 (选填“质量”、“体积”或“密度”)。若制成完整黄金面具需要黄金的体积为30cm3,则完整黄金面具的质量为 g。(ρ黄金=19.3×103kg/m3)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每图2分,共24分)
20.(2分)如图a所示,为玄武湖诺那塔及其倒影的美景。b图中A点表示水中“塔尖”的位置,请在b中画出人眼看见塔尖的光路图。
21.(2分)如图所示,水面是凸透镜的主光轴,F是其焦点。请在图中作出a光线的入射光线和它进入水中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2.(6分)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小明同学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实验时,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探究方法是 ;
(3)若保持蜡烛A静止,将玻璃板向蜡烛A以3cm/s靠近时,其像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6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勇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实验时,首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
(3)图乙中光屏上能够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若始终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适当向左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24.(8分)小明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家中酱油的密度。
(1)小明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水平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 g;再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所测酱油的密度为 kg/m3。
(3)烧杯中的酱油倒入量筒时有部分酱油附在烧杯壁上,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
四、计算题(第25小题5分,第26小题7分,共12分)
25.(5分)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
(1)它在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40m/s,并仍以此速度向前开行,这辆车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为什么?
(2)如果这辆轿车以100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
26.(7分)细心的小明发现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盛水缸常常被冻裂,如图所示,是什么原因呢?请你帮他做个计算:一个容积为0.18m3的水缸并盛满水,则缸中(g取I0N/kg)
(1)水的质量是多少?
(2)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ρ冰=0.9×103kg/m3)
(3)水缸为什么会被冻裂?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3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如图所示,若认为“神舟十四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 )
A.地球B.太阳
C.天和核心舱D.月亮
【解答】解:“神舟十四号”与天和核心舱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神舟十四号”是静止的;而“神舟十四号”与地球、太阳和月亮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此时“神舟十四号”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分)如图是古时的一种乐器排箫又叫做“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故成语有云“参差不齐”。关于排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色
B.箫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m/s
C.悦耳动听的箫声也可能成为噪音
D.停止吹奏,箫声会立即消失
【解答】解:A、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改变声音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箫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故B错误;
C、悦耳动听的箫声如果干扰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可能成为噪音,故C正确;
D、停止吹奏,空气柱停止振动,但声波并不马上消失,而是因没有了声源而慢慢消失,故D错误。
故选:C。
3.(3分)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
A.湿手烘干
B.深秋凝霜
C.清晨结露
D.冰雪消融
【解答】解:A、湿手烘干,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故A错误。
B、深秋凝霜,是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过程,故B错误。
C、清晨结露,是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过程,故C错误。
D、冰雪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故D正确。
故选:D。
4.(3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三棱镜分解白光B.笔在水面处“折断”
C.水面上山的“倒影”D.手影游戏
【解答】解:A、三棱镜分解白光,是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的筷子“折断”了,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D、手影游戏,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3分)下列关于光的现象和传播规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光线与所对应的入射光线可以不在同一平面内
B.一束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时,其反射角等于90°
C.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中,光的传播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黑板用的时间长了,有一角反光,这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解答】解:A、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一定在同一平面内,故A错误;
B、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一束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等于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大小也是0°,故B错误;
C、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关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只是由于反射面的不同,而使最终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故C正确;
D、黑板用的时间长了,有一角反光,这是因为光发生了镜面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6.(3分)如图所示,小鸟贴着平静的湖面匀速飞行,湖面映照着小鸟的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湖面所成的像是实像B.鸟离湖面近像会远离
C.鸟到湖面距离比像远D.湖面所成像与鸟等大
【解答】解:AD、平静的湖面是一个水平面镜,小鸟在水平面镜中成虚像,大小相等,故A错误,D正确;
BC、小鸟和小鸟的像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相等,鸟离湖面近像会靠近,故BC错误。
故选:D。
7.(3分)下列现象中:①夜视仪、②遥控器、③医院用的消毒灯、④使钞票上的防伪荧光物质发光,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有( )
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D.只有③④正确
【解答】解:①夜视仪、②遥控器利用的是红外线,③医院用的消毒灯、④使钞票上的防伪荧光物质发光,利用的是紫外线。
故选:D。
8.(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若将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应该在哪个区域内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
A.ⅠB.ⅡC.ⅢD.蜡烛同侧
【解答】解: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此时的物距为:50cm﹣15cm=35cm,
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二倍焦距为30cm,故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位置对应的刻度线为:50cm+15cm=65cm、50cm+30cm=80cm,故像在65cm刻度线与80cm刻度线之间,所以光屏应在Ⅱ区域内左右移动。
故选:B。
9.(3分)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制作了一个水球,通过水球可以看到她所成的像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水球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B.水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若王亚平让水球远离自己,则她在水球中的像将会变小
D.王亚平的脸部到水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解答】解:ABD、王亚平面前的水球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王亚平的脸部位于水球的二倍焦距之外,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这个水球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故ABD错误;
C、若王亚平离水球越远,即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像变小,故C正确。
故选:C。
10.(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C.蜡烛和光屏不动,只让透镜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透镜不动,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解答】解:AB、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f<u<2f,v>2f,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投影仪,故AB错误;
C、由于在凸透镜成实像现象中,光路可逆,所以蜡烛和光屏不动,只让透镜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C正确;
D、透镜不动,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C。
11.(3分)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是指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温度升高,则质量变大
B.根据ρ=可知,同种物质制成的实心物体,质量越大,则密度越大
C.某种物质密度的大小通常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D.装在氧气瓶里的氧气用去一半后,剩下氧气的密度不变
【解答】解:A.质量是指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与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故A错误。
B.密度与质量无关,故B错误。
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密度的大小通常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C正确。
D.装在氧气瓶里的氧气用去一半后,质量减半、体积不变、密度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12.(3分)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积为20cm3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B.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
C.甲、乙两物质密度之比是 2:1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解答】解:A、由图像可知,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g,故A错误;
BCD、由图像可知,当m=10g时,V甲=10cm3,V乙=20cm3,即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则:
ρ甲===1g/cm3,
ρ乙===0.5g/cm3,
比较可知,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且甲、乙两物质密度之比是 2:1,故BCD正确。
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3.(4分)我市环卫工人每天用洒水车清洁街道卫生。洒水车洒水作业时沿平直街道匀速行5min前进了600m,洒水车的速度是 2 m/s。以作业中的洒水车为参照物,街道边的树木是 运动 (填“运动”或“静止”)的。
【解答】解:由题可知洒水车的速度:v===2m/s;
街道边的树木相对作业中的洒水车有位置的变化,因此以作业中的洒水车为参照物,街道边的树木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2;运动。
14.(4分)如图是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 能量 工作的,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超声波 不能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超声波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声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能量;不能。
15.(4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是两汉诗歌《长歌行》中的诗句,其中的“朝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待日晞”的意思是,等到太阳出来后,露珠消失,露珠消失过程需要 吸收 热量。
【解答】解: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太阳升起后,露珠消失,由小水滴变成水蒸气,此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
故答案为:液化;吸收。
16.(4分)如图分别是流星和金星凌月照片,在流星、金星和月球中, 流星 是光源;明亮的月光是 ② (选序号)(①单色光②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解答】解:金星和月球都是反射太阳光而发光,不是光源,流星在进入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而发光发热属于光源;
明亮的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属于白光,是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故答案为:流星;②。
17.(4分)用冰取火,绝不是天方夜谭,南极考察团在失去火种的情况下,利用身边易得的冰块磨成中间比边缘 厚 (填“厚”或“薄”)的形状,这种形状的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
【解答】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能使让太阳光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从而将可燃物引燃,所以到南极探险的工作者若失去了火种,他们可以把冰块磨成凸透镜来取火,即冰块中间要比边缘厚。
故答案为:厚;会聚。
18.(4分)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近视眼镜是 凹透镜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当拿走近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此时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将蜡烛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才可以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解答】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根据题意,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成在光屏前,可以将光屏前移或减小物距以增大像距的方法使烛焰清晰的像承接在光屏上,即应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故答案为:凹透镜;靠近。
19.(4分)如图是三星堆遗址考古中发掘的纯黄金面具残片,其质量大约是280g。考古学者根据残片推测完整面具的质量会超过500g。这样推测是依据完整面具和残片有相同的 密度 (选填“质量”、“体积”或“密度”)。若制成完整黄金面具需要黄金的体积为30cm3,则完整黄金面具的质量为 579 g。(ρ黄金=19.3×103kg/m3)
【解答】解:由题意知,完整面具变为残片,其面积、重力、质量都减小,密度只与物质的种类、温度和物质的状态有关,与体积和质量无关,因此完整面具变为残片的密度不变,即样推测是依据完整面具和残片有相同的密度;
ρ黄金=19.3×103kg/m3=19.3g/cm3,
若制成完整黄金面具需要黄金的体积为30cm3,则完整黄金面具的质量m=ρ黄金V=19.3g/cm3×30cm3=579g。
故答案为:密度;579。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每图2分,共24分)
20.(2分)如图a所示,为玄武湖诺那塔及其倒影的美景。b图中A点表示水中“塔尖”的位置,请在b中画出人眼看见塔尖的光路图。
【解答】解:由题可知,A的位置是塔尖通过水面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据此画出塔尖的位置A',连接人的眼睛和A,则连线与水面的交点O为反射点,据此作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1.(2分)如图所示,水面是凸透镜的主光轴,F是其焦点。请在图中作出a光线的入射光线和它进入水中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由此可以确定a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2)过水面上的入射点(凸透镜的焦点)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2.(6分)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小明同学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实验时,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探究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
(3)若保持蜡烛A静止,将玻璃板向蜡烛A以3cm/s靠近时,其像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答】解:(1)玻璃板有透光性,既能成像,也能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探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若保持蜡烛A静止,将玻璃板向蜡烛A以3cm/s靠近时,其像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2)等效替代法;(3)不变。
23.(6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勇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2)实验时,首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
(3)图乙中光屏上能够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若始终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适当向左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60.0cm﹣50.0cm=10.0cm;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首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3)若始终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适当向左移动蜡烛,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应该向左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3)左。
24.(8分)小明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家中酱油的密度。
(1)小明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水平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 62 g;再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所测酱油的密度为 1.125×103 kg/m3。
(3)烧杯中的酱油倒入量筒时有部分酱油附在烧杯壁上,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的密度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解答】解:(1)天平的使用方法:应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已知空烧杯的质量为m1=17g,
酱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m2=50g+10g+2g=62g,
量筒中酱油的质量为:
m酱油=m2﹣m1=62g﹣17g=45g
量筒中酱油的体积为V=40mL=40cm3,
则酱油的密度为:
=1.125g/cm3=1.125×103kg/m3。
(3)把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由于烧杯内壁粘有酱油,所以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而酱油质量不变。根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右;(2)62;1.125×103;(3)偏大。
四、计算题(第25小题5分,第26小题7分,共12分)
25.(5分)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
(1)它在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40m/s,并仍以此速度向前开行,这辆车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为什么?
(2)如果这辆轿车以100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
【解答】解:(1)交通标志牌“12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120km/h;
轿车速度为40m/s=144km/h>120km/h,所以,这辆车违反了交通规则;
(2)由图可知,从该标志牌到厦门的路程:s=54km,
由v=得: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的时间:t===0.54h。
答:(1)这辆车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因为这辆车的速度超过了限制速度;
(2)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要0.54h。
26.(7分)细心的小明发现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盛水缸常常被冻裂,如图所示,是什么原因呢?请你帮他做个计算:一个容积为0.18m3的水缸并盛满水,则缸中(g取I0N/kg)
(1)水的质量是多少?
(2)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ρ冰=0.9×103kg/m3)
(3)水缸为什么会被冻裂?
【解答】解:(1)水缸盛满水时水的体积:V水=0.18m3,
由ρ=可得,水的质量:
m水=ρ水V水=1.0×103kg/m3×0.18m3=180kg;
(2)因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
所以,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质量m冰=m水=180kg;
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体积:
V冰===0.2m3。
(3)水变为冰后质量m不变,密度ρ变小,体积变大,而水缸的容积不变,膨胀所产生的力将水缸撑破。
答:(1)水的质量是180kg;
(2)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体积是0.2m3;
(3)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导致水缸常常被冻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综合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