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课件(79份)
-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阅读_文言文突破点二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阅读_文言文突破点三概述或概括分析文意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阅读_文言文突破点五筛选整合简答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阅读_文言文突破点一文言文断句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阅读_文言文专题集训12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阅读_文言文突破点四文言文翻译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阅读_文言文突破点四文言文翻译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题指津],[答题示例],[即学即练],[思维导图],[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文化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备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建构”中的“文言翻译知识”介绍的两个原则和三个意识。 两个原则:“信、达、雅”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三个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方法意识。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解题核心是抓准得分点。 该题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整个句子的大意,往往在1分左右;二是句中的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关键虚词(高频虚词、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等,一般在一道小题中设置三个得分点,每个1分。
[特别提示] 1.重要实词、虚词、固定结构翻译错了,整句句意也不可能正确。所以翻译的关键在于一个个“组件”,“组件”翻译正确,整句的句意就不容易出错;反之,“组件”翻译错了,整句的句意也不可能完全正确。 2.翻译题的选材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类句子:一是含有重要实词、虚词的句子;二是含有固定结构的句子;三是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四是含有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五是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句意的句子。
例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皇祐五年十二月,左司谏贾黯建言:“天下无事,年谷丰熟,则民人安乐,父子相保。一遇水旱,则流离死亡,捐弃道路。发仓廪以赈之则籴不足,课粟富人则力不赡,转输千里则不及事,移民就谷则远近交困。朝廷之臣、郡县之吏,仓卒不知所出,则民饥而死者,已过半矣!夫水旱之灾,虽尧、汤所不克,今不思所以备灾之术,而岁幸年谷之熟,则是求出于尧、汤所不可必者也。臣尝读隋史,见所谓立民社义仓者,取之以时而藏之于民,下足以备凶荒,而上实无所利焉。愿仿隋制,诏天下州军,遇年谷丰熟,立法劝课,蓄积以备灾,此孟子所谓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亦不为虐者也。况取之以为民耶?”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左司谏贾黯建言》)
(1)发仓廪以赈之则籴不足,课粟富人则力不赡,转输千里则不及事,移民就谷则远近交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不思所以备灾之术,而岁幸年谷之熟,则是求出于尧、汤所不可必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不想用来预防灾害的方法,却寄希望于每年谷物能够成熟,这就是求助于唐尧、商汤也不一定有办法啊。
打开粮仓来赈济灾民却买不够粮食,督促富人交出粮食但力量不够,从千里之外调运却来不及解决眼前的灾荒,迁移百姓到有收成的地方就食就会让远近的人们都有困难。
[解析] [命题解读]依据语言情境翻译文言语句。 本题命题依据为:①句子的翻译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大意和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②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③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和句式特点。 牢记两个原则、三个意识。首先找到要翻译的句子在原文的位置,根据上下文弄明白每一个词的意义,可抓住关键词、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确定如何翻译。(1)关键词“赈”(赈济),“籴”(买粮),“不赡”(不够),“远近交困”(远近的人们都有困难);另外就是全句大意的通畅。(2)关键词“所以”(固定句式,用来……的方法),“岁”(每年),“幸”(希望),“不可必”(意译,不一定有办法);另外就是全句大意的通畅。
[参考译文] 皇祐五年十二月,左司谏贾黯提议说:“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人民就安乐,父子得以保全生命。一旦遇到水旱灾荒,则流离失所以致死亡,被丢在道路上。打开粮仓来赈济灾民却买不够粮食,督促富人交出粮食但力量不够,从千里之外调运却来不及解决眼前的灾荒,迁移百姓到有收成的地方就食就会让远近的人们都有困难。朝廷大臣、地方官吏,匆忙间不知道拿出什么计策应对,百姓饥饿导致死亡的,已经超过一半了!水旱灾荒,即使唐尧、商汤也难以解决,现在不想用来预防灾害的方法,却寄希望于每年谷物能够成熟,这就是求助于唐尧、商汤也不一定有办法啊。我曾经读隋史,看到隋朝设立的民社义仓,都是按照时节收获粮食,储藏在百姓手里,在地方上足够来应对灾荒,对朝廷来说并没有求取利益。希望您仿照隋时的制度,诏令各地官府,到谷物成熟丰收的时候,制定法令鼓励督责,储存粮食来防备灾害,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好的年岁粮食散乱,多收取上来也说不上苛刻。况且收取存储起来是为了百姓呢?”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姓萧氏。初,皇妣张氏尝梦抱日,已而有娠,遂产帝。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有文在右手曰“武”。及长,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帝与沈约、谢朓、王融等并游焉,号曰“八友”。融俊爽,识鉴过人,尤敬异帝,每谓所亲曰:“宰制天下,必在此人。”寻以皇考艰去职,归建邺。 建武二年,魏将王肃、刘昶攻司州刺史萧诞甚急,齐明遣左卫将军王广之赴救,帝为偏帅隶广之。后遣徐玄庆进据贤首山,魏绝其粮道,众惧,莫敢援之,惟帝独奋请先进。于是广之益帝精甲,衔枚夜前。失道,望见如持两炬者,随之果得道,
径上贤首山,广之军因得前。时王肃自攻城,一鼓而退,刘昶有疑心,帝因与书,间成其隙。一旦,有风从西北起,阵云随之来,当肃营,寻而风回云转,还向西北,帝曰:“此所谓归气,魏师遁矣。”令军中曰:“望麾而进,听鼓而动。”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城中见援至,因出军攻魏栅,魏军表里受敌,因大崩。肃、昶单骑走,斩获千计,流血绛野。得肃、昶巾箱中魏帝敕曰:“闻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待吾至;若能禽此人,则江东吾有也。”
帝少而笃学,能事毕究。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然烛侧光,常至戊夜。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于是四方郡国,莫不向风。爰自在田,及登宝位,躬制诏诰、诔、奏诸文,又百二十卷。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然仁爱不断,亲亲及所爱愆犯多有纵舍,故政刑弛紊。每决死罪,常有哀矜涕泣,然后可奏。 (节选自《南史·梁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B.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C.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D.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解析] [命题解读] 本题可依据文言文句子结构来作判断。“阵”是谓语动词,“于水北”是其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扬麾”与“鼓噪”是并列谓语,关系紧密;“响振山谷”句意和结构完整,“鼓噪”后应断开;“执短兵”修饰“先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原文加上标点为: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妣,是对亡母的尊称。《礼记·曲礼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B.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李清照所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江东”即指此地。C.五经博士,学官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如董仲舒曾担任讲授《春秋》的博士。D.六艺,文中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和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思相同。
[解析] [命题解读] 文中的“六艺”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二者意思不同。故选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出世不凡,母亲张氏做梦抱日而孕,其出生就有一种异常的光,相貌特殊,在右手有一个“武”字。B.梁武帝年少勤学,长大后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开创的西邸文人集团,成为“竟陵八友”之一,尤为见识过人的王融敬重。C.梁武帝精于用兵,善于利用敌人的疑心,写信离间王肃和刘昶的关系,又通过“望气”的方式,预言魏军败退,决定趁机进攻。D.梁武帝仁爱不断,亲人和所爱的人恣意妄为却常常被原谅,所以政令刑法松弛紊乱;对于死罪,常因人哭泣说情,不置可否。
[解析] [命题解读]首先看有没有“误译”的字词。“恣意妄为”“不置可否”就属于误译,原文“愆犯”指“犯罪”,“可奏”意思是“允许了奏请”。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众惧,莫敢援之,惟帝独奋请先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人害怕,没有人敢前去援助他,只有武帝独自奋勇请求率先进军。
[解析] [命题解读] 注意采分点:关键词“莫”“奋请”“先进”,全句大意。
②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然烛侧光,常至戊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事务繁多,还书不离手,(在身旁)点燃火烛就着光,常常(看)到五更。
[解析] 注意采分点:关键词“犹”“辍”“然”,全句大意。
(5)世人称赞梁武帝萧衍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请根据文本概述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博学多才,精于谋略;②为人节俭,以身作则;③勤于政务,孜孜不怠。
[解析] [命题解读] 结合“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号曰‘八友’”“爰自在田……莫不称妙”可知,他博学多才,博通文史;结合“众惧……衔枚夜前”“帝因与书,间成其隙”“魏军表里受敌,因大崩”可知,他善于用兵,精于谋略;结合“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可知,他为人节俭,以身作则;结合“虽万机多务……常至戊夜”“每冬月……手为皴裂”可知,他勤于政务,孜孜不怠。
[参考译文] 梁高祖武皇帝名叫衍,字叔达,姓萧氏。起初,皇上的母亲张氏曾梦见自己怀抱太阳,随后就有了身孕,于是生了武帝。武帝生下来就有一种异常的光,相貌很特殊,在右手上有一个“武”字。长大后,竟陵王萧子良开设了西邸,招揽文学人才,武帝和沈约、谢朓、王融等人一起到那里游学,号称“八友”。王融英俊豪爽,见识过人,尤其敬重武帝,认为他很奇异,常常对他亲近的人说:“主宰统治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不久武帝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回到了建邺。 建武二年,魏国将领王肃、刘昶进攻司州刺史萧诞十分猛烈,齐明帝派遣左卫将军王广之前往救援,武帝为偏帅隶属于王广之。后来派遣徐玄庆进军占据贤首山,
魏军断绝了他的粮道,众人害怕,没有人敢前去援助他,只有武帝独自奋勇请求率先进军。在这时王广之增加武帝的精兵人数,(他们)在夜里口中衔枚前进。(后来)迷失了道路,望见好像有人手持两支火炬,随其前进果然找到了道路,径直上贤首山,王广之的军队从而才得以前进。当时王肃独自攻城,第一次击鼓就退了回来,刘昶有了疑心,武帝于是给他写信,离间他们使他们之间产生矛盾。一天早上,有风从西北刮起,阵云随风而来,覆盖在王肃军营的上空,一会儿又风回云转,返回西北,武帝说:“这就是所说的归气,魏军就要败退了。”(便)对军中下令说:“看到战旗就前进,听到击鼓声就行动。”王肃于是让十万军队倾巢出动,在江北列阵,武帝挥舞旗帜击鼓呐喊,响声震动山谷,敢于冒死的士兵,拿着短刀率先登上
山,(手执)长矛(的士兵)掩护着他们。城中见援兵到来,趁机出兵攻击魏军的栅栏,魏军内外受敌,因而全军崩溃。王肃、刘昶独自骑马逃走了,(武帝的军队)斩杀、俘获(的敌兵)数以千计,流血染红了田野。在王肃、刘昶的衣箱中找到了魏帝的敕令,说:“听说萧衍善于用兵,不要与他争锋,等我到达;如果能擒获此人,那么江东就归我所有了。” 武帝年轻时专注学习,能做到的事就全部完成。虽然事务繁多,还书不离手,(在身旁)点燃火烛就着光,常常(看)到五更。修整装饰国子学,增加学生名额,建立五馆,设置五经博士。这时四面的郡国,没有不仰慕他学问的。从他在野,到登上帝位,亲自写作的诏诰、诔、奏等文,共有一百二十卷。六艺都很娴熟,棋艺超众脱俗,阴阳、纬候、卜筮、占决、隶草书法和书信、骑马射箭,没有不被称颂赞美的。(武帝)身穿布衣,使用木绵青帐,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褥用了两年。每到冬月,四更天一过,就下令(宫人)掌火烛查阅奏请事宜,握笔时接触寒气,手因此而皴裂。然而他仁爱不能决断,亲人和所爱的人犯罪常常被纵容原谅,所以政令刑法松弛紊乱。每每判决死罪,常常有人怜悯哭泣,然后允许了(他们的)奏请。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荆、吴、燕、代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短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之。”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
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复使姚贾而诛韩非。(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A.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B.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C.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D.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解析] [命题解读] 本题可依据文言文表达习惯、前后语境、语句的对应性来作判断。按照文言文表达习惯,“故”往往放在句子的开头以承上启下,不与后文断开。“虽有……者不听”与“虽有……者不赏”是对应的,所以都应该保持各自的完整性。据此排除A、C、D三项。故选B。原文加上标点为: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A.宾客在文中指群臣的门客、策士,先秦时期,贵族大臣有养门客的习惯。B.上卿最初是先秦时期高级官员或爵位名。王室与诸侯国均设置这一官位或爵位。C.有诸的“诸”是“之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识有诸”的“诸”不同。D.中山盗指的是中山国的著名大盗,文中借此是说身份低贱的人也能办成大事。
[解析] [命题解读] 文中“有诸”和《齐桓晋文之事》中“不识有诸”的“诸”均为“之乎”的合音,二者意思相同。故选C。
A.荆、吴、燕、代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问计,群臣没人回应,姚贾在此背景下挺身而出。B.秦王为姚贾准备了百辆兵车和千斤黄金,并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为他送行。C.姚贾顺利完成预定任务,回国受赏,韩非对其提出质疑,认为他用国财结私交,且出身低贱。D.姚贾面对指责心生怨气,一番反驳,有理有据,最终说服了秦王,秦王让他继续担任使节并杀了韩非。
[解析] [命题解读]“姚贾面对指责心生怨气”概述不正确,从原文看,姚贾并没有心生怨气,只是据理力争。故选D。
①四国为一,将以图秦,为之奈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吴、燕、代四国结成联盟,将要谋取我秦国,该怎么办?
[解析] [命题解读]注意采分点:关键词“为一”“图”,固定结构“为之奈何”,全句大意。
②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这样的人)一同掌管国家大事,不是用来勉励群臣的办法。
[解析] 注意采分点:关键词“知”“厉”,介词“与”后省略的“之”,全句大意。
(5)姚贾为自己所作的辩护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命题解读] 姚贾为自己辩护是本文的精华所在,是“策”的精彩体现。姚贾要想成功反制韩非,打消秦王的疑虑,其辩护必须要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他首先有的放矢,韩非质疑什么,他就辩驳什么。在具体的辩护方法上,他援引大量经过历史检验的名人事例,这无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且站在秦王的角度,反复论述明主的成功之道,这无疑能抓住秦王的心。
①有的放矢,针对韩非质疑的出使问题和出身问题,一一辩驳;②援引大量经过历史检验的名人事例,增强说服力;③站在秦王的角度考虑问题,为秦王分析明主的成功之道。
[参考译文] 荆、吴、燕、代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人询问对策,(秦王)问道:“荆、吴、燕、代四国结成联盟,将要谋取我秦国,该怎么办?”大臣们没有谁答得上来。姚贾回答说:“臣姚贾愿意出使四国,一定断绝四国攻秦的谋划,使他们按兵不出。”(秦王)便(为他)准备了百辆兵车、千斤黄金,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姚贾拜别秦王,断绝了四国攻秦的谋划,使四国按兵不出,还与四国结交来回报秦王。秦王十分高兴,封姚贾食邑千户,任命他为上卿。韩非指责姚贾,说:“姚贾用珍珠和贵重的宝物,向南出使荆、吴,向北出使燕、代之间,长达三年,这四国的邦交未必和睦,然而本国国库中的珍珠和
贵重的宝物却已散尽了。这是姚贾凭借大王的权势、国家的珍宝,在外私自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这件事。更何况(姚贾不过是)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大梁做过盗贼、在赵国做臣子而被驱逐。与(这样的人)一同掌管国家大事,不是用来勉励群臣的办法。”秦王召来姚贾问道:“我听说你用我的财物结交诸侯,有这回事吗?”姚贾回答:“有这回事。”秦王说:“你有什么脸面再来见我?”姚贾回答说:“曾参孝顺他的父母,天下父母都愿让他做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忠于他的君主,天下诸侯都愿让他做自己的大臣。现在我忠于大王而大王却不知道。我(如果)不使四国归附您,还能(让他们)到哪里去呢?如果我不忠于(自己的)君王,四国的君王还怎么信任我采纳我的建议呢?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自己的良将,纣王听信谗言杀
了自己的忠臣,以至于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没有忠臣了。”秦王又说道:“你是看门人的儿子,大梁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姚贾说:“姜太公吕望是齐国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男人,朝歌的一个(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户,文王任用他而成就了自己的王业。管仲是一个边远地区的商贩,南阳的一个隐居未做官的人,鲁国的被释放遣送的囚犯,齐桓公任用他而成了霸主。百里奚是虞国的一个乞丐,相传以五张羊皮的身价出卖自己,秦穆公任用他为相而使西戎来朝。晋文公任用中山国的盗贼,最终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四个人都有令人羞耻的事情,让天下人看不起,圣明的君主任用他们,是知道与他们一起可以建立功业。所以圣明的君主不会计较他们的污点,不听信对他们的非议,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己所用。所以能够使国家存续的人,即使外面有人毁谤他们也不听;即使有高超卓绝的名声,没有尺寸功劳的人也不奖赏。因此群臣们没有谁敢拿不切实际的愿望来对国君有所期望。”秦王说:“说得对。”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列国并杀了韩非。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A.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B.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C.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D.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
[解析] [命题解读] 本题可依据文言文句子结构、语句的对应性来作判断。第二个“阴阳”作“依”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遵正道”为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A。原文加上标点为: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
A.“不夺农时”的“夺”意为失去,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夺”含义相同。B.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C.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的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苍生、黎元等。D.“比屋”的“比”意为并列、挨着,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比”含义相同。
[解析] [命题解读] 文中“不夺农时”的“夺”指“耽误”,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夺”指“改变”,二者含义不同。故选A。
A.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节欲抑情。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C.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D.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一方面需要薄徭省赋,发展农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
[解析] [命题解读]“要让百姓富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错误。结合原文“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知,“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不是让百姓富裕,而是让百姓尊贵的方法。故选D。
①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力耗尽之后,祸患灾难就产生了。他们难道不想让百姓安定吗?是失去了用来让百姓安定的方法。
[解析] [命题解读]注意采分点:关键词“竭”“兴”,固定结构“所以”,全句大意。
②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让天下人都能这样,我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解析] 注意采分点:关键词“但”“然”“管弦”,全句大意。
(5)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②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
[解析] [命题解读] 结合原文“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可知,太宗认为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且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凡是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在于君主施政简单无为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难道能办得到吗?”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民力耗尽之后,祸患灾难就产生了。他们难道不想让百姓安定吗?是失去了用来让百姓安定的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可借鉴的往事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完成它却实在困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
说:“你说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压抑情欲,克制勉励自己的原因。”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到御苑去看禾苗,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这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百姓有罪过,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迅速劝谏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避什么疾病呢?”于是将蝗虫吞下。
贞观五年,有关部门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来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正兴起,(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不奉行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况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而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
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丰收成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是亿兆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亲自克勤克俭,一定不要动辄奢侈浮华。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百姓能够恣意耕种,这就是使他们富裕。切实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让天下人都能这样,我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阅读_文言文专题集训13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共6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阅读_文言文专题集训12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共6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解阅读_文言文突破点一文言文断句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题指津],[答题示例],[即学即练],[思维导图],[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文化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