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我们来造环形山_教科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3536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我们来造环形山_教科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我们来造环形山_教科版,共1页。
六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教研组活动中,黄小飞老师带来课例展示——《我们来造环形山》。黄老师这节课主线清晰,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模拟实验→解释→再找证据”的基本科学探究过程。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前两课及过去积累的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运用从三年级学习科学以来培养起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造“环形山”,自主探究月球上布满环形山这一特殊地貌的形成原因。造“环形山”的真实目的不在于“造山”,实质上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实验模型”,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月球环形山的成因。使学生自主完成“根据人们已知的事实现象提出问题——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本节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字——“证据”,这个词语也贯穿在整个课堂中。在观察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和归纳,得出了许多的环形山特点,即观察到的证据。在猜想环节,学生们要利用自己观察到的证据进行合理猜想。如果没有证据,猜想有可能变为幻想。模拟实验过程中,学生仍然要注意观察现象,搜集证据。解释环节,学生搜集到的现象要作为证据支撑自己的假说,自己的假说也要能够解释得了实验现象,二者相辅相成。最后,学生会发现课堂上已有的证据不足以确定环形山形成的原因,这又促使学生在课外继续寻找证据。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有两个亮点。亮点一是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和改进。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1中,教师选择了用面粉模拟月球表面来进行实验,令学生能更清楚地造出环形山。在模拟实验2中,用酒精灯加热小苏打和面粉混合物,能较为真实地模拟火山喷发,从而让学生收集到更多证据。亮点二是在解释环节进行的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学生们像真正的科学家们一样,唇枪舌战,利用在实验时发现的证据来试图说服对方。这一过程后,学生真切感受到证据对于科学结论的重要性,以及科学中允许多种意见的存在。这是无法通过讲授获得的科学观念。所以这节课,可能没有教会孩子们具体的科学知识或者实验的操作,但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也同陈素平主任一样,对于辩论这环节有着一定的疑问,除了课堂纪律的掌控外,辩论时你来我往,部分学生思维非常快,那么如何保证思维没那么快的学生也有在进行思考,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一天的垃圾_教科版,共1页。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月相变化_教科版,共2页。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科学听课反思太阳系_教科版,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充分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提供清晰明确的知识构造,重视学习单元间的连贯性和配合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