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月考试题(6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平顶山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月考试题(6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下期月考 地理试题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下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30度,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此时太阳直射西半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此时,B点的地方时是( )A.4时 B.8时 C.16时 D.20时2.此时,B点位于( )A.晨线,昼长16小时 B.昏线,昼长16小时 C.昏线,夜长16小时 D.晨线,夜长16小时著名旅游景点“巨人之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是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2为“巨人之路”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的岩石属于图1中的( )
A.A B.B C.C D.D
4.推测“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
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结晶—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结晶—海水侵蚀
D.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下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对航行十分不利。该带的位置在(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6.当③所在大洋赤道附近南北两侧大洋环流方向相反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我国“雪龙号”启程去南极科考 B.澳大利亚的农民正忙着收割小麦
C.索马里沿海饵料丰富,渔业丰收 D.印度干旱程度达到一年中最严重下面图甲示意某河流水系,图乙中曲线示意该区域某次上游降水过程中降水量、P地河流径流量、Q地河流径流量、Q地地下径流量的变化。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表示Q地地下径流量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8.与P地相比,Q地( )A.流量峰值较高 B.出现峰值时间较早 C.流量变化较小 D.海拔较高9.有助于增加③曲线占降水比重的是( )A.降水强度大 B.坡度大 C.植被覆盖好 D.路面硬化读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甲、乙、丙三地陆地自然带依次是( )A.温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荒漠带C.常绿阔叶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D.荒漠带、草原带、落叶林带11.有关图中甲、乙、丙三地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的正确说法有( )①产生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差异②产生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差异③三个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更替④三个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更替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2.图中甲→乙→丙三地植被景观出现有规律的更替,其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中国绿洲胡杨林分布面积及数量均为世界第一,其生长期一般在3—10月,与当地均温有很大的相关性。下图为中国绿洲胡杨林生长期与均温的相关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决定新疆胡杨林分布的因素是( )
A.气温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14.新疆胡杨林( )
A.3月均温越高,生长期起始日越晚 B.10月均温越高,生长期终止日越晚
C.3-10月均温越高,生长期天数越少 D.生长期起止日早晚与气温相关性小
15.柴达木地区胡杨林的生长期与3月均温相关性最低,原因是该地( )
A.起始日早 B.水源充足 C.光照充足 D.海拔较高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5大题,共计55分)16.(11)北京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下表为学生观测数据,左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日期被测物体影长(厘米)比值(被测物体长度/影长)正午太阳高度9月5日401.556.39月17日44.51.3453.39月23日50.11.1950.09月29日57.21.0446.210月8日61.40.9844.210月18日71.80.8339.710月29日80.30.7436.611月11日93.50.6432.6(1)读表归纳该校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简述原因。(3分)
(2)说出左图中A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4分)
(3)9月23日这天,老师希望正午的时候车不被晒到,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理想车位的范围(不考虑教学楼宽度影响),并说明理由。(4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距今7亿—8亿年前,南疆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大量白云石大理岩的岩层,这便是和田玉的胚胎。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材料二 见下图。(1)说明和田玉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过程。(3分)(2)从外力作用角度简述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原因。(3分)(3)判断乙处最佳拾玉季节,并说明其自然原因。(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3分)(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4分)(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4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1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图2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表面温度分布示意图。(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3分)(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近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4分)(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4分)20.(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垫状点地梅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贴伏于地面生长的喜光类植物。某研究小组对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的垫状点地梅分布区域进行了考察,发现垫状点地梅只分布在海拔4500~5200米的坡面上,并发现在海拔4600~4700米处,高山草甸发育较好,海拔5200米以上是高山流石滩。下图分别是念青唐吉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景观图,气温、降水随海拔变化图,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图。(1)描述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的分布特点。(4分)
(2)从不同海拔的水热组合状况,说明垫状点地梅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900~5200米范围内分布差异的原因。(4分)
(3)分析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600~4700米垫状点地梅几乎没有分布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答案:1.D;2.B解析:1.图中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太阳直射西半球,所以AB是昏线,A点的时刻是18时。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30度,B点的经度是90°E。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早,故此时B点的地方时为20时,A、B、C项错误,D项正确。2.图中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太阳直射西半球,所以AB是昏线,B点位于昏线上。由上题可知,此时B点的时刻是20时,即日落时间为20时。昼长时间=(日落时间-12)×2,昼长为16小时,A、C、D项错误,B项正确。答案:3.B;4.C
解析:3.由材料分析可知,石柱是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可知,图中A、B是由岩浆冷却形成,分别是侵入岩、喷出岩;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因此C是沉积岩;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因此D是变质岩。
4.北爱尔兰地处大西洋中部,处在早期的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张裂地带,火山喷发、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玄武岩,再经海水侵蚀形成“巨人之路”。答案:5.A;6.C
解析:5.根据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特征判断,西风带位于中纬度地区,风向大致是自西向东,推动海水向东流,形成自西向东流的西风漂流,在南极俯视图中应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洲外围流动。读图可知,①地附近洋流在南极洲外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应为西风漂流,其所在区域应是咆哮的西风带,A符合题意;②地位于澳大利亚东边海域,应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地,不是咆哮的西风带,排除B;③地附近、④地附近洋流呈逆时针流动,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不是咆哮的西风带,排除CD。故选A。
6.读图可知,③所在大洋为印度洋,印度洋赤道南侧为流动方向稳定的、逆时针流动的大洋环流,赤道北侧为季节性改变流动方向(夏顺冬逆)的季风洋流,当两侧环流方向相反时,即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应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南半球冬季,南极洲白昼时间短(可能出现极夜现象),气温低,不是科考的最佳季节,因此我国“雪龙号”不可能启程去南极科考,A不可信;澳大利亚种植冬小麦,收获小麦一般在夏季,而此时为南半球冬季,B不可信;北半球夏季,索马里沿岸盛行西南风,属于离岸风,多上升流,表层海水营养元素丰富,鱼的饵料丰富,因此渔业资源丰富,渔业丰收,C可信;北半球夏季,印度主要受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因此不是一年中干旱程度最严重的时期,D不可信。故选C。7.答案:C解析:地下径流量较小,且流量较稳定,故③曲线表示Q地地下径流量变化。④曲线的峰值出现最早,为降水量曲线。结合图甲中河流的水系形状可知,该河流的流向是自北向南,Q地位于P地和沼泽的下游,而沼泽作为水源地,有储存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故Q地的流量变化较P地小,流量较稳定,河流径流量峰值的出现时间较P地晚,②曲线为P地河流径流量曲线,①曲线为Q地的河流径流量曲线。8.答案:C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与P地相比,Q地的流量峰值较低,出现峰值的时间较晚,流量变化较小,海拔较低。9.答案:C解析:③曲线表示Q地地下径流量变化。降水强度大,会减小地下水占降水的比重;坡度大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会减小地下水占降水的比重;植被覆盖好,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地下水增多,地下水占降水的比重增加;路面硬化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地下水减少,地下水占降水的比重减小。答案:10.B;11.A;12.A解析:10.图中甲→乙→丙三地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自然带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荒漠带,B项正确。11.图中甲→乙→丙三地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其自然带差异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规律,产生这种分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的差异,故选A项。12.图中甲→乙→丙三地植被景观出现有规律的更替,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所以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A项。答案:13.D;14.B;15.D
解析:13.中国胡杨林的分布主要在局部地区,没有沿着纬线或者经线分布,体现为非地带性分布。故选D。
14.10月均温越高,生长结束越晚,日期的数值越大,生长期终止日与10月均温呈正相关。故B正确;3月均温越高,生长开始越早,日期的数值越小,生长期起始日与3月均温呈负相关。故A错误;从题中可看出,生长期与3-10月的均温有很大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故C、D错误;
故选B。15.生长期与当地均温相关性很大,但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因此3月均温与生长期相关系数低。与起始日早、水源充足、光照充足关系不大。综上所述,故选D。16.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3)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教学楼影子朝北,表中9月23日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为1.19,根据楼高12米可以计算出教学楼影长大致为10米左右,每个停车位宽度2.5米,图中停车位靠近教学楼一侧的四排共12个车位正午不被晒到。解析:(1)据表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由56.3到32.6,说明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原因是9月5日到11月11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所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2)左图中A位置为夏至,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区域。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根据表中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来计算教学楼的影长,然后确定哪些停车位不会被太阳晒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教学楼影子朝北,表中显示,9月23日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为1.19,根据楼高12米可以计算出教学楼影长大致为10米左右,每个停车位宽度为2.5米,图中停车位靠近教学楼一侧的四排共12个车位正午不被晒到。17.答案:(1)和田玉形成过程:沉积岩层(白云石大理岩层)被岩浆侵入,形成变质岩;地壳隆起抬升,在岩石破碎处出露地表。
(2)乙处玉石富集原因:(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秋季。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解析:(1)和田玉形成过程需结合岩石的类型及玉的分布地区进行分析:和田玉为变质岩,是大理岩的变质岩;这里先是有沉积过程形成了沉积岩层(白云石大理岩层),后被岩浆侵入,形成变质岩;随着地壳隆起抬升,变质岩在破碎处出露地表。
(2)乙处玉石矿富集的原因可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方面分析: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破坏变碎变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的乙处,由于河流流速减缓,玉石便在此堆积下来。
(3)拾玉时间要考虑河床中玉石多少及河流适宜水位。该地是季节性河流,夏季由于冰川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故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利于拾玉。18.答案:(1)气压系统:高压和低压。位置关系:高压位于低压西北。(2)数量:3个。原因: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解析:(1)读等压线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图的左上角有个不完整的等压线部分,其数据由外到内增大,则为高压;图中间有个由外到内等压线数值减小的部分,则为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方。(2)根据图中锋面的排列推测锋面数量为3个;图中左、右的冷锋和暖锋是因气旋中气流水平辐合,导致冷暖气流相遇而成,北边的冷锋是由西北侧的高压(反气旋)气流顺时针方向水平辐散而形成的。(3)从图中看,P点位于暖锋锋前,西北方较远处又有冷锋锋面,因此,其分别受暖锋过境、暖空气控制、冷锋过境、冷空气控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其相应的天气状况(阴、晴、雨、雪等)和气温变化即可。19.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原因: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2)自西向东。形成过程: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近洋面形成低压,近洋面的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3)东岸:洪涝。西岸:干旱。解析:第(1)问,太平洋的东侧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水温低;西侧受暖流的影响,水温高。第(2)问,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洋面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流向东侧的低压。第(3)问,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沿岸降水增多,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部温度低,气流下沉,沿岸易发生旱灾。20.答案:(1)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海拔4760~5200米处;海拔4900米处分布最广;在海按4500米处零星(少量)分布(海拔4600~4700米几乎没有分布)。
(2)海拔4900米附近,水热条件适宜垫状点地梅的生长,分布较多;海拔4900米以上,由于气温的下降,虽然降水仍在增加,但低温限制了垫状点地梅的生长,分布较少。
(3)垫状点地梅植株矮小。在海拔4600~4700米范围内,植株较高的高山草甸发育好,遮光效果明显,不利于垫状点地梅的生长。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垫状点地梅在海拔4900米附近植物密度最高。分布最广,集中分布在4760-5200米处。低海拔地区几乎没有,除了4500米处有零星分布。
(2)垫状点地梅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贴伏于地面生长的喜光类植物,海拔4900米以上,海拔较高,虽然降水在增加(但垫状点地梅喜光,降水增加,光照减弱),但是热量条件较差,不适直垫状点地梅的生长。
(3)海拔4600~4700米处高山草甸发育较好—垫状点地梅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贴伏于地面生长的喜光类植物,垫状点地梅贴服于地面生长,高山草甸的分布遮挡了点地梅的光照,阻碍了它的生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据右图可以推断,近十年该城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济源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该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的工厂是,该城镇东南部最适宜规划,该城市,海南省的人口分布特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济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