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十年(13-22)高考生物分项汇编专题 (含解析)
十年(13-22)高考生物分项汇编专题09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十年(13-22)高考生物分项汇编专题09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共1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2·广东·高考真题)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B.血糖C.肾上腺素D.睾酮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
A、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
B、 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
C、 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
D、 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2·山东·高考真题)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
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3.(2022·山东·高考真题)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B.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
【详解】
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收缩使产热增加,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有躯体运动神经,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多,故也有内脏运动神经参与,A正确;
B、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B错误;
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
D、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下,内环境pH不会明显上升,D错误。
故选A。
4.(2022·山东·高考真题)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详解】
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A。
5.(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
C、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
D、据图可知,寒冷环境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A。
6.(2022·广东·高考真题)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乙后促进乙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作用于丙。
【详解】
A、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
D、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故选B。
7.(2022·湖南·高考真题)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
【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
B、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
C、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8.(2022·湖南·高考真题)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神经调节过程中,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下丘脑兴奋,通过交感神经,其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
A、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
B、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
D、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
故选A。
9.(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
A、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
B、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
C、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A。
10.(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
B.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C.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
D.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疫苗是灭活抗原,其作用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属于主动免疫。
【详解】
A、接种疫苗,能促进机体积累更多记忆细胞和抗体,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
B、一种疫苗只能促进机体产特定的淋巴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
C、致敏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分化出更多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C正确;
D、抗体不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故选C。
11.(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膝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其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将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并沿神经纤维单向传导
B.神经肌肉接点的神经冲动传递伴随信号形式的转换
C.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的电位累加至阈值后引起动作电位
D.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抑制膝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
A、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单向传导,A正确;
B、神经肌肉接点相当于一个突触结构,故神经肌肉接点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正确;
C、突触后膜去极化,由外正内负转为外负内正,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在突触后神经细胞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C正确;
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若药物能抑制神经递质分解,使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因此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促进膝反射持续进行,D错误。
故选D。
12.(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腺垂体
B.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C.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
A、下丘脑分泌的TRH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腺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即定向作用于腺垂体,A正确;
B、机体TH的浓度偏低,则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B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C正确;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TRH不能作用于垂体,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机体产热减少,从而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正确。
故选B。
13.(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
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
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 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
A、胞外毒素是抗原,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致敏,A错误;
B、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B正确;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胸腺中成熟,而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这些蛋白因子可以加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
D、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2021年全国甲卷)14.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⑤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
【详解】
AC、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同时也具有渗透压感受器,来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C正确;
B、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B错误;
D、下丘脑内有是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能调节产热和散热,D正确。
故选B。
(2021年全国乙卷)15.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
A、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
C、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C正确;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A。
(2021年广东卷)16.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
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制取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对新冠病毒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内部遗传物质(核酸)失活,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仍然完整,从而保持免疫原性。
2、体液免疫的过程: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使其内部核酸失活,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该方法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①正确;
②接种后,疫苗作为抗原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疫苗已灭活不能大量增殖,②错误;
③接种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③错误;
④二次接种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④正确。
故选A。
(2021年河北卷)17.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血糖浓度升高时的三条调节途径,第一条是体液调节,后两条都是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
A、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
B、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
C、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2021年河北卷)18.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一个神经细胞可以有多个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2、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递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细胞外钾离子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4、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详解】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正确;
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内外离子浓度差,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一定的K+浓度差导致的,B正确;
C、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是K+外流,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
D、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有谷氨酸、一氧化氮、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C。
(2021年山东卷)19.一个抗原往往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由同一抗原刺激产生的不同抗体统称为多抗。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 p72 注入小鼠体内,可利用该小鼠的免疫细胞制备抗 p72 的单抗,也可以从该小鼠的血清中直接分离出多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入小鼠体内的抗原纯度对单抗纯度的影响比对多抗纯度的影响大
B.单抗制备过程中通常将分离出的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C.利用该小鼠只能制备出一种抗 p72 的单抗
D.p72 部分结构改变后会出现原单抗失效而多抗仍有效的情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一个抗原往往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 p72 上有多个抗原决定簇,所以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每个抗原决定簇刺激产生的抗体是单抗。
【详解】
A、单抗的制作需要筛选,而多抗不需要筛选,抗原纯度越高,产生的多抗纯度越高,因此原纯度对单抗纯度的影响比对多抗纯度的影响小,A错误;
B、单抗制备过程中通常将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错误;
C、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 p72 上有多种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所以向小鼠体内注入p72 后,可以刺激小鼠产生多种抗p72的单抗,C错误;
D、p72 部分结构改变只改变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因此由这部分抗原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失效,但由于还存在由其他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所以多抗仍有效,D正确。
故选D。
(2021年山东卷)20.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都是非条件发射。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详解】
A、膝跳反射一共有2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的突触数目少,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
B、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
C、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
D、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氢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故选C。
(2021年山东卷)21.体外实验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 A 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 B 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 A 细胞转化为胰岛 B 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胰岛 A 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的能力随转化的进行而逐渐增强
C.胰岛 B 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 A 细胞的潜能
D.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同一个体细胞的基因是相同的,但表达的基因不同。
【详解】
A、同一个体胰岛 A 细胞和胰岛B细胞内的基因是相同的,只是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转化为胰岛 B 细胞是γ-氨基丁酸诱导了相关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
B、胰岛A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因此在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后胰高血糖素的合成能力减弱(甚至丧失),B错误;
C、由于胰岛 A 细胞可以转化为胰岛 B 细胞,所以可以推测在合适的条件下,胰岛 B 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 A 细胞的潜能,C正确;
D、胰岛素是动物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D正确。
故选B。
(2021年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S蛋白是新冠病毒识别并感染靶细胞的重要蛋白,作为抗原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应答,因此S蛋白是新冠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下表是不同类型新冠疫苗研发策略比较。
22.自身不含S蛋白抗原的疫苗是( )
A.灭活疫苗B.亚单位疫苗
C.核酸疫苗D.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23.通常不引发细胞免疫的疫苗是( )
A.腺病毒载体疫苗B.亚单位疫苗
C.核酸疫苗D.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答案】22.C
23.B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3、疫苗属于抗原,进入机体后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22.
A、灭活疫苗是病毒经培养、增殖并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成,会保留病毒的S蛋白抗原,A不符合题意;
B、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体外合成S蛋白制成,包含S蛋白抗原,B不符合题意;
C、核酸疫苗是将编码S蛋白的核酸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制成,自身不含S蛋白抗原,C符合题意;
D、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是利用减毒流感病毒作为载体,带S蛋白基因,并在载体病毒表面表达S蛋白制成,故该疫苗自身含S蛋白抗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
A、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利用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携带S蛋白基因制成,腺病毒会引发细胞免疫,A不符合题意;
B、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体外合成S蛋白制成,只包含S蛋白抗原,不会引起细胞免疫,B符合题意;
C、核酸疫苗是将编码S蛋白的核酸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制成,该疫苗会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可能会引发机体的细胞免疫,C不符合题意;
D、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是利用减毒流感病毒作为载体,带S蛋白基因,并在载体病毒表面表达S蛋白制成,流感病毒会引发细胞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1年天津卷)24.突触小泡可从细胞质基质摄取神经递质。当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图中不能检测出神经递质的部位是(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图中①是突触小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间隙,④突触后神经元。
【详解】
AB、神经递质在突触小体内的细胞器中合成,由高尔基体形成的突触小泡包裹,所以在突触小体和突触小泡中都可能检测到神经递质,AB错误;
C、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后,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所以在突触间隙中可以找到神经递质,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相应电位的改变,没有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因此在④突触后神经元中不能找到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D。
(2021年1月浙江卷)25.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
B.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互对抗
D.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不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机体的血糖调节中,胰岛素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作用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还能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水平。
【详解】
A、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促使葡萄糖释放进血液中,使血糖升高,B正确;
C、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二者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互对抗,C正确;
D、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仍会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使机体内二者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D。
(2021年1月浙江卷)26.自2020年以来,世界多地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C.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抗原MHC受体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内部结构是一个单股正链的RNA病毒,表面有包膜,包膜外面是突起,看起来像王冠,其表面蛋白有三种。
2、机体受抗原(新冠病毒疫苗)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会产生免疫物质发生特异性免疫效应。这个过程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详解】
A、新型冠状病毒能通过唾液进行传播,通过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能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A正确;
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的相关抗体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为抗体能直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而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用于免疫预防,而不能用于免疫治疗,B错误;
C、新冠病毒疫苗相当于抗原,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能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感染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可进一步使其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B。
(2021年1月浙江卷)27.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
A.+、-、+、+B.+、+、+、+
C.-、+、-、+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提取题干信息可知:若一侧受到伤害,如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且“+”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图示对脚的有害刺激位于左侧,则应表现为左侧腿屈曲,右侧腿伸展,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由分析可知:该有害刺激位于图示左侧的脚,则图示左侧表现腿屈曲,即与屈肌相连的甲突触表现为兴奋,则为“+”,伸肌表现为抑制,则乙为“-”;图示右侧表现为伸展,则与伸肌相连的丙表现为兴奋,即为“+”,屈肌表现为抑制,但图示丁为上一个神经元,只有丁兴奋才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与屈肌相连的神经元,使屈肌被抑制,故丁表现为“+”。综上所述,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A正确,
故选A。
28.(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受一定刺激时K+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9.(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6)人的一侧大脑皮层外侧面示意图如下,图中甲、乙、丙和丁表示部位。某人的右腿突然不能运动,经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右腿无力。推测该患者大脑皮层的受损部位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区域的功能:1.白洛嘉区:运动性言语区(S区),位置:第三额叶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功能:①产生协调的发音程序;②提供语言的语法结构;③言语的动机和愿望。症状:①白洛嘉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常称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他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费力;②不能使用复杂句法和词法;③自发性主动语言障碍,很少说话和回答,语言有模仿被动的性质。2.韦尼克区:听觉性言语区(H区),韦尼克区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以及角回。韦尼克区的损伤将产生严重的感觉性失语症。3.中央前回:大脑皮层的额叶的上升侧面上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前沟,二者间为中央前回。为皮质运动区,管理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如损伤,可引起对侧偏瘫。4.中央后回:大脑皮层的体觉区。
【详解】
A、甲是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对侧下肢运动,A正确;
B、乙是体觉区(中央后回)顶部,用电流刺激体觉区顶部引起对侧下肢电麻样感觉,B错误;
C、丙是体觉区底部,刺激它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C错误;
D、丁是中央前回底部,刺激它会引起面部运动,D错误。
故选A。
30.(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20)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
故选B。
31.(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3)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神经元有a、b两个,其中①②④为刺激部位,③是突触。
【详解】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④处,由于不知③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
故选A。
32.(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4)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天冬氨酸分子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
B.天冬氨酸分子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
C.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可贮存在突触囊泡内,并能批量释放至突触间隙
D.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增大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
A、天冬氨酸只含有C、H、O、N四种元素,A错误;
B、氨基酸分子既含有氨基也含有羧基,B正确;
C、天冬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囊泡内,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可以批量释放到突触间隙,C正确;
D、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使Na+内流,产生兴奋,D正确。
故选A。
33.(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3)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详解】
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故选D。
34.(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8)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主要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后,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2、钠-钾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Na+和K+之间的交换。每消耗一个ATP分子,逆浓度梯度泵出三个Na+和泵入两个K+,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详解】
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错误;
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B正确;
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碘不能被活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错误;
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旨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35.(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9)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下,其中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TSH
B.下丘脑通过释放TRH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
C.甲状腺分泌的T4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TSH的释放
D.长期缺碘会影响T3、T4、TSH和TRH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有2种: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二者均含碘,T3比T4少一个碘原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器官,主要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
【详解】
A、由图示可知,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A错误;
B、下丘脑通过释放TRH作用于垂体,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B错误;
C、由图示可知,甲状腺分泌的T4经过脱碘作用转化为T3后才能作用于垂体,抑制TSH的释放,C错误;
D、T3和T4均含碘,长期缺碘不利于二者的合成,体内T3和T4的含量减少会影响TSH和TRH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36.(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20)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
故选B。
37.(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2)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
A、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
B、降血糖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升血糖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
C、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C错误;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C。
38.(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详解】
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
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
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
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
故选D。
39.(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6)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
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运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3)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
2、天花病毒是DNA病毒。
3、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二次免疫,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
【详解】
A、该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由基因控制合成,所以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A正确;
B、天花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B错误;
C、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不会在细胞内增殖,C正确;
D、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理解疫苗的作用。
40.(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5)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详解】
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B正确;
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
故选A。
41.(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7)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HIV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
C.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形成DNA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D.在辅助性T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DNA、RNA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寄生生活。它吸附辅助性T细胞,注入RNA,单链RNA逆转录形成DNA,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组装形成HIV。
【详解】
A、HIV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细胞,说明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A正确;
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分子的过程中会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HIV是RNA病毒,需要逆转录过程形成DNA,所以需要逆转录酶,C正确;
D、在辅助性T细胞内,HIV的单链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双链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42.(2019浙江4月选考·23)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能够合成分泌多种蛋白质激活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开始分裂分化进行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详解】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则接受移植器官时可以降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破坏移植器官的情况,A选项正确;T淋巴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B选项正确;阻断这些分子,可以使T细胞活性免受抑制,即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选项正确;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MHC抗体,而不是直接识别抗体,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43.(2019浙江4月选考·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只含有一种蛋白质
B.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
C.HIV不会感染脑细胞和巨噬细胞
D.艾滋病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答案】B
【解析】HIV外层脂类膜中含病毒蛋白质,细胞内部含有核心蛋白质,故HIV不止含有一种蛋白质,A选项错误;HIV病毒会入侵人体细胞,借助宿主细胞复制出新的HIV病毒侵染全身各处的细胞,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B选项正确;HIV病毒会感染全身各处的细胞,C选项错误;艾滋病是一种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选项错误。
44.(2019全国卷III·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45.(2019浙江4月选考·1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选项正确;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选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C选项正确;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46.(2019浙江4月选考·23)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答案】D
【解析】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则接受移植器官时可以降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破坏移植器官的情况,A选项正确;T淋巴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B选项正确;阻断这些分子,可以使T细胞活性免受抑制,即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选项正确;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MHC抗体,而不是直接识别抗体,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47.(2019全国卷Ⅰ·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
48.(2019全国卷 = 2 \* ROMAN II·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49.(2019全国卷 = 3 \* ROMAN III·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A
【解析】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0.(2019江苏卷·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 = 3 \* GB3 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51.(2019浙江4月选考·19)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B
【解析】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选项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52.(2019浙江4月选考·21)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垂体可通过神经细胞支配其他内分泌腺
B.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管道运输到体液中
C.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但不能作用于垂体
D.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
【答案】D
【解析】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A选项错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将激素分泌到体液中,B选项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对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起作用,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也能作用于垂体,C选项错误;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故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选项正确。
53.(2018海南卷,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答案】A
【解析】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均属于外界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淋巴管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A正确。
54.(2018江苏卷,9)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效应T细胞可以由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A错误;细胞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T细胞有关,体液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B细胞有关,B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错误;因为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所以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只要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过筛选后进行培养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D错误。
55.(2018浙江卷,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答案】A
【解析】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正确。
56.(2018海南卷,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答案】B
【解析】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导致实验狗的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减少,B正确。
57.(2018海南,8)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
A.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
C.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A正确;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B正确;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进而做出相应的调节,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D错误。
58.(2018江苏卷,20)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点。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若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
59.(2018海南卷,12)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
A.糖的分解代谢降低
B.碘的需要量增加
C.饥饿感增强
D.TSH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细胞代谢增强,糖的分解代谢加快,A错误;甲状腺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减少,碘的需要量降低,B错误;细胞对能量的需要增大,因此饥饿感增强,C正确;在负反馈调节的作用下,垂体分泌的TSH减少,D错误。
60.(2018全国Ⅲ卷,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D
【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
61.(2018全国Ⅱ卷,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D
【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62.(2018江苏卷,11)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
63.(2018天津卷,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不受激素影响
C.不存在信息传递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答案】A
【解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C错误;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以后,在病毒或病菌刚侵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D错误。
64.(2018浙江卷,6)下列关于人体内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睾酮促进卵细胞的发生B.雌激素促进女性皮下脂肪的积聚
C.雌激素增强输卵管和子宫的活动D.雄激素促进男性附属生殖器官的生长
【答案】A
【解析】睾酮为雄性激素,不能促进卵细胞的发生,A错误;雌激素可使女性皮下脂肪选择性的积聚在乳房、腹部、大腿、臀部的部位,B正确;雌激素能加速卵子在输卵管的运行速度,对子宫内膜和平滑肌的代谢有明显促进作用,即雌激素增强输卵管和子宫的活动,C正确;雄激素可促进男性附属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D正确。
【2017年】
1.(2017年江苏卷,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答案】B
【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C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则其上含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即其细胞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能受其调控,则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2.(2017年新课标Ⅲ卷,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但是机体血浆量会增加,当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3.(2017年天津卷,2)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答案】C
【解析】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4.(2017年海南卷,11)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机体产热增加
B.体重快速增加
C.进食量明显增加
D.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答案】B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正确,B错误。
5.(2017年江苏卷,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结构①是线粒体,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错误;③是突触前膜,当其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结构④是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是由Na+大量内流引起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6.(2017年海南卷,1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7.(2017年新课标Ⅱ卷,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8.(2017年海南卷,16)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9.(2017年海南卷,14)当外界温度高于动物体温时,下列不利于动物散热的是( )
A.马出汗
B.猴子在水里玩耍
C.犬伸出舌加速喘息
D.牛排尿量减少
【答案】D
【解析】体内的水分排除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牛排尿量减少不利于散热。
10.(2017年海南卷,1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11.(2017年海南卷,17)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C
【解析】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正确。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正确。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错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正确。
12.(2017年海南卷,11)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机体产热增加
B.体重快速增加
C.进食量明显增加
D.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答案】B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正确,B错误。
13.(2017年江苏卷,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结构①是线粒体,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错误;③是突触前膜,当其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结构④是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是由Na+大量内流引起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14.(2017年海南卷,1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15.(2017年新课标Ⅱ卷,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16.(2017年海南卷,16)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17.(2017年海南卷,14)当外界温度高于动物体温时,下列不利于动物散热的是( )
A.马出汗
B.猴子在水里玩耍
C.犬伸出舌加速喘息
D.牛排尿量减少
【答案】D
【解析】体内的水分排除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牛排尿量减少不利于散热。
18.(2017年海南卷,1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19.(2017年海南卷,17)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C
【解析】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正确。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正确。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错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正确。
20.(2017年天津卷,8)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_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__。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___________。
【答案】(1)神经递质 信息交流
(2)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加强 下降 偏高
【解析】(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由图可知,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抑制神经元死亡。
(3)由于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结果导致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此类病人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胰岛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21.(2017年新课标Ⅱ卷,30)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_。
【答案】(1)舒张 增加
(2)增加
(3)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解析】(1)炎热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增加;(2)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3)对照实验是指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即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41 ℃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4)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
22.(2017年北京卷,29)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 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 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 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 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解析】(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N受体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C酶;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酶的活性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3)①由图示信息,根据“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可推出有比较多的A受体胞内肽段转变成了A受体,该过程就是过程Ⅱ。②实验的自变量为短肽,要验证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则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③为了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还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检测的实验结果应可操作,膜A受体是否磷酸化不易检测,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4)图中所研究的机制涉及受体(糖蛋白)、酶及物质的运输,所以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学习和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
23.(2017年天津卷,8)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_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__。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___________。
【答案】(1)神经递质 信息交流
(2)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加强 下降 偏高
【解析】(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由图可知,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抑制神经元死亡。
(3)由于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结果导致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此类病人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胰岛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24.(2017年新课标Ⅱ卷,30)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_。
【答案】(1)舒张 增加
(2)增加
(3)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解析】(1)炎热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增加;(2)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3)对照实验是指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即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41 ℃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4)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
25.(2017年北京卷,29)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 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 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 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 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解析】(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N受体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C酶;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酶的活性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3)①由图示信息,根据“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可推出有比较多的A受体胞内肽段转变成了A受体,该过程就是过程Ⅱ。②实验的自变量为短肽,要验证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则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③为了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还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检测的实验结果应可操作,膜A受体是否磷酸化不易检测,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4)图中所研究的机制涉及受体(糖蛋白)、酶及物质的运输,所以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学习和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
26.(2017年江苏卷,28)图1、图2分别表示1 000 m 持续全速游泳对女子运动员不同生理期雌二醇(一种雌激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雌二醇属于_____________类化合物。
(2)1 000 m 持续全速游泳会使女子运动员雌二醇激素水平_____________。
(3)由图中检测结果可推测,影响雌二醇激素水平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
(4)1 000 m持续全速游泳影响女子运动员胰岛素水平,合理的解释有_____________(填下列字母)。
a.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受到抑制 b.收缩肌群对胰岛素的利用量增加
c.胰岛素为运动提供能量 d.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5)1 000 m持续全速游泳影响女子运动员胰岛素水平,有利于肝糖原分解和_____________,以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6)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GLUT4。
①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据图3分析,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之后, 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_______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③结合图3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____ (填下列字母)。
a.体内产生蛋白M 抗体
b.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c.信号转导蛋白缺失
d.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答案】(1)脂质(固醇)
(2)升高
(3)生理期、运动
(4)a、b
(5)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①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 ②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 ③a、b、c
【解析】(1)雌二醇是一种雌激素,化学本质是脂质(固醇)。(2)由图1可知,无论是卵泡期,还是黄体期,1000 m 持续全速游泳后,雌二醇激素水平都升高。(3)由图1可知,卵泡期和黄体期、运动前后雌二醇激素含量都不同,说明影响雌二醇激素水平的因素有生理期和运动。(4)1000 m持续全速游泳中,血糖含量下降,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又运动过程中胰岛素作用于收缩肌群的肌肉细胞,使其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强,所以1 000 m持续全速游泳影响女子运动员胰岛素水平。(5)1 000 m持续全速游泳过程中,葡萄糖大量消耗,血糖含量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有利于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以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6)①GLUT1~3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受胰岛素影响,保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需要。②图3中胰岛素与蛋白 M 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有利于葡萄糖进入细胞。③若体内产生蛋白M 抗体或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都会影响胰岛素与蛋白M的结合,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引发糖尿病。信号转导蛋白缺失会影响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影响葡萄糖进入细胞,也会引发糖尿病。若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不能升高血糖,不会引发糖尿病。
27.(2017年北京卷,31)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_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单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其中三类)
(2)识别
(3)体温调节
(4)特异 生存与繁衍
【解析】(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合成的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蛋白质、糖类和核酸,构成这些大分子有机物的单位有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核苷酸等。
(2)疟原虫进入血液循环后可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识别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下丘脑是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所在,疟原虫入侵机体后产生某些致热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特异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生存和繁衍,并在机体内保留下来。
【2016年】
1.(2016浙江卷.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I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 B
【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地流向细胞外,A错误;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的,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反而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下降,C错误;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2.(2016海南卷.19)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来源:学*科*网]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答案】A
【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浓度有关,A项错误;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Na+从红细胞外顺浓度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BCD项正确。
3.(2016江苏卷.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答案】D
【解析】HIV感染人群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A正确;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消灭HIV,B正确;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
4.(2016新课标2卷.3)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激素的分泌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因此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而影响激素的分泌,A项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项正确;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项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液中血糖浓度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项错误。
5.(2016江苏卷.15)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史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时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答案】C
【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A错误;胰岛素产生后直接通过体液运输,与胰腺导管无关,B错误;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指须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胰岛素受体正常,否则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D错误。
6.(2016江苏卷.16)右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尿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曲线为b,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应为曲线d,A、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分泌。
7.(2016新课标Ⅲ卷.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故A项正确;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故B项错误;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C项正确;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项正确。
8.(2016上海卷.1)SARS病毒可以通过口腔分泌物进行传播,这种传播途径属于
A.媒介物传播B.空气传播C.病媒传播D.接触传播
【答案】D
【解析】病原体通过无生命的媒介物传播属于媒介传播。由呼吸道进入空气属于空气传播, SARS病毒通过口腔分泌物或身体的伤口处接触进行传播属于接触传播。通过带有病原体的动物传播属于病媒传播。
9.(2016上海卷.7)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下列操作不能使该反射消退的是
A. 灯光刺激+食物 B. 仅食物
C. 声音刺激+食物D. 仅灯光刺激
【答案】A
【解析】灯光刺激+食物可以强化该反射,而不会使该反射消失。
10.(2016上海卷.9)在正常情况下,进餐后血糖浓度会相应升高。在此过程中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
B. 延髓糖中枢兴奋抑制糖原合成
C. 胰岛素的作用强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D.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小肠黏膜细胞
【答案】C
【解析】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降低血糖浓度,A项错误,C项正确;糖中枢位于下丘脑,B项错误;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D项错误。
11.(2016上海卷.10)图4 显示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将建立反射后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小鼠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A.胃肠蠕动加速 B.血糖升高
C.呼吸加速 D.心跳加快
【答案】A
【解析】动物紧张、恐惧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升高,促使血糖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速,产生应急反应,此时胃肠蠕动减弱。
12.(2016上海卷.14)导致图5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A.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吹电风扇和剧烈欲动
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ab段低温降低,说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可能的原因是吹电风扇、处于寒冷环境或汗液分泌增加,de段体温升高,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可能是非自主性战栗、发热、剧烈运动或骨骼肌收缩。综合分析可得出C选项正确。
13.(2016上海卷.17)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著不同。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
A.= 1 \* GB3①B.= 2 \* GB3②C.= 3 \* GB3③D.= 4 \* GB3④
【答案】B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持续终生,特异性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也具有持久性;特异性免疫涉及巨噬细胞的功能;非特异性免疫不存在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
14.(2016上海卷.18)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因此,研制疫苗时应选择该细菌的
= 1 \* GB3①外毒素= 2 \* GB3②减毒外毒素= 3 \* GB3③外毒素α亚单位= 4 \* GB3④外毒素β亚单位
A.= 1 \* GB3①或= 2 \* GB3②B.= 1 \* GB3①或= 3 \* GB3③C.= 2 \* GB3②或= 4 \* GB3④D.= 3 \* GB3③或= 4 \* GB3④
【答案】C
【解析】疫苗应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但不会使机体致病。由于该外毒素致病性极强,因此应选用减毒外毒素或无毒性的β亚单位。
15.(2016海南卷.12)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 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答案】D
【解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A项正确;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B项正确,D错误;下丘脑调节水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项正确;
16.(2016海南卷.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答案】B
【解析】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项错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项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D项正确。
17.(2016海南卷.17)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B.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答案】B
【解析】受内外因素影响,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变化的,A项错误;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其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B项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类,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 D项错误。
18.(2016海南卷.18)下列有关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素的产生 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C.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 D.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包含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素的产生,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通过体液调节的方式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19.(2016海南卷.19)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答案】A
【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浓度有关,A项错误;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Na+从红细胞外顺浓度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B、C、D项正确。
20.(2016江苏卷.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答案】D
【解析】HIV感染人群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A正确;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消灭HIV,B正确;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
21.(2016北京卷.4)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答案】B
【解析】长时间奔跑,血糖含量降低,需要肝糖原不断分解来补充血糖;A正确。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水平衡;B错误。射门这一反应的发生,需要神经和肌肉相互协调配合完成;C正确。球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22.(2016新课标2卷.3)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激素的分泌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因此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而影响激素的分泌,A项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项正确;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项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液中血糖浓度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项错误。
23.(2016江苏卷.15)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史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时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答案】C
【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A错误;胰岛素产生后直接通过体液运输,与胰腺导管无关,B错误;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指须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胰岛素受体正常,否则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D错误。
24.(2016江苏卷.16)右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尿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曲线为b,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应为曲线d,A、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分泌,D错误。
25.(2016新课标Ⅲ卷.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故A项正确;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故B项错误;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C项正确;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项正确。
26.(2016浙江卷.1)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 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葡萄糖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需要载体蛋白,所以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在一定范围内,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增大不断增大,但载体数量有限,转运速率会达到最大,B错误;转运方向是由细胞内外的葡萄糖浓度决定的,C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D错误。
27.(2016浙江卷.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I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 B
【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A错误;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反而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下降,C错误;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28.(2016四川卷.6)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 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 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 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答案】B
【解析】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可以鉴定其在细胞中的分布,由于小肠细胞内也有RNA,故不能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A错误;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故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C错误;严重脱水,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加,促进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29.(2016上海卷.1)SARS病毒可以通过口腔分泌物进行传播,这种传播途径属于
A.媒介物传播B.空气传播C.病媒传播D.接触传播
【答案】D
【解析】病原体通过无生命的媒介物传播属于媒介传播。由呼吸道进入空气属于空气传播, SARS病毒通过口腔分泌物或身体的伤口处接触进行传播属于接触传播。通过带有病原体的动物传播属于病媒传播。
30.(2016上海卷.7)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下列操作不能使该反射消退的是
A. 灯光刺激+食物 B. 仅食物
C. 声音刺激+食物D. 仅灯光刺激
【答案】A
【解析】灯光刺激+食物可以强化该反射,而不会使该反射消失。
31.(2016上海卷.9)在正常情况下,进餐后血糖浓度会相应升高。在此过程中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
B. 延髓糖中枢兴奋抑制糖原合成
C. 胰岛素的作用强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D.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小肠黏膜细胞
【答案】C
【解析】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降低血糖浓度,A项错误,C项正确;糖中枢位于下丘脑,B项错误;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D项错误。
32.(2016上海卷.10)图4 显示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将建立反射后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小鼠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A.胃肠蠕动加速 B.血糖升高
C.呼吸加速 D.心跳加快
【答案】A
【解析】动物紧张、恐惧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升高,促使血糖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速,产生应急反应,此时胃肠蠕动减弱。
33.(2016上海卷.14)导致图5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A.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吹电风扇和剧烈欲动
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ab段低温降低,说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可能的原因是吹电风扇、处于寒冷环境或汗液分泌增加,de段体温升高,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可能是非自主性战栗、发热、剧烈运动或骨骼肌收缩。综合分析可得出C选项正确。
34.(2016上海卷.17)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著不同。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
A.= 1 \* GB3①B.= 2 \* GB3②C.= 3 \* GB3③D.= 4 \* GB3④
【答案】B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持续终生,特异性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也具有持久性;特异性免疫涉及巨噬细胞的功能;非特异性免疫不存在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
35.(2016上海卷.18)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因此,研制疫苗时应选择该细菌的
= 1 \* GB3①外毒素= 2 \* GB3②减毒外毒素= 3 \* GB3③外毒素α亚单位= 4 \* GB3④外毒素β亚单位
A.= 1 \* GB3①或= 2 \* GB3②B.= 1 \* GB3①或= 3 \* GB3③C.= 2 \* GB3②或= 4 \* GB3④D.= 3 \* GB3③或= 4 \* GB3④
【答案】C
【解析】疫苗应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但不会使机体致病。由于该外毒素致病性极强,因此应选用减毒外毒素或无毒性的β亚单位。
36.(2016海南卷.12)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 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答案】D
【解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A项正确;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B项正确,D错误;下丘脑调节水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项正确;
37.(2016海南卷.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答案】B
【解析】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项错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项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D项正确。
38.(2016海南卷.17)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B.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答案】B
【解析】受内外因素影响,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变化的,A项错误;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其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B项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类,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 D项错误。
39.(2016海南卷.18)下列有关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素的产生 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C.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 D.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包含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素的产生,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通过体液调节的方式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40.(2016海南卷.19)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答案】A
【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浓度有关,A项错误;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Na+从红细胞外顺浓度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B、C、D项正确。
41.(2016江苏卷.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答案】D
【解析】HIV感染人群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A正确;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消灭HIV,B正确;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
42.(2016北京卷.4)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答案】B
【解析】长时间奔跑,血糖含量降低,需要肝糖原不断分解来补充血糖;A正确。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水平衡;B错误。射门这一反应的发生,需要神经和肌肉相互协调配合完成;C正确。球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43.(2016新课标2卷.3)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激素的分泌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因此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而影响激素的分泌,A项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项正确;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项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液中血糖浓度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项错误。
44.(2016江苏卷.15)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史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时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答案】C
【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A错误;胰岛素产生后直接通过体液运输,与胰腺导管无关,B错误;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指须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胰岛素受体正常,否则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D错误。
45.(2016江苏卷.16)右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尿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曲线为b,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应为曲线d,A、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分泌,D错误。
46.(2016新课标Ⅲ卷.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故A项正确;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故B项错误;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C项正确;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项正确。
47.(2016浙江卷.1)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 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葡萄糖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需要载体蛋白,所以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在一定范围内,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增大不断增大,但载体数量有限,转运速率会达到最大,B错误;转运方向是由细胞内外的葡萄糖浓度决定的,C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D错误。
48.(2016浙江卷.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I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 B
【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A错误;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反而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下降,C错误;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49.(2016四川卷.6)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 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 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 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答案】B
【解析】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可以鉴定其在细胞中的分布,由于小肠细胞内也有RNA,故不能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A错误;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故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C错误;严重脱水,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加,促进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50.(2016新课标Ⅲ卷.30)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 ,其原因是 。
(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 。
【答案】(1)高 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进食后正好相反
(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内环境pH下降
【解析】(1)正常人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而刚进食后正好相反,所以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会升高。
(2)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血糖浓度降低,在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为保证机体代谢中所需能量的供应,脂肪代谢会增强,导致血浆中酮体的浓度显著升高,且酮体的酸性较强,所以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降低血浆中酮体的浓度,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内环境pH下降。
51.(2016浙江卷.31)(12分)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奍,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请回答:
(1)表中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处理是 。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合成与分泌促平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 ,该激素经 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
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 , 。
【答案】
(1)生理盐水灌胃
(2)
(3)①下丘脑 垂体门脉
②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131I的反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
【解析】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和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表格中甲乙两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所以丙组和丁组涉及的自变量应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所以对丁组小鼠的处理是生理盐水灌胃。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耗氧量,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缺乏甲状腺会导致耗氧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导致耗氧量上升,所以甲组曲线绘制时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趋势是下降,丙组曲线绘制时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趋势是上升,乙组和丁组属于正常情况,曲线绘制时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趋势是基本不变。
(3)①合成与分泌促平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该激素经垂体门脉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131I的反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
52.(2016江苏卷.26)(8分)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其Na+/K+比与体液中______的Na+/K+比接近。
(2) 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
(5) 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
【答案】(1)NaHCO3和NaH2PO4 组织液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解析】(1)任氏液中NaHCO3和NaH2PO4 可以和对应物质构成缓冲对,维持酸碱平衡;任氏液可以保持标本活性,成分应和组织液相似。
(2)将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提高到15%,会使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从而使代谢强度下降。
(3)该标本脑和脊髓损毁,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则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不会有反应,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有反应,能发挥功能。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表现为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阻断乙酰胆碱不能释放或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均会使突触后膜不能兴奋,导致肌肉松弛。
53.(2016新课标2卷.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再到达突出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
【答案】(9分)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达到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54.(2016课标1卷.31)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分泌抗体,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在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据此并结合题意“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免疫功能下降,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接种的甲疫苗可作为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大量分泌抗体,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能运输生物大分子;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等。
55.(2016海南卷.27) 某科研小组给实验小鼠接种致病菌E建立了细菌性腹泻病模型,并用某复方草药对其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草药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能提高IgG等抗体的分泌量。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致病菌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 。
(2)初次接种致病菌E后,进入吞噬细胞内的致病菌E可被这一细胞器 处理。
(3)双缩脲试剂能与该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该现象 (填“能”或“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原因是 。
【答案】(8分)
(1)皮肤、黏膜(2分)
(2)溶酶体(2分)
(3)不能(1分)
双缩脲试剂可以与血清样本中的各种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不能检测出某种特定的蛋白质(3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1)致病菌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即皮肤、黏膜。
(2)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含有水解酶,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3)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双缩脲试剂能与该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
56.(2016新课标Ⅲ卷.30)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 ,其原因是 。
(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 。
【答案】(1)高 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进食后正好相反
(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内环境pH下降
【解析】(1)正常人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而刚进食后正好相反,所以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会升高。
(2)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血糖浓度降低,在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为保证机体代谢中所需能量的供应,脂肪代谢会增强,导致血浆中酮体的浓度显著升高,且酮体的酸性较强,所以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降低血浆中酮体的浓度,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内环境pH下降。
57.(2016浙江卷.31)(12分)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奍,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请回答:
(1)表中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处理是 。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合成与分泌促平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 ,该激素经 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
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 , 。
【答案】
(1)生理盐水灌胃
(2)
(3)①下丘脑 垂体门脉
②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131I的反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
【解析】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和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表格中甲乙两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所以丙组和丁组涉及的自变量应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所以对丁组小鼠的处理是生理盐水灌胃。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耗氧量,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缺乏甲状腺会导致耗氧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导致耗氧量上升,所以甲组曲线绘制时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趋势是下降,丙组曲线绘制时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趋势是上升,乙组和丁组属于正常情况,曲线绘制时注意随时间延长曲线趋势是基本不变。
(3)①合成与分泌促平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该激素经垂体门脉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131I的反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
58.(2016江苏卷.26)(8分)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其Na+/K+比与体液中______的Na+/K+比接近。
(2) 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
(5) 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
【答案】(1)NaHCO3和NaH2PO4 组织液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解析】(1)任氏液中NaHCO3和NaH2PO4 可以和对应物质构成缓冲对,维持酸碱平衡;任氏液可以保持标本活性,成分应和组织液相似。
(2)将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提高到15%,会使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从而使代谢强度下降。
(3)该标本脑和脊髓损毁,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则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不会有反应,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有反应,能发挥功能。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表现为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阻断乙酰胆碱不能释放或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均会使突触后膜不能兴奋,导致肌肉松弛。
【2015年】
1.(2015·课标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卷.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A
【解析】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换,由此可推知输入的液体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A叙述正确。若该浓度是兔的等渗溶液,则输入溶液后,细胞内外液扔保持动态平衡,且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时不会平均分配;B叙述错误。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D叙述错误。
2.(2015·江苏卷.5)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 Na+浓度 B. 渗透压 C. K+浓度 D. O2 浓度
【答案】B
【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所以B项正确。
3.(2015·海南卷.18)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C
【解析】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体液,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C错误;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D正确。
4.(2015·上海卷.1)当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散热方式是( )
A.蒸发B.传导C.辐射D.对流
【答案】A
【解析】蒸发散热是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主要是呼吸道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辐射散热是由温度较高的物体表面(一般为皮肤)发射红外线,而由温度较低的物体接收的散热方式。传导散热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对流散热(thermal cnvectin) 紧贴身体的空气由于辐射的结果温度升高,体积膨胀而上升,冷空气接着来补充,体表又与新移动过来的较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因而不断带走热量。由上述散热方式的定义和题干中环境温度接近体温,可推断这种环境中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散热方式是蒸发散热;答案选A。
5.(2015·上海卷.8)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肝细胞后,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辅助下才能复制。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A.抑制HBV一定能抑制HDV
B.HDV的感染会促进HBV的感染
C.血清中检测出HDV抗原不一定能测出HBV抗原
D.血清中检测出HBV抗原则一定能测出HDV抗原
【答案】A
【解析】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肝细胞后,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辅助下才能复制”可看出抑制HBV一定能抑制HDV;A正确。但依据题中信息,看不出来HDV的感染对HBV感染的影响;B错误。血清总能否检测出HBV、HDV的抗原,看有没有这两种病毒的感染,且题干中的信息仅仅看到的是对复制的影响;C、D错误。
6.(2015·上海卷.17)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直接参与消灭抗原细胞或病原体。这两大类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机理是( )
A.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的吞噬行为
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C.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之间的融合作用
D.B细胞抗体或T细胞淋巴因子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B
【解析】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无吞噬行为,对其有吞噬行为的是吞噬细胞;A错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均具有特异性,原因在于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不同,即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结合后刺激B、T淋巴细胞分化;B正确。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结合;C错误。抗体能源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但淋巴因子不能与抗原分子发生结合,不符合题意;D错误。
7.(2015·上海卷.29)一些细菌能借助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抵御外来入侵者,而其自身的基因组DNA经预先修饰能躲避限制酶的降解。下列在动物体内发生的过程中,与上述细菌行为相似的是( )
A.巨噬细胞内溶酶体杀灭病原体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泌淋巴因子
C.组织液中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D.疫苗诱导机体产生对病原体的免疫
【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知细菌自身的基因组DNA躲避自身的限制酶的原因是经预先修饰。巨噬细胞内溶酶体的酶之所以不能降解自身,是由于膜的包括不能与自身蛋白接触,但病原体被细胞吞噬后形成的吞噬泡可用于溶酶体融合从而接触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进而被消灭。由此可见两者的行为类似;A正确。
8.(2015·课标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卷.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R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抗体在内环境中起作用;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形成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溶菌酶杀灭细菌是利用酶将细菌细胞结构破坏而实现杀灭细菌;B错误。致癌因子的种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R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与人体细胞癌变有关;C错误。
9.(2015·海南卷.14)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答案】A
【解析】皮肤散热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A错误;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B正确;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C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D正确。
10.(2015·浙江卷.1)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 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HIV 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答案】A
【解析】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需要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DNA上潜伏起来,所以可用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来治疗艾滋病;A正确。艾滋病病毒是通过体液接触传播,不是通过唾液、食物或昆虫传播;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必需通过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DNA上潜伏起来;C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寄生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即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D错误。
11.(2015·福建卷.2)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A
【解析】效应T细胞的免疫方式是直接与靶细胞(胰岛B细胞)的密切接触,使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导致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死亡导致胰岛素合成分泌减少,胰岛素水平下降;所以B错误。效应T细胞不具有传递抗原给靶细胞的作用;所以C错误。患者由于T细胞过度激活,免疫功能异常增强导致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使用免疫增强剂治疗;所以D错误。由于是自身的T细胞过度激活导致攻击自身的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疾病,所以属于自身免疫病;所以A正确。
12.(2015·天津卷.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注射的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选择;B错误。由“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可知存活鸡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即二次免疫应答;C正确。由“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可推知初次注射鸡体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发生,但由于二次注射的是新鲜病原菌,没有经过初次免疫的鸡的抵抗力比较弱,会由于病原菌的侵染而死亡;D错误。
13.(2015·北京卷.1)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D
【解析】当外界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A错;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使抗原失去增殖能力并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特异性免疫中,机体不会直接裂解抗原,只是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而使靶细胞裂解,C错;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14.(2015·海南卷.15)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
C.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答案】A
【解析】一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一些激素的化学成分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的成分是固醇,A错误;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B正确;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结合传递信息,影响靶细胞的代谢活动,D正确。
15.(2015·海南卷.17)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 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
【答案】B
【解析】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A正确;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B错误;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B正确;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D正确。
16.(2015·浙江卷.4)血液中 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 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D
【解析】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入肌纤维内部;A错误。传出神经去极化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对K+的通透性减小;B错误。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与Na+进出神经纤维膜有关;C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降低膜外K+浓度,增加了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
17.(2015·江苏卷.18)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 Cl-同时内流
【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神经冲动属于电信号,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所以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相应的离子通道打开;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若兴奋则Na+内流,若抑制则Cl-内流。
18.(2015·天津卷.3)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诱导成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将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尿病小鼠,可使患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鼠胚胎干细胞可来自对囊胚内细胞团的分离培养
B、移植前,患病小鼠体内靶细胞缺失胰岛素受体
C、移植后,小鼠体内靶细胞加强了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胚胎干细胞的来源有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和胎儿的原始性腺;A正确。由“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尿病小鼠,可使患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水平”可知患病小鼠的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伤导致胰岛素缺乏引起;B错误。移植后胰岛样细胞可合成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C正确。体内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反之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正确。
19.(2015·重庆卷.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由表中看出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正常水平,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由此推断此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A错误。由表中看出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水平,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由此可推断此人的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B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因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项正确。胰岛素含量降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减缓;D项错误。
20.(2015·上海卷.10)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占优势,代谢增强,血压升高
B.交感神经占优势,血糖降低,胃肠蠕动减慢
C.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呼吸减慢,血流量增加
D.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加快
【答案】D
【解析】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占优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有利于保护机体。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调动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综上分析,答案选D。
21.(2015·上海卷.12)气味会导致鼻孔气体吸入量变化,但与声音无关(如图4)。研究显示即使在人睡眠过程中,多次给予诸如狗叫声—愉悦气味或猫叫声—厌恶气味强化后,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在醒来后依然存在。下列组合中最能证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条件反应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②③对比说明吸收愉悦气体或厌恶气体的量只与强化刺激的声音有关,而与其它动物叫声无关由此可说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了条件反应。
22.(2015·上海卷.13)下列关于感受器及其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感受器对不同感觉信息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
B.视网膜中视锥细胞获取光亮信息并转换成神经冲动
C.蝰蛇颊窝、人温度感受器以及昆虫触角都属于物理感受器
D.感受器的功能是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并产生感觉
【答案】A
【解析】视杆细胞感受光亮,视锥细胞感受色彩,视网膜中视杆细胞获取光亮信息并转换成神经冲动;B错误。依据刺激的物类型把感受器常分为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蝰蛇颊窝、人温度感受器属于物理感受器,昆虫触角都属于化学感受器;C错误。感受器的功能是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但不能产生感觉,感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D错误。
23.(2015·上海卷.23)有关“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不去掉脑,将观察不到搔扒反射
B.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调节一些生理活动
C.环割并去掉脚趾皮肤的目的是让搔扒反射现象更加明显
D.由于蛙腹部和脚趾尖都有感受器,刺激两处都会出现搔扒反射
【答案】B
【解析】不去掉脑袋,刺激仍然可以观察到搔扒反射,因为搔扒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不在脑部;A错误。去掉脑所进行的脊髓反射,说明脊髓可以不依赖大脑调节一些生理活动;B正确。环割并去掉脚趾皮肤目的是破坏感受器,目的是看感受器在反射中的作用;C错误。刺激腹部皮肤出现搔扒反射,刺激脚趾尖发生的是屈膝反射;D错误。
【2014年】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从而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 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 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C 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 项错误。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A 【解析】组织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物质交换,氧气由组织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所以回流的组织液氧气含量降低,A项错误。组织液与血浆之间是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并保持动态平衡的,B项正确。血浆中的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回到血浆,C、D项正确。
3.[2014·山东卷]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C.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D.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答案】D 【解析】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膜面积与细胞体积的比减小,与外界物质交换速率降低,A项错误。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增强,B项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对植物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具有最适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植物细胞的生长速率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而加快,当生长素浓度高于最适浓度后,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减小,最终被抑制,C项错误。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时,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尿量增加,D项正确。
4.[2014·福建卷] 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 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D.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出汗过程中失水多于失盐,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会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作用在肾小管、集合管上,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机体运动时肌肉产热加强,体内代谢过程也加强,随着汗液中水分在身体表面的蒸发可散失大量的热,以维持体温恒定;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
5.[2014·广东卷] 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属于激素调节,激素调节存在反馈调节的特点,①正确;运动强度大(小),汗腺分泌增强(减少),但汗腺的分泌不影响运动强弱,②错误;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有影响,但动物的存活率不会影响到气候变化(降雨量),③错误;捕食与被捕食之间存在反馈调节,当捕食者数量增多时,被捕食者数量减少,而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减少,④正确,故D项正确。
6.[2014·江苏卷]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答案】A 【解析】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传送到全身各处,但是只有甲状腺细胞表面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所以只有甲状腺细胞会作出反应,A项错误。
7.[2014·海南卷] 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答案】D 【解析】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细胞外液浓度比红细胞细胞质浓度高,红细胞失水,A项错误。血糖含量会随即升高,家兔体内血糖调节机制使胰岛素分泌升高,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促进肝糖原、肌糖原的合成等过程,以降低血糖水平,B、C项错误。注射一定量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会迅速升高,D项正确。
8.[2014·北京卷]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冬天水中温度偏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为保持体温恒定,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加强肌肉收缩,同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活动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以增加产热;同时机体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来减少散热,故选择D项。
9.[2014·四川卷]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
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C.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D.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水的吸收、生长素的运输、糖类的转化、ATP与ADP的转化。细胞渗透吸水实际是水分子的自由扩散,是双向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为单向的;在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能相互转化,从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细胞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本题选B。
10.[2014·广东卷] 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属于激素调节,激素调节存在反馈调节的特点,①正确;运动强度大(小),汗腺分泌增强(减少),但汗腺的分泌不影响运动强弱,②错误;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有影响,但动物的存活率不会影响到气候变化(降雨量),③错误;捕食与被捕食之间存在反馈调节,当捕食者数量增多时,被捕食者数量减少,而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减少,④正确,故D项正确。
11. [2014·江苏卷]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答案】A 【解析】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传送到全身各处,但是只有甲状腺细胞表面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所以只有甲状腺细胞会作出反应,A项错误。
12.[2014·全国卷] 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淋巴细胞的有关知识,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A项正确。效应T淋巴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项正确。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经分裂分化形成的,C项正确。B细胞在抗原刺激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D项错误。
13.[2014·天津卷]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eq \x(\a\al(患者胸腺,肌样细胞))eq \(――→,\s\up7(分泌))eq \x(\a\al(物质,a))eq \(――→,\s\up11(刺激),\s\d4(产生))eq \x(\a\al(抗a,抗体))eq \(――→,\s\up7(循环))eq \x(\a\al(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eq \x(\a\al(重症,肌无力))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物质a可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而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说明物质a可以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项正确。抗a抗体与物质a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B项错误。抗a抗体所参与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C项正确。由于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受体,所以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项正确。
14.[2014·重庆卷] 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答案】C 【解析】疫苗的实质是抗原,抗原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A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内存在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可以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一段时间内多次服用疫苗效果较好,主要原因是记忆细胞数量多而导致效果显著,B项错误, C项正确。吞噬细胞能识别“自己”与“非己”,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项错误。
15.[2014·山东卷] 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B.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
C.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D.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细胞程序性死亡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A项错误。细胞的生存和程序性死亡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分析图示可知,生存因子影响了不同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导致部分神经细胞死亡,部分神经细胞生存,B项正确。由图示可知,神经细胞和靶细胞之间通过生存因子传递信息,属于体液调节的范畴,C项错误。吞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项错误。
16.[2014·江苏卷] (多选)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答案】BC 【解析】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及记忆细胞,A项错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及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B项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C项正确。人体内的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中抗原的吞噬、处理及呈递过程,D项错误。
17.[2014·海南卷] 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D 【解析】体液和某些细胞分泌物中的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能杀死病原菌,A项正确。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有一定的屏障作用,B项正确。大多数病原体可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吞噬细胞为人体的免疫细胞,C项正确。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项错误。
18.[2014·天津卷]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eq \x(\a\al(患者胸腺,肌样细胞))eq \(――→,\s\up7(分泌))eq \x(\a\al(物质,a))eq \(――→,\s\up11(刺激),\s\d4(产生))eq \x(\a\al(抗a,抗体))eq \(――→,\s\up7(循环))eq \x(\a\al(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eq \x(\a\al(重症,肌无力))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物质a可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而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说明物质a可以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项正确。抗a抗体与物质a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B项错误。抗a抗体所参与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C项正确。由于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受体,所以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项正确。
19.[2014·重庆卷] 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线粒体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动力工厂”,A项正确。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不是神经元特有的,B项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这是由突触前膜上特定蛋白决定的,C项正确。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D项正确。
20.[2014·安徽卷]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解析】食物作为直接刺激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铃声是与唾液分泌无关的刺激,与喂食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需要经过大脑皮层的参与,A项错误。食物引起味觉,味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也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二者均属于条件反射,B项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大脑皮层会通过记忆记住铃声,长期的记忆与相关神经元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C项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这两种反射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也不相同,D项错误。
21.[2014·江苏卷]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B 【解析】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中的相应递质才由突触前膜释放,A项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引起后一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B项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是由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后通过传入神经传给神经中枢,经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再经由传出神经支配效应器作出反应,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项错误。神经元细胞未受刺激时K+的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D项错误。
22.[2014·海南卷] 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的调控
【答案】C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项正确。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温觉(或冷觉)感觉器受到温度刺激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进而通过身体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B项正确。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项错误。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项正确。
23.[2014·海南卷] 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由牵拉肌肉可引起神经冲动并传到d处,以及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可知,a(骨骼肌中)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A、B项正确。图中a到d不包含效应器,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项错误。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D项正确。
24.[2014·山东卷] 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B.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
C.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D.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细胞程序性死亡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A项错误。细胞的生存和程序性死亡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分析图示可知,生存因子影响了不同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导致部分神经细胞死亡,部分神经细胞生存,B项正确。由图示可知,神经细胞和靶细胞之间通过生存因子传递信息,属于体液调节的范畴,C项错误。吞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项错误。
25. [2014·江苏卷]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答案】A 【解析】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传送到全身各处,但是只有甲状腺细胞表面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所以只有甲状腺细胞会作出反应,A项错误。
26.[2014·海南卷] 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答案】A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可直接通过神经支配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如体温调节的过程,A项错误。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其合成过程是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通过翻译而形成的,B项正确。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这一过程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参与完成的,C项正确。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水平)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D项正确。
【2013年】
1.[2013·福建卷] 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结构、物质跨膜运输和体液调节的有关内容。从题干可知,VLDL是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其中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A项错误;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无法跨膜运输,需通过胞吐而非自由扩散的方式将VLDL分泌出细胞外,B项错误;肝细胞合成糖原是血糖的去路之一,有助于降低血糖含量,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又可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C项正确;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分解,促进肝糖原合成的激素是胰岛素,D项错误。
3.[2013·全国卷] 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HIV病毒和免疫相关知识。HIV属于病毒只能营活细胞寄生,不具有独立代谢的能力,A项错误;HIV不具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膜、细胞器(核糖体)等结构,B项错误;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使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能力,C项错误;HIV侵入机体导致艾滋病,所以在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测出这种病毒,D项正确。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甲 乙
丙 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答案】D 【解析】本题以HIV病毒为核心,综合考查HIV病毒的特点和免疫的相关知识。逆转录是指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A项正确;图乙的纵坐标为抗体水平,说明HIV侵入机体后产生了体液免疫,B项正确;图丙使用药物a后,T细胞数量增加,而HIV主要攻击T细胞,判断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C项正确;图丁使用药物b后,HIV数量增加,可见HIV对实验药物b不敏感,D项错误。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免疫细胞的分类和功能。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但是不包括吞噬细胞,A项错误;全身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汇集后可汇入静脉中,因此T细胞、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后既可以进入淋巴液,也可以出现在血液中,B项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C项正确;由于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蛋白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浆细胞合成后要经过胞吐过程才能进入内环境,D项正确。
5.[2013·山东卷] 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与免疫有关的知识。吞噬细胞能吞噬任何抗原,不具有特异性,A项错误;图示中溶酶体与包含抗原的小泡融合,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会催化抗原的分解,B项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要先呈递给T细胞,不能直接呈递给B细胞,C项错误;细胞免疫过程也存在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的过程,D项错误。
6.[2013·四川卷] 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学的相关知识。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抗原,侵入人体后可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A项正确;受到抗原刺激的T细胞可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项正确;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可分泌抗体,但不再分裂,C项错误;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分化成浆细胞,也可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项正确。
1.[2013·全国卷]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等内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的中部,产生的兴奋会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即向两侧传导,A、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单向传递,C项错误;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受到刺激后变成负电位,电荷是由正电位流到负电位,所以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D项正确。
2.[2013·四川卷] 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突触、动作电位的产生等相关知识。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因此 “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A项正确;可将肌肉看作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而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而电刺激②处,不能引起前膜所在神经元的电位变化,B项正确、C项错误;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D项正确。
3.[2013·天津卷] 下列过程未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生物膜信息传递为依托,考查质壁分离、免疫调节、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相关内容,属识记、理解能力。蔗糖溶液渗透压较高,使洋葱表皮细胞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该过程不涉及信息传递;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该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能与胰岛素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发挥作用;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中有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B、C、D均体现了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故选A。
4.[2013·浙江卷] 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和神经调节的知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去极化是因为Na+通过离子通道内流进细胞,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的过程,属于易化扩散过程,Na+排出细胞不通过此种方式,所以C选项错误。复极化是因为K+通过离子通道流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的过程,属于易化扩散过程,所以A选项错误。神经细胞为了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会通过有关载体蛋白不断把K+运进细胞把Na+排出细胞,这都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转运,所以B选项错误(其中K+运输方向错误),D选项正确。
5.[2013·福建卷] 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结构、物质跨膜运输和体液调节的有关内容。从题干可知,VLDL是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其中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A项错误;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无法跨膜运输,需通过胞吐而非自由扩散的方式将VLDL分泌出细胞外,B项错误;肝细胞合成糖原是血糖的去路之一,有助于降低血糖含量,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又可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C项正确;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分解,促进肝糖原合成的激素是胰岛素,D项错误。
6.[2013·天津卷] 下列过程未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生物膜信息传递为依托,考查质壁分离、免疫调节、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相关内容,属识记、理解能力。蔗糖溶液渗透压较高,使洋葱表皮细胞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该过程不涉及信息传递;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该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能与胰岛素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发挥作用;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中有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B、C、D均体现了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故选A。
7.[2013·北京卷] 有关生物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由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消灭病毒。若病毒已侵入细胞,则由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A项错误;自然状况下,哺乳动物可以自动调节体温的恒定,因此外界温度降低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抵御寒冷,但体温仍稳定,B项正确;摄入高糖食品后,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而使血糖水平回落,C项正确;单侧光照可以引起植物体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从而使植物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细胞生长快,植物向光弯曲,D项正确。
8.[2013·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内容,属于应用能力。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但激素需有对应的靶细胞才能发挥作用,A项错误;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的细胞,抗体只能与相应抗原反应,抗原并非都是特定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病毒或是大分子异物,B项错误;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等,免疫反应时需相应的淋巴细胞参与,未参与免疫反应的其他淋巴细胞(如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仍存在于血液中,C项错误;神经纤维细胞上的神经冲动的传导都是以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或电信号形式为前导,D项正确。
9.[2013·天津卷] 下列过程未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生物膜信息传递为依托,考查质壁分离、免疫调节、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相关内容,属识记、理解能力。蔗糖溶液渗透压较高,使洋葱表皮细胞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该过程不涉及信息传递;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该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能与胰岛素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发挥作用;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中有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B、C、D均体现了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故选A。
10.[2013·福建卷] 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结构、物质跨膜运输和体液调节的有关内容。从题干可知,VLDL是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其中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A项错误;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无法跨膜运输,需通过胞吐而非自由扩散的方式将VLDL分泌出细胞外,B项错误;肝细胞合成糖原是血糖的去路之一,有助于降低血糖含量,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又可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C项正确;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分解,促进肝糖原合成的激素是胰岛素,D项错误。
11.[2013·全国卷]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等内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的中部,产生的兴奋会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即向两侧传导,A、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单向传递,C项错误;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受到刺激后变成负电位,电荷是由正电位流到负电位,所以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D项正确。
12.[2013·四川卷] 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突触、动作电位的产生等相关知识。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因此 “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A项正确;可将肌肉看作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而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而电刺激②处,不能引起前膜所在神经元的电位变化,B项正确、C项错误;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D项正确。
13.[2013·浙江卷] 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和神经调节的知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去极化是因为Na+通过离子通道内流进细胞,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的过程,属于易化扩散过程,Na+排出细胞不通过此种方式,所以C选项错误。复极化是因为K+通过离子通道流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的过程,属于易化扩散过程,所以A选项错误。神经细胞为了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会通过有关载体蛋白不断把K+运进细胞把Na+排出细胞,这都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转运,所以B选项错误(其中K+运输方向错误),D选项正确。
14.[2013·福建卷] 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结构、物质跨膜运输和体液调节的有关内容。从题干可知,VLDL是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其中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A项错误;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无法跨膜运输,需通过胞吐而非自由扩散的方式将VLDL分泌出细胞外,B项错误;肝细胞合成糖原是血糖的去路之一,有助于降低血糖含量,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又可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C项正确;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分解,促进肝糖原合成的激素是胰岛素,D项错误。
二、多选题
(2021年山东卷)(多选)1.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 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说明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效应 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B错误;
C、吞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加快,C错误;
D、干扰素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故选ABC。
(2021年河北卷)2.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B.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C.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除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参与水盐平衡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详解】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
B、高盐饮食一段时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机体可以通过主动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B正确;
C、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以增加细胞外液总量,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体液的总量也会增多,D正确。
故选ABD。
3.(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本题以高原肺水肿为情境,考察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和平衡观。
【详解】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ACD。
【点睛】体温只要维持恒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三、非选择题
1.(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甲状腺激素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实验一: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二: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家兔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2)根据实验二推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甲组。乙组和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______。
【答案】(1)甲状腺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
(2) 大于 不相同 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解析】
【分析】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
(1)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将放射性碘溶液注射到兔体内,碘首先进入组织液,后进入血浆或淋巴运输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被吸收,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2)
甲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甲状腺的活动没有明显的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维持原来的水平;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正常水平,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使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故三种情况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大于甲组,乙组和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相同。
2.(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胸腺 浆细胞
(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接种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再接受淋巴因子的刺激和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
(1)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2)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
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
(4)
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3.(2022·广东·高考真题)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中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___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______________过程。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显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特异性 T细胞接受刺激后会分泌淋巴因子,该物质可促进大部分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细胞免疫
(2) 乙 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3)全程接种+加强针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
(1)
分析图a曲线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故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的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还参与了细胞免疫过程。
(2)
分析图a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
(3)
分析图b可知,完成全程接种+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各种新冠病毒毒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
4.(2022·湖南·高考真题)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_。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2) 上移 增加
(3) 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解析】
【分析】
1、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2、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3、“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要探究两个问题:①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②探究M是否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1)
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
(2)
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3)
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5.(2022·浙江·高考真题)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
欲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请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和预测结果(说明:生物信号采集仪能显示记录电极处的电位变化,仪器使用方法不要求;实验中标本需用任氏液浸润)。
(1)实验思路:
①连接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等(简图如下,a、b为坐骨神经上相距较远的两个点)。
②刺激电极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
③____________,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2)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当刺激强度范围为____________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其幅值与电刺激强度成正比,不影响动作电位(见图)。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___________的量化指标;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__________所需的时间。伪迹是电刺激通过________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__________性。而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如图),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__________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以坐骨神经和单根神经纤维为材料,分别测得两者的Smin和Smax。将坐标系补充完整,并用柱形图表示两者的Smin和Smax相对值。__________
【答案】(1)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
(2) 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 电刺激强度 Na+通道开放 任氏液 不衰减 传导速率
【解析】
【分析】
1、神经干是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纤维束,神经干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多个细胞电变化的代数叠加。而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被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逐渐被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
2、单根神经纤维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反映出"全或无"定律,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但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方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全"。
(1)
据题意可知,本实验要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因此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2)
①是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因此当刺激强度范围为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电刺激强度的量化指标。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上钠离子的通道开放,会出现动作电位,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所需的时间。实验中的标本需要任氏液浸润,因此伪迹是电刺激通过任氏液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不衰减性。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坐骨神经是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因此坐骨神经的Smin和Smax不同,单根神经纤维的Smin和Smax相同,即:
【点睛】
本题考查兴奋传导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6.(2022·山东·高考真题)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
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
(1)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
(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种作用即可)
(3)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α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副交感神经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 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酶与之结合 提供胃蛋白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适宜pH 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
(3) A抑制TNF-α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形成囊泡 A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基因的转录 A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基因的翻译
【解析】
【分析】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 自主神经系统。
(1)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
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可以有以下作用: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酶与之结合;提供胃蛋白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适宜pH;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
(3)
结合图示可知,丙组的TNF-α浓度低,炎症程度低于乙组,TNF-α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化学成分是一种蛋白质,仅考虑A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可能的原因是A抑制TNF-α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形成囊泡,或A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基因的转录,或A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基因的翻译。
7.(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为研究物质X对高血糖症状的缓解作用,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实验材料:适龄、血糖正常的健康雄性小鼠若干只,药物S(用生理盐水配制),物质X(用生理盐水配制),生理盐水等。(要求与说明:实验中涉及的剂量不作具体要求。小鼠血糖值>11.1mml/L,定为高血糖模型小鼠。饲养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适应性饲养:选取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成甲、乙、丙3组。正常饲养数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
②药物S处理:
甲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
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
丙组:___________
连续处理数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直至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
③物质X处理:
甲组:___________
乙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
丙组:___________
连续处理若干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
(2)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一张表格,并将实验各阶段的预期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3)分析与讨论:
已知药物S的给药途径有腹腔注射和灌胃等,药物S的浓度和给药途径都会影响高血糖模型小鼠的建模。若要研究使用药物S快速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则可通过___________,以确定快速建模所需药物S的适宜浓度和给药途径的组合。
【答案】(1) 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 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 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物质X
(2)
(3)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S,每个浓度进行不同的给药途径,比较不同组合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的目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物质X,因变量为血糖值,甲组为空白对照组,乙组为模型对照组、丙组为实验组。
(1)
适应性饲养使小鼠适应实验环境,正常饲养小鼠数天,甲乙丙三组的血糖值正常。药物S处理时甲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则甲组作为对照组。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物质X对高血糖症状的缓解作用,需要药物处理乙组和丙组使小鼠出现高血糖症状,因此药物S处理时乙组和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在物质X处理时乙组作为对照组,丙组作为实验组,一组给物质X,一组没有物质X,以探究物质X对高血糖症状的缓解作用。物质X处理时,遵循实验单一变量,乙组给药途径是灌胃,则甲组作为空白对照,甲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乙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丙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物质X。
(2)
该实验将小鼠分为甲、乙、丙3组,进行三个阶段实验,即适应性饲养阶段、药物S处理、物质X处理,记录血糖值变化。正常饲养数天,甲乙丙三组的血糖值正常。甲组作为对照组,均是生理盐水处理,因此甲组在药物S处理和物质X处理时所测得的血糖值正常;小鼠血糖值>11.1mml/L,定为高血糖模型小鼠,药物S处理阶段,乙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会使血糖升高,逐渐升高至>11.1mml/L;物质X处理阶段乙组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不会缓解高血糖症状,血糖值依然>11.1mml/L;药物S处理阶段,丙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会使血糖升高,逐渐升高至>11.1mml/L;如果物质X对高血糖症状的缓解作用,则物质X处理阶段丙组小鼠在血糖值逐渐下降,但高于正常水平。实验各阶段的预期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各阶段的小鼠血糖值变化
(3)
要使用药物S快速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需要明确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快时的药物S浓度,同时也需要确定哪种给药途径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快,因此将具体的药物S浓度和给药途径组合起来以确定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可通过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S,每个浓度进行不同的给药途径,比较不同组合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以确定快速建模所需药物S的适宜浓度和给药途径的组合。
(2021年全国乙卷)8.哺乳动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请参照表中内容,围绕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完成下表,以体现激素和靶器官(或靶细胞)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
【答案】 胰岛素 促甲状腺激素 体液 心脏(心肌细胞) 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生长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
(1)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由题靶细胞的响应是使心跳加速、心率加快,因此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
(2)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机体唯一的降血糖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使血糖水平降低。
(3)由题干垂体作用的靶器官是甲状腺可知,垂体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点睛】
本题考查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种类及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靶器官或靶细胞这一栏的答案应该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响应保持一致。
(2021年广东卷)9.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通过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如“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图为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___________。
(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___________,使屈肌舒张。
(3)适量运动有益健康。一些研究认为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___________,降低血糖浓度。
(4)有研究报道,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其血清中TSH、甲状腺激素等的浓度升高,因而认为运动能改善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___________(填分泌该激素的腺体名称)功能的指标之一。
【答案】 伸肌、屈肌 外负内正 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垂体
【解析】
【分析】
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
2、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主要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主要由钠离子产生和维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
【详解】
(1)图中有两条反射弧: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伸肌运动神经元→伸肌;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屈肌运动神经元→屈肌;故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伸肌、屈肌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时,使得抑制性神经元上有兴奋的传导,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来的兴奋,从而发生电位变化,但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屈肌运动神经元无法产生动作电位,使屈肌舒张。
(3)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去路,即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4)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分泌TH(甲状腺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通过检测血液中TSH、TH、TRH等激素的含量评估相应分泌器官的功能,从而判断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垂体功能的指标之一。
【点睛】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以及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内容,难度一般,属于考纲中的识记与理解内容。
(2021年河北卷)10.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__________。
(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__________。
(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__________反应,是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
(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组织液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 特异性 靶细胞 过敏 防卫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再次接种VarV后,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
2、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道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
3、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4、分析坐标图形,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第一剂次VarV接种率开始基本持平,2014年后下降;第二剂次VarV接种率逐年增加,水痘发病率逐年下降。
【详解】
(1)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水疱中的液体应该为渗透压失衡造成的组织液聚集在皮肤下形成的,主要还是来自组织液。
(2)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清扫、阻挡异物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当VZV从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呼吸道黏膜受损者,会失去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阻挡和黏液的吸附作用,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故更易被VZV感染。VZV 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免疫学上被称为抗原,被其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靶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
(3)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敏反应是因为机体免疫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
(4)易感人群接种VarV疫苗后,该疫苗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起到预防VZV的作用。
(5)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抗体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追加第二剂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过程产生抗体的数量多、速度快。
【点睛】
本题以“VZV”为载体,主要考查内环境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021年山东卷)11.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利用黑色小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1)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 G 的体液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NE 主要通过过程②影响 MesC,过程①作用很小。两过程中,NE作用于 Mesc 效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3 种原因即可)
(3)已知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
实验思路: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
【答案】 分级调节 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或NE分别作为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 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 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 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 A组小鼠的体毛无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毛发增多(生长旺盛),变白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过度紧张焦虑刺激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抑制成纤维细胞,通过一系列途经最终分化出的毛囊细胞减少。与此同时,过度紧张焦虑会刺激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分泌NE或传出神经分泌NE作用于MeSc,使其异常增殖分化,最终黑色素细胞减少,据此答题。
【详解】
(1)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这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2)过程②为传出神经直接分泌NE作用于MeSC细胞,过程①是传出神经先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NE再作用于MeSC细胞,这两种方式中过程②的作用效果大于过程①,这可能原因有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过程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NE作为激素起作用,也可能是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或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过程②中NE作用时间快,过程①中NE作用时间慢。
(3)观察黑色小鼠的体毛即观察是否变白以及是否脱发,由图可知,过度紧张和焦虑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减少,引起头发变白和导致毛囊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脱发。为了验证长期束缚及肾上腺对黑毛小鼠体毛的影响,可取生理状况相同的黑色小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A组不作处理,B组切除肾上腺,C组束缚,D组切除肾上腺并束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小鼠体毛数量(生长情况)和颜色的变化。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组小鼠的体毛无变化,B组小鼠的体毛增多,不变白,C组小鼠脱毛且变白,D组小鼠毛发增多(生长旺盛),变白。由此可见,长期束缚会引起小鼠过度紧张、焦虑导致脱发和白化现象,切除肾上腺有助于抑制脱毛的现象,但对白化减少影响不大。
【点睛】
本题结合表格主要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意在强化学生对动物激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12.(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_________,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__________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1)(特异性)受体 神经(或负反馈)
(2)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神经-体液(或负反馈)
(3)下降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腺)垂体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人体血压、渗透压及体温调节过程。1、调节血压的机理: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放的冲动增多,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2、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3、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
【详解】
(1)据题图所示可知,如果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作出综合分析,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2)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如果体温升高,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细胞代谢水平,引起细胞产热减少,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3.(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22)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_____________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_____。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突触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
(3)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4)实验设计思路: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预期实验结果: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解析】
【分析】
1、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动作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产生动作电位。
3、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由图1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激素之所以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是因为T细胞膜上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生物膜的功能与蛋白质有关,分析图2,光敏蛋白受到光刺激后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HR神经元产生兴奋。
(4) 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
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体液免疫过程等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其中第(4)题,要根据实验题目找出自变量,按照单一自变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14.(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31)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制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和另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这一结构来完成的。
(2)上述排乳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常在哺乳动物体内,这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3)牛奶的主要成分有乳糖和蛋白质等,组成乳糖的2种单糖是_______。牛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_______。
【答案】(1)突触
(2)有些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葡萄糖和半乳糖 人体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突触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迅速;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反应较缓慢。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4、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合成。
【详解】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这个结构传递信息。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体液调节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组成乳糖的单糖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
15.(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14)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增加/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升高/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膜。
(3)上述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功能密切相关。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
A.谷氨酸 B.内源性大麻素 C.甘氨酸受体 D.Ca2+通道
【答案】(1)突触小泡 减少
(2)降低 丙
(3)负反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C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据图可知,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据此分析。
【详解】
(1)据图可知,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据图可知,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可抑制甲膜表面的Ca2+通道的开放,使Ca2+内流减少,进而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2)据图可知,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
(3)据分析可知,上述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涉及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4)据图可知,甘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成分;而甘氨酸受体和Ca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C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在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对题图的分析和理解,强化了学生对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理解。
16.(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22)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_____________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_____。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突触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
(3)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4)实验设计思路: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预期实验结果: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解析】
【分析】
1、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动作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产生动作电位。
3、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由图1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激素之所以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是因为T细胞膜上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生物膜的功能与蛋白质有关,分析图2,光敏蛋白受到光刺激后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HR神经元产生兴奋。
(4) 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
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体液免疫过程等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其中第(4)题,要根据实验题目找出自变量,按照单一自变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17.(2019全国卷Ⅰ·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解析】(1)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正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
(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排尿,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3)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18.(2019全国卷 = 2 \* ROMAN II·30)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机体内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_______________。
(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
(3)小鼠睾丸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4点即可)。
【答案】(1)很低 灭活
(2)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解析】
(1)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2)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导致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19.(2019天津卷·8)人类心脏组织受损后难以再生。该现象可追溯到哺乳动物祖先,随着它们恒温状态的建立,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减弱。
(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通过 (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
(2)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多倍体细胞通常不能分裂。
①对比不同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如图。恒温动物的心脏组织因二倍体细胞比例 ,再生能力较差;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 。由此表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
②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导致心脏细胞不受 调节。与正常小鼠相比,基因工程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 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
③以斑马鱼为材料进一步研究。将成年斑马鱼分成A、B两组,分别饲养在不同水箱中,A组作为对照,B组加入甲状腺激素。若 组斑马鱼心脏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比另一组弱,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一致。
【答案】(1)神经—体液
(2)①低 高
②甲状腺激素 抑制
③B
【解析】(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会兴奋,兴奋经反射弧传至效应器,如汗腺、皮肤血管、立毛肌、骨骼肌、肾上腺、下丘脑内分泌细胞等,引起相应的效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另外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的TRH会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TSH会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产热,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故寒冷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①由图可知,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低,因为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为二倍体细胞,故恒温动物再生能力较差;又因为恒温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故推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
②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故甲状腺激素不能作用于心脏细胞。转基因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但不能作用于心脏,而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数目会出现大幅增加,可以证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正常小鼠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
③利用斑马鱼做实验时,A组无甲状腺激素,B组有甲状腺激素,若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抑制,即会抑制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则B组斑马鱼心脏受损后的再生能力会比对照组弱。
20.(2019江苏卷·27)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l/L,餐后2 h≥11.1 mm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________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________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__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
②低血糖患者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答案】(1)氧化分解 肝糖原分解 胰高血糖素
(2)甲、乙 大脑皮层
(3)①④ (4)①③
【解析】
(1)正常人进食后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参与氧化分解,还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同时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
(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故选①④。
(4)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若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题意不符;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故选①③。
21.(2019浙江4月选考·33)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与用具: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①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至少3次的检测结果)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
②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变化是______。此时,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______。
【答案】(1)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3)①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②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 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
(1)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降低血糖浓度。实验前需要测定各处理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作为实验前后的对照数据。实验分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胰岛素,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给低血糖组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即
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AB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差别不大;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A组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有一定程度下降,B组小鼠血糖浓度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平衡;A组小鼠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会上升,但与B组小鼠相比可能还会偏低,故预测的实验结果如下
(3)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是人体正常分泌胰岛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②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抑制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2.(2019全国卷III·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抗体
(2)A、D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解析】
(1)抗体、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会引发免疫反应。故要检测小鼠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应该检测抗体水平。
(2)A和D组两次注射的抗原相同,故会发生二次免疫,B、C组两次注射的抗原不同,不会发生二次免疫。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快速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更多的抗体,发挥更强的免疫反应,及时清除抗原。
(3)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再次注射抗原,机体会产生较多的抗体,血清中含有抗体,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体会与抗原甲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
(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病,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
23.(2019北京卷·29)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答案】(1)活细胞 吸附
(2)浆/效应B
(3)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4)①a、c、e
②D63 流感病毒
③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
(5)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合理即可)
【解析】(1)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代谢,必须在活细胞(宿主细胞)内增殖,病毒增殖过程:①吸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依靠尾部的小勾吸附在细菌等宿主细胞的表面;②注入:病毒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到宿主细胞内。③复制合成: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结构,在病毒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病毒蛋白质,同时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④组装:病毒复制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到一起,在宿主细胞中形成许许多多的子病毒。⑤释放: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被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解体,子病毒被释放出来。
(2)流感病毒的抗原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在该过程中B细胞受到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即抗原,由于HA、NA的氨基酸序列变异频率非常高,当HA、NA结构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因此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
(4)①抗体和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进而抑制抗原对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毒必须侵入细胞才能增殖,因此要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首先应该培养易感细胞,然后将抗体与流感病毒结合,这种抗体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来对抗流感病毒。再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检测病毒的增殖量,即可得到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
②由图可知,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是D63抗体。选用对照抗体的一组为对照组,所选用的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
③NA抗体是蛋白质,可利用蛋白质工程对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进行提纯和结构分析,制备疫苗,其实验思路为: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进行治疗。
(5)由题意知,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因此流感患者做好隔离防护措施(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及时去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另外还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等。
24.(2019全国卷Ⅰ·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排尿反射是一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经常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使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传至脊髓初级排尿中枢,通过传出纤维传到膀胱的效应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被送入尿道。当尿液进入尿道时,尿液还可刺激尿道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1)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正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
(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排尿,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3)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25.(2019全国卷II·30)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机体内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_______________。
(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
(3)小鼠睾丸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4点即可)。
【答案】(1)很低 灭活
(2)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解析】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体现在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和作用时间四个方面。
(1)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2)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导致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26.(2019天津卷·8)人类心脏组织受损后难以再生。该现象可追溯到哺乳动物祖先,随着它们恒温状态的建立,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减弱。
(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通过 (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
(2)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多倍体细胞通常不能分裂。
①对比不同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如图。恒温动物的心脏组织因二倍体细胞比例 ,再生能力较差;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 。由此表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
②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导致心脏细胞不受 调节。与正常小鼠相比,基因工程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 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
③以斑马鱼为材料进一步研究。将成年斑马鱼分成A、B两组,分别饲养在不同水箱中,A组作为对照,B组加入甲状腺激素。若 组斑马鱼心脏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比另一组弱,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一致。
【答案】(1)神经—体液
(2)①低 高
②甲状腺激素 抑制
③B
【解析】
(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会兴奋,兴奋经反射弧传至效应器,如汗腺、皮肤血管、立毛肌、骨骼肌、肾上腺、下丘脑内分泌细胞等,引起相应的效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另外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的TRH会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TSH会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产热,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故寒冷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①由图可知,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低,因为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为二倍体细胞,故恒温动物再生能力较差;又因为恒温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故推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
②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故甲状腺激素不能作用于心脏细胞。转基因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但不能作用于心脏,而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数目会出现大幅增加,可以证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正常小鼠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
③利用斑马鱼做实验时,A组无甲状腺激素,B组有甲状腺激素,若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抑制,即会抑制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则B组斑马鱼心脏受损后的再生能力会比对照组弱。
27.(2019江苏卷·27)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l/L,餐后2 h≥11.1 mm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________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________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__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
②低血糖患者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答案】(1)氧化分解 肝糖原分解 胰高血糖素
(2)甲、乙 大脑皮层
(3)①④ (4)①③
【解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12 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1)正常人进食后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参与氧化分解,还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同时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
(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故选①④。
(4)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若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题意不符;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故选①③。
28.(2019浙江4月选考·33)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与用具: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①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至少3次的检测结果)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
②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变化是______。此时,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______。
【答案】(1)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3)①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②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 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
(1)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降低血糖浓度。实验前需要测定各处理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作为实验前后的对照数据。实验分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胰岛素,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给低血糖组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即
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AB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差别不大;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A组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有一定程度下降,B组小鼠血糖浓度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平衡;A组小鼠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会上升,但与B组小鼠相比可能还会偏低,故预测的实验结果如下
(3)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是人体正常分泌胰岛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②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抑制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类型
研发策略
灭活疫苗
新冠病毒经培养、增殖,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成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
利用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携带S蛋白基因,制成疫苗。接种后,S蛋白基因启动表达。
亚单位疫苗
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体外合成S蛋白,制成疫苗。
核酸疫苗
将编码S蛋白的核酸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制成疫苗。接种后,在人体内产生S蛋白。
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利用减毒流感病毒作为载体,带S蛋白基因,并在载体病毒表面表达S蛋白,制成疫苗。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W
饲养14天
饲养14天
1次/天,共14天
1次/天,共14天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W
饲养14天
饲养14天
1次/天,共14天
1次/天,共14天
细胞内浓度
(mml·L-1)
细胞外浓度
(mml·L-1)
K+
140.0
3.0
Na+
18.0
145.0
细胞内浓度(mml·L-1)
细胞外浓度(mml·L-1)
K+
140.0
3.0
Na+
18.0
145.0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①___________________
发热
分组
处理
TNF-α浓度
甲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乙
腹腔注射LPS
++++
丙
腹腔注射LPS+A处理
++
组别
实验阶段
适应性饲养
药物S处理
物质X处理
甲组
正常
正常
正常
乙组
正常
逐渐升高至>11.1mml/L
>11.1mml/L
丙组
正常
逐渐升高至>11.1mml/L
逐渐下降,但高于正常水平
组别
实验阶段
适应性饲养
药物S处理
物质X处理
甲组
正常
正常
正常
乙组
正常
逐渐升高至>11.1mml/L
>11.1mml/L
丙组
正常
逐渐升高至>11.1mml/L
逐渐下降,但高于正常水平
内分泌腺或
内分泌细胞
激素
激素运输
靶器官或靶细胞
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响应
肾上腺
肾上腺素
(3)通过____运输
(4)__________
心率加快
胰岛B细胞
(1)________
肝细胞
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垂体
(2)________
甲状腺
(5)______________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十年(13-22)高考生物分项汇编专题15 实验与探究(含解析),共10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十年(13-22)高考生物分项汇编专题14 生物技术与工程(含解析),共1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十年(13-22)高考生物分项汇编专题13 发酵工程(含解析),共6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固定化细胞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