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七校联盟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12月)大联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抚州市七校联盟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12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联盟2020-2021学年九年级第一次大联考语 文 试 题 卷说明:1.全卷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2.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给分。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 10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噤(jìn) 濡养 前仆后继(pú) 金弋铁马B.掺杂(cān) 糟塌 不省人事(xǐng) 走投无路C.瞥见(piē) 愧赧 茅塞顿开(sè) 矫揉造作D.亵渎(xiè) 冠冕 彬彬有礼(bīng) 红装素裹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肺炎疫情不等人,情势紧迫,间不容发,各方面迅速动员,进入战时状态。B.与一般意义上的收藏品不同,宣纸的收藏价值在于“寓藏于用”,其使用价值随着收藏时间与日俱增。C.语文教科书中的每幅插图都是精心绘制的,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使人赏心悦目,轻松阅读。D.无论是热衷于“网络围观”的看客,还是言不及义、只为博眼球的所谓“网络大V”,都是网络社区中缺乏理性、缺乏思辨力、缺乏洞悉力的“浅层网络世界”的受害者。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优美、有意境的古诗词,真正值得品味的地方不是将自然万物写得多美,而是情感的真挚动人。B.当我们经过山谷里的一片稻田时,似铺在山脚的一块土耳其地毯,深黄葱绿。C.几千年来,我们不但积累了丰富的与茶相关的精神文明,更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明,这就是我们特有的茶文化。D.从一个人对待劳动、工作的态度是否认真严肃,就可以看出他对待生命的态度是积极的和乐观的。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河水不结出厚厚的冰它们是过不去的,它们要在寒风中等待着河上结出厚冰。②只有那部分幸存者踩着冰河,在河的南岸上找到它们的越冬栖息地。③在北极圈附近生活着一种群居的驯鹿,每年它们要在生活区内南北穿越几百里,以此选择它们生存的栖息地。④但总有一些驯鹿被冻死在河的北岸。⑤在这期间,驯鹿们相互依偎在枯草或山岩的缝隙中藏身。⑥当北极圈一带的冬天到来,冰雪封山时,它们就要穿越生活区南边一条近百米宽的冰河,忍着时刻被冻死或饿死的危险越过河去。A.⑥⑤③①②④ B.③⑤⑥②①④C.⑥③①④⑤② D.③⑥①⑤④②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20年《开学第一课》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通过诸多重量级嘉宾作为主讲人,围绕“担
当·团结·科学”三个篇章展开,弘扬抗疫精神,普及防疫知识,传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假如你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需要介绍接下来出场的嘉宾———钟南山,你会这样介绍: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他就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他上台。B.他抗击了“非典”,也参加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救治,他就是钟南山,让我们有请他上台。C.“少年强,则国强”,因此让少年认识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非常重要,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钟南山院士。D.钟南山同志不仅在“非典”更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担当,现在让我们有请他上台。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 (每小题2分,共4分)踏莎行·题草窗词卷[宋]王沂孙白石飞仙,紫霞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 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注释】①草窗:即周密。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③紫度:南宋词人杨绩,他善识曲创调。这里指周密的词严于音韵。6.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歌咏友情的词,寥寥数语便道尽友人周密的身世、创作和境界怀抱。B.“风月交游,山川怀抱”一语双关,既指周密词中描写美景的词作,也借词回忆了二人共赏春风秋月的往事。C.这首词中词人以其极强的概括力,准确精当地描述了草窗的品性。D.上片前三句总结周密词的特色:飘逸清空、凄迷谐婉,并慨叹赏音、知音之人甚少。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家池馆生青草”化用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意,实有褒扬周密词句清丽别致之意。B.下片“凭谁说与春知道”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表明了词人思故友之深切。C.下片前两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周密词中昔日与友人共赏之景与词人内心的愉悦相融合。D.下片后两句与《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 宣王微春居,
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选自《吕氏春秋》)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齐宣王/为大室 B.春居/问于宣王曰C.何/谏寡人之晚也 D.然患在乎/无春居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益( ) (2)辟( ) (3)患(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 (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11.春居为什么向君王进谏?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3分) (三)古诗文积累。 (8分)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每空1分,共8分)(1)金樽清酒斗十千, 。(2) ,燕然未勒归无计。(3) ,乞人不屑也。(4)马作的卢飞快, 。(5)溪云初起日沉阁, 。(6) ,风掣红旗冻不翻。(7) ,坐断东南战未休。(8)是进亦忧,退亦忧, ?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3~16题。 (16分)忆白石老人艾 青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13号。老人一生都很勤奋,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他已画了半个多世纪了,技巧精练,而他又是个爱创新的人,画的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没有看见他临摹别人的。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特别强,能准确地捕捉形象。他有一双显微镜的眼睛,早年画的昆虫,纤毫毕露,我看见他画的飞蛾,伏在地上,满身白粉,头上有两瓣触须;他画的蜜蜂,翅膀好像有嗡嗡的声音;画知了、蜻蜓的翅膀像薄纱一样;他画的蚱蜢,大红大绿,很像后期印象派的油画。他画鸡冠花,也画牡丹,但他和人家的画法不一样,大红花,笔触很粗,叶子用黑墨只几点;他画丝瓜、窝瓜;特别爱画葫芦;他爱画残荷,看看很乱,但很有气势。他也画山水,没有见他画重峦叠嶂,多是平日容易见到的。他一张山水画上题:“予用自家笔墨写山水,然人皆以余为糊涂,吾亦以为然。 白石翁并题”。印章“白石山翁”。后在画的空白处写“此幅无年月,是予二十年前所作者,今再题。八十八白石”,印章“齐大”。事实是他不愿画人家画过的。我在上海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我拿到和平书店给许麟庐看,许以为是假的,我要他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我说:“这画是我从上海买的,他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你看看……”他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署名齐白石,印章是“白石翁”。我又买了一张八尺的大画,画的是没有叶子的松树,结了松果,上面题了一首诗:“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似苔。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起来。阿爷尝语,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带之松,为虫食其叶。一日,大风雨雷电,虫尽灭绝。丁巳以来,借山馆后之松,虫食欲枯。安得庚午之雷雨不可得矣。辛酉春正月画此并题记之。三百石印富翁五过都门”,下有八字:“安得之安字本欲字”。印章“白石翁”。他看了之后竟说:“这是张假画。”我却笑着说:“这是昨天晚上我一夜把它赶出来的。”他知道骗不了我,就说:“我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我说:“你就拿二十张画给我,我也不换。”他知道这是对他画的赞赏。这张画是他70多岁的作品。他拿了放大镜很仔细地看了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呵。”他对自己的艺术是很欣赏的,有一次,他正在画虾,用笔在纸上画了一根长长的头发粗细的须,一边对我说:“我这么老了,还能画这样的线。”我曾多次陪外宾去访问他,有一次,他很不高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有称赞他。我说:“他称赞了,你听不懂。”他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来。他多天真!一天,我去看他,他拿了一张纸条问我:“这是个什么人哪,诗写得不坏,出口能成腔。”我接过来一看是柳亚子写的,诗里大意说:“你比我大十二岁,应该是我的老师。”我感到很惊奇地说:“你连柳亚子也不认得,他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委员。”他说:“我两耳不闻天下事,连这么个大人物也不知道。”感到有些愧色。我有几次去看他,都是李可染陪着,这一次听他说最近有人从香港来,要他到香港去。我说:“你到香港去干什么?那儿许多人是从大陆逃亡的……你到香港,半路上死了怎么办?”他说:“香港来人,要了我的亲笔写的润格,说我可以到香港卖画。”他不知道有人骗去他的润格,到香港去卖假画。不久,他就搬回跨车胡同13号了。有一次,他提出要我给他写传。我觉得我知道他的事太少,他已经90多岁,我认识他也不过最近七八年,而且我已经看了他的年谱,就说:“你的年谱不是已经有了吗?”我说的是胡适、邓广铭、黎锦熙三人合写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齐白石年谱》。他不作声。后来我问别人,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的年谱,据说那本年谱把他的“瞒天过海法”给写了。 1937年他75岁时,算命的说他流年不利,所以他增加了两岁。这之后,我很少去看他,他也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最后一次我去看他,他已奄奄一息地躺在躺椅上,我上去握住他的手问他:“你还认得我吗?”他无力地看了我一眼,轻轻地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他很少说话,我就说:“我会来看你的。”他却说:“你再来,我已不在了。”他已预感到自己在世之日不会有多久了。 想不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紧接着的一场运动把我送到北大荒。他逝世时已经97岁。 实际是95岁。(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经典》,有删改)1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与白石老人交往的许多事。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8分)(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记述了与白石老人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2)在作者笔下,白石老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从作者看似朴素平常的回忆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白石老人怀有怎样的情感?(4分) 14.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如话家常,细节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请找出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并具体分析。(3分) 15.作者回忆往事信笔所至,无拘无束,却丝毫不给人以杂乱之感。你认为作者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 (3分) 16.艾青曾说过:“当我们熟视了散文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们。”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7~20题。 (14分)读是写的基础张志公有些中学毕业生写作水平不够,不能适应参加社会工作或者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对这件事很关心,教育工作者也很重视,于是在语文课里增加作文次数,要学生多写。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 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没有正确的、充分的读做基础,光写还是不行的。读指的是朗读、精读、熟读、多读;既指学生自己读,也涉及教师怎样讲,怎样指导学生读。提高语言能力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 朗读得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些,必然会在自己的书面语言——写作中反映出来。朗读,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进一步的要求,较高的要求。基本的要求是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错不漏;进一步的要求是正确地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较高的要求是显示出文章的风格神采。首先要抓紧基本要求,不能好高骛远。有一位老师要学生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词,学生把羽扇纶巾的“纶”字读成lún,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成“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外还有别的错误,教师都没有指出,纠正,倒是批评他没有读出这首词的豪放气概。这样作,恐怕是不合适的。反之,达到了基本要求就认为满意,不肯提高一步来要求,恐怕也不妥当。一字不苟的精读和略观大意的泛读,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但是,精读恐怕应该列为主要方面,而泛读则是辅助的。精读就是全面、细致、透彻的理解。读懂了,读熟了,文章里的东西———语言的应用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有,写文章的时候,想到一个意思而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或者找到一个词而用得不对,往往是由于读书遇见这个词的时候没有充分理解。造句谋篇的问题也大致类此。中小学学生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相当普遍。他们常常抱着大部头的小说急急忙忙、囫囵吞枣地看下去,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就拉倒;有些学生,开学的时候领到新发的语文课本,一天之内就匆匆看完一遍,仿佛篇篇都懂,于是老师上课讲解就不耐烦听了。针对这些情况,更有着重强调精读的必要。既说精读,当然要求细致。可是细致不等于繁琐。所谓确切理解实词和成语典故的意义,不一定要把一个个的词语抓出来,下个定义,抽象的解释一番。有人叫学生解释“干脆”这个词,这真有点难为人。当然,下定义、加解释、用术语,不是不可以,有时候也必要,问题在善于区别。当用则用,可不用则不用,总不要离开读懂文章、举一反三这个目的。既说精读,当然也要求深入。可是深入不等于牵强附会,故作高深。它要求根据文章的意旨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讲得恰如其分。如果每字每句每段都去挖掘字面后边的微言大义,并且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会把明明白白的文章闹得玄奥难解,那对正确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思想是有害而无益的。这里需要再回过头去说说读和写的关系。要写得好,大致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有正确的、值得写的意思。否则,无法硬写,硬写也写不好。 其次,必须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记得足够的字、词、成语、习惯语,掌握足够的句子格式。否则,有点什么好意思也写不出来,写不通畅。再其次,必须有活泼而严密的思路,会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否则,只会说一句一句的正确的话,写不成一篇有组织、有条理、有力量、有味道的文章。怎样才能具备这些条件呢?生活实践、劳动实践、革命斗争的实践是重要的,然而中小学生,年龄、生活范围都只有那么大,直接的实践经验总是有限的。提高思想,开扩眼界,丰富知识,不能不靠多读和仔细认真地读。讲点语言知识,写作方法也是必要的,但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言材料和表达能力的问题。记得的词语少,见过的句子和章法少,或者见过不少可是印象甚浅,脑子里了无痕迹,那样,背熟两本语法书、三本写作方法也写不成好文章。 办法还是得多读,仔细认真地读。只有多读,仔细认真的读才能保证打好写的基础。因此,我想,为了提高学生写的能力,首先要抓住读的训练。至于怎样抓,读的训练和写的训练各用多少力量,两者怎样配合,等等,那些具体的教学工作问题,都得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研究。(选自《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有删改)17.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对于如何打好写作基础这一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见解? (3分) 18.文章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试以“精读”为例,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 (4分) 19.文章中类比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运用自如,试各找出一例分析其作用。 (4分) 20.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2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一)综合性学习。(6分)21.班级拟开展“读书方法我介绍”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从下面“方法探究”中选择一个,写一篇发言稿,向大家介绍你读该部名著的方法。字数200左右。【方法探究】方法一:体会科学精神(《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二:分析人物形象(《水浒传》 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三:欣赏讽刺笔法(《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二)写作。 (50分)22.生活中,任何人都会从不同的“课”中获得教益,获得成长。有来自家庭的、学校的,也有来自社会的、自然的……请以“一堂好课”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专题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同步练习教师版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docx、专题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同步练习学生版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七校联盟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