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统编七下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预习课件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851264/0-16954274070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历史统编七下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预习课件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851264/0-169542740712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历史统编七下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预习课件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851264/0-169542740714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历史统编七下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预习课件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851264/0-169542740717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历史统编七下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预习课件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851264/0-169542740720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历史统编七下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预习课件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851264/0-169542740723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历史统编七下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预习课件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851264/0-169542740726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历史统编七下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预习课件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4851264/0-169542740729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预习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科技名著,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药物学,科学技术,医药学,手工业,业生产,农业科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知道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发展。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汤显祖,其代表作为《牡丹亭》。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长城。①修筑目的:防止北方 贵族南扰。②起止点:东起 、西到 ,总长万余里。③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体系。其附近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 。明代长城修筑的 最大, 最久, 更合理, 更先进, 更为完善, .更为优异。(2)北京城。①修建的时间:在 的基础上, 选定北京为都城,从 年到 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②布局及规模:北京城有 、 、内城和外城。宫城即 ,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 。③建筑风格:整个北京城平面呈“ ”字形,由一条 纵贯南北,均衡布局,形成 的巨大建筑群。北京城的建筑以 为重点。④紫禁城:是最为雄伟壮丽的建筑,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 。 3.小说和艺术。(1)概况: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 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2)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大名著”)。
(3)戏剧。明朝时期, 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 ,代表作《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 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 ,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探究: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1.我国的长城最开始建造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这些长城连成一体,建成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明朝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最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
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它同时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2.万里长城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宛如一条巨龙盘旋于起伏的群山之巅,气势磅礴,庄严雄伟。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彰显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其工程浩大,气魄雄伟,所以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3.在今天,万里长城依然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作品与其评价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2. ★★ 1712年,朝鲜使者将《本草纲目》带到朝鲜。朝鲜学者、医者纷纷对《本草纲目》进行注解与研究,撰述了许多新的医药图书。这说明( )A. 中西交往促进医学发展B. 印刷术尚未在朝鲜普及C. 中国医学体系日益完善D. 中国医学有一定影响力
3. ★★ 上饶铅山连四纸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却在多年前失传。有关人士在当地遍访民间,仍未找到连四纸的制作技艺,最终在《天工开物》里找到了相关记载,并成功恢复古法生产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此可知《天工开物》( )A. 最早记载连四纸制作工艺B. 善于总结前朝技术经验C. 是我国古代重要科技著作D. 比实物史料更具有价值
4. ★ 明代著名学者徐光启(1562—1633年),在崇祯三年(1630年)曾以《屯田疏稿》上奏皇帝,其中对蝗灾进行了统计分析:“春秋至于胜国,其蝗灾书月者一百一十有一,书二月者二,书三月者三,书四月者十九,书五月者二十,书六月者三十一,书七月者二十,书八月者十二,书九月者一,书十二月者三。”他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在下列哪本名著中看到( )A. 《齐民要术》B. 《天工开物》C. 《农政全书》D. 《梦溪笔谈》
5. ★★ 列表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列表可以把同类型史实或者人物进行归纳总结。小李同学以“中国古代科学家”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知识简表,从中可以得出( )
A. 中国古代科技多居于世界前列 B. 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C. 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 D. 科学家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
解析:根据材料“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可知,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科技多居于世界前列,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科学家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排除A、C、D三项,故选B。
6.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与双手兴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史籍记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这段记载反映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是( )A. 灵渠B. 秦长城C. 明长城D. 大运河
7. ★★ 明朝沿长城设置了“九边”,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朝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这说明了长城( )A. 由防御功能变为互市贸易功能B. 打破了汉民族传统的民族观念C. 划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D. 成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8. ★★《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早期的故事底本,传到明朝后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了小说;《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里的故事传到明朝后被市井艺人不断演化,内容和情节才越来越丰富的。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A. 市民阶层力量开始壮大B. 文化呈现世俗化的趋势C. 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D. 居民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解析:材料体现出民间艺人对文化在民间普及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说,文化呈现世俗化的趋势,故选B。
9.★★ 紫禁城(今称故宫)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廷建筑群。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出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上述材料能说明紫禁城( )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②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 ③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④蕴含了平等的思想理念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出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A。
10. ★★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等汉语数学概念。这反映了( )A. 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B. 中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科技C. 中国文化深受西方影响D. 西学传入并与中国文化结合
解析:用汉语的数学概念翻译西方的著作,体现出西学传入并与中国文化结合,故选D。
二、综合题11.★★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倾其一生心血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非常讲究实用的医药著作,其所有理论与方药都服务于治病救人。作为一名儒医,他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理念,研习本草,悬壶济世。嘉靖《蕲州志》中记载了他“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充分肯定了其“博施于民”“重仁轻利”“济世救人”的医者风范。——王平《格物明理著本草,济世寿民佑苍生》
材料二 《本草纲目》“书考八百家”,所引用的各类书籍中医书276家,排列第一的即是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之渊源《黄帝内经》,此外还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等,《本草纲目》与这些先贤著作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本草纲目》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王平《格物明理著本草,济世寿民佑苍生》
材料三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当屠呦呦团队面临研究困境时,传统的中医药给了她创新的灵感,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青蒿与青蒿素只有一字之差,却是破茧成蝶之变。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产生出原创性成果。由于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摘编自白剑峰《发挥优势,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他”是谁?他的理念与当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运用材料中的信息予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归纳《本草纲目》的编写特色。
人物:李时珍。说明: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其所有理论与方药都服务于治病救人;他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理念;他“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这些都说明李时珍重仁轻利,将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与当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
特色:参考众多书籍,学习并传承了古代先贤医药著作;提出新理论,创新和发展了古代医学理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医药领域产生青蒿素这一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途径。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是什么?(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传统中医药学的认识。
途径: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原因: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为人类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认识:中医药学保存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知识;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不断创新,中西医结合,丰富救治手段等。(言之有理即可)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句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竖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感。——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材料三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后为清朝所沿用。明永乐(1406—1420年)完成了紫禁城及皇城的宫殿、门阙、城池,围绕中轴线的太庙、社稷坛、天坛、鼓楼、钟楼等一系列建筑。1546年,完成包围京城正南面的外城,因而北京城便是一个凸字型的轮廓。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一切城墙和沟池的修建,都是为了保卫和巩固帝王的统治,一切庙宇建筑都要烘托帝王的威严。——摘编自张仁忠《北京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历史作用。(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长城的建筑特征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条件:前代运河的基础;隋朝完成国家统一;隋朝经济的发展等。作用: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促进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巩固隋及后代王朝的统治。
特征: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因地制宜;技艺高超等。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和体现的政治理念。
布局特点:中轴线对称布局、严密完整。政治理念:体现皇帝至高无上地位或主次分明的等级秩序。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课文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神宗,大臣们,兼并土地,国家财政,阶级矛盾,陕西北部,李自成,均田免赋,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背景图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4课明朝的统治,朱元璋,应天府,明太祖,行中书省,中书省,锦衣卫,尊孔崇儒,《四书集注》,八股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6课北宋的政治,赵匡胤,陈桥驿,开封东京,先南后北,南方割据政权,禁军高级将领,分化事权,三年一换,节度使收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