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专题0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
展开专题0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在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并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同时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这些措施
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B.便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体现贵族政治的消亡 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监察和考核,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贵族政治一直存在,故C与史实不符;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但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故选B项。
2.秦朝时期,在人多地少的狭乡,其授田通常为一户百亩,甚或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似乎没有限额,且授田税率也较中原为低。这一做法
A.促进了人口大规模南迁 B.提高了基层治理的能力
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区域 D.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根据南北土地资源和人口因素不同采取不同的授田制度,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授田制有利于人口的南迁,但“大规模”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B项;授田只能在已有的国土上进行,因此与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政府所属的“祠官”对全国山川的官方祭祀进行了统一安排,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ニ,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秦朝这安排
A.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 B.体现了儒学影响力扩大
C.改变了祭祀的社会功能 D.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二,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可知,关西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要多于关东地区,而秦人发源于关西地区,秦朝的都城也在关西地区。这一做法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祭祀的安排,没有体现儒学的影响力,且秦朝焚书坑儒,儒学并不受到重视,排除B项;材料仅仅描述了秦朝对全国官方祭祀对象的安排,并体现祭祀的社会功能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4.下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那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可以
A.说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君主专权制度
B.说明秦代皇权已发展到乾纲独断的崇高地位
C.为了解秦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度提供实证材料
D.证明秦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直接管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内容是关于皇帝制度和官职名称变更,这体现了秦代采取措施来巩固统治,A项符合题意主旨,所以A正确;清朝君主专制政治制度达到顶峰,所以B错误;秦代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制,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与管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无关,所以D错误。故选A项。
5.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
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 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
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 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公文在秦朝统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公文制度适应了秦朝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秦朝时期实行公文制度重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推广规范文字,推广规范文字是通过统一文字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所述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监察制度,因此也不能成为监察制度的补充,排除C项;材料所述秦朝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能折射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
6.汉初在山东各地私人经营冶铁业以及诸侯王国铸币业迅速发展,西汉中期以后,这些地区的冶铁业和诸侯王国的铸币业迅速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
A.社会经济出现转型 B.加强国家经济职能
C.重新采取重农抑商 D.强化市场配置资源
【答案】B
【解析】
山东各地私人经营冶铁业以及诸侯王国铸币业由汉初迅速发展到西汉中期以后进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私人经营,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私人冶铁及王国铸币业步入低谷,这正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社会经济出现转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古代封建王朝一直采取的政策而非“重新采取”,排除C项;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才导致山东等冶铁业和铸币业步入低谷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汉元帝改变了“王霸道杂用”的大政方针,片面推行儒家……宽驰的政策使封建权贵、官吏、地主们如同脱缰之马、贪残暴虐,对百姓敲骨吸髓的压榨,日益加深。哀帝、平帝相继承袭,以至政权落于外家之手,而出现了王莽篡汉的局面。西汉的衰落主要是因为
A.儒家思想已不适合当时形势 B.统治者调整国家政策与措施
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遭到冲击 D.外戚和宦官窃取权力的斗争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汉元帝改变大政方针,片面推行儒家导致西汉后期社会问题的出现,B项正确;并非儒家思想不适合形势,而是由于片面推行而导致问题出现,排除A项;材料说明儒家受到推崇并非遭到冲击,排除C项;外戚和宦官窃取权力的斗争是西汉衰落的原因之一,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马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很重要的体育运动,,汉代马术运动中最为活跃的是被称为"走马"或"驰逐"的赛马活动,不仅流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据记载,汉武帝极为热衷赛马,经常举行赛马活动。由此可知,汉代
A.以"君民同乐"为治国理念 B.注重提高军民的军事素养
C.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D.盛行崇武强健的社会风尚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流行马术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汉代盛行崇武强健的社会风尚,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代流行马术运动,盛行崇武强健的社会风尚,没有体现"君民同乐"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盛行崇武强健的社会风尚,不是提高军民的军事素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代流行马术运动,盛行崇武强健的社会风尚,没有体现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排除C项。故选D项。
9.西汉时,城市中社会教化的主要活动载体是象征皇权的坛庙、宗庙、社稷等。北宋时,秦汉、隋唐时期不被官方承认的以贤良为主体的祠庙,即为护国佑民、忠孝节义、名宦乡贤类的祠庙,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教化典范。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发生异变
C.社会治理强调法治与礼教并举 D.社会教化趋于平民化和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城市建筑的社会教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礼制建设层面,而到宋代教化重心由统治阶级向市民大众转移,表现在涵盖各类道德名贤、先贤典范在内的祭祀场所和教化活动中,这反映了社会教化趋于平民化和世俗化,D项正确;理学的正统地位确立于南宋,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
10.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财政改革,对盐实行民制官收政策,在有条件的地方设官吏定点卖盐,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中小商人在缴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此举意在( )
A.控制盐业增加收入 B.统一盐价稳定市场
C.恢复商业发展经济 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
【答案】A
【解析】
汉武帝时期,政府垄断盐业销售,向盐商征收重税等做法,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A项正确;西汉政府控制全国盐业销售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统一盐价,排除B项;汉代政府管控盐业,与商人争利,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打击商人消灭割据与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主持财政改革”的宗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冬季,匈奴大雨雪,牲畜多饥寒死,“国人多不安”,匈奴贵族于是有“降汉”之意;当“秋马肥”时,匈奴则校阅兵力,有“攻战”之志。这说明( )
A.气候环境变化决定了民族关系 B.民族关系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
C.汉匈关系在和战之间反复摇摆 D.汉武帝解决边患问题条件成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匈奴在面对大雨雪时想与汉改善关系;当丰收季节时则主张对汉实行战争,即民族关系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B项正确;A项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气候环境影响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说汉匈关系在和战之间反复摇摆,排除C项;汉国力强盛为解决边患问题提供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
12.汉武帝时期,商人出身的大臣桑弘羊认为:“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要想真正实现强兵富国,就要“农工商均各取所欲”。对此观点的正确理解是
A.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B.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带有时代和家庭的烙印
【答案】D
【解析】
桑弘羊作为商人,其认为农工商对于国家的富强都很重要,这说明桑弘羊对于经济的认识带有时代和家庭的烙印,D项正确;桑弘羊并未突出强调农业的地位,排除A项;桑弘羊只是提出了主张,材料没有提及其效果,排除B、C项。故选D项。
13.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主张,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宣,”这些主张旨在
A.促使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思想 B.糅合儒道法思想捍卫君主统治
C.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 D.以外儒内法中和统治集团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一统者”“道之大原出于天”“以教化为大务”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将儒道法三家的思想融合,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新儒学,它适应了汉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B项正确;让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表面,深层次原因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封建制度,排除A项;董仲舒融合三家思想是为了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为了巩固大一统而不是为了缓和统治集团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要将主张盐铁官营、剥夺商人利益的桑弘羊油烹以谢天下。可见司马迁
A.反对重农抑商 B.肯定商业地位
C.主张严刑峻法 D.延续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根据“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可得出司马迁较为看重商人;根据“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可得出他也肯定商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谈到司马迁重农抑商,排除A项;CD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15.汉文帝时既设诸子专书博士,也设专经博士,鲁人申培、燕人韩婴等被立为专经博士;汉景帝时,齐人辕固生以明《诗》被立为博士,胡毋生以明《公羊春秋》而为博士,伏生弟子张生以治《书》为博士。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儒学( )
A.确立了正统地位 B.呈现世俗化趋势 C.有利于休养生息 D.规范了伦理秩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文帝景帝时期都设专经博士,宣传儒学,有利于为休养生息政策服务,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是儒学世俗化,排除B项;伦理秩序是道德标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下图为东汉墓出土的陶制望楼陪葬品,下为方形池塘,池垣上有吹奏、迎宾、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层方形望楼(有瞭望示警功能),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第二、三层平台上各有2个吹奏俑、2个执弩俑、1个立俑。此类陶制望楼较常见于东汉中晚期的墓葬中。这反映了当时( )
A.百姓娱乐生活丰富 B.豪强地主庄园遍布
C.佛教影响世俗生活 D.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答案】B
【解析】东汉中后期,豪强实力壮大,庄园经济发展。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从材料可知,东汉中晚期墓葬中较多发现此类具有明显军事防御性质的陶制望楼,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庄园大量形成的现实,B项正确;望楼这种军事建筑和百姓的娱乐生活无关,排除A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黄巾军起义后,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材料无法体现军阀混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7.西汉初年,仿照先秦古制分封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和先秦时的诸侯王一样自用纪年,比如楚元王刘交“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楚元王二十三年就是文帝元年,夷王四年是文帝五年。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主流思想变迁影响政局
C.西汉集权制度有待加强 D.西汉注重借鉴历史传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诸侯王对中央有明显的独立性,西汉存有地方割据的制度隐患,集权制度有待加强,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诸侯王“自用纪年”,并没有体现汉文帝时期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排除A项;西汉初期实行分封制,主要是基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和巩固政权的需要,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主流思想变迁对政局的影响,排除B项;借鉴历史传统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8.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
C.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D.气候条件的日益恶化
【答案】C
【解析】秦汉史大一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了打击,同时实行屯田制度,使得农耕区向北移动,这是政府边疆政策影响的结果,C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富国强兵变法运动在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排除B项;秦汉时期,尚未进入小冰期时期,气候未发生恶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语常被认为是汉武帝或董仲舒之言。经学者考证,“罢黜百家”最早语出西汉儒者卫绾,董仲舒仅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亦未言及“独尊儒术”。这表明
A.“独尊儒术”是后人的解释 B.儒学独尊地位并没有确立
C.“罢黜百家”是时人的共识 D.汉武帝尊崇儒术不是事实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罢黜百家’最早语出西汉儒者卫绾”“汉武帝亦未言及‘独尊儒术’”可知,“独尊儒术”并非是汉武帝或董仲舒之言,属于后人解释,A项正确;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并非是时人共识,排除C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0.两汉时期.官吏将救灾济荒视为官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执行荒政时偶有假托诏书的行为,若其出发点是救民于苦难的,帝王在不违行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可以不追究、处罚他们,甚至给予一定的薄赏。这一现象表明,汉代( )
A.国家治理具有灵活性 B.官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
C.专制皇权受到了冲击 D.法家思想指导日常行政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国家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官吏在救灾济荒的方式上可以便宜行事,甚至可以假托皇帝的命令,这反映了汉代国家治理的灵活性,A项正确;官僚政治走向成熟发生于隋唐时期,排除B项;便宜行事是特例,并不意味着专制皇权受到了冲击,排除C项;汉代,儒学是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21.秦始皇刻石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个晔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载于《史记》,《峄山刻石》因拓本而流传至今。
峄山刻石 |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
泰山刻石 | 皇帝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治道运行,者产得宜,【皆有法式】。 |
琅琊刻石 |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轻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
之罘刻石 | ……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
东观刻石 | ……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 |
碣石刻石 | 皇帝建国,德并诸侯,初平泰壹……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
会稽刻石 |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乘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问题一: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东巡不过是在炫耀皇权、刻石文是歌功颂德的文本,难有学术价值。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全面,逻辑清晰。
问题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选择两个不同的视角,简述秦始皇刻石对历史研究的贡献。
【答案】①注意两种设问的作答格式、规范的不同问题一:论证全面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问题二:两个不同的视角,史论结合,逻辑清晰。②结合刻石对接所学知识,可从以下角度作答:宣扬秦始皇个人功绩的歌功颂德;实现统一的意义,对统一 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强调法度、宣传经济政策统-文字、整饬风谷、交通建设、激化社会矛盾、 与文献互证的学术价值等。
【解析】
根据材料的内容可选择问题一进行回答。根据“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东巡不过是在炫耀皇权、刻石文是歌功颂德的文本,难有学术价值。”并结合所学,从石刻宣扬秦始皇个人功绩的歌功颂德;实现统一的意义,对统一 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强调法度、宣传经济政策统一文字、整饬风谷、交通建设、激化社会矛盾、 与文献互证的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概括说明。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22.邮驿是古代中国驿道系统机构设置的统称,包括邮、亭、驿、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
——(汉)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96《西域传上》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邮驿的设置进行相关解读。
【答案】从设立的背景角度作答,如匈奴等少数民族侵扰,边患严重,战争频繁;便于民族交往等。
从设立的特点的角度作答,如分布比较密集;功能增多,传递军事情报等;
从设立的作用角度作答,如便于信息的快捷传递;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民族交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行从其设置的背景概括,可得出匈奴等少数民族侵扰,边患严重,战争频繁;便于民族交往等。再结合地图中的内容,可得出设立的特点的角度作答,如分布比较密集;功能增多,传递军事情报等。最后再结合所学概括其作用即可,如便于信息的快捷传递;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民族交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一 考点0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卷: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一 考点0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黄帝内经》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3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3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备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备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0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好题帮解析版docx、专题0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好题帮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