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卷三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卷三,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
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
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中华文明形成了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共济特征。
B.从汉代起就被尊祟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
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
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温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项是(3分)( )
A.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简要梳理材料一第4段的行文思路。(4分)
答:
5.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概括。(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马罗大叔(节选)
陈忠实
是的,那只竹笼,是用竹蔑编的,从我有记忆开始,就记得从屋梁上垂下的铁钩上吊着这只扁圆的竹蔑编织的笼子。一年四季,这笼里都装着取之不尽,摸之不竭的馍馍,陈馍不等吃完,母亲又装进新蒸下的了。当然,一年中的近十个月里,这笼里总是装着黄色或白色的包谷面馍馍,只有在年下节下和收麦碾场的时月,这笼子里才会装满纯净的麦子面馍馍。现在,那笼子空了,整年整月地空荡荡地挂在那只铁钩上,悬在一家人的头顶。空着的竹笼子总是诱惑起我对香甜的馍馍的无限深情。我真不明白母亲为啥总不把它摘掉,令人在半夜里想到它时,却是空的,多么沮丧!可反过来一想,即使母亲把它摘掉了,扔到看不到的什么角落里去,甚或砸了烧了,此刻仍然会想到它!
饥饿像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我痛恨我为什么缺乏对于饥饿的忍耐能力。父亲同样和我在生产队的地里干了一后晌活儿,回来只喝了一碗盐水,就不声不响地躺在火炕上了,此刻已经响起令人羡慕的鼾声。我却在脑子里不断地旋转着那只什么也没有装的空笼。
我走出门,村巷里死一般沉寂。没有月亮的秋夜,田野里一片黑暗。正在孕穗的包谷林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包谷棒子的腻腻的甜香气味,我在水渠边站住了。
我伸手摸到一根包谷杆子,掰下一个又肥又粗的棒子,三两把撕掉嫩皮,蹲在水渠沿儿上啃起来。包谷粒儿里的汁液竟然溅到眼睛里,我一定是啃得太猛太快了。嫩包谷粒儿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
我把啃光了的包谷芯子丢到水渠里,再伸手摸到另一个包谷棒子,却猛然看见一个人。我一惊,一愣,从身影和体形上,立刻辨认出来,那是马罗,终年四季给生产队看守庄稼的老光棍儿。我也不知凭什么勇气,没有撒腿逃遁,也没有向他求饶,而是毫不动摇地把那个已经抓摸到手的包谷棒子“咔嚓”一声掰了下来,三两下撕开嫩皮,蹲下身,又啃起来了。
“哼!你倒胆大——”他冷笑着呵斥道。
我没有腾出口舌和他争辩的心思,反正我偷吃了包谷棒子,任你去队里告发吧!随你们怎么处罚好了!我已经无暇考虑后果,仍然大啃大嚼着生包谷棒子,似乎越嚼越能品尝生包谷粒的甘美香醇了。既然总免不了一罚,索性让我今夜饱餐一顿也划得着了。
“跟我走!”马罗吼喊着。顺着水渠往东走,我看见一盏马灯荧荧的亮光,那马灯正挂在老光棍住的庵棚上。
“坐下!”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
我没有坐,仍然站着。坐下了,要再站起来反抗可能为时过晚,措手不及。我没有吭声,倒把两手轻轻提起,叉在腰间,暗示给他一点威势。
“啊……嗨嗨嗨嗨嗨……”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那粗哑的男人的哭声,从他喉咙里奔泻出来,像小河在夏季里突然暴发山洪,扶裹着泥沙、石头和树枝,带着吼声,颤动着四泻。马罗伸出双臂,把我抱住,硕大的脑袋压在我的胸膛上,哭得更加不可收拾。他粗壮的身体抖着,两条铁钳一样的手臂夹得我的肩胛骨麻辣辣地疼了。
松开抱着我的手臂,他哭溜着声儿颤颤地说了一句:“咱们……好苦哇……”。
此时才理解了他的举动中所表达的感情的含义了。而当一领会,我再也支撑不住了,心酸了,腿软了,一下子坐在茅草庵棚门口的树根上,双手捂住脸颊,哭起来了。
老光棍马罗,像疯了似的在庵棚前的草地上跳起又落下,破口大骂:“你‘假积极’!放‘卫星’【注】!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马罗蹦着,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
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点燃麦草,再加上树枝。火苗哧哧蹿出,冒得老高。他在一个用铁丝担成的支架上,摆上了嫩包谷棒子。他咕哝咕哝地说:“咋说也不能……啃生的……”
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火声是这样富于生气。我坐在火堆旁,看火苗忽而落下又忽而蹿高,在秋夜的黑幕中辟开的光亮的空间,随着火苗的起落忽而缩收又忽而扩大。火苗在树枝上跳跃,从燃烧着的枝条上攀援到刚添加上去的树枝上,像万千猕猴们在树林里嬉闹,跳跃翻跌。无数条火苗拢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火的世界,充满了活力。
“吃——熟咧。”
马罗大叔从火堆里的铁丝架上取出一个包谷棒子,甩过来,撂到我的怀里。一股热气饱溶着浓烈的香甜气味扑鼻而来。软软乎乎的包谷粒儿酥软香甜,一口咬进嘴里,我的眼泪禁不扑洒下来了。
那晚我没有回家,和马罗大叔挤睡在他的庵棚里的吊床上。(有删改)
【注】 放卫星,指那些不切实际、吹牛、夸大声势的行为。当时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
文本二
棋王(节选)
阿城
听见前面大家拿吃的时铝盒的碰撞声,王一生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到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不出它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饥饿像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以致“我”难以入睡,而父亲却睡得很香,让“我”非常羡慕。
B.文本一中“我”见到看守庄稼的马罗后没有逃跑,而是继续把包谷棒子掰下来啃着吃,表现了“我”做事完全不考虑后果的性格。
C.文本一通过一连串动词细致地描写了马罗烤包谷棒子的过程,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画面感十足。
D.文本二最后说王一生“惨无人道”,是贬词褒用,其实是说明他对食物非常珍惜,不舍得浪费。
7.文本一第一段围绕竹笼展开了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竹笼的材质、形状和位置的详细描述,说明竹笼对我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B.竹笼中所装馍馍能反映出我们的生活境况,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对比。
C.现在空笼子整年整月地挂着,说明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会挨饿。
D.即使竹笼始终空着,母亲也没有摘掉笼子,这表明母亲想用它装包谷棒子。
8.文本一的“我”与马罗相遇后,马罗多次说话,先是冷笑呵斥,然后两次吼喊,最后破口大骂,而“我”每次都一言未发,请简要分析其中原因。(6分)
答:
9.两个文本都写到了“我”和“吃”,但二者关系并不相同,表达效果也有所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B.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C.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D.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伯,按周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此处意同《烛之武退秦师》秦伯之“伯”。
B.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于规模较大的邑。
C.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依次设卿、大夫、士,大夫有封地。
D.《周书》,《尚书》的组成部分。《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
B.段规认为智伯贪财好利、刚愎自用,给他土地后他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就一定会对其使用武力。
C.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因其毫无理由而不想给,但在任章劝说下,向其献上了一块有万户人家的邑。
D.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译文:
(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译文:
14.任章根据什么得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的判断?请简要概括。(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别茂嘉①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②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③。看燕燕④,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⑤、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 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词大约作于词人闲居铅山期间。②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事。③“更长门”句: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④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望着燕燕双飞,送别休弃去国的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⑤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5.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算未抵,人间离别”将人间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引出下文转入送别正题。
C.“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写啼鸟也解人间恨事,衬托人的离别之恨。
D.结尾点题,“谁共我,醉明月”将上文中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16.“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众多文人与酒确有着不解之缘。在苏轼笔下《赤壁赋》中,“一世之雄”的曹操有着 , 的英姿。
(2)秋日乍暖还寒,体现出《声声慢》的作者悲愁: , 。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宋)张孝祥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的东西。——(英)约翰·洛克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学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3模拟卷
1.D 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错误。从原文“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来看,“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于文无据;且“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属于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错误。从原文“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来看,选项以偏概全,言过其实。C.“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错误。不只是“温柔敦厚”,还有“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以及“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等原因。故选D。
2.D D.“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特质”错误。由原文“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等来看,没有揭示“开放性特质”。故选D。
3.C 由材料一“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可知“温柔敦厚”的文化特征。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二句,看似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蕴含的却是深深的失望与愤慨。诗人说,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因为好景不常在,人生多苦难,既然有幸遇上得意之时,何不把握当前,且醉且乐,不要让这金杯空对着明月。不符合“温柔敦厚”文化特征。故选C。
4.答案:①首先点明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②继而阐明引导和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如何讲述历史及其源头;③进而指明再健康、再有活力的文化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也会发生变异;④最后强调当下讲好历史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
5.答案:①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②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③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④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⑤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载体,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
解析:由材料一第①段“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分析可知,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由“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分析可知,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由“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分析可知,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由“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分析可知,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由“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分析可知,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载体,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
6.B B.“表现了‘我’做事完全不考虑后果的性格”错误。不是“我”做事不考虑后果,而是“我”因饥饿而产生了巨大的勇气。故选B
7.D D.“这表明母亲想用它装包谷棒子”错误。“竹笼”一直在那里,以前放馍,现在粮食不够吃,里面是空的,但没有馍,并不一定要扔了“竹笼”,更不能“表明母亲想用它装包谷棒子”,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
8.答案:①“我”偷包谷棒子被抓后没有和马罗争辩,是因饥饿只想吃饱,无心争辩(没有腾出口舌和他争辩的心思);②马罗对“我”吼了两次“我”不吭声,先是一路跟他走,后来通过动作展示威势,是心里充满戒备;③马罗同情我并且大骂让社员受罪的人,“我”理解了马罗的内心,感到羞愧又深受感动,所有复杂的情绪随着骂声跑掉了,而马罗也蹦着、骂着钻进包谷地里去了。
解析:依据“‘哼!你倒胆大——’他冷笑着呵斥道”“我已经无暇考虑后果,仍然大啃大嚼着生包谷棒子,似乎越嚼越能品尝生包谷粒的甘美香醇了。既然总免不了一罚,索性让我今夜饱餐一顿也划得着了”可见,“我”偷包谷棒子被抓后没有和马罗争辩,是因饥饿只想吃饱,无心争辩。依据“‘跟我走!’马罗吼喊着”“‘坐下!’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顺着水渠往东走,我看见……”“我没有坐,仍然站着。坐下了,要再站起来反抗可能为时过晚,措手不及。我没有吭声,倒把两手轻轻提起,叉在腰间,暗示给他一点威势”可见,马罗对“我”吼了两次“我”不吭声,先是一路跟他走,后来通过动作展示威势,是心里充满戒备;依据“咱们……好苦哇……”“你‘假积极’!放‘卫星’!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马罗蹦着,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可见,马罗同情我并且大骂让社员受罪的人,“我”理解了马罗的内心,感到羞愧又深受感动,所有复杂的情绪随着骂声跑掉了,而马罗也蹦着、骂着钻进包谷地里去了。
9.答案:①文本一是写“我”在吃东西。直接写出了“我”对饥饿和食物的主观感受,更具真实性,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②文本二是“我”看王一生吃东西。通过“我”的视角描写王一生的吃相,借助细节描写和“我”的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对饥饿和食物的态度,人物更加鲜活,个性更加鲜明。
解析:文本一讲述的是我因为难以忍耐的饥饿而偷吃生产队的包谷棒子的经历,“我”是吃东西的人。所以可以直接写出了“我”对饥饿和食物的主观感受——“饥饿像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嫩包谷粒儿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似乎越嚼越能品尝生包谷粒的甘美香醇了”“一股热气饱溶着浓烈的香甜气味扑鼻而来。软软乎乎的包谷粒儿酥软香甜”,更具真实性,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文本二是通过我的视角,描绘王一生吃东西的吃相。我是观察者,王一生才是吃东西的人。文本二是通过我的观察,借助细节描写和“我”的感受——“王一生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到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真有点儿惨无人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对饥饿和食物的态度,人物更加鲜活,个性更加鲜明。
10.D 句意: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与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大败智伯的军队,于是杀死智伯,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攻赵氏”为动宾结构,不能断开;“赵襄子”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C。“张孟谈”是“潜出见二子”的主语,两者不应断开,排除B、C。故选D。
11.A A.“此处意同《烛之武退秦师》秦伯之‘伯’”错,“智伯”的“伯”不是爵位。故选A。
12.D D.“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错。原文是“又何失人之足患哉”,意思是“失去人才的事又哪里值得担心呢”,可见,不是担心失去人才的事。故选D。
13.答案:(1)如今主公一次宴会就羞辱别人的主君与臣相,又不防备(他们报复),说“他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
(2)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多了,难道只有智伯吗?
解析:(1)“耻”,羞辱,使……受到羞辱;“兴”,发起,制造;“无乃……乎”,恐怕……吧。(2)“以至”,导致,造成;“颠覆”,灭亡;“岂……哉”,难道……吗;“特”,只,仅仅。
14.答案:①智伯索求土地成功,必定骄傲而轻敌,诸位大夫因为恐惧而互相团结。②用互相团结的军队对付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一定不会长久了。
解析:(1)依据原文“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可知,任章认为,智伯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忧惧;我们给智伯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团结。(2)依据原文“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可知,任章认为,用互相团结的军队对付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一定不会长久了。
【参考译文】
智伯主持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伯说:“灾祸都将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就罢了,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来大祸。如今主公一次宴会就羞辱别人的主君与臣相,又不防备(他们报复),说‘他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智伯)不听劝告。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说:“智伯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习惯于得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用兵对付别人,这样以后我们能够免于祸患,而等待事情的变化了。”韩康子说:“好。”韩康子于是派使臣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给智伯。智伯大喜。智伯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任章问:“什么原因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忧惧;我们给智伯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伯,智家的命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智伯越来越骄横,然后就有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智伯的机会了,您怎么能偏偏让我国成为智伯的攻击对象呢?”魏桓子:“好吧。”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智伯。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皋狼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与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大败智伯的军队,于是杀死智伯,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
臣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聪明、明察、坚强、勇毅,是所谓才;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才德兼全可称之为圣人,才德兼缺称之为愚人。德能胜过才能称之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能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多了,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失去人才的事又哪里值得担心呢!
15.C C.“写啼鸟也解人间恨事”错误,应该是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它不解人间恨事。故选C。
16.答案:用典,此句化用了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前往刺杀秦王的典故。
作用:①渲染出一种慷慨激昂、沉重悲壮的氛围。②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③借荆轲刺秦的失败,抒发自己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
解析:首先根据“易水萧萧”“壮士、悲歌”等词句,准确判断运用的手法是用典;然后从用典这种手法入手,结合词人为因事贬官的族弟,以及词人自己壮志难酬两个方面分析词人运用此典在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句意:易水边,萧瑟秋风,满座送行之人都是穿戴着白衣白帽,荆轲慷慨悲歌无尽无歇。本句是化用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前往刺杀秦王的典故,该典故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送别,西风萧瑟,慷慨悲歌,渲染了一种慷慨激昂、沉重悲壮的氛围。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是词人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同时也是借助荆轲刺秦的失败,抒发自己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
17.答案:(1)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3)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18.答案:①不解之缘 ②秘而不宣 ③屡见不鲜
解析:第①空,栾恩杰因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为以后进入国防和航天领域打下了基础,故此处可填写“不解之缘”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空,根据前文“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和后文“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可知,此处是形容“潜地导弹”在欧美国家是一个绝密的国防项目,故此处可填写“秘而不宣”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空,根据后文“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可知,在研发过程中,栾恩杰遇见了很多困难,故此处可填写“屡见不鲜”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19.答案:(示例)整个团队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按照规划,团队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
解析: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提取句子主干“整个团队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然后把修饰限定成分“按照……的规划”中的三个短句摘取出来,单独成句即可。
20.答案:“失败意味着什么?”是问,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并引出下文。“意味着……”是答,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增强了表达效果,表明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是长期而艰巨的。
解析: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营造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详细分析即可。
21.C “你”可以指具体的某个人,或泛指任何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也可以是不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文中画线句中的“你”是泛指,C项中的“你”的用法与此相同。A项,指具体的某一个人。B项,指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D项,指具体的某一个人。故选C。
22.答案:①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 ②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③体重会反弹
解析:第①空,根据横线后的内容可知,“身材是否肥胖”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故此处可填写“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根据前文“不但”可知,所填句子应以“还”“而且”领起;根据后文“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可知,不吃晚饭的减肥方式对身体有害。故此处可填写“还会损害身体健康”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根据后文“甚至比以前更胖”“体重反弹后”可知,此处是说恢复吃晚饭后体重会反弹,故此处可填写“体重会反弹”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考生要先分析三则名言的含义。第一则名言是《礼记·中庸》中的经典句子: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整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强调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第二则名言是张孝祥的话:学习不在于起步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到后来放任不努力。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勤勉,不能一曝十寒。
第三则名言是(英)约翰·洛克的话:意思是学东西要一点一点学,一下子学太多,就容易贪多嚼不烂,无法消化,最后全部一知半解,还不如不学。强调学习是一点点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作文要求考生要思考三则材料在“学习”方面的启示意义,在作文中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所以考生可围绕“学习”这个范围,找到三则材料的关联,注意思辨性。三则材料强调了学习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持续勤勉、重在积累。学习过程的三个方面无所谓主次,如只就其中的一方面来展开立论也符合题意。如果能综合三个方面来写,就要全面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时就比较适合把三个方面作为三个分论点来行文。就写作素材而言,可以选择古代素材,但最后还是应落到新时代现实素材上为好。若想避免空洞论述,还是要联系自我和时代,加入细节论述,强化说理分析,适当融入抒情,适时点燃读者。
立意:
1.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2.勤勉奋进,持之以恒。
3.学贵积小流汇江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卷一,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卷四,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卷二,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句以声写静,借舟中人,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