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宁夏银川重点中学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宁夏银川重点中学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宁夏银川重点中学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0分)
1. 浆细胞是由B细胞分化而来能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下列有关浆细胞和B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浆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较B细胞更为发达
B. 浆细胞与B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遗传信息不同
C. 浆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不能识别抗原,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 浆细胞中核膜、核仁不发生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B细胞能发生
2. 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疾病,因患者7号染色体上CFTR基因中缺失3个碱基,引起肺部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CFTR蛋白)结构异常,导致肺支气管腔内黏液堆积,造成细菌反复感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F患者分泌到汗液的氯离子提高了内环境的渗透压
B. 肺部支气管上皮细胞向外分泌氯离子的方式可能是自由扩散
C. 开发能实现氯离子正常转运的药物可以为治疗囊性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D. CF是一种因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CFTR蛋白结构异常说明基因可以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结构间接影响性状
3. 模拟实验和模型构建是常见的生物学研究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中,模拟减数分裂Ⅰ后期时,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条颜色不能相同
B.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DNA的每个脱氧核糖都连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C. 进行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时,两个小桶内所装入的彩球,颜色和数量必须一样多
D.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4. 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是可可豆,为收获优质的可可豆,应将喜阴的可可树和能够遮荫的人工林共同种植,或直接将它种在较为稀疏的原生林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粉腿针尾雀在可可树上筑巢,以帮可可花传粉的双翅目昆虫为食物,与可可树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B. 可可树种植在原生林几年之后,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原生林中植物的丰富度
C. 将一定量的可可树种植到原生林后,可能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某害虫种群的个体出现在不同可可树上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该害虫在空间上的分布为随机分布
5. 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农药的使用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的定向变异
B. 菜青虫的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性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 农药在菜青虫抗药性进化的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
D. 突变是菜青虫抗药性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6.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突触间隙中兴奋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含量降低有关,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新型抗抑郁药物,其药理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SSRI作用于5-HT转运载体阻止5-羟色胺回收来治疗抑郁症
B. 5-羟色胺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C. 5-HT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发挥作用的过程需要内环境参与
D. 缺氧会影响神经递质释放,但不影响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9.0分)
7. 室内栽培吸毒草能有效清除甲醛污染。为研究其作用机制,科学家首先研究在密闭环境下吸毒草植株正常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并测定环境中CO2浓度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然后将用特殊方法处理的甲醛通入密闭环境,研究吸毒草清除甲醛的途径。科学家发现外源甲醛可以作为碳源参与吸毒草的光合作用,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其中HCHO为甲醛,RU5P和HU6P是中间产物)。回答下列问题:
(1)d时间内完全光照组植株的平均实际光合速率是 ______ ppm/s。
(2)图2中产生[H]的场所是 ______ ,为追踪循环②中甲醛的碳同化路径,可采用的特殊处理方法是 ______ 。推测细胞同化甲醛(HCHO)的场所应是 ______ 。
(3)甲醛在被吸毒草利用的同时,也会对其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科学家设计了甲醛胁迫下吸毒草生长情况的实验。甲醛脱氢酶(FALDH)是②过程中的关键酶,图3表示不同甲醛浓度下,该酶的活性相对值,图4是不同甲醛浓度下气孔导度(气孔的开放程度)的相对值。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甲醛胁迫下,吸毒草的抗逆途径为 ______ 。
8. 春天,种子发出的嫩芽能够以柔克刚破土而出,让不少人惊叹生命的力量。研究发现,顶端弯钩是拟南芥等双子叶植物成功出土的关键结构(如图所示),它可避免幼嫩的分生组织受机械阻力和摩擦的伤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弯钩”内外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内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外侧。据此分析顶端弯钩的形成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原因是 ______ 。
(2)嫩芽发育中土壤阻力增加会促进乙烯的产生,进而使拟南芥幼芽顶端弯钩加剧,该现象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调控 ______ 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与释放,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3)现欲探究乙烯是否是拟南芥嫩芽顶端弯钩形成的必要条件,需选择 ______ (填“乙烯不敏感型突变株”或“乙烯合成缺陷型突变株”)作为材料,请帮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思路: ______ 。
9. 宁夏渝河流域一度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随意排入河流,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地政府通过综合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等途径对渝河流域的生态进行治理和恢复。栽种的杨、柳、柠条、沙棘、柽柳等植物可以防止人畜进入渝河流域,保护环境,动物种类大量提升,生态农业效益逐年提高,进一步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结合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渝河流域生态治理前,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______ 。
(2)如图为渝河流域生态系统在自然条件下能量流经第三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C表示 ______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a)则第二至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_ 。
(3)生态治理过程中,种植香蒲、水葱、鸢尾等水生植物,以植物吸附降解等方式达到脱氮除磷、净化水质的效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 ______ 价值。
(4)生态恢复过程中,进行综合养殖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能有效降低流行病害的发生率。试从生态系统稳定性角度分析流行病害的发生率有效降低的原因 ______ 。
(5)为防止恢复后的渝河流域再度遭到破坏,一方面要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另一方面要 ______ ,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 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为XY型,叶形有圆形和心形两种,由基因D、d控制,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基因R、r控制。现有表型均为圆形叶红花的雌、雄两株植株,对其中一株植株进行诱变处理,使其产生的某种基因型配子不育,然后让这两株植株杂交,结果如下。(不考虑XY同源区段)
圆形叶红花雌株与圆形叶红花雄株杂交,F1雌株中圆形叶红花:圆形叶白花=2:1,雄株中圆形叶红花:心形叶红花:圆形叶白花:心形叶白花=1:3:1:1
(1)该植株的叶形和花色的遗传 ______ (填“是”或“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D、d位于 ______ (填“常”或“X”)染色体上。
(2)亲本雌、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______ 。若不进行诱变处理,理论上F1中圆形叶白花植株中雌雄之比为 ______ 。
(3)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诱变处理可能致使基因型为RXD雌配子不育。利用亲本和 F1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较为简单的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后代中有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即可证明上述推论(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 。
11. 薰衣草精油气味芳香,能够清热解毒,清洁皮肤,祛斑美白,深受女性朋友的喜爱。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提取薰衣草精油的实验流程:
(1)流程中的A表示 ______ 过程,在此过程中,影响薰衣草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 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加入的①是 ______ 。
(2)薰衣草精油还可选用萃取法进行提取,该技术利用了薰衣草精油 ______ 的特性。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 ______ ,同时还受原料颗粒的大小、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
(3)薰衣草精油中大肠杆菌的含量超标会严重影响精油的品质,可采用 ______ (接种方法)检测薰衣草精油中大肠杆菌的活菌数量。将样品接种到含 ______ 的固体培养基上,可以根据最终培养基上 ______ 的数目,计算出薰衣草精油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12. 蜘蛛丝(丝蛋白)有着超强的抗张强度,可制成防弹背心、降落伞绳等。科学家研究出集中生产蜘蛛丝的方法——培育转基因蜘蛛羊。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的丝蛋白基因与从cDNA文库中获取的丝蛋白基因的主要差别是_________。利用PCR技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有_________,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2)过程②科学家通过_________技术将蜘蛛丝蛋白基因导入山羊的受精卵中,并需要筛选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_的受精卵进行培养。通过①~④过程培育的蜘蛛羊可以作为乳腺生物反应器,从_________中提取所需要的蜘蛛丝蛋白。动物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通常是受精卵,原因是_________。
(3)过程③需要的气体环境是_________,二氧化碳的作用是_________。过程④还必须经过早期胚胎培养、_________等胚胎工程的技术手段,进而培育出转基因蜘蛛羊。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抗体的本质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故浆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较B细胞更为发达,A正确;
B、浆细胞与B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浆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可以产生抗体,但其不能识别抗原,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正确;
D、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发生分裂,故浆细胞中核膜、核仁不发生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而B细胞能发生,D正确。
故选:B。
1、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体液免疫中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能特异性结合抗原。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细胞分化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答案】C
【解析】解:A、汗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转运氯离子需要载体蛋白,由分析可知,肺部支气管上皮细胞向外分泌氯离子的方式不可能是自由扩散,B错误;
C、开发可以促进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或增加细胞膜外氯离子浓度或增加细胞膜上正常CFTR蛋白的数量或及时促进排出黏稠分泌物等的药物,均可达到疗效,C正确;
D、CF是一种因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CFTR蛋白结构异常说明基因可以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结构直接影响性状,D错误。
故选:C。
1、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常见的有水、气体、甘油、苯、酒精等。
2、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3、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质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钾离子等。
本题考查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解:A、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中,模拟减数分裂Ⅰ后期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可相同也可不同,A错误;
B、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除了3'端的脱氧核糖,其他的每个脱氧核糖都连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B错误;
C、进行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时,两个小桶中所装入的彩球,颜色和数量不必一样多,但是一个小桶内的彩球颜色和数量一样多,C错误;
D、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NaOH在不同体积琼脂块中的扩散速率相同,扩散效率不同,利用不同体积琼脂块代表不同大小的细胞,属于模拟实验,D正确。
故选:D。
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①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适度生长,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数目的一半。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两条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本题考查模型构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解:A、根据题意,粉腿针尾雀在低层的可可树附近捕食为可可花传粉的双翅目昆虫,不利于可可树花的传粉,与可可树不是共生关系,A错误;
B、样方法可以用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因此该原生林中植物的种类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B正确;
C、将一定量的可可树种植到原生林后,使营养结构更复杂,可能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根据题意,某种害虫的每个个体出现在人工林不同可可树上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该害虫在空间上的分布为随机分布,D正确。
故选:A。
1、生态系统的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
3、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解:A、菜青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对菜青虫的变异起选择作用,A错误;
B、该地区的所有菜青虫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不仅是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性基因,B错误;
C、农药在菜青虫抗药性进化的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C正确;
D、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错误。
故选: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6.【答案】D
【解析】解:A、SSRI可以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的5-羟色胺的转运载体,阻止递质的回收,进而提高突触间隙内的5-羟色胺浓度,改善病人症状,A正确;
B、5-羟色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
C、5-HT由突触前膜释放后,进入组织液,需要扩散到突触后膜发挥作用,该过程需要内环境(组织液)参与,C正确;
D、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均消耗能量,缺氧会使细胞产生的能量减少,所以缺氧会影响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错误。
故选:D。
突触传递特征: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答案】a−cd 类囊体薄膜或基粒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叶绿体基质 吸毒草通过降低气孔的开放程度,减少甲醛的吸收;同时提高FALDH酶的活性,增强对甲醛的代谢能力
【解析】解:(1)根据图1可知,弱光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由于植株存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弱光照组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它的呼吸速率,d时间内呼吸作用速率为a,净光合作用速率为c,d时间内完全光照组植株的平均实际光合速率是a−cd。
(2)光反应阶段能产生[H](NADPH),图2中产生[H](NADPH)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或基粒),(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示踪物质变化规律和运行轨迹,为追踪循环②中甲醛的碳同化路径,可采用的特殊处理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由图可知,同化甲醛( HCHO )的场所应是叶绿体基质。
(3)2个单位的甲醛浓度甲醛脱氢酶( FALDH )的相对活性最高,但气孔导度最低,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甲醛胁迫下,吸毒草通过降低气孔的开放程度,减少甲醛的吸收;同时提高FALDH酶的活性,增强对甲醛的代谢能力。
故答案为:
(1)a−cd
(2)类囊体薄膜或基粒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叶绿体基质
(3)吸毒草通过降低气孔的开放程度,减少甲醛的吸收;同时提高FALDH酶的活性,增强对甲醛的代谢能力
1、在黑暗中叶肉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当植株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2、由图3和图4可知,不含甲醛浓度甲醛脱氢酶( FALDH )的相对活性最低,但气孔导度最高,2个单位的甲醛浓度甲醛脱氢酶( FALDH )的相对活性最高,但气孔导度最低。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答案】内侧高浓度抑制生长,外侧低浓度促进生长 基因的表达 乙烯合成缺陷型突变株 选择长势相同的乙烯合成缺陷型突变株若干,均分A、B组,A组在萌发初期用适量的乙烯处理,B组不做处理。在相同土壤阻力等条件下培养,观察两组嫩芽顶端弯钩的形成情况
【解析】解:(1)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内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内侧的生长速度比外侧慢,所以顶端弯钩的形成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2)嫩芽发育中土壤阻力增加会促进乙烯的产生,进而使拟南芥幼芽顶端弯钩加剧,乙烯的产生需要酶的催化,酶的合成需要基因的控制。所以该现象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与释放,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3)现欲探究乙烯是否是拟南芥嫩芽顶端弯钩形成的必要条件,则需要以是否含有乙烯为自变量,则需选择乙烯合成缺陷型突变株作为材料,然后施加乙烯和不施加乙烯进行对比,则实验设计如下:选择长势相同的乙烯合成缺陷型突变株若干,均分A、B组,A组在萌发初期用适量的乙烯处理,B组不做处理。在相同土壤阻力等条件下培养,观察两组嫩芽顶端弯钩的形成情况,判断乙烯是否是拟南芥嫩芽顶端弯钩形成的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
(1)内侧高浓度抑制生长,外侧低浓度促进生长
(2)基因的表达
(3)乙烯合成缺陷型突变株 选择长势相同的乙烯合成缺陷型突变株若干,均分A、B组,A组在萌发初期用适量的乙烯处理,B组不做处理。在相同土壤阻力等条件下培养,观察两组嫩芽顶端弯钩的形成情况
拟南芥种子萌发时,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内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9.【答案】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用于次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16% 间接 增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控制干扰强度
【解析】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进入生态系统也属于能量的输入,因此渝河流域生态治理前,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图中B表示同化量,C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由题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a),第三营养级同化的量=摄入量-粪便量=100-20=80J/(cm2•a),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则第二至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80÷500×100%=16%。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含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生物多样性还具有许多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潜在价值。生态治理过程中,种植香蒲、水葱、鸢尾等水生植物,以植物吸附降解等方式达到脱氮除磷、净化水质的效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进行综合养殖,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增加,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因此生态恢复过程中流行病害的发生率有效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增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5)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因此为防止恢复后的渝河流域再度遭到破坏,一方面要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另一方面要控制干扰强度,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用于次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16%
(3)间接
(4)增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5)控制干扰强度
能量流动的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通过摄食流入了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如果初级消费者被次级消费者捕食,另一部分能量就流入了第三营养级。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答案】是 X RrXDXd、RrXDY 2:1 实验思路:让亲本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型;实验结果:子代中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
【解析】解:(1)分析F1表现型及比例可知,雌株中均为圆形叶,雄株中圆形叶:心形叶=1:2,表明叶形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则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F1的雄株和雌株中均表现为红花:白花=2:1,表明基因R、r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故该植株的叶形和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雌株中均为圆形叶,雄株中圆形叶:心形叶=1:2,说明心形叶为显性,红花:白花=2:1,说明红花为显性,亲本为圆形叶红花雌株(R—XDX—)和圆形叶红花雄株(R—XDY),F1代雄株中出现圆形叶(rr)和白花(XdY),则亲本圆形叶红花雌株基因型为RrXDXd、圆形叶红花雄株为RrXDY;若不进行诱变处理,即没有配子不育的情况,这对亲本杂交后代圆形叶基因型为XDXD、XDXd、XDY,因此理论上F1中圆形叶白花植株中雌雄之比为2:1。
(3)分析表中杂交实验结果,雄株中圆形叶:心形叶=1:2,说明不育配子含D基因,造成后代圆形叶减少,F1的雄株和雌株中均表现为红花:白花=2:1,说明不育配子含R基因,造成红花数量减少,若RXD的雄配子不育,则后代雄株中圆形叶:心形叶=1:1,与实验结果不符,则诱变处理可能致使基因型为RXD的雌配子不育,则亲本圆形叶红花雌株(RrXDXd)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rrXdY)杂交,理论上后代不应该出现圆形叶红花植株。所以实验思路为:让亲本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型;实验结果为:子代中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
故答案为:
(1)是 X
(2)RrXDXd、RrXDY 2:1
(3)实验思路:让亲本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型;实验结果:子代中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水蒸气蒸馏/蒸馏 蒸馏的温度和时间 NaCl 易溶于有机溶剂 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稀释涂布平板法 伊红美蓝 黑色菌落
【解析】解:(1)分析提取薰衣草精油的实验流程图可知:A表示水蒸气蒸馏过程,在此过程中,影响薰衣草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的温度和时间;加入的①是NaCl,目的是使水的密度增大,加速油水分离。
(2)萃取法的原理是用萃取剂提取溶液中的溶质,利用了薰衣草精油易溶于有机溶剂;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原料颗粒的大小、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
(3)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计数,检测薰衣草精油中大肠杆菌的活菌数量,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在含伊红美蓝的固体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可以根据最终培养基上黑色菌落的数目,计算出薰衣草精油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故答案为:
(1)水蒸气蒸馏/蒸馏 蒸馏的温度和时间 NaCl
(2)易溶于有机溶剂 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3)稀释涂布平板法 伊红美蓝 黑色菌落
1、提取植物芳香油常用的方法:蒸馏法、压榨法、萃取法,选用具体的提取方法要根据原料、芳香油的性质进行选择;蒸馏法包括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汽蒸馏三种方法;
2、玫瑰精油的提取流程:鲜玫瑰花+水→水中蒸馏获得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加无水硫酸钠除水→过滤得到玫瑰精油,蒸馏的温度和时间会影响精油的提取量。
本题考查芳香精油提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DNA文库中获取的目的基因不含启动子、内含子 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显微注射 XX (羊的)乳汁 受精卵全能性高,更容易发育成动物个体 95%的空气加5%的二氧化碳 维持培养液的pH 胚胎移植
【解析】解:(1)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的丝蛋白基因与从cDNA文库中获取的丝蛋白基因的主要差别是:cDNA文库中获取的目的基因是逆转录获得的,不含启动子、内含子;利用PCR技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2)动物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通常是受精卵,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故过程②科学家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蜘蛛丝蛋白基因导入山羊的受精卵中,并需要筛选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雌性受精卵进行培养。通过①~④过程培育的蜘蛛羊可以作为乳腺生物反应器,从(羊的)乳汁中提取所需要的蜘蛛丝蛋白。动物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通常是受精卵,原因是受精卵全能性高,更容易发育成动物个体。
(3)过程③需要的气体环境是95%的空气加5%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过程④还必须经过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胚胎工程的技术手段,进而培育出转基因蜘蛛羊。
故答案为:
(1)cDNA文库中获取的目的基因不含启动子、内含子 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2)显微注射 XX (羊的)乳汁 受精卵全能性高,更容易发育成动物个体
(3)95%的空气加5%的二氧化碳 维持培养液的pH 胚胎移植
1、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因为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2、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本题结合转基因生物培育过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动物细胞培养、胚胎工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及操作步骤,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和过程;识记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宁夏银川市贺兰重点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宁夏银川市贺兰重点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宁夏银川重点中学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共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