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下列做法合理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中考试题中物理化学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本试卷只呈现化学和理化综合部分。2.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Mg:24 S:32 卷Ⅰ(选择题 共2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儿童体内缺少钙元素,易患的疾病是( )A.侏儒症 B.贫血症 C.甲状腺疾病 D.佝偻病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能燃烧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造成酸雨C.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D.通常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黑色固体变成红色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D.稀盐酸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5.芯片的制作过程中会用到高纯硅,工业制取高纯硅的部分反应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乙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C.物质丁的化学式为HCl D.反应后硅元素的化合价降低6.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7.下列图像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是( )(说明:A至D对应的每组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用浓硫酸干燥氢气C.钨丝作为白炽灯的灯丝 D.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9.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21年我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B.节约用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益,如用洗过菜的水浇花C.养成将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如废旧报纸回收利用D.过度施用农药化肥提高产量,如喷洒过量农药杀虫10.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处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迅速用水冲灭C.为避免跳闸,将家里的空气开关摘除D.当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将其拉开11.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12.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硝酸钾、尿素、氨水属于氮肥B.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都是碱性溶液C.玻璃、铜、海波都属于晶体D.钓鱼竿、船桨、镊子都是费力杠杆13.下列对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风雨天,伞容易外翻,是因为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B.雨天汽车低速行驶,是由于车轮与地面的摩擦较大C.做完饭后,关闭燃气的阀门是为了隔绝可燃物D.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是由于二者反应降低了肥效14.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卷Ⅱ(非选择题 共29分)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17分)15.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1)蜡烛火焰熄灭,说明铜丝具有良好的__ __性。(2)部分铜丝受热,表面会产生黑色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3)实验结束后为了除去黑色物质,应将铜丝浸泡到__ __中。16.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制作口罩用的无纺布面料主要是聚丙烯[(C3H6)n],聚丙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 __。(2)空气中含量最大且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 __。(3)我国新疆盛产优质棉花——长绒棉,长绒棉属于__ __(选填“合成”或“天然”)纤维。(4)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即可灭火,其原理是__ __。(5)一般情况下,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比纯铝的__ __(填“高”或“低”)。17.根据如图的实验回答问题。(1)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到达“1”处,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但实验的结果往往是进入集气瓶中的水量小于理论值,其原因可能是__ __(任写一点)。能不能将红磷换成木炭粉,原因是__ __。(2)乙是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实验。要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在烧杯中加入__ __溶液(写化学式),观察到的现象是__ __。18.如图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是一种常见的碱,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1)物质A的化学式:__ __。(2)物质B的一种用途:__ __。(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 __。(4)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 __。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7分)19.实验与探究:某兴趣小组为探究CO2气体与金属Mg的反应,设计了一套制取纯净、干燥CO2的气体,并用过量CO2与热的金属Mg充分反应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Ⅰ.利用下列装置和相关药品进行实验(1)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是__ __。(2)装置B的作用是__ __。(3)实验时下列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 __(填代号)a.点燃D处酒精灯b.打开A装置中的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处加入稀盐酸Ⅱ.探究Mg与CO2反应的产物可观察到D处的实验现象有黑白两种固体产生。查阅资料黑色固体为碳单质,白色固体是镁的化合物。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假设与猜想。(4)猜想1:白色固体是MgO猜想2:白色固体是MgCO3猜想3:白色固体是__ __。(5)验证与结论:取D中适量固体于试管,加入足量的__ __,观察到:有黑色固体不溶物,白色固体消失,__ __的现象,则猜想1成立。猜想2和猜想3不成立的可能原因是__ __。四、计算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5分)20.为测定某标签破损的稀硫酸(如图1)的溶质质量分数,某小组取100 g稀硫酸于烧杯中并加入8.8 g打磨过的镁条,测得烧杯内镁条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请计算:(1)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为__ __g。(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答案1.中考试题中物理化学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本试卷只呈现化学和理化综合部分。2.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Mg:24 S:32 卷Ⅰ(选择题 共2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儿童体内缺少钙元素,易患的疾病是(D)A.侏儒症 B.贫血症 C.甲状腺疾病 D.佝偻病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B)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D)A.空气中的氧气能燃烧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造成酸雨C.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D.通常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C)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黑色固体变成红色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D.稀盐酸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5.芯片的制作过程中会用到高纯硅,工业制取高纯硅的部分反应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A.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乙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C.物质丁的化学式为HCl D.反应后硅元素的化合价降低6.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7.下列图像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是(D)(说明:A至D对应的每组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D)A.铜用于制作导线 B.用浓硫酸干燥氢气C.钨丝作为白炽灯的灯丝 D.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9.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21年我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D)A.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B.节约用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益,如用洗过菜的水浇花C.养成将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如废旧报纸回收利用D.过度施用农药化肥提高产量,如喷洒过量农药杀虫10.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A.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处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迅速用水冲灭C.为避免跳闸,将家里的空气开关摘除D.当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将其拉开11.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C)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12.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D)A.硝酸钾、尿素、氨水属于氮肥B.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都是碱性溶液C.玻璃、铜、海波都属于晶体D.钓鱼竿、船桨、镊子都是费力杠杆13.下列对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B)A.风雨天,伞容易外翻,是因为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B.雨天汽车低速行驶,是由于车轮与地面的摩擦较大C.做完饭后,关闭燃气的阀门是为了隔绝可燃物D.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是由于二者反应降低了肥效14.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卷Ⅱ(非选择题 共29分)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17分)15.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1)蜡烛火焰熄灭,说明铜丝具有良好的__导热__性。(2)部分铜丝受热,表面会产生黑色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Cu+O22CuO__。(3)实验结束后为了除去黑色物质,应将铜丝浸泡到__稀盐酸或稀硫酸__中。16.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制作口罩用的无纺布面料主要是聚丙烯[(C3H6)n],聚丙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6∶1__。(2)空气中含量最大且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N2(或氮气)__。(3)我国新疆盛产优质棉花——长绒棉,长绒棉属于__天然__(选填“合成”或“天然”)纤维。(4)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即可灭火,其原理是__隔绝空气__。(5)一般情况下,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比纯铝的__高__(填“高”或“低”)。17.根据如图的实验回答问题。(1)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到达“1”处,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但实验的结果往往是进入集气瓶中的水量小于理论值,其原因可能是__装置漏气__(任写一点)。能不能将红磷换成木炭粉,原因是__不能,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气体,瓶内外压强没有改变__。(2)乙是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实验。要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在烧杯中加入__CuSO4__溶液(写化学式),观察到的现象是__溶液颜色变浅,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银丝无变化__。18.如图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是一种常见的碱,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1)物质A的化学式:__H2O__。(2)物质B的一种用途:__中和酸性土壤__。(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2H2O2H2↑+O2↑__。(4)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复分解反应__。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7分)19.实验与探究:某兴趣小组为探究CO2气体与金属Mg的反应,设计了一套制取纯净、干燥CO2的气体,并用过量CO2与热的金属Mg充分反应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Ⅰ.利用下列装置和相关药品进行实验(1)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是__连接装置,利用止水夹夹紧橡皮管,通过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水直至浸没长颈漏斗末端,继续注水至形成液面差,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__。(2)装置B的作用是__吸收氯化氢气体__。(3)实验时下列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ba__(填代号)a.点燃D处酒精灯b.打开A装置中的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处加入稀盐酸Ⅱ.探究Mg与CO2反应的产物可观察到D处的实验现象有黑白两种固体产生。查阅资料黑色固体为碳单质,白色固体是镁的化合物。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假设与猜想。(4)猜想1:白色固体是MgO猜想2:白色固体是MgCO3猜想3:白色固体是__MgO、MgCO3__。(5)验证与结论:取D中适量固体于试管,加入足量的__稀盐酸__,观察到:有黑色固体不溶物,白色固体消失,__不产生气泡__的现象,则猜想1成立。猜想2和猜想3不成立的可能原因是__碳酸镁不稳定受热分解了(合理即可)__。四、计算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5分)20.为测定某标签破损的稀硫酸(如图1)的溶质质量分数,某小组取100 g稀硫酸于烧杯中并加入8.8 g打磨过的镁条,测得烧杯内镁条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请计算:(1)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为__3.6__g。(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消耗的镁条的质量为8.8 g-5.2 g=3.6 g;(2)设所用硫酸的质量为xMg+H2SO4===MgSO4+H2↑24 983.6 g x 根据:= 解得x=14.7 g;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4.7%。答案:(1)3.6 (2)14.7%(计算过程见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