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向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信任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自《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近10年来,80、90后出生的农二代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出现一系列显著的代际性变化,如在社会特征上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倾向。
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基于2003~2012年数据的研究发现,农二代前往东部省份务工的概率高出农一代大约10%;农二代明显偏好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比例高达54.9%,农一代在地级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则仅为26%。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仍在持续上升,据2015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6.3%;在跨省份流动农民工中,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份内流动农民工则有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2010~2014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和占比都在不断增长,2014年,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1.27%。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有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等地区,改善子女教育是农民工选择家庭迁移的首要动机。
在城里购房与在乡下建房呈此涨彼落之势。根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在不断提高,当年购房者占农民工总数的17.8%,其中购买商品房的为16.5%。农二代购房意愿也比本地农业户籍居民高出很多。一些买不起房的家庭甚至在县城租房陪读。与农一代出外打工挣钱、孩子留守乡村的模式相比,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
相关研究表明,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农二代在休闲娱乐方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并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过年等节庆与仪式,或者说这类乡土社会的文化与社会关系汇聚的场合,农二代却更少“在场”,不少人在春节期间返乡也很多住在县城或乡镇的酒店,再开车回到村里,并且不会选择长时间停留。
作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批离开村庄的人群,他们的“出村不回村”,正在令乡土中国日益变为回不去的“故土”——乡村制度、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以“礼治秩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规范都在这一场村庄转型中面临严重的冲击与挑战。
(摘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乡土社会中,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
B. 农二代更多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其购房意愿高于本地农业户籍居民。
C.在西洋人眼中,中国人天生讲信用,有契约精神,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
D. 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作者以遇见过的研究语言的朋友所说的情况,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乡土社会流动性小的特性。B. 材料一在论证“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时,运用了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这样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C. 材料二在说明具体问题时,善于用数据说话,如54.9%、21.27%等,这样使文章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D. 材料二在解释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时,从多个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使文章富有广度。
3.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乡土社会”特征一项是( )(3分)
A. 安土重迁,落叶归根.B. 鸡犬相闻,足音辨人.
C. 聚族而居,世代相传.D. 空口无凭,字据为证.
4.依据材料二,请简要概括“农二代”入城不回村的原因。(4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小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建超
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
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蜒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
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个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可曹操却将此女指予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不久,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
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
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会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
当年的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漂来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
兵荒马乱时期,洛老大估摸着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
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漂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
孩子看到洛老大,竟然咧开小嘴笑了。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儿俩有缘啊。”
从此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并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会来找你呢。”
水生连连点头。
可是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
9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
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鲢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儿吃不住力,水生立马跳进水中,扑扑腾腾把大鱼抓上船,却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
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直哭。
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画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
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巴义说:“嗯, 欠着呢。”
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
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水生不说话,挨着巴义坐下。
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就你能是吧?那咱娃的饭店你也敢去封?”
“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
“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锹?亏不亏?活该不活该?”“不亏,活该。”
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水生脱掉上衣,把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
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脊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再让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
“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从小扑腾到大又扑腾到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可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
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抗住几铁锨?”“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
巴义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水生指着洛河说:“不惦记了。咱这洛河就是我的亲爹亲妈。”
巴义收拾起渔具。
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
巴义夺过网兜,“你想得老美啊,我还要请你喝酒?”
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巴义笑了:“娘们儿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
“那还癔症啥,走。”
“走。”
夕阳坠落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层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
“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嗯,美着哩。”
(选自《芒种》,2021年第1期)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巴义帮过水生的忙,水生却恩将仇报,巴义最终原谅了水生,可见巴义比水生更重视两人的深情厚谊。B. 小说引述了甄皇后的故事,表明洛河深厚的文化积淀,老街人为之感到自豪,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
C. “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拒斥,表明巴义对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放污水,心存不满,想要断绝交往。
D. 小说结尾巴义和水生都说洛河“美着哩”,表明了他们对洛河的喜爱,也表现了他们为保护洛河付出巨大努力而感到自豪。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所有情节都是在巴义和水生的对话中展开,通过描述他们的对话也表现了他们的性格和情感。
B. 小说的时间跨度大,从水生幼年写到水生老年,但小说情节却并不粗疏,主要因为小说情节的详略安排得当。
C. 洛老大救水生,巴义帮水生捞玉佩,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污等情节都与洛河有关,洛河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D.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而又简洁精炼,清新自然而又细腻多情,在质朴口语与诗化环境的交融中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7.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巴义的人物形象。(6分)
8. 小说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小题。
(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节选
(乙)
劝学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9. 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4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4处不给分。(4分)
比数年A来B颇发愤C自惩D艾E悔前所为F而聪明衰耗G殆H不如I曩时十一二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概念不同,“步”即今天的走两步。
B. “焉”字在文中做兼词,可理解为“于之,在这里”,与“且焉置土石”的“焉”用法不同。
C. 乙文“掩卷茫然,辄复不省”与甲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两句中的“省”字的意思相同。
D.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1.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荀子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甲)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反复陈述,强调观点。
B. 选文(甲)中的第二段,荀子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 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 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特别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
1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 本诗首联,描写近景,从“细”“危”两字落笔,景中寓情,写出诗人漂泊无依的凄冷心境。
C. 本诗颈联,运用反问,正话反说,抒写自己的一生心事,揭示了诗人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本诗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14. 请简要分析本诗与《登高》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8分)
15. 请用规范书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句,多写不得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统治者妄想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筑坛祭天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之言来表达对贤才思慕萦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34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运用。(本小题共4小题,8分)
16. 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寥廓 峥嵘 安详 稚气未脱B. 挟持 隧道 倦殆 荧火虫
C. 接茬 衷心 蓬松 磕磕绊绊D. 荆棘 契阔 毡帽 婉转凄楚
17. 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短歌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同。
C.“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两句诗中都有错别字。
D.“微斯人,吾谁与归?”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句话使用的句式相同。
18. 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教:教授 每:常常
B.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去、往 韵:气质、情致。
C.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泣:眼泪 青衫:青色单衣
D.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怎么、怎样 得黑:度过黑夜
19. 下面一首绝句的四句诗语序已经被打乱,选项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角门深巷少人行;②柳梢听得黄鹂语;③此是春来第一声;④城雪初消荠菜生;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二)课外语言文字运用I。(本小题共2小题,7分)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进而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剥落 黯淡 黯然神伤 亘古不变B. 剥落 淡褪 黯然神伤一成不变
C. 剥蚀 黯淡 失魂落魄一成不变D. 剥蚀 淡褪 失魂落魄亘古不变
21.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三)课外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小题。
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①__________________。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而执行功能是一系列认知能力的整合。这两个方面出现障碍,导致孤独症儿童社会化学习能力缺失,甚至与人工智能学习人类行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关键是要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样道理,孤独症儿童②__________________,那么他们掌握社交技能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孤独症只是另外一种大脑发育形式,甚至都称不上发育障碍。若我们一味地把所有孤独症儿童教化成普通人,这种隐藏在孩子内心被改变的负能量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在孩子们继续成长的某个阶段以无法预料的方式爆发。
事实上,孤独症儿童也能成为科学家,而且孤独症人士认识世界的特殊视角常常③________________。坦普·葛兰汀是孤独症患者,同时也是科学家,美国三分之一的牛以及肉猪的控制设备都是由她设计的,她解决了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23.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4. 作文:
这世上的种种人、物、事、理,若要真正懂得,常常需要下一番功夫,或有一段机缘,甚至经历一场冲突,而这一“懂”,也正是成长的开始……
请以“终于懂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得套作、抄袭。
11月半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 B2. B3. D
4. ①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②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③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④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
5.B6. A
7. ①乐于助人。水生的玉佩在打渔时弄丢,巴义不辞辛苦,帮助水生找到玉佩,并为他保守秘密。②重视友情,心胸宽广。水生举报巴义娃,巴义还为水生赠药、抹药,并请水生喝酒。③热爱洛河,热爱家乡。巴义和水生一样,在洛河边长大,关心洛河,所以对水生举报自己娃并没有深责。
8.①描绘出洛河美丽的自然景观;②反映出洛河厚重的文化积淀;③意味着洛河为老街百姓提供着丰富的生活和生命滋养;④象征着洛河百姓朴实、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怀。(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答案】9. BEFG10. C 省:知道,懂得;检查,反省。
11.D。D.“摘取了……特别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错误,根据原文“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可见,并不是摘取了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而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
(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下;“一”,专一。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辄:就;暗疏:默写;甚失:多大的错误。
乙文参考翻译: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
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3. D。没有对未来的豪情壮志。
14. (1)同:均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和家国之痛。
(2)异:①《旅夜书怀》还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悲愤,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的根本原因。②《登高》)还传达出韶光易逝和因病断饮的无尽忧伤,同时指出时世艰难是他潦倒不堪的根源。
15(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6.B.“倦殆”的“殆”应为“怠”;“荧火虫”的“荧”应为“萤”。
17.D。前一句宾语前置句,后一句为状语后置句。
18.C
A.教:动词,使、令、让。句意: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B.适:适应。句意: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致,生性本来喜欢山川田园。
D.得黑:挨到天黑。句意:静坐窗前,独自怎样才能熬到天色昏黑?
故选C。
19.D。
20. D。第一处,“剥落”,一片片地脱落。“剥蚀”,物质表面因历史的悠久,而风化损坏。第二处,“黯淡”,暗淡。“淡褪”,慢慢褪除,消失。前者只是暗淡,而后者是消失褪除,结合语境“四百多年”,此处应是说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消失褪除,使用“淡褪”。
第三处,黯然神伤,意思是指心神悲沮的样子,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不安或心烦意乱,精神恍惚的样子。第四处,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亘古不变,是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①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②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能让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进而看到时间(的变化)。(原句有两处语病,成分赘余与逻辑混乱)
22. ①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上都有障碍; ②如果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③能解决我们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23. 将孤独症儿童内心聚集的负能量比喻成一颗不定时炸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这种负能量潜在的危害性。表达了对儿童被强制改变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的担忧。
24. 作文:
审题:
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部分主要是说是有关成长的内容。在漫长的人生中,是我们在跟人、物、事、理等对象有一段机缘、一场冲突、一次意外等事情,或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等情况下才逐渐成长起来的。成长过程中的事情可以是跟同学之间的一次误会、老师的一次家访、父亲的老态的背影、母亲的唠叨,也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条关切的短信,也可以是陌生人的一次援手、公交车上的冲突、一次机缘巧合……
在亲身经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被一些人、事、理、物、场面、细节等深深触动,从中懂得了事理、感动、奉献、责任、担当、人情世故、冷暖爱憎……经历是催生成长的助推器,只有经历一番后懂得了、感悟了才能真正地成长。
行文可以白描勾勒雪夜的冷寂情境入题。正文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父亲惹人烦的性格,爱说大话、浮夸,然后集中笔墨叙写父亲雪夜带自己到县城看病的情景,由银色的冷月、寒冷的白、冷硬的空气到踽踽独行的父亲的背影,由此礼赞父爱的浓郁与深沉。
引导语部分命定了本次写作的题目“终于懂了”;限定文体为记叙文,不可以另选文体;字数不少于700。
立意:
1.您的背影,让我终于懂了父爱
2.冬雪立边防,我终于懂了青春的担当
3.困厄中的援手,那是人间大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松江区华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 找出下列推断中符合原文的一项,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概述材料一第2段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