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966094/0-16992271862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试题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966094/0-169922718628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试题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966094/0-16992271862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966094/1-16992271899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包括( )
①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 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神权 色彩浓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考古人员发现,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即使墓主人生前经济状况很好,墓内的多 数车马器都采用了夔金工艺,主要陪葬品也只是一鼎、一簋,这种规格也是当时一般 士大夫最标准的陪葬规格。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分封体制改变文化格局 B.大一统格局初步形成
C.传统礼制秩序受到冲击 D.政治秩序的日益稳定
3.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 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 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5.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 ”或“蛮夷 ”,经过长期 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 ”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 国时期( )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6.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订立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 ”(也就是不可将小儿子, 尤其是小老婆生的儿子来代替大老婆生的大儿子作为接班人),“毋以妾为妻 ”,“毋 使妇人与国事 ”等家庭小事写人“ 国际公法 ”,以维持“世界和平 ”。这本质上反映
出( )
A.条约内容详细 B.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C.原有制度影响深远 D.分封制瓦解
7.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有可能填写的是
( )
A.铁犁牛耕 B.男耕女织 C.土地私有 D. 自给自足
8.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9.《墨子》中有关于“ 圆 ”“直线 ”“正方形 ”“倍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
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10.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
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1.秦统一后,采取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等措施。这些措施( )
A.推动了法律的完善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D.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1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 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13.“柔道 ”治天下的中兴之主是( )
A.汉武帝 B.汉光武帝 C.孝文帝 D.唐玄宗
14. 此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 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
医之始祖。“此书 ”是指( )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15. 东汉末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民不聊
生,最终导致了( )
A.绿林军起义 B.黄巾军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6.魏晋时期,在物资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的
社会阶层是( )
A.士族 B.外戚 C.皇族 D.宦官
17.魏晋时,史籍上多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至甘肃中西部的匈奴人称为“屠各 ”,而
到西魏和北周后,“屠各 ”之名则多被刘、王、金等姓氏所取代。这一变化表明( )
A.对少数民族歧视现象消失 B.各民族间的融合得到加强
C.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效 D.内迁匈奴人被逐出了中原
18.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公元前 3 世纪末期 B.公元 3 世纪初期
C.公元 3 世纪末期
D.公元 6 世纪末期
19.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士族 ”的局面。其中“ 品 ”主要是指 (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3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21.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 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认同中原文化 B.巩固政治统治
C.促进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发展
22.唐朝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 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
所成 ”;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朝(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3.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
明( )
①基本以人丁计税
③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严格
②实行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相结合
④地主和农民负担比较平均合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4.我国录用公务员主要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借鉴了下列古代哪种选官制
度( )
A.察举制 B.征辟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5.下表为历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低主要是战乱造成的
B.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造成了寒门子弟入仕率低
C.隋唐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
26.武德二年(619 年),唐高祖专此下诏:“画野分疆……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 王御世……无取臣属,朕祗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
与和亲。 ”材料表明唐朝( )
A.民族政策灵活务实影响深远 B.有效管辖了少数民族地区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C.确立了怀柔羁縻的民族政策 D.地域广阔,民族往来频繁
2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 同凤阁鸾 台平章事 ”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
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上的职能
28.“亲亲尊尊 ”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 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 ”这说明当时( )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道教融合儒家、佛教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
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
29 .从唐朝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 ,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 成都府樊赏 家 ”“龙池坊卞家 ”“西川过家 ”“京中李家 ”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朝( )
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主导 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的发展 D.官营雕版印刷业发达
30.“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 ”。唐代某高僧一路向西,抵达印度那烂
陀寺,留下了壮游取经的“神话 ”。该高僧最有可能是( )
A.法显 B.玄奘 C.空海 D.鉴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 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 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 ”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 ” 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
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溢。为此,政
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
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 37 个盐官分别管理。 铁的做法也一样, 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
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8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及主要 目的。(12 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 户不夜扃(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 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 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史料阅读 ”
材料二: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末 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 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
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1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江南经济开发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有何影响?(2 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
这是一份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