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七年级上册期中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七年级上册期中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小语段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古诗文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徜徉其间,你会惊喜地发现:景纷呈,情各异,志亦殊。怀乡则情溢于景,“枯藤老树昏鸦,①______,”;观海则意溢于海,能领略到“水何澹澹,②______”的磅礴壮观;我们能欣赏到“潮平两岸阔,③______”的美景;能体会到“峨眉山月半轮秋,④______”景色的融合变幻;愁难遣,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望乡关而愁:“⑤______,⑥______”;面对自然美景,杜甫江南逢故旧,慨叹“正是江南好风景,⑦______。”花中寄寓着他深沉的悲慨;同样以花入诗,李白却说,“杨花落尽子规啼,⑧______”寄托着对友人的同情。情如此动人,志亦坚定不移,孔子告诫我们,“⑨______,⑩______。”人要有志向不可轻易改变。
二、小语段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ㅤㅤ书籍是我们生活的导航,它教会我们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让贫乏和( )远离我们。每当茶余饭后咀 jué①_______着书籍中优美的文字,欣赏一个个动人故事的时候,都会让人所感悟。
ㅤㅤ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仿佛是那新翻的泥土散发出的馨香。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们可以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 );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己是海浪,( )。读小说,我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在作者淡淡的忧yù②_____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读轻松诙xié③_____的书,我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
2.(3分)根据拼音,依次书写规范的汉字。①_______②_____③_____
3.(3分)在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4.(3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并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5.鲁迅先生从小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 ______ ”和“ ______ ”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6.三味书屋读书虽然乏味,但是有方正渊博的寿镜吾老先生教学,也是有很多有趣的事值得回忆的,例如:上课问“怪哉”的事。请你结合原著再写两个细节。
7.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颈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______,这些情境出现在《朝花夕拾》中的《______》里。
四、现代文阅读(43分)
(一)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小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甲】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乙】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 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节选自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8.(4分) 根据选段内容,填写下表。
9.(3分)【甲】文中“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的举动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谈谈你的理解。
10.(6分)(3)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史铁生和海伦的生命状态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ㅤㅤ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十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ㅤㅤ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ㅤㅤ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竟然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ㅤㅤ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ㅤㅤ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ㅤㅤ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1.(4分)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2分)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13.(3分)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14.(6分)赏析下面的句子。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她竟然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从加点词的角度)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从描写的角度)
15.(6分) 文章以“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初中阶段,整本书的阅读尤为重要。语文老师下发了有关阅读的材料给同学们研读,指导同学们更好地开展阅读。
【材料一】对初中生进行阅读与语文学业成绩相关性的问卷和测试后,研究人员得出以下数据。
图1:七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时长与语文成绩的关系
图2:七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种类数量与语文成绩的关系
【注】图中分数为量尺分数,即采用项目反应理论模型得到学生能力分数后再转换成的测验标准分数。
【材料二】
【材料三】
摘抄是很费时间的,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你能尝试一次。不试试的话,你是无法体会摘抄带来的惊喜的。
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作家井上厦在《书的命运》中提到,他会在看报纸或书时把有疑问的内容全都摘抄到一本名叫“摘抄本”的大号笔记本里。为了方便参考,还会写上出处和页码。“这样的笔记本,我一年能写完五六本。虽然只是把文章按原样抄写一遍,但这是效果最好的记忆法。”
摘抄不需要多加考虑,只需要抄写原文就够了。而且,因为作业量,很容易估算摘抄需要的时间。如果只写要点,总结要点比抄写原文还需要动脑,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心理,而且日后重读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会感到迷茫,“这到底是引用原文还是我自己的感想呢”。
摘抄的第二个好处就是,这样做可以加深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你很容易发现作者经过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虽然写得太详细容易脱离本书主旨,但这种发现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积累。
(选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有删改)
16.(3分)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二通过对比两种不同读书方法,主要说明了树立写读书笔记意识的重要性。
B.阅读时做读书笔记不仅可以记住书本中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C.摘抄很费时间,虽然无须多加考虑,但比总结要点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的心理。
D.材料三引用作家井上厦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摘抄可以促进和加深对书的记忆。
17.(2分) 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8.(4分)咚咚说:“我也看过很多书,但很多都记不起讲了什么内容,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感受。”针对咚咚的问题,请你结合材料给他提几条合理的建议。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9.(3分)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相委∕而去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陈太丘与友∕期行
20.(4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俄而雪骤: ______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君与家君期日中: ______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相委而去: ______
21.(5分)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撒盐空中差可拟。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2.(4分)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3.(3分) 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涂上浪漫的色彩。
D.第四句“郎西”,喻为非常遥远的地方,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与祝福。
24.(3分)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寄”字的妙处。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快乐无处不在。田野里,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是快乐;悬崖边,迈出一小步的成就感,是快乐;百草园中,翻断砖寻蜈蚣的雀跃,是快乐。欢喜是回答问题时老师一个点赞的拇指,是读书时的一次心领神会……上了初中,你一定也有很多快乐。
ㅤㅤ请以“快乐”为题写一篇规范的记叙文。
ㅤㅤ要求:
(1)不少于600字,不套作,不抄袭。
(2)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虚构代替。
参考答案
一、1.(10分)①小桥流水人家②山岛竦峙③风正一帆悬④影入平羌江水流⑤不知何处吹芦管⑥一夜征人尽望乡⑦落花时节又逢君⑧闻道龙标过五溪⑨三军可夺帅也⑩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9分)2.(3分)①嚼②郁③谐 3.(3分)C 4.(3分)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气味)
三、(6分)5.(2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6.(2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玩耍(或到后园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描绣像(或画画) 7.(2分)迎神赛会五猖会
四、(43分)(一)(13分)8.(4分)很不耐烦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水”这个字,唤醒了“我”的灵魂 9.(3分)有意的行为。母亲挡在窗前,是不愿让“我”看飘零的落叶,而希望“我”去看盛放的秋菊,这是母亲对生命的希望,对唤醒“我”生命的烂漫绽放的渴望,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有意的行为。因为秋天到了,万物萧条,人们心境难免悲凉。母亲有意挡住“我”的视线,不让窗外衰败的景物触发“我”伤感的情绪,希望“我”能从因“瘫痪”而带来的痛苦心境中走出。)10.(6分)相同点(2分):他们都是残疾,性情暴躁,对生活处于绝望的状态。不同点(4分):史铁生在母亲的爱和生命启发下,唤醒了生活的希望,使生命有了烂漫的绽放;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和教育下,唤醒了灵魂,感受到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二)(21分)11.(4分)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对母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12.(2分)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万幸:北京师专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或: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一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13.(3分)①意外;②痛苦 ;③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14.(6分)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丝毫没有犹豫过”指态度坚定果断的意思,突出表现了母亲对于教育孩子和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坚持。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生动传神地写出“我”目光呆滞的表情,表现了“我”内心的孤独、失落、委屈与痛苦。15.(6分)①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主题,“放飞”就是“放手”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放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想法,一旦孩子长大,就应尽早地、坚决地、完全地“放手”;③具有象征意义,暗喻子女成长为独立个体,开始自己的人生旅程;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暗示了一种离别的感觉,混合了自豪、希望和轻微忧伤的情感体验;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回答任意三点给满分)
(三)(9分)16.(3分)C 17.(2分)示例:初中生每天阅读时长和课外阅读种类数量与其语文学业成绩大体呈正比。18.(4分)示例:①看书的时候把有疑问的内容摘抄到笔记本上,并写上出处和页码;②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③不理解的内容要重读,直到理解为止;④自由调整读书节奏,重视自己的感受。
五、(16分)19.(3分)C20.(4分)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急;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趁,乘;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离开。21.(5分)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2分)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3分)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2.(4分)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表现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既有意象又有意蕴,形象贴切;元方年纪虽小,却懂得信和礼的重要性,对友人的批评有理有据十分中肯。
六、(6分)23.(3分)C 24.(3分)“寄”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传递友情的使者,寄托了诗人对朋友远离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七、(60分)参照中考评分标准。
A.平常
望眼欲穿
奔腾不息
B.平常
望穿秋水
澎湃不息
C.平庸
一望无际
澎湃不息
D.平庸
一望无际
奔腾不息
选段内容概括
“我”的心理或感受
【甲】母亲因“我”答应去看菊花而喜出望外。
① ______
【乙】② ______
恍然大悟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① ______
第二次: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② ______
第三次: ③______
悲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册期中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八年级上册11月期中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