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5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5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含解析),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5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一、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的分布
(1)分布规律
(2)分布状况——分布极不平衡
[易误辨析] 平原地区人口都十分密集吗?请举例说明。
提示 不是。如湿热的亚马孙平原、寒冷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主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思考] 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也不高,但为什么这里的人口却非常多?
提示 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南亚地区历史上就是人类活动较早,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开发的历史很悠久。
二、人口迁移
1.什么是人口迁移
(1)人口移动eq \b\lc\{(\a\vs4\al\c1(人口流动:暂时性的,如探亲、旅游等,人口迁移: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
(2)人口迁移类型eq \b\lc\{(\a\vs4\al\c1(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机械增长率eq \b\lc\{(\a\vs4\al\c1(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4)人口迁移的影响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
(2)主要的影响因素
[思考] 2014 年,乌克兰东部俄罗斯族部分居民迁入俄罗斯。这次人口迁移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说明判断理由。
提示 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俄、乌两国冲突引发乌克兰东部战乱,受战争和民族文化影响,俄罗斯族居民选择迁入俄罗斯,避免战乱和民族歧视的影响。
3.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2)国内人口迁移
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特点和原因如下表:
[易误辨析] “支边支内,上山下乡”和“民工潮”这两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特点有何不同?
提示 “支边支内、上山下乡”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民工潮”是自发的。
能力一 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例1] (2019·北京卷)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回答下题。
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尝试自解]
[解题步骤]
答案 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
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据此回答下题。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答案 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解析 人口分布特点主要是人口密度和外来人口的时空分布特点。人口密度的时空分布要结合各行政区人口数量和面积来分析。
能力二 分析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例2] (2020·天津卷)读表,回答(1)~(2)题。
2000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省
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万人)
(1)据表中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A.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
B.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
C.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
D.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
(2)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发达,出行方便
B.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
C.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D.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B (2)D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变化”“三个因素”。
(1)两个变化
①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②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三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所示:
2.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2019·海南卷)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1)~(3)题。
(1)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2)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3)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答案 (1)B (2)C (3)A
解析 通过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旨在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内容,如人口迁移的流向、变化、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难度较低,结合图例(人口迁移的方向及数量),对比分析即可。
能力三 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
[例3] (2016·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答案 (1)D (2)C
1.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2.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方法
(1)三个角度
①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②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③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2)四个方面
①人口数量: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②性别比:轻工业区降低,重工业区增加。
③年龄结构:迁出地老龄化加重,迁入地老龄化减轻。
④职业构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3.(2016·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表
(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2)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解析 第(1)题,攀枝花地处四川盆地,结合气温、降水资料知,该地冬季气温较高,晴天多,光照充足。另外,攀枝花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齐备;地处西南,自然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第(2)题,注意题干要求“积极意义”,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
[情境设置] 19世纪,德国南部沿莱茵河及其支流地区,在继承权方面,所有继承人都有权继承被继承人的土地和财产,实行均分;而在德国北部实行长子继承制,即只有长子才有权继承被继承人的土地和财产。
[设问角度]
(1)19世纪,德国北部农业地区与南部农业地区相比,人口迁出率较高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2)影响上述材料中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素养体现]
[我的答案] (1)
(2)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德国北部农业地区的人口迁出率更高。德国北部农业发展条件较差,只有长子才有权继承被继承人的土地和财产,人们更难获得经济收入维持生活,因此人口迁出率比南部更高。
(2)上述材料中人口迁移的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
视角一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人口迁移方式
1.(2020·上海卷)“十三五”规划,我国九百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这种人口迁移方式属于( )
A.劳务迁移 B.难民迁移
C.智力迁移 D.生态移民
答案 D
解析 易地扶贫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我国九百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这种人口迁移方式属于生态移民,D正确。
视角二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结合统计图考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原因
2.(2020·江苏卷)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
A.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
B.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
C.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
D.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
(2)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
A.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
B.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
C.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
D.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
答案 (1)AC (2)CD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在1982年至2005年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呈下降趋势,A对。中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在2005年以前呈下降趋势,在2005年之后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B错。由图可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以前增加, 2014年之后减少,C对。2014年以前,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先波动增大,再波动减小,2014年以后变化不大,D错。第(2)题,人口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对。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有所增强,D对。全国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人口流动,但人口流动的规模主要受经济影响,A错。户籍政策放开有利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但中西部地区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说明户籍政策放开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B错。
视角三 从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产业转移与升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需求。第(2)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故选C项。
视角四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我国的生态移民
4.(2019·天津卷)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
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解析 可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角度分析,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该有较强的拉力,具体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小、就业机会多等。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罗伦斯曲线也叫频率累积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伦斯提出的一种关于研究工业集中化的统计方法。可以将它用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分析人口分布的格局。
天津市人口罗伦斯曲线图
1.图中可以反映天津市人口分布特点的是( )
A.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人口密度很大 D.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小
2.天津市这种人口分布特点,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剧了市区的交通拥堵 ②增加了天津市能源的消耗总量 ③加快市区房价的增长速度 ④加剧了市区的污染程度 ⑤减少了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天津市人口总量的40%集中在很小的土地面积上,而余下的60%人口却分布在天津市更大土地面积上。说明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大;此图无法得出天津市的人口密度。所以本题B选项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40%的人口大量集中在市区,这样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天津市能源消耗总量不会受人口分布的影响,②排除;人口集中在市区,使得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大,设施较为完善,不会减少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⑤排除。因此本题C正确。
(2020·潍坊一模)武汉,自古即打“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省际高铁发展迅速,同时在武汉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建设中,武汉至黄冈、孝感的城际高铁率先建成通车(下图)。据统计,2019年武汉常住流动人口数量约287万人,其中省内流入人口约占47%,省外流入人口则主要来自广东、河南和湖南。据此完成3~4题。
武汉交通枢纽及城市群位置图
3.近年来,武汉吸引全国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条件是( )
A.交通枢纽地位高 B.省际迁移距离近
C.经济发展速度快 D.宜居社区数量多
4.随着武汉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的进一步建设,黄冈、孝感与武汉之间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推测部分人口每天在武汉和黄冈、孝感之间频繁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在武汉旅游 B.在黄冈、孝感上班
C.在武汉居住 D.在黄冈、孝感居住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本题容易受材料前两句影响而误选A,交通枢纽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往往较好,就业岗位也较多,因此经济因素才是真正的影响人口迁入的因素。对全国而言,省际迁移距离不能判断远近;宜居社区数量多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选C。第4题,武汉为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但住房紧张、房价高,“1小时交通圈”建设导致武汉和黄冈、孝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缩短”,周边地区的人口去武汉工作当天往返成为现实,因此促进了人口频繁流动。在武汉旅游是短期行为;黄冈、孝感经济较武汉落后,在黄冈、孝感上班的少;在武汉居住的少。故选D。
(2020·海南省12月模拟)下图示意某拉美国家1995~2010年人口迁移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1995~2000年期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年龄群体可能是( )
A.20岁以下 B.20~50岁
C.50~60岁 D.60岁以上
6.2000~2010年期间,影响人口从都市区迁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①文化 ②教育 ③环境 ④宗教 ⑤就业
A.①③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1995~2000年人口由乡村、小城市迁往大、中城市,表现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中城市的聚集效应明显。年龄结构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青壮年人口的迁移概率大于老人和儿童。第6题,城镇化中后期,随着大城市人口增加,交通的拥挤、生活成本、居住成本的大幅增加,导致城镇人口逐渐向生活、居住成本较低的区域转移。
(2021·浙江百校9月联考)人口重心又称人口中心,其变化轨迹能反映人口分布及其演变的基本态势。受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人口重心的位置相对呈不同变化趋势,下图为1953~2010年中国民族人口重心的位置变化轨迹图。据此完成7~8题。
7.1990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重心( )
A.始终向西南方向偏移
B.比1953~1990年的波动更大
C.向汉族人口重心靠拢
D.位于汉族人口重心的西南方向
8.与汉族人口重心变化轨迹相比,少数民族人口重心变化轨迹相对活跃,其主要原因有( )
①民族、人口政策差异 ②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状况 ③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④人口迁移频率与强度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7.D 8.A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重心先向西南,再向正西方向偏移,A错误;比1953~1990年的波动更小,B错误;逐渐远离汉族人口重心,C错误;从经纬度位置可以看出,位于汉族人口重心的西南方向,D正确。第8题,民族、人口政策差异,如民族成份恢复和更改,使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化差异性大,①正确;少数民族的高度集中分布,近年来离散程度增大,影响了人口重心的波动,②正确;少数民族中农业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了人口重心变化大,③正确;少数民族人口迁移频率与强度较汉族小,④错误;故选A。
(2020·日照二模)某国家1950年以来因国际移民迁入,人口迅猛增长,2017年该国出生率为9.6‰。下图示意1950~2018年该国人口总量变化(图1)以及该国移民迁入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图2)。据此完成9~10题。
9.根据该国国际移民迁入情况,推测该国位于( )
A.西欧 B.南亚
C.东南亚 D.西亚
10.1950年以来该国国际移民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 )
A.优越的位置 B.丰富的资源
C.发达的制造业 D.发展迅速的服务业
答案 9.D 10.B
解析 第9题,根据信息该国的出生率为9.6‰,人口出生率较低,排除南亚和东南亚,迁入该国的移民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主要位于南亚、东南亚、北非地区,地理位置距离西亚较近,所以迁入国最有可能位于西亚。第10题,西亚各国石油资源丰富,开采石油需要大量劳动力,使得迁入西亚的移民迅猛增长。
(2020·潍坊二模)2000~2010年,全国户籍人口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而常住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下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常住人口重心分布。据此完成11~12题。
11.2000~2010年,我国人口整体流动方向是向( )
A.东南 B.西南
C.南 D.东
12.2000~2010年,我国人口流动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B.减轻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移动压力
C.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D.加大了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压力
答案 11.A 12.D
解析 第11题,2000~2010年,虽然全国户籍人口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但常住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总体而言,我国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常住人口数量应远大于向西南方向流动的户籍人口数量,所以我国人口整体的流动方向是向东南方向流动,故选A。第12题,根据上题可知,我国人口整体的流动方向是向东南方向流动,从而加大了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压力,D正确;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仍是东南多,西北少,并没发生重大转变,A错;人口流动增大,增大了东西部地区的人口移动压力,B错;我国人口整体的流动方向是向东南方向流动,不利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C错。
二、非选择题
13.(2019·潍坊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闽宁镇坐落在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该镇农民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从人口增长快、贫困落后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搬迁来的生态移民。该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建设光伏大棚,棚上发电,棚内种植蔬菜、水果等。目前闽宁镇农民已经成功脱贫致富奔小康。下图示意闽宁镇、“西海固”地区的地理位置。
(1)与“西海固”地区相比,分析闽宁镇有利于迁入农民脱贫致富的自然条件。
(2)说明部分农民迁移到闽宁镇,对“西海固”地区未迁移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
答案 (1)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离黄河近,灌溉水源充足;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种植蔬菜、水果;位于贺兰山东麓,风沙灾害相对较少。
(2)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使“西海固”地区人口容量趋于合理;减轻人类经济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解析 第(1)题,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灌溉水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第(2)题,要回答对未迁移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主要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
14.(2021·潍坊三县市10月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具备一定的人口吸引力是城镇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海南省政府公布的《海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30年)》预测,受自贸区(港)建设、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以及季节性休假和健康养老迁移流动等因素影响,该省未来人口总规模将继续增长。下图为海南省2018年各市(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概括海南省人口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分析大量外来人口对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 (1)特点:人口分布不均,沿海人口密度大,海口市人口密度最大,中部(山区)人口密度小。原因:沿海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形平坦,易于开发;沿海和省会(海口)开发较早,海、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达。(中部为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开发较晚,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
(2)促进餐饮、住宿、房地产、商贸、高新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海南省人口分布特点表现为人口分布不均,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中部山区人口密度小,其中海口市人口密度最大,五指山市人口密度最小。影响海南省人口分布的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因素: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便于开发,环境承载力大;中部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开发难度大,环境承载力小。社会经济方面,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开发时间较早,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地区交通不便,开发时间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第(2)题,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为海南省带来的大量的劳动力、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有利于带动房地产、商贸、旅游、餐饮、高新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消费,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海南省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程·素养要求
新教材·对应节次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必修2]1.1;1.2
天津卷第8、9题;上海卷第11题
按半球
主要居住在北半球
按纬度
集中在北纬20°~60°范围内
按距海洋远近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按海拔
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按地区
东亚、南亚
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经济发达,城市众多
按大洲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
按国家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国家
因素
原因
举例
气候
过于寒冷、干旱和湿热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带、沙漠戈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等
水源
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
北美五大湖地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等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迁移者
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
迁出地
减轻当地资源环境压力
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
迁入地
缓解劳动力短缺,促进文化交流
带来就业压力,影响社会治理
自然
因素
拉力: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
推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
人文
因素
主导因素: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
时期
特点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欧洲人口继续迁移至美洲和大洋洲等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时期
特点
原因
改革开放以前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内陆人口向沿海迁移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
分布区
原因
区域性
人口密集区
亚洲东部与南部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
地带性
纬度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自然环境
地形
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200米以下的平原
人类的生产生活多集中于平原地区
气候
气温: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温带;降水:较丰富地区
气候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人口分布
自然环境
水源
干旱地区人口依水源呈点状、线状、片状分布
人口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
土壤
土壤肥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矿产
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人口的聚集
矿产开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经济
农业社会居民点比较分散;工业社会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
政治文化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宗教、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历史因素
2000年
排名
2010年
排名
广东
1 505
1
2 150
1
浙江
369
2
1 182
2
上海
313
3
898
3
江苏
254
4
738
4
北京
246
5
705
5
2000年
排名
2010年
排名
福建
215
6
432
6
天津
73
12
299
7
山东
103
10
211
8
新疆
141
7
180
9
辽宁
104
9
179
10
内蒙古
55
15
144
11
河北
93
11
140
12
云南
116
8
123
13
月份
1
2
3
4
5
6
7
月均
温/℃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降水量
/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
月份
8
9
10
11
12
全年
月均
温/℃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降水量
/mm
210.0
140.9
61.2
20.5
1.5
849.4
综合思维
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因素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视角认识德国北部和南部的区域差异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7讲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含解析),共2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乡村的土地利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6讲 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含解析),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人口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 植被和土壤(含解析),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植被,土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