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检测(学生版+教师版)
- 18《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 试卷 3 次下载
- 18《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检测题(学生版) 试卷 2 次下载
- 19《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检测题(学生版) 试卷 2 次下载
- 20《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 试卷 3 次下载
- 20《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学生版) 试卷 3 次下载
19《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19《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背默题,词语解释题,翻译句子题,内容理解题,比较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理解背默题
1. 说明“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的句子: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 写出从师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 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4. 写出太学生读书环境之优越的句子: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
5. 写出太学生教学条件之优越的句子:未有问而不告。 (与“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比)
6. 写出太学生读书条件之优越的句子: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与作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7. 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 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9. 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0. 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勤”的句子: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1. 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艰”的句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12. 赞扬马君则善学的句子:流辈甚称其贤。
13. 表明马君则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也是“善学”的结果的句子: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14. 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的句子: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二、词语解释题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援、提出)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5.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6.致书(致,取得、得到。)
7.弗(不)之怠(怠,懈怠。)
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9.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10.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
11.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12.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13.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
14.(主人)日再食: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15.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16.(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17.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18.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19.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20.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21.撰长书以为贽。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22.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2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三、翻译句子题
1.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四、内容理解题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答: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6.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请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1)记叙:讲述自己“嗜学”的故事。
(2)描写:
自然环境:天大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用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作者从师求学的艰难。
细节描写:手指不可屈伸、走送之、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形象地描写出作者的勤奋好学和虚心求教。
(3)议论:揭示原因,点明中心。
= 1 \* GB3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 2 \* GB3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抒情:
叙述中表露感慨叹息:当余之从师也、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议论中表明心意志向:余之志也、岂知予者哉
8、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
作用:运用对比说明道理,突出主旨: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
(2)自己求学时与同舍生的对比。
用同舍生华丽的衣服与作者破旧的衣服作对比,反衬作者精神上的富足,表现作者求学的专心,点出自己甘于敝衣粗食的原因。
(3)先达与作者态度对比
用先达名望之高、弟子之众、辞色之严、呵斥之厉与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以及恭敬小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请教叩问之难,表现了作者的勤学好问。
(4)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对比
艰苦的学习条件与作者的“嗜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的勤奋好学,突出文章主旨: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
五、比较阅读题
1、阅读链接材料,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学习态度在求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的。
【链接材料】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摘自王守仁《勤学》)
(1)运用对比手法,将没有真才实学又自以为是的学生易遭人厌恶,与勤奋踏实、谦虚低调的求学者受人敬重进行对比;
(2)从而突出求知时谦卑好学态度的重要性。
2、勤奋刻苦是学业有成的重要条件,请你根据《送东阳马生序》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宋濂、阎正衡、张溥是如何勤奋学习的。
【链接材料一】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乃许之。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后补诸生,应省试,益鬻产购书数千卷,日夜读之,其学益充。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学行类》)
【链接材料二】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1)宋濂借书抄录,遍观群书;百里求师,虚心学习;安于贫困,全心求学,终于学业有成。
(2)阎正衡为了借到自己喜欢的书,天天给别人送些柴草换取读书的机会,并认真读写,可见他学习的勤奋。
(3)张溥读书,每部书都要抄写并朗诵六七遍,手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停歇,可见他学习的勤奋。
3、《送东阳马生序》与《匡衡传》比较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
甲文:
乙文:
3、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匡衡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
4、结合【甲】文文意,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联。
上联:苏秦刻苦锥刺股;
下联:宋濂□□□□□。
【参考答案】
1、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③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
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3、 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 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4、下联:宋濂勤奋手录书。
4、《送东阳马生序》与《王冕传》比较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②诸暨:今浙江境内。③挞:用鞭棍等打人。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B.录毕,走送之 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执策而临之 (《马说》)
D.父怒,挞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3.甲、乙两选段最能体现宋濂、王冕好学的一个字分别是_____、____。
4.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大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中的“致”,前者是“得到”的意思,后者是“表达”的意思。B项中的“走”,均为“跑”的意思。C项中的“策”,前者是“书册”的意思,后者是“马鞭”的意思。D项中的“之”,前者为代词,他,指王冕;后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故选B项。
2.(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惊异。
3.嗜 痴
4.示例一:我选择第(1)句。这句将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得出结论,更具说服力,突出了作者虔诚求学的可贵。
示例二:我选择第(2)句。这句将佛像的狰狞恐怖与王冕的“恬若不见”作对比,突出了王冕读书的专心。
【参考译文】【乙】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命令(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听完毕(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棍打王冕,过了不久(他)又和以前一样了。(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借着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用土制成的泥像,(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惊异,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5、《送东阳马生序》与《与人书》比较阅读。
【甲】 与人书(六)①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③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④,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ɡ)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复书曰 书:
(2)未尝一日忘天下也 未尝: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2.梓莘与保雅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
梓莘:“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保雅: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
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哪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参考答案】
1.(1)写信 (2)不曾 (3)热水
2.“拙”是谦辞,“拙诗”在这里是谦称“自己的诗”,并且从下一句“深有所感”可见,这是一首好诗,能触动人心。
3.甲文采用举名人事例(或对比)来说服的方法。文章直接指出史可程“老则息矣,能无倦哉”的错误想法,并以孔子晚年仍然积极进取不忘天下的事例来劝说。乙文选段主要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叙述自己外出艰苦求学的经历,以环境的恶劣来凸显其坚定不移;以纨绔子弟作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专注学习的精神,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4.示例一:学习并非总是轻松就能完成。要想学有所成,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像宋濂那样勤奋刻苦,付出努力。其次,还需要有强大而充实的内心,能抵挡各种诱惑。现代社会网络发达,手机游戏等对我们诱惑很大,需要我们意志坚定,专注学习。还要能体会认识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能消极应对,要像顾炎武说的那样,积极进取;取得一点成绩时,也不能骄傲自满而停止学习,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示例二:学习要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经典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学习经典文化能让我们立德修身。如从上述两文中,我们就可以学到顾炎武的积极进取精神,学习到宋濂在纨绔子弟追求享受面前经得住诱惑的专心致志,还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要不断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善于拜师学习,做到谦虚好学,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参考译文】【甲】(我)这一生遇见的朋友,因为穷和老(的原因)就走向没落和颓废的人,十人里面就有七八人。史可程,是个君子,一直居住在江东一带,能没有丧失志气地叹息吗?曾经(居住)在泽州,得到了(一首)我的诗,(触发了自己)深深的感触,又写信(给我)说:“年龄大了就停止了,怎么能不失去兴趣呢?”这句话说得不对。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但是)不曾有一天忘记过天下。所以说君子的学习(道路),直到死才会停止。
6、《送东阳马生序》与《读书之要》比较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曰:“然则请问循序渐进之说?”曰:“以二书①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约其程课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②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注]①二书:指《论语》和《孟子》。②索:寻求。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尝趋百里外 趋:
(2)礼愈至 至:
(3)或问读书之法 之:
(4)未得乎前 得: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3.【甲】文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记叙了主人公“读书之难”和“______”两件事;【乙】文通过学生与朱子的_____________描写,讲述读书方法。
4.【甲】【乙】两文都对为学之道做了阐述,试分析两文中作者对于学习方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1)快步走 (2)周到 (3)结构助词,的 (4)领会
2.(1)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2)没有通晓这个内容,就不可(急于)去记住那个内容。
3.求师之难 对话(语言)
4.【甲】文中作者强调了学习一定要“嗜学”,即要热爱学习,要有勤奋、不惧吃苦的精神和虚心请教的态度;【乙】文中作者强调了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且要熟读精思,精心探求字句内容并通晓领会。(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有人问(朱子)读书的方法,(学习应)怎么用力。(朱子)说:“依照一定的顺序逐渐深入,熟练诵读然后精心思考。”(学生)说:“那么请问(什么是)循序而渐进的主张呢?”(朱子)说:“用《论语》和《孟子》来说,就是先读《论语》后读《孟子》,通晓了一本书而后到另一本书。用一本书来说,它的篇目章节文字语句,开头结尾次序,也各有顺序,不可以打乱。衡量(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约定课程而且谨慎地遵守它,(每个)字(都要)探求它的解说,(每句)话(都要)寻求它的意思,没有领会前面(的内容),就不可去探求它后面(的内容),没有通晓这个内容,就不可(急于)去记住那个内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5《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检测题-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标文言文知识点全面检测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5《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docx、05《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检测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9《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检测题(学生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背默题,词语解释题,翻译句子题,内容理解题,比较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1《马说》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背默题,词语解释题,翻译句子题,内容理解题,比较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