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三河尖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68236/0-16992760437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三河尖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68236/0-16992760437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三河尖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68236/0-16992760437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三河尖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三河尖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如图甲所示,停表的示数为 s;两位同学用不同分度的刻度尺测同一长方体的长度(如图乙所示),则同学A的正确记录是 cm,同学B的正确记录是 cm。
2.(2分)如图所示,是我国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歼击机加油的情景,加油机在某一高度匀速飞行,加油机是 的,如果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 的。(以上两空选填“运动”或“静止”)
3.(2分)班级组织的迎新年联欢会上,小凯弹奏了一首吉他曲,吉他声是由弦的发出的。若小凯调节了吉他弦的松紧度 (选填“音色”、“响度”或“音调”)。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叫“智慧语音”,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4.(1分)如图所示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网球被击出后某一段的运动轨迹,已知频闪仪每1s闪光100次(闪光频率为100Hz),现将一条刻度尺放在照片上来估测网球的运动速度。由图可知,双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5.(2分)小红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远足活动,全程6km,她行走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km/h,则她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其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为 。
6.(2分)在长钢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人耳贴在钢管的另一端就能听到 次声音,第二次传过来的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
7.(1分)学校在举行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人在奔跑后,脉搏会迅速提高到每分钟120次,这种频率的声波称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8.(1分)如图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知:乙做的是 运动;3s时,甲和乙的图线相交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16-17题双选)
9.(2分)如图所示,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 )
A.1.5mB.2.5mC.4.5mD.5.5m
10.(2分)下列所示的速度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1m/s==3.6km/h
B.1m/s=1m/s×=3.6km/h
C.3.6km/h=1km/h×=1m/s
D.3.6km/h==1m/s
11.(2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时间t越少
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的大小可由计算,但v与s、t无关
D.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的大小与s成正比,与t的成反比
12.(2分)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B.医生用B超来检测人体的内部器官是否正常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C.声音在真空中和空气中都以340m/s的速度传播
D.在机器旁,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13.(2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能改变响度的大小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可改变音调的高低
14.(2分)如图所示,把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让其一端伸出桌面,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钢尺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B.钢尺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
C.钢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D.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其响度越大
15.(2分)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一木块的厚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cm、3.13cm、3.32cm、3.12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3.12cmB.3.123cmC.3.13cmD.3.1725cm
(多选)16.(2分)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起点朝同一方向出发,如图是它们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物体的速度为0.4m/s
C.第10s,甲、乙速度相同
D.0~10s,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
17.(2分)如图所示,这是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三、实验探究题
18.(5分)探究声音的特性时,进行如下实验:
①先拨动拉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拉紧的粗橡皮筋,观察先后两次发声时橡皮筋振动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两次敲打音叉,观察音叉溅起的水花,第一次轻敲音叉;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溅起的水花较大,后者大多了。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主要研究声音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 有关,即振动得越大,则 越高。
(2)实验②主要研究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 有关,即 越大,则 越大。
19.(3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学们进行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当敲响右边的音叉时,一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2)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这两个实验,则甲图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乙图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20.(6分)如图所示,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1,斜面长为s2,则: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为v= (用题中的字母表示),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2)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选填“大”或“小”)一些;
(3)某次实验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距离为120cm,图中的电子停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4)由实验测量数据可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若在测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时,小明在小车向下滑行一段距离后才开始计时,这样测得的前半程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真实值相比会 (选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21.(6分)李阳同学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单层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40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 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
四、计算题(第23小题4分,第24小题6分,第25题8分,共18分)
22.(4分)在海难打捞中,沉船定位和测量海深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又叫“声呐”),它的探测系统将所获得的数据送到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并将结果显示出来。如图是测量船利用超声测位仪测定海深的示意图。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船底的声音接收装置收到回声,求海底的深度。
23.(6分)摩托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驾驶员突然发现其正前方20m处有一障碍物挡住了路面,经过0.5s的反应时间后,再经过2s完全静止。从驾驶员发现障碍物到摩托车停下来该汽车前进15m。则:
(1)在0.5s的反应时间内,摩托车前进多少米?(反应时间内摩托车以原来的速度行驶)
(2)驾驶员刹车后到停下来这段路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4.(8分)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回答问题。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15℃)。问: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1)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哪种介质传来的?
(2)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多长时间?
(3)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三河尖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3分)如图甲所示,停表的示数为 337.5 s;两位同学用不同分度的刻度尺测同一长方体的长度(如图乙所示),则同学A的正确记录是 1.8 cm,同学B的正确记录是 1.80 cm。
【答案】337.5;1.8;1.80。
【分析】(1)停表中间的小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2)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0刻度线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注意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停表中间的小表盘上,每个小格代表0.5min,偏向“8”一侧;在停表的大表盘上,所以每个小格代表0.1s,所以大表盘指针的读数为37.8s。
(2)A同学使用的刻度尺上1cm之间有2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6.5cm;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L=1.8cm,所以每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L=7.80cm;
故答案为:337.5;1.2。
2.(2分)如图所示,是我国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歼击机加油的情景,加油机在某一高度匀速飞行,加油机是 运动 的,如果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 静止 的。(以上两空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运动;静止。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加油机正在给歼击机加油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加油机是运动的;
如果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与战机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以战机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3.(2分)班级组织的迎新年联欢会上,小凯弹奏了一首吉他曲,吉他声是由弦的发出的。若小凯调节了吉他弦的松紧度 音调 (选填“音色”、“响度”或“音调”)。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叫“智慧语音”,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 音色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答案】音调;音色。
【分析】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的,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解答】解:小凯调节了吉他弦的松紧度,改变的是吉他声的音调;
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叫“智慧语音”,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
故答案为:音调;音色。
4.(1分)如图所示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网球被击出后某一段的运动轨迹,已知频闪仪每1s闪光100次(闪光频率为100Hz),现将一条刻度尺放在照片上来估测网球的运动速度。由图可知,双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 20 m/s。
【答案】20。
【分析】根据摄影的闪光频率结合图示得出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和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实际通过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
【解答】解:
根据题意可得,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t=,
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即照片中网球的直径为8.30cm,
照片中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通过的路程为4.00cm,
已知网球的实际直径约为6cm,设网球实际通过的路程为s,
由比例关系可得:=,
解得s=80.00cm=6.8m,
则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20m/s。
故答案为:20。
5.(2分)小红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远足活动,全程6km,她行走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km/h,则她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4.8km/h ;其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为 小红远足活动中每小时行驶路程为4.8km 。
【答案】4.8km/h,小红远足活动中每小时行驶路程为4.8km。
【分析】分别计算出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时间,根据公式v=得出平均速度的大小,进一步分析其物理意义。
【解答】解:前一半路程的时间t1====8.5h;
后一半路程的时间t2====0.75h;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4.4km/h;
其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为小红远足活动中每小时行驶路程为4.8km。
故答案为:6.8km/h,小红远足活动中每小时行驶路程为4.7km。
6.(2分)在长钢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人耳贴在钢管的另一端就能听到 两 次声音,第二次传过来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来的。
【答案】两;空气。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解答】解:在长钢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人耳贴在钢管的另一端就能听到两次声音,第二次传过来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故答案为:两;空气。
7.(1分)学校在举行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人在奔跑后,脉搏会迅速提高到每分钟120次,这种频率的声波称为 次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s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解答】解:脉搏会迅速提高到每分钟120次,每秒振动2次,这种频率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故答案为:次声波。
8.(1分)如图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知:乙做的是 变速直线 运动;3s时,甲和乙的图线相交 甲、乙的速度相同 。
【答案】变速直线;甲、乙的速度相同。
【分析】由图知,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可知乙做变速直线运动;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表示此时它们具有相同的速度。
【解答】解:图像为速度﹣时间图像,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3s时,表示此时甲和乙的速度相同。
故答案为:变速直线;甲、乙的速度相同。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16-17题双选)
9.(2分)如图所示,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 )
A.1.5mB.2.5mC.4.5mD.5.5m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解: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由图知,所以在2.5m左右。
故选:B。
10.(2分)下列所示的速度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1m/s==3.6km/h
B.1m/s=1m/s×=3.6km/h
C.3.6km/h=1km/h×=1m/s
D.3.6km/h==1m/s
【答案】D
【分析】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
【解答】解:AB、1m/s==,故AB错误;
CD、5.6km/h=,故C错误。
故选:D。
11.(2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时间t越少
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的大小可由计算,但v与s、t无关
D.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的大小与s成正比,与t的成反比
【答案】C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速度大小跟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都没有关系;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解答】解: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时间t都没有关系计算,C正确。
故选:C。
12.(2分)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B.医生用B超来检测人体的内部器官是否正常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C.声音在真空中和空气中都以340m/s的速度传播
D.在机器旁,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答案】B
【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减弱噪声有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和在人耳处。
【解答】解:A、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故A错误;
B、因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C错误;
D、在机器旁,故D错误。
故选:B。
13.(2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能改变响度的大小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可改变音调的高低
【答案】C
【分析】(1)减弱噪声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2)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3)汽车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原理制作的;
(4)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
A、摩托车的消音器,故A错误;
B、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且瓶内的水越多,相应的音调越低;
C、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测试车后物体与车的距离,其原理与倒车雷达的原理相同,故C正确;
D、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从而会改变响度大小,故D错误。
故选:C。
14.(2分)如图所示,把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让其一端伸出桌面,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钢尺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B.钢尺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
C.钢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D.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其响度越大
【答案】A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解答】解:实验中钢尺振动发出声音,所以音色不变,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响度相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选:A。
15.(2分)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一木块的厚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cm、3.13cm、3.32cm、3.12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3.12cmB.3.123cmC.3.13cmD.3.1725cm
【答案】A
【分析】首先判断测量结果是否正确,去掉错误的结果后,为了减小长度测量时的误差我们常采用取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将剩余三次的结果取平均值。值得注意的是,在得出最后结果时,要求保留小数的位数应与原测量值相同,即仍要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根据四次测量结果,可以观察出3.32cm与其他三次结果偏差较大,应去掉,在最后结果除不尽时采取四舍五入,木块的厚度=(3.12cm+7.13cm+3.12cm)÷3≈8.12cm。
故选:A。
(多选)16.(2分)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起点朝同一方向出发,如图是它们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物体的速度为0.4m/s
C.第10s,甲、乙速度相同
D.0~10s,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
【答案】AC
【分析】(1)在v﹣t图象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速度不变,即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倾斜直线表示物体速度不断变化,即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2)在v﹣t图象中,图象相交表示速度相同;
(3)v﹣t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是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AB、由图可知,乙的速度大小不变,说明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物体的速度不是固定的、B错误;
C、由图可知,甲、乙的v﹣t图象相交、乙的速度相同,故C正确;
D、v﹣t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是通过的路程、乙的v﹣t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不同、乙通过的路程不同。
故选:AC。
17.(2分)如图所示,这是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答案】A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此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A.相同时间内,所以音调相同,所以响度相同;
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相同;波形图略有不同,故B错误;
C.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振幅不相同,故C错误;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丁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三、实验探究题
18.(5分)探究声音的特性时,进行如下实验:
①先拨动拉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拉紧的粗橡皮筋,观察先后两次发声时橡皮筋振动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两次敲打音叉,观察音叉溅起的水花,第一次轻敲音叉;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溅起的水花较大,后者大多了。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主要研究声音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 频率 有关,即振动得越大,则 音调 越高。
(2)实验②主要研究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 振幅 有关,即 振幅 越大,则 响度 越大。
【答案】(1)频率;音调;(2)振幅;振幅;响度。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1)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与振动幅度、距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动幅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解答】解:(1)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振动快时音调高,这个实验表明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频率有关;
(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听到声音的大小不同,发现振动的幅度小,听到的声音小,发现振动的幅度大,听到的声音大。
故答案为:(1)频率;音调;振幅。
19.(3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学们进行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当敲响右边的音叉时,一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空气 中传播。
(2)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这两个实验,则甲图实验 能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乙图实验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1)图中,敲响右边音叉时,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小球会弹起来,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甲中的小球仍然会被弹开,乙中两音叉之间为真空,所以不能看到此现象。
故答案为:(1)空气;(2)能。
20.(6分)如图所示,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1,斜面长为s2,则: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为v= (用题中的字母表示),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停表 ;
(2)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小 (选填“大”或“小”)一些;
(3)某次实验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距离为120cm,图中的电子停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0.3 m/s;
(4)由实验测量数据可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若在测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时,小明在小车向下滑行一段距离后才开始计时,这样测得的前半程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真实值相比会 偏大 (选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答案】(1);停表;
(2)小;
(3)0.3;
(4)变速;
(5)偏大。
【分析】(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为v=,实验需要要测量距离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2)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运动速度稍慢一些;
(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距离为120cm,据此小车通过后半程的距离s后,再据图中的电子停表示数算出小车通过后半程所用时间t后,最后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后;
(4)由实验测量数据算出小车通过前半程的距离s前,再据图中的电子停表示数算出小车通过前半程所用时间t前,最后利用速度公式算出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前;将v前和v后进行比较可知小车从的运动状态;
(5)若在测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时,小明在小车向下滑行一段距离后才开始计时,这样会使计时偏晚,使测得的小车运动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距离一定时,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据此前半程平均速度的大小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为v=,实验需要要测量距离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2)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因此斜面的倾角适当小一些;
(3)某次实验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距离为120cm
s后=×120cm=60cm=0.3m;
图中的电子停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小车通过后半程所用时间为:
t后=10:35:05﹣10:35:03=2s;
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v后===0.2m/s;
(4)由实验测量数据可知,小车通过前半程的距离为:
s前=×120cm=60cm=3.6m;
图中的电子停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
t前=10:35:03﹣10:35:00=3s;
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v前===8.2m/s;
因为v前<v后,所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5)若在测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时,小明在小车向下滑行一段距离后才开始计时,使测得的小车运动时间偏小,距离一定时,速度越大。
故答案为:(1);停表;
(2)小;
(3)0.3;
(4)变速;
(5)偏大。
21.(6分)李阳同学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单层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40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 2.40 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0.6mm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上两相邻刻度线的示数;导线圈的一端与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则导线圈另一端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就是导线圈的长度;导线圈的长度除以圈数就是导线的直径。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线圈左端与2.00cm对齐,右端与2.40cm对齐;导线的直径d=。
故答案为:7mm;2.40。
四、计算题(第23小题4分,第24小题6分,第25题8分,共18分)
22.(4分)在海难打捞中,沉船定位和测量海深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又叫“声呐”),它的探测系统将所获得的数据送到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并将结果显示出来。如图是测量船利用超声测位仪测定海深的示意图。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船底的声音接收装置收到回声,求海底的深度。
【答案】海底的深度为1500m。
【分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底的深度。
【解答】解:超声波从船底到海底用的时间:
t′=t=,
由v=得,海底的深度:
s=vt′=1500m/s×1s=1500m。
答:海底的深度为1500m。
23.(6分)摩托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驾驶员突然发现其正前方20m处有一障碍物挡住了路面,经过0.5s的反应时间后,再经过2s完全静止。从驾驶员发现障碍物到摩托车停下来该汽车前进15m。则:
(1)在0.5s的反应时间内,摩托车前进多少米?(反应时间内摩托车以原来的速度行驶)
(2)驾驶员刹车后到停下来这段路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已知轿车的速度和时间,利用v=可求从发现情况到踩刹车的0.5s时间里,汽车运动的距离;
(2)驾驶员刹车后到停下来这段路的路程:s′=s总﹣s,已知再经过2s完全静止,然后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得这段路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在0.5s的反应时间内,汽车的速度为v=10m/s,
由v=可得
s=vt=10m/s×6.5s=5m;
(2)驾驶员刹车后到停下来这段路的路程:
s′=s总﹣s=15m﹣8m=10m,
驾驶员刹车后到停下来这段路的平均速度v′===5m/s。
答:(1)在5.5s的反应时间内,摩托车前进5米;
(2)驾驶员刹车后到停下来这段路的平均速度为7m/s。
24.(8分)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回答问题。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15℃)。问: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1)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哪种介质传来的?
(2)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多长时间?
(3)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声音在空气传播速度慢,在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快;
(2)已知金属管的长度,也就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利用t=可以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3)结合时间差计算声音在金属管内的传播速度,对应数据表找出金属管的材料。
【解答】解:(1)声音在空气传播速度慢,在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快;
(2)由v=得,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t空气===2.5s;
(3)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t金属=t空气﹣Δt=5.5s﹣2.33s=4.17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v金属===5000m/s。
查表知:金属管是铝制成的。
答:(1)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2)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2.8s;
(3)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铝制成的。序号
橡皮筋长短
橡皮筋粗细
振动快慢
声音
甲
相同
细
快
尖锐
乙
相同
粗
慢
低沉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序号
橡皮筋长短
橡皮筋粗细
振动快慢
声音
甲
相同
细
快
尖锐
乙
相同
粗
慢
低沉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三河一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7奇偶性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奇偶性》教案docx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7奇偶性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共4页。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