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2课时生态破坏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2课时生态破坏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1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2课时生态破坏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2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2课时生态破坏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3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2课时生态破坏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4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2课时生态破坏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5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2课时生态破坏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6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2课时生态破坏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7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2课时生态破坏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8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探究点一土地退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生态破坏1.含义: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打破原有的     ,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严重失调,产生     破坏或恶性循环。 
    思维拓展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平原地区,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提示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主要是水土流失,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荒漠化,华北平原地区主要是次生盐碱化。
    知识链接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2.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最重要的标志。思维拓展德国一家研究中心研究表明,一种植物物种消失会导致多个动物物种灭绝,尤其昆虫,为什么?
    提示 动物和植物均为生态系统网络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一些昆虫需依靠特定的植物物种生存,故受影响更大。
    情境一 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沉淀、堆积形成的地貌。由于石灰岩易溶蚀,且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极为缓慢。云贵高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最高的地区。
    情境二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云贵地区是典型喀斯特地貌集中区,90%属于山区,山多地少,生态系统脆弱,石漠化危害严重,严重制约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结合材料探究:(1)从自然、人为角度分析石漠化的成因。(2)简析石漠化一旦形成,极难恢复的原因。(3)为防止尚未被破坏地区出现石漠化,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提示 自然原因: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降水多,且强度大;由于地表起伏大,土层浅薄,水土极易流失。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耕作、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易被雨水侵蚀。
    提示 由于喀斯特地貌区以可溶性石灰岩为主,易被流水溶蚀;石灰岩抗风化作用强,成土过程极为缓慢,导致植被难以着生,恢复极为困难。
    提示 恢复、保护植被;发展沼气等,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大坡度地区严禁开垦;因地制宜,合理耕作,发展立体农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居民的环境意识等。
    一、土地退化的原因及危害
    二、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你的家乡位于哪一土地退化区?针对该土地退化类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2023河北保定重点中学联考]荒漠化治理是关乎国土生态安全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是从片→圈→面,依次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封沙育林育草带,构成带、片、网,防、经、用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片圈面”防护林体系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主要原因是(  )A.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B.立体种养结合,水资源消耗量少C.片圈面划分明确,防护林种类多D.植被覆盖率高,防风固沙效果好2.构成“片圈面”防护林体系的植被都具有的特征是(  )A.根系发达B.耐旱C.枝叶茂盛D.速生3.“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发挥的效益主要有(  )①社会效益 ②经济效益 ③生态效益 ④品牌效益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土地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是该模式治理荒漠化的结果,不是原因,A错误;该治理模式未采用立体种养结合的模式,B错误;防护林种类多并不能体现该模式的治理效果,C错误;图中“片圈面”通过种植大量的防护林,使该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防风固沙效果好,治理效果显著,D正确。第2题,我国西北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构成防护林体系的植被都具有耐旱的特征,B正确;为了减少蒸腾,往往枝叶稀疏,C错误;育草带植被根系不发达,A错误;只有薪炭林和用材林具有速生的特点,D错误。第3题,“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防护林,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还可以收获农产品,因此可同时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②③对。B正确。
    [2023重庆万州阶段检测]鱼鳞坑指的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挖掘出半月形的坑穴,因其呈品字形排列,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坑。下图为鱼鳞坑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鱼鳞坑的生态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拦截地表水流,增强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B.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C.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被恢复D.增加大气湿度,改善区域气候5.以下与鱼鳞坑最相似的工程措施是(  )A.打坝淤地B.石方格C.植树种草D.草方格
    解析 第4题,鱼鳞坑可以拦截径流,减弱径流对地表的冲刷,增加下渗,较少土壤养分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含水量,有利于植被恢复;鱼鳞坑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并不大,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第5题,鱼鳞坑的作用体现在截流、保水、保肥、促进植被恢复,适合应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打坝淤地指在水土流失地区的沟道中,以拦泥蓄水为目的而修建的工程,A正确;石方格、草方格多应用于北方或西北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B、D错误;植树种草为生物措施,不属于工程措施,C错误。
    探究点二 生物多样性减少
    情境一 20世纪初,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狼群数量较为庞大,给生活在这里的麋鹿造成很大威胁。1914年,为保护麋鹿,美国政府开始大量猎杀狼群,最终于1926年导致狼群在黄石国家公园几乎绝迹。狼消失后,麋鹿数量猛增。但事与愿违,兴旺一时的麋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病弱者居多。不仅如此,公园内植被由于受麋鹿过度啃食而退化,其他植食动物数量锐减。1995年,美国从加拿大重新引入野狼放生到公园内,数年后,公园内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情境二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位置。
    结合材料探究:(1)简要分析黄石国家公园狼被消灭后,植被凋敝,其他植食动物减少的原因。(2)分析“引狼入室”后,黄石国家公园麋鹿的体质增强的原因。
    提示 狼被消灭后,麋鹿的数量猛增,大量采食植被,导致植被更新能力下降,植被凋敝;由于植被凋敝,其他植食动物食物不足,数量减少。
    提示 第一,狼捕食部分数量的麋鹿,使麋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至于过度繁殖使动物种群退化;第二,狼捕食的麋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麋鹿种群优胜劣汰;第三,麋鹿在狼的追逐下,经常处于逃跑的运动状态,促进了麋鹿的健壮发育。
    (3)总结维护生物多样性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
    提示 每一种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共同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
    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1)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2)当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一些对环境适应性、变异性较差的物种易灭绝。
    3.生物入侵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当其入侵到另一地时,由于没有天敌,往往会挤占入侵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本土物种灭绝。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与保护措施
    询问老年人,了解当地有哪些动植物物种在当地消失。列表总结动植物消失给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哪些影响。
    [2023湖北仙桃期中]中老铁路野象谷车站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毗邻亚洲象自然保护区,车站两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下图),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进入车站。据此完成1~2题。1.西双版纳热带动物繁多的原因主要是(  )A.热量充足,水源丰富B.人们环境意识强,不滥捕野生动物C.地形复杂,人类活动少D.热带雨林提供隐蔽场所和食物2.车站两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野生生态环境B.降低工程量和成本C.节约有限土地资源D.保留动物迁徙通道
    解析 第1题,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使这里生活着上千种动物,D正确;热量、水源主要影响植被,动物不一定繁多,A错误;人们环境意识强,不滥捕野生动物,地形复杂,人类活动少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但不是热带动物繁多的主要原因,B、C错误。第2题,车站两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主要考虑避让亚洲象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A正确;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增加了修建成本,B错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与节约有限土地资源关系不大,C错误;可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惊扰亚洲象,主要目的不是保留动物迁徙通道,D错误。
    [2023河南信阳高二阶段检测]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走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该地区恢复利用(利用与管理)、恢复保护(隔离保护管理)和自然恢复三种典型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下图示意自然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和三种湿地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据此完成3~5题。
    3.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  )A.能够满足水源需求B.生态环境较好C.群落抗干扰能力强D.物种丰富4.恢复保护方式物种丰富度最低,原因是(  )A.土壤水分差B.缺乏优势物种C.受干扰程度低D.植被稀疏5.根据三种恢复方式对植被覆盖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的综合分析,以下做法对湿地恢复能够达到较好效果的是(  )A.建立栅栏隔离保护B.建设旅游景点,并进行浇灌、栽种等C.不参与管理的自然恢复D.禁止大型动物踩踏、干扰

    相关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示范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作业ppt课件,共1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