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文言阅读断句题答题指导
展开文言阅读断句题答题指导断句,是近几年全国卷的必考题,今年也应会考到。断句,即古之“句读”,古文需要停顿的地方称为句或读(dòu)。句子语意完整要停顿,叫“句”;句中语意未完却需要停顿,叫“读”。古文献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近代人加上去的。所以读懂古文,断句是个前提。一、高考题型1.客观选择题全国卷一直采用此种形式。如22年全国新高考I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2.主观题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多采用此种考查方式。二、方法指津断句方法: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结合标志,比照选择。(1)先大后小。考虑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先断句意完整的“句”;再断“句”内的小层次停顿,也就是“读”的停顿。(2)先易后难。根据自己对句意的理解,先把确定要断的地方(也即容易的地方)先断开;再作进一步的思考,断开其它需断的地方。(3)结合标志。要根据语境,参照断句的“标志”,恰当断句。(4)比照选择。若不能确定断点,就将几种断法对照比较,以作出最佳选择。三、技巧点拨(1)句意完整、句子结构完备必须断开。如:今赵 不救 魏/(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主谓宾齐备,句意完整(如果赵国不援救魏国),肯定要断开(/)。(2)表时间的词或短语作状语,提前到句首,一般应断开。如:九月/契丹大举入寇(21年全国甲卷)又如: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21年全国新高考I卷)(3)主语或陈述对象较长,主谓部分之间常需断开,以舒缓语气。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又如: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封王(4)主语或陈述对象虽短,但有强调意味,也常需断开。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5)主谓倒装句,在谓语与主语间需断开。如:甚矣/汝之不惠!(6)对话提示语“曰”“云”“言”等词后,常常需断开。如:周公曰/使各居其宅(22年全国乙卷)(7)句首有虚词(包括发语词、连词、副词等),一般在虚词前断开。如:/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21年浙江卷)又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8)句末语气词(包括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有标示句子结束作用,故在句末语气词后要断开。如:是赵与强秦为界也/(22年全国新高考I卷)又如: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22年浙江卷)再如: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1年全国新高考I卷)(9)独立的感叹词表示强烈的语气。就单独成句,故在其前后均要断开。如:而使后人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22年浙江卷)(10)古文特有的固定结构,应保持相对完整,前后均要断开。如:/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又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再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11)古文里有整句(对偶、排比等),根据对仗原则,整句间应断开。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又如: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21年浙江卷)(12)文句中有并列的词(如地名、人名等),中间需停顿,类似顿号作用,要断开。如: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又如:许君焦/瑕/朝济而高版焉(同上)四、小试牛刀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行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时 也 夫 施 吉 报 凶 谓 之 命 施 凶 报 吉 谓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行/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