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诗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诗阅读,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鉴赏诗歌中的形象,鉴赏作品的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诗阅读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雪梅•其二
[宋代]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表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
B.从三、四句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愉悦的心情、高雅的审美情趣。
C.诗中描绘了雪与梅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雪与梅的喜爱之情。
D.这首诗的语言十分质朴、通俗易懂,没有晦涩的典故,读起来朗朗上口。
(2) 诗中的“雪”起到了什么作用?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喜晴
谢莲
十日江村烟雨濛,晓来初快①日升东。
挼莎②蕉叶展新绿,从臾③榴花开晚红。
得句又从山色里,发机④浑⑤在鸟声中。
披衣出户眄⑥田野,好在良苗怀晚风。
[注]①快:快意。②挼莎(ruó suō):摩挲。③从臾:怂恿、劝说。④发机:本意为拨动弓弩,这里指触动诗情。⑤浑:全。⑥眄(miàn):斜着眼睛看。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描绘了连日雨后旭日东升的情景。
B.颔联用比喻的手法,从侧面描写风。
C.诗人看到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诗兴大发。
D.本诗描绘了作者的田园生活,风格清快明丽。
(2) 本诗题为《喜晴》,请简析诗中何处透着喜意。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 古诗文阅读。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①,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③四五峰。
【注】①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②霁(jì):雨后转晴。③西南:有版本作“东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和《春夜洛城闻笛》一样都是七言绝句。
B.本诗的题旨在“望”字,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在写望中所见之景。
C.首句独具匠心,用“溪上闻钟”既点出“柏林寺”,又勾起舟中人的登山之念。
D.诗歌第三句以“青”为山着色,由山带出云,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第四句中“四五”则显出山峰的错落参差之美。
(2) 清代陆次云在《唐诗善鸣集》中称赞本诗的最后一句“画出西南四五峰”是“天然笔意”,此句中的“画”字意蕴无穷。请你分析“画”字的妙处。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扬帆。②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③东林精舍:即东林寺,慧远创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全诗主要写诗人“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B.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从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C.尾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描写,其中“日暮”点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意境。
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略带叙事,色彩淡素,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2) 本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②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③更无瓶。
[注释]①畴:已耕种的田地。②摩:碰撞、摩擦。③甑:蒸米饭等的用具,略像木桶。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开篇点题,首联写溪水的轰鸣声,传达出一场雨给万物带来的无比喜悦之情。
B.颔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中万顷田地,千层山峦的壮美景象,景中含情。
C.颈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后水涨河宽人们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及鹭立枝折惊惧而飞的情形。
D.前六句都围绕风雨来写,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风雨之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8.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去蜀注
[唐]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
B.颔联作者表达了难言的隐衷,言下之意是自己知道时局如此纷乱是不宜远行的。
C.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
D.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徙江湖的悲苦之情。
8.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
江西省丰城市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古诗完成6-7题。(4分)
鹧鸪天
[宋]向子①
有怀京师上元②,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③烟花一万重,鳌山④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⑤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⑥。五侯⑦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释】①向子(yīn):字伯恭。前半生亲睹北宋之盛,金兵进犯,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落职居江西临江。②上元:元宵节。③紫禁:汴京皇宫。④鳌山:元宵节的灯山。⑤端拱:端坐拱手。⑥驾回龙:龙驾回宫。⑦五侯:权贵之家。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几句以流利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皇宫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
B.本词在结构上打破了词调分片的定格。从词意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迥异的画面。
C.本词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映衬的手法,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D.“而今”二字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
7.词的结尾“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古诗阅读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雪梅•其二
[宋代]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表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
B.从三、四句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愉悦的心情、高雅的审美情趣。
C.诗中描绘了雪与梅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雪与梅的喜爱之情。
D.这首诗的语言十分质朴、通俗易懂,没有晦涩的典故,读起来朗朗上口。
(2) 诗中的“雪”起到了什么作用?
4.【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描绘了雪与梅的姿态”错误,本诗没有描写雪与梅的姿态。
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因此诗中的“雪”衬托了梅花的精气神,梅花在雪花的映衬下变得精神焕发。同时雪也为春天增添了美丽,梅、雪与诗三者结合使得春天更加生机盎然。
答案:
(1)C
(2)①诗中的雪衬托了梅花的精气神,梅花在雪花的映衬下变得精神焕发。②雪增添了春天的美丽,梅、雪与诗三者共同使得春意盎然。
译文: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这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喜晴
谢莲
十日江村烟雨濛,晓来初快①日升东。
挼莎②蕉叶展新绿,从臾③榴花开晚红。
得句又从山色里,发机④浑⑤在鸟声中。
披衣出户眄⑥田野,好在良苗怀晚风。
[注]①快:快意。②挼莎(ruó suō):摩挲。③从臾:怂恿、劝说。④发机:本意为拨动弓弩,这里指触动诗情。⑤浑:全。⑥眄(miàn):斜着眼睛看。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描绘了连日雨后旭日东升的情景。
B.颔联用比喻的手法,从侧面描写风。
C.诗人看到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诗兴大发。
D.本诗描绘了作者的田园生活,风格清快明丽。
(2) 本诗题为《喜晴》,请简析诗中何处透着喜意。
4.【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颔联应为拟人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首联“十日江村烟雨濛,晓来初快日升东”从对旭日东升的描写中感受到诗人的喜悦;“展新绿”“开晚红”,诗人寓情于景,通过绿的蕉叶和红的榴花,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清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出诗人久雨初晴后的喜悦之情。颈联“得句又从山色里,发机浑在鸟声中”写自己从山色中觅得诗情涌现出好诗句,又因听到鸟鸣声而悟道,充满雅趣,感到喜悦。
答案:
(1)B
(2)从旭日东升、蕉叶展新绿、榴花开晚红等充满生机的景物描写及山色鸟声触动诗兴中,可以感受到喜意。
译文:
江村中连续十来日烟雨濛濛,拂晓来临,旭日东升。芭蕉叶摩挲着展开了新绿,怂恿着石榴花晚点开花。诗人从山色中觅得诗情涌现出好诗句,又因听到鸟鸣声而悟道。披上衣服走出房门,斜着眼睛看田野中,有良苗在晚风中摇曳。
诗歌首联首联描绘了连日雨后旭日东升的情景,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照应题目。颔联诗人寓情于景,通过绿的蕉叶和红的榴花,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清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出诗人久雨初晴后的喜悦之情。颈联写自己从山色中觅得诗情涌现出好诗句,又因听到鸟鸣声而悟道,充满雅趣。尾联和陶渊明诗句“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风格旨趣相同,清新自然。本诗描绘了作者的田园生活,风格清快明丽。
诗歌赏析的步骤: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作品的语言。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 古诗文阅读。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①,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③四五峰。
【注】①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②霁(jì):雨后转晴。③西南:有版本作“东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和《春夜洛城闻笛》一样都是七言绝句。
B.本诗的题旨在“望”字,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在写望中所见之景。
C.首句独具匠心,用“溪上闻钟”既点出“柏林寺”,又勾起舟中人的登山之念。
D.诗歌第三句以“青”为山着色,由山带出云,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第四句中“四五”则显出山峰的错落参差之美。
(2) 清代陆次云在《唐诗善鸣集》中称赞本诗的最后一句“画出西南四五峰”是“天然笔意”,此句中的“画”字意蕴无穷。请你分析“画”字的妙处。
4.【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ACD.正确;
B.有误,本文的题旨在“望”字,但是只有在最后一句写望中之景。首句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次句写登山经过。第三句写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帯山脉而言。末句写望中所见,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字。“画”是画出、描画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雰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云雾缭绕在山峰间,如同画出一幅水墨画,彰显出这些山峰色泽鲜润灵秀的特点,体现出山峰的美妙,表现出诗人闻钟上山,抬头远望,看到这山中虽色的惊奇与套異之情。
答案:
(1)B
(2)示例一:画,有描画之意。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山峰犹如画笔画出。形象地写出雨后转晴之时山峰的鲜润灵秀。
示例二:画字,用了拟人手法,别有情趣。说峰是画出来的,似乎是说此处本无山峰,却由自然以云为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色泽鲜润。一个画字不仅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之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此诗状写柏林寺所在山峰灵秀清丽之美景,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恬适之情。首句写舟中已闻寺庙钟声,表现空气澄净;次写登岸后走过松径小道才到山寺,可见地处清幽。后两句雨后远眺,云气缭绕如一幅米家山水画卷,意境跃然欲出。虽意在写景,然处处有人的踪迹,人的感受,人的情趣。全诗融情于景,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佳境。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作者的创作情境,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赏析诗歌。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扬帆。②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③东林精舍:即东林寺,慧远创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全诗主要写诗人“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B.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从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C.尾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描写,其中“日暮”点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意境。
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略带叙事,色彩淡素,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2) 本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能力。
ABC.正确;
D.有误,“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表述有误。首联“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意思是写船行了很远的距离,但一座名山也没有见到,颔联“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山”意思是写诗人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从首联到颔联,由船行很远到泊舟浔阳。所以,前两联重在叙述。
“后两联以情带景”表述有误。颈联“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写诗人曾经读过慧远公的小传,这是借回忆往事表达诗人的怀念之情。尾联“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但诗人却觉得傍晚的钟声听到也徒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高人的怀念与崇敬之情。所以,后两联主要是借事、借景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依据首联“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意思可知,这是叙述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隐约露出诗人的失落感;依据颔联“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的意思是写诗人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表达了诗人喜悦的人心情;颈联“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的意思可知,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这隐约流露出作者隐逸的情怀;依据尾联“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可知,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处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之情。
答案:
(1)D
(2)①首联写诗人在东南一带寻访名山大川,却始终不遇,此时诗人的心情带有一种失落感;②颔联一个“始”字流露出诗人对庐山向往已久终得见到的喜悦之情;③颈联借对山中高士的仰慕与怀念,流露出浓厚的隐逸思想;④尾联写诗人虽已快到远公的栖息之所,但物是人非,先前的喜悦又被淡淡的惆怅笼罩,何去何从,诗人感到矛盾和迷茫。
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全诗简淡自然、空灵无迹,颇有随笔的味道,而在随意挥写间,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
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②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③更无瓶。
[注释]①畴:已耕种的田地。②摩:碰撞、摩擦。③甑:蒸米饭等的用具,略像木桶。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开篇点题,首联写溪水的轰鸣声,传达出一场雨给万物带来的无比喜悦之情。
B.颔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中万顷田地,千层山峦的壮美景象,景中含情。
C.颈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后水涨河宽人们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及鹭立枝折惊惧而飞的情形。
D.前六句都围绕风雨来写,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风雨之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8.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7.(2分)D(解析:诗中“溪流”“风乱”“云畴”“摧枝”等都是动态描写,没有静态描写。)
8.(2分)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③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要知道这场春雨让万物多么欣喜,请听那河水流动震天动地的声音。大风吹过,万亩禾苗如同青色锦被,绿浪翻滚。山峰层层叠翠直插云霄似千座玉屏。行人隔着河水遥遥地对话,枝条忽然折断,让站在其上的白鹭受了惊。年年只为没粮做饭和酿酒而愁苦,今年愁的是没有更多的炊具和酒瓶。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去蜀注
[唐]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
B.颔联作者表达了难言的隐衷,言下之意是自己知道时局如此纷乱是不宜远行的。
C.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
D.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徙江湖的悲苦之情。
8.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
7.C
8.二者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诗人愿以生命换取“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接表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去蜀》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
江西省丰城市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古诗完成6-7题。(4分)
鹧鸪天
[宋]向子①
有怀京师上元②,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③烟花一万重,鳌山④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⑤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⑥。五侯⑦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释】①向子(yīn):字伯恭。前半生亲睹北宋之盛,金兵进犯,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落职居江西临江。②上元:元宵节。③紫禁:汴京皇宫。④鳌山:元宵节的灯山。⑤端拱:端坐拱手。⑥驾回龙:龙驾回宫。⑦五侯:权贵之家。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几句以流利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皇宫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
B.本词在结构上打破了词调分片的定格。从词意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迥异的画面。
C.本词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映衬的手法,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D.“而今”二字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
7.词的结尾“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6.D
7.(2分)表达了词人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因国家破亡而产生的怅恨,以及今昔衰盛巨大反差下的失落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诗阅读,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诗阅读,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诗阅读,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