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9)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9)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9)第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9)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认识的含义、阶段;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关键能力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能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认识,指导实践。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唯书、不唯上,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3.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客观规律,,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三、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诗句导入:冬夜读书示子聿[ ]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首诗你能明白什么道理?生:诗句的意思是“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让人觉得粗浅,要完全了解知识还是要靠实首诗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重视实践的作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师】那什么是实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48页。2、新课讲授认识与实践(一)认识请同学们阅读书本,找出下列问题:认识的含义认识的两个阶段及其关系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多媒体展示图片:《火》思考:看到这幅图时你有什么感受?生:这是火\\\它的颜色又亮又红【师】引导学生剖析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什么?当我们看到这幅图片里的内容时是否产生了认识?主体是?客体是?每个人看到图片时回答老师问题是一样的吗?下次回答这个问题时你还是同样的回答吗? 点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此当我们看到这幅图片里的内容时产生了认识。主体:同学们客体:图片里的火;能动反映:同学们回答老师问题的差异性和历史性。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及其关系多媒体展示材料:火的温度很高,散发出光和热。火是燃料和空气混合后迅速转变为燃烧产物的化学过程中出现的可见光或其他的物理表现形式,燃烧是化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物理现象。火可以给人带来许多益处,但使用不慎却亦可以害人至深。产生火焰的三个条件是有可燃物,氧化剂,温度达到着火点(但部分物质燃烧并非一定需要氧气,如活泼的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和氮气中燃烧)思考:(1)哪些是感性认识,哪些是理性认识?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点拨:1①:光和热人们对火的视觉和感觉部分,是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因此为感性认识。③:属于火的概念部分,需要人们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这种认识。因此为理性认识。点拨:(2人们先了解①后了解②和③,人们了解①后会想要了解②和③,人们对②和③的了解依赖于人们对①的了解。必备知识归纳总结: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二)实践1.实践的含义多媒体展示教材第49阅读与思阅读与思考
    黑格尔: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改造客观世界。
    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你怎样看待上述观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1)学生合作探究教材第49阅读与思考,完成提出的问题。2)教师点拨:杜威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没有本质区别。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费尔巴哈的观点割裂了理论(认识)活动与实践的联系。他认为活动有两种:一种是理论活动,这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另一种是物质活动。他崇尚第一种活动,鄙视第二种活动,认为物质活动(即实践)是一种牟利行为,是一种卑污的犹太人的活动。所以,他认为真正的实践应该是一种理论活动。但是,理论活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实践,人类就没有任何理论活动可言。黑格尔认为,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改造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的活动。黑格尔的观点把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混为一谈,抹杀了二者的区别,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3)学生归纳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3.实践的特点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自动驾驶系统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学生回答1)观察图片,分析实践的客观物质性。2重新观察图片,分析实践的主观能动性。3观察图片,分析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教师点拨:1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图片中农民,司机,老师是实践的主体,三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实践的对象分别是田地的作物、汽车、学生,三者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实践的手段分别是农民的技术司机的驾驶技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展示图片)三者也是在客观条件下才能形成的。幅图片里面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都在产生互动,并且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农民种田,司机驾车,教师教育学生,都发挥了他们自己的创造性,也都有他们的目的所在。实践的这个特点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实践的这一特点,就可以把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区分开来。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图片所示的农民种田,司机驾车,教师教育学生三个实践活动都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②历史性:农民种田,司机驾车,教师教育学生这三个实践活动都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农民种田,司机驾车,教师教育学生三者实践活动的形式、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多媒体展示材料:20226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团队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他们进驻天和核心舱后,将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并充分利用舱内实验柜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师】结合材料,说明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活动是如何彰显实践的特点的。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教师点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外太空、航天器、广大航天人,这些载人航天活动的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整个载人航天活动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开展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活动的目的是建造天宫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神舟十四号发射升空是载人航天的第23次飞行任务,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是我国航天团队精诚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关键词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可联系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关键词:将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并充分利用舱内实验柜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可联系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关键词:我国载人航天团队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可联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多媒体展示图片:曾经令人生畏的“狼桃”变成如今人们餐桌上可口的食物——西红柿教师带领学生剖析实践的来源与实践的途经:注意来源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素和研究。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恩格斯说的这句话?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教师点拨: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比如: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需要制作生产工具(如水车);数学的发展是由于需要计数,如丈量土地,由此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县,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fast天眼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多媒体展示图片:医生医术的增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为什么。第一,主观认识不能作为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第二,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第三,只有把主观和客便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多媒体展示图片:麦哲伦环球航行论证了地球是圆的调查活动的进行2.如何检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已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已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多媒体展示图片:实验项目的进行(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多媒体展示图片:   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 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促进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升级换代。1G帮我们实现了摆脱有线、随时打电话的需求。2G实现了数字化的编码技术,使得通信的质量大幅度提高。3G时代,我们可以用手机上网。4G技术满足了人们对各种应用程序、网络速度和通信质量的更高需求。5G4G的传输速度快10—100倍,能实现人和人、人和计算机、人和物、机器和物的连接,为信息化应用找到应用场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师】结合材料,说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点拨: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网络通信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网络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网络通信技术在应用中得到检验发展,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网络通信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有效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有效信息:人们对网络通信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网络技术不断升级换代可联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有效信息1-5G网络通信技术在应用中得到检验发展可联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有效信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全面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师补充总结本课原理与方法论:(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反作用受决定作用的制约。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三)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也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结束新课观看视频《大国工匠》片段,了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如何进行的感知课堂所讲知识。4、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认识的含义、阶段,知道了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掌握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也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六、板书设计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人的认识 决定 作用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从何而来 实践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七、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学案及同步课时作业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确立依据,播放视频 创设情境,教师归纳,调查任务,环节一:情境导入,环节二:新课讲授,环节三:学以致用,环节四: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