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实验中学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含答案3第三辑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实验中学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含答案3第三辑,共14页。
绝密★启用前|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第三辑语文·第三模拟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孙犁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也要在写作中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中国语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他做了许多富于启示性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一切从事写作的人,在语言上要做到这三面功夫:重视人民生活的语言,以它为源泉,为文学语言的主体:吸收中国旧白话文学上的和今天生活不隔绝的语言;从好的翻译学习一些人民能接受的外国进步的语法、新字。”这是孙犁式的融会贯通、雅俗兼顾。所以,一方面,婉约蕴藉、诗化语言是孙犁作品的重要特征,如研究者指出的“《白洋淀纪事》里的故事是诗的小说,小说的诗”;另一方而,口语和诗意并存、生活气息和抒情性并存,他的作品没有因为诗情画意而脱离笔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虽然研究孙犁作品的人,都视语言为重要问题,但孙犁却说,语言问题并不是顶重要的,诚意才是。他在《谈修辞》中说:“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立诚。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在孙犁看来,不讲“立诚”只讲语言,是偏废。文学就像明镜和清泉,不能矫饰,“从事文学工作,欲求语言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孙犁作品能够立得住,首先在于他的写作是诚恳的、无藻饰的,灌注着创作者的真情实感。风格从来不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密切相连。孙犁语言风格从青年时期的“清荷”走到晚年时期的“淡菊”这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晚年孙犁对人生的通达,化作文字上的老辣,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色,不仅成就了孙犁作品的有嚼头、耐读耐琢磨的特点,也使孙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房树民等人学习孙犁,专写农村人物,注重优美抒情,让“荷花淀派”声誉鹊起,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上世纪80年代初期,铁凝、莫言、贾平凹等写作者初涉文坛,也都受到孙犁的影响。正如铁凝在《怀念孙犁先生》中所说:“引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去琢磨语言的千锤百炼之后所呈现的润泽、力量和奇异神采的,是孙犁和他的小说。”孙犁在文学上寄托了自己的真诚追求,“小说是美育的一种”“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他是这样思索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光阴流转,社会变迁,孙犁的作品价值和文学魅力长久地吸引人们去回味发掘。把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写出更多像白洋淀一样的大地故事,展现时代新人的美与风采,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学的文脉,这是我们对前辈作家最好的纪念。(摘编自刘卫东《把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材料二: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和艺术旗帜。孙犁的小说和散文都极大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关于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概念的提出,最早的代表论文是艾菲《论“荷花淀派”的艺术变迁》。大家对这一流派的真实存在表达了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草色遥看近却无”。大家的共识是中国文坛需要这个流派,这从一个侧面肯定、强化了孙犁风格的文学史意义。袁振声《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一文,在“诗的小说”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孙犁小说的抒情性特点,将这种抒情性归结为:情真意切、情思细腻和情趣浓厚;在情与景的结合上追求一种绘画美,在情与理的结合上追求一种理趣美。孙犁一直以小说、散文并重。进入新时期以来,孙犁以写散文为主,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等,以其内容的丰富和文体的多样,对当时的散文观念形成了冲击,博得评论界的高度关注。事实上,《晚华集》既保持了原有的清新明丽、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又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孙犁的散文所显示的是一种平易自然的美,朴素深沉的美,是一种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有着独特的色调和情韵:画面恬淡如水墨画,情真意切如抒情诗,语言清新如朝生秀露,思想浑厚如陈年纯酿。苗雨时先生在《荷花淀派综论》中,结合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典型塑造的“景物一体”和优美洗练的话语形态等,高度概括荷花淀派的精髓--广泛地观察现实生活,了解和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带着希望改变世界的伟大理想;在作品中,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刻画、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现出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孙犁及其荷花淀派的优秀作品,就具有这种穿越时空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永恒艺术魅力。(摘编自周纪鸿《孙犁和“荷花淀派”的永恒魅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孙犁主张写作要以人民的生活语言为主,适当吸收旧白话文学语言、外国语法新字。B.孙犁反对单从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谈修辞,认为立诚然后辞修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C.孙犁提出“荷花淀派”概念之后,研究界形成了中国文坛需要这个文学流派的共识。D.孙犁是“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和艺术旗帜,其小说和散文极大影响着中国后代作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婉约蕴藉、诗化语言是孙犁作品重要特征,这是他体验生活而又挣脱生活的结果。B.从青年时期“清荷”到晚年时期“淡菊”,孙犁语言风格变化与其生活经历相关。C.散文《晚华集》与小说《白洋淀纪事》相比,艺术风格变为清新明丽、行云流水。D.荷花淀派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永恒艺术魅力,可以用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来概括。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孙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A.上世纪50年代,刘绍棠、韩映山等学习孙犁,“荷花淀派”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B.上世纪80年代初期,铁凝、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初涉文坛,他们都受到了孙犁的影响。C.孙型创作追求真诚,他认为小说是美育的一种,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D.进入新时期以来,孙犁散文以其内容丰富和文体多样,对当时的散文观念形成了冲击。4.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孙犁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4分)5.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 【答案】1.C 2.B 3.C 4.①多方学习吸收语言,做到融会贯通、雅俗兼顾;②创作诚恳无藻饰,灌注着真情实感;③思想通达,人生经历丰富。 5..①材料一写作目的是号召当代作家学习孙犁的创作精神(或:把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②材料二写作目的是揭示孙犁及“荷花淀派”的思想艺术美。(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花草柬聂鑫森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物,还会摆上石凳或椅子,让前来叩访者稍坐,等待主人开门迎客;或者,经过此处的陌生人,走累了,也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有的主人很风趣,还会在门上贴一条窄长红纸,上写:“花草陪人请小坐”。这个红纸条,人们称之为“花草束”。曲曲巷中的高家宅院,就是这种格局。男主人高振宇,快七十岁了。除了他,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妻子柳鹂。儿子一家在外地,只有春节时才回来与他们团聚。他们喜欢安静,退休前和退休后一个样,院门常关。但只要他们一出门,见着街坊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客客气气的。他们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但院门两旁的花事常新,花缸按照时令换进换出,春天的山茶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木芙蓉、冬天的绿梅或白梅。他们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缸花草,轮流着让花草出来陪人。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院内靠门两侧的墙根下,栽了许多藤本植物,比如迎春花、紫藤花、牵牛花、爬壁虎之类,再用细麻绳拴在院门顶端和扶持植物的竹竿之间,让柔藤顺着绳子爬到门楣上,变成一座花草牌楼,好看。春有金黄的迎春花和粉紫相融的紫藤花;夏秋的牵牛花,有红有白有紫,像一支支仰天而吹的小喇叭,仿佛铿然有声。退休前,高振宇是本市京剧团的名角,谭派老生。柳鹂先是唱梅派旦角的,后来身体不好,改行成了后台的检箱(收检戏服)人。在职时,早晨要吊嗓、练身段,然后是琢磨戏文;下午得好好休息,晚上要演出。柳鹂55岁就退休了,高振宇一直唱到65岁,红了好几十年,然后在声誉最隆的时候,急流勇退,息影林泉。人们很奇怪,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他饰《碰碑》中的杨老令公、《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亮相一叫板必是“碰头彩”。可他的儿子却坚决不学戏,而想好好读书,将来去造飞机造火箭。儿子被他骂过打过,但倔犟如故,有几句话就最让高振宇伤心:“爹,成一个角比成一个科学家还难,嗓子好身材好是爹妈给的‘饭碗’,还得有悟性,能吃大苦。您是成功了,妈就没成。我不是学戏的料,天下也没几个是!您不要轻易带徒弟,别害了人家。”现在儿子在大西北的一个特殊单位工作,已经是总工程师了。高振宇真的没有带过徒弟,也不接待上门来求教的同行和戏迷。自己走上了这条路,就好好走下去吧。可心里老觉得对不起人,就让院门两旁的花草表示歉意吧,让人看看花,听听他在院里吊嗓子,或者酣畅淋漓地唱上一段,聊作补偿。到真正退了休,高振宇凌晨起床后的大事,是和老妻一起去侍弄花草,一边干活一边轻声哼几句而已。处暑后,天气变凉了。高家院门两旁,分放着一缸雁来红、一缸白菊花。门楣上爬满了清脆的藤叶,一朵朵直立的牵牛花,红红紫紫,还有白色的,开得很热闹。巷子里的人,发现天刚亮,就有一个穿西装的中年汉子,安静地坐在高家花缸边的绿色木靠椅上,上身直直的,两手平放在膝盖上,尖起耳朵听院里的声响。这个人没有谁认识。院里传来录音机播出的京胡声,高振宇唱道:“恼恨那吕子秋行事可恶,恨不得插双翅飞过江河。船行到半江中儿要掌稳了舵。我的儿为什么撒了篷索?”接着,高振宇变了哭腔:“啊……桂英儿啊!”有老戏迷明白,这是《打渔杀家》中萧恩的唱段,“快板”后是“哭头”,而这“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儿”字下行腔,将喉音愈落愈低,透出苍老凄怆之音!有人正要喊“好”,中年汉子忙站起来,摆摆手,又深鞠一躬,然后再坐下听。高振宇反复唱了三遍,才停住。中年汉子站起来,朝挤在巷道里的几个人拱了拱手,然后飘然而去。第二天早晨,中年汉子又来了。高振宇唱的是《碰碑》中,杨老令公与六郎离别后,先唱“二黄导板”再唱“哭头”:“我的儿呀”。声腔极为凄惨悲凉,也是唱了三遍。第三天早晨,巷子里的人,早早地聚集在高家门口,就为听高振宇的“哭头”。那个中年汉子没有来。高振宇也没有打开录音机,没有唱“哭头”。又过了些日子,外地的一个京剧团来湘潭演出,主角是谭派老生传人、年方四十的景金石,戏码是《打渔杀家》、《碰碑》、《四郎探母》。海报上还贴了照片,景金石就是那两个早晨来听戏的中年汉子!巷子里立马欢腾起来。“景老板肯定是来请教‘哭头’唱法的。”“那么,高老板怎么不开门迎客?”“高老板并不失礼,门上有花草柬,门边有花草陪客。”“买票去!听景老板的‘哭头’,等于是听高老板的‘哭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社会环境和“花草柬”的来历,为下文作铺垫。B.“院门常关”“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表现了高振宇孤僻高冷、落落寡合的性格。C.景金石如何与高振宇取得联系,演出的情况如何,文中以留白处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D.小说结尾人们的议论,揭示高振宇不开门迎客却不算失礼的原因,照应开头。7.关于文中高振宇要求儿子学京剧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A.表现了高振宇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以及京剧艺术能够代代传承的期望。B.儿子的话,强调了走京剧艺术之路的不易,要成“角”得有天分,能吃大苦。C.儿子对学戏的看法,虽令高振宇伤心,却也成为其不带徒弟的原因之一。D.小说补叙高振宇要求儿子学京剧的情况结,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8.小说详细描写了高振宇唱“哭头”的情形,这对人物塑造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9.有人评价聂森是“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6.B 7.D 8.①“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详细描写唱“哭头”,淋漓尽致地展现剧中人伤心、悲痛的心情,能让读者感受到他高超的演唱技艺。②连续两天“唱了三遍”,表现了他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③“哭头”一幕的唱词,暗含了高振宇因儿子不肯学戏、远离自己的凄凉心情。 9.①故事发生的环境: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这些都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②小说塑造的人物品行端正,修养高雅,技艺精湛,具有君子风范。如高振宇是京剧谭派老生,教授京剧形式别样,不图名利,有卓尔不群的文化特质和磊落胸怀。③小说中穿插介绍京剧知识,突出了传扬国粹——京剧艺术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守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汉灵帝中平六年幽州牧刘虞到部上罢诸屯兵但留降虏校尉公孙瓒将步骑万人屯右北平公孙瓒志欲扫灭乌桓,而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与瓒有隙。虞与瓒积不相能,瓒数与袁绍相攻,虞禁之,不可,而稍节其禀假【注】。瓒怒,屡违节度,又复侵民。虞不能制,乃遣驿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瓒亦上虞禀粮不周。二奏交驰,朝廷依违而已。瓒乃筑小城以居之,虞恐其终为乱,乃率所部兵合十万人以讨之。但以虞兵无部伍,不习战,又爱民庐舍,敕不听焚烧,攻围不下。时瓒部曲放散在外,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虞众大溃。瓒追攻之,三日,执虞并妻子。会诏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拜瓒前将军,封易侯。瓒乃诬虞前与袁绍等谋称尊号,胁训斩虞及妻子。掾张逸等相与就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瓒传虞首于京师,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归葬之。瓒既杀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不恤百姓,睚眦必报。虞从事鲜于辅等,合率州兵欲共报仇,招诱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斩丹等四千余级。乌桓王亦率七千余骑,随辅南迎虞子和与袁绍合兵十万共攻瓒,破瓒于鲍丘。瓒遂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为楼其上。袁绍连年攻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绍于是大兴兵以攻瓒。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黑山帅张燕与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濕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施木柱之,度足达半,便烧之,楼辄倾倒,稍至京中,瓒自计必无全,引火自焚。绍趣兵登台,斩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注:禀假,指俸禄供给和借贷。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汉灵帝中平六年A幽州牧刘虞到部B上C罢诸屯兵D但留降虏E校尉公孙瓒将步骑F万人屯右北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尊号,是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谋称尊号,文中指谋划称帝,这是公孙瓒对刘虞的诬陷。B.从事,官名,文中泛指一般属官,与《五代史伶官传序》“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从事”义同。C.赍,文中意为“送”,与成语“赍志而殁”及《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中“赍”含义均相同。D.趣,文中为通假字,通“促”,督促、催促,与《兰亭集序》“趣舍万殊”中的“趣”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孙瓒不服从刘虞指挥,刘虞便上奏陈述其罪行,但朝廷敷衍刘虞,纵容公孙瓒,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B.刘虞军队建制不完善,作战经验不丰富;刘虞又体恤百姓,为保百姓屋舍下令不许火攻,没有攻下公孙瓒。C.袁绍致书公孙瓒,欲放弃仇怨与之联合;公孙瓒未予理睬,反而加强守备,此举促使袁绍加大了进攻力度。D.公孙瓒写信给儿子约定举火为号,里应外合,共同迎击袁绍。袁绍截获了书信,遂将计就计,击溃公孙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虞与瓒积不相能,瓒数与袁绍相攻,虞禁之,不可,而稍节其禀假。(2)时瓒部曲放散在外,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虞众大溃。14.司马光评价刘虞“以恩厚得众心”,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其“得众心”的表现。(3分) 【答案】10.ABD 11.C 12.A 13.(1)刘虞和公孙瓒长期不能和睦,公孙瓒和袁绍多次相互攻击,刘虞多次阻止,也不起作用,只好削减给他的粮草供应。(2)当时公孙瓒的军队都分散在外,于是挑选招募几百名精锐士兵,趁着风势放火,直冲突围,刘虞的军队大败溃散。 14.①刘虞被抓后,他的属官张逸等人依然追随他,大骂公孙瓒,最终一同赴死。②刘虞老部下劫走刘虞的头颅,回去安葬。③刘虞部下鲜于辅为其报仇,少数民族首领也与辅一起迎其子与袁绍合力进攻公孙瓒。参考译文:东汉灵帝中平六年,幽州牧刘虞到任,上奏取消各地屯兵,只留下降虏校尉公孙瓒率领一万步兵骑兵屯驻在右北平,公孙瓒立志要用武力扫平乌桓,而刘虞想用恩德忠信来招降他们,从此,刘虞与公孙瓒有了矛盾。刘虞和公孙瓒积怨日久不能和睦,公孙瓒和袁绍多次相互攻击,刘虞多次阻止,也不起作用,只好削减给他的粮草供应。公孙瓒很生气,多次违背刘虞的命令,又开始侵掠百姓。刘虞无法制止,便派使者上奏章陈述他暴虐劫掠的罪行,公孙瓒也奏报刘虞不按数供应军粮。二人的奏书交替不断地送上,朝廷也模棱两可,只是敷衍而已。于是公孙瓒在蓟城东南修筑了一座小城居住,刘虞担心他终究会叛乱,便率领部下十万人的军队前去讨伐。但是,因为刘虞的军队建制不完善,作战经验不丰富,刘虞又爱护百姓的住宅,命令士兵不许放火,因此包围了但是没有攻打下来。当时公孙瓒的部下分散在外,公孙瓒于是挑选招募了几百名精锐战士,趁着风势放火,直冲突围,刘虞的兵众大败溃散。公孙瓒追击刘虞,三天后抓住了刘虞和他的妻子。正赶上朝廷派使者段训来宣布增加刘虞的封邑,任命公孙瓒为前将军,封为易侯。公孙瓒便诬陷刘虞从前和袁绍等人谋划要称帝,胁迫朝廷使者段训斩杀了刘虞以及他的妻子。刘虞的属官张逸等人相继来到刘虞身边,大骂公孙瓒,也一同被杀。公孙瓒派人把刘虞的人头送往京城,刘虞以前的部下尾敦在半路上劫走了刘虞的头颅,送回安葬。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完全占据幽州,势力更加强大,更加不可一世,不安抚体恤百姓,对别人小的过失和怨恨也要报复。刘虞的从事鲜于辅等人,联合率领州里的军队想要一起为刘虞报仇,又招揽引来了胡人、汉人几万人,与公孙瓒任命的渔阳太守邹丹在潞县北交战,斩杀邹丹及其士兵四千多人。乌桓王也率领七千多骑兵,跟随鲜于辅向南迎接刘虞的儿子刘和与袁绍联合共十万军队,共同进击公孙瓒,在鲍丘大破公孙瓒的军队,于是就把军队迁到易县镇守,还环城挖掘了多道壕沟,在壕沟中心修建高台,并在台上建楼。袁绍连年攻打公孙瓒不能取胜,就写信给公孙瓒,想要解除怨恨,互相联合。公孙瓒不予回复,反而增修防御工事。于是袁绍举兵大规模进攻公孙瓒。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地区的那些变民统帅求援,黑山变民军统帅张燕和公孙续率领十万军队分三路救援,援军还未到,公孙瓒又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告诉他率领五千铁甲骑兵埋伏在北部低洼之地,约定举火为号以便内应,公孙瓒想亲自率军出城夹击。袁绍截获了这封书信,便按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以为援兵到了,便出城作战,袁绍埋伏军队攻击他,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中继续坚守。袁绍便让士兵挖掘地道,一直挖到公孙瓒所住的楼下,用木柱支撑,估计达到一半时,便点火烧毁木柱,楼就倒塌了,火渐渐烧到公孙瓒所在的高台。公孙瓒知道一定不能保全自己了,便放火自焚。袁绍催促士兵登上高台,将公孙瓒斩首。(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浓云散开,汉阳城依稀可见,只须一日就抵达,“犹是”写出即将结束漂泊行程的欣慰。B.颔联联中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商贾白日酣眠,风平浪静,晚上船夫细语,江潮悄涨。C.颈联诗人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悲凉万分,无限的惆怅已使两鬓斑白,独对明月,归思更切。D.本诗虽截取漂泊生涯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歌连环承转,意脉相连,饶有韵味。16.全诗不着一“愁”字,却写尽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愁”的内涵。(6分)【答案】15.A 16.①漂泊之愁:开篇写“孤帆”漂泊“一日程”,写出了独自漂泊一日路程之愁;②思乡之愁:“万里归心”,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表达了思乡之愁;③年华已逝之愁:“衰鬓逢秋色”抒发秋意正浓,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发出了年华已逝人生之秋的悲叹;④忧国之愁:“征战”“鼙鼓声”写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点出羁旅漂泊的缘由,抒发了忧国愁绪,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用俞伯牙和阮籍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烦忧及孤独无聊的心情。(2)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无论生和死,都将报答朝廷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捣衣声”又称“砧声”“杵声”,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常常表现思乡、怀人的主题,这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 月万户捣衣声)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一些医美整形机构的描述中,不同部位的整形“明码标价”,“成功案例”在手术前后的鲜明对比似乎也暗示着,顾客只要支付相应价格,就能迅速收获美貌、开启崭新人生;相比之下,手术前后伴随的痛苦与风险却往往被 ① ,甚至置后再提。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侧重于将价格与效果挂钩,如同“回音壁”般强化着有整形意向群体的客观需求,某种程度上催生、助长了社会中的“容貌焦虑”,这种焦虑与压力的“魔咒”还愈发盘踞于年轻群体。某些医美机构恰恰利用部分年轻消费者的专业认知不足与跟风冲动心理,借机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每个人都有追寻外在美的权利,但需要认识到,不惜“ ② ”或许能购得一次外形改变,却不能应允任何凭靠外貌的“开挂”人生。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需要在追责那些无良机构对容貌焦虑的过度渲染、手术台上的违规操作之外更注重时常促动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体外形的评判标准。殊不知,在社会发展 ③ “时代审美”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自身的“价值观整形”显得更为重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两处使用比喻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4分) 【答案】18.①轻描淡写 ②一掷千金/挥金如土 ③日新月异/与日俱进/一日千里 19.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需要追责那些无良机构对容貌焦虑的过度渲染,还要追责他们在手术台上的违规操作,更要注重时常促动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体外形的评判标准。 20.(1)第一处比喻:①构成:将“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比喻成“回音壁”。②表达效果:渲染了商家将价格与效果挂钩的宣传行为,生动贴切。(2)第二处比喻:①构成:将“焦虑与压力”比作“魔咒”。②表达效果:强调了焦虑与压力之大,形象鲜明。(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每天喝八杯水(约2升)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真的科学吗?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饮水的认知,认为上述饮水建议可能超过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水量。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研究发现20~35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30~60岁女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3.3升。此后 ① ,到了90多岁,下降到2.5升左右。值得注意的是, ② 。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水,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食物和饮水,食物和饮水各半,因此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相比之下, ③ 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位20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1.4升。如果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那么每天喝2升水可以说是“超常发挥”了。虽说每天八杯水属于“国际民间传说”,但三天滴水不进人会有生命危险,是有科学依据的。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则宣传科学饮水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案】21.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②水周转量并不等于饮水量;③同年龄段女性饮水量较小。 22.示例1:身体要健康,饮水须科学。 示例2:珍爱生命,科学饮水。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你用冷眼看生活,会发现生活的“不是”;倘用热眼看生活,就会透过“不是”看出生活的“是”。原来,用热爱的眼光可以看出,生活原本就是青、蓝、红、白、黑,五彩纷呈。请以“我用热眼看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我用热眼看生活天微凉,如一汪春水融入了滴奶白的美术颜料,晕染成千丝万缕的云卷云舒,澄澈的有些不可思议。但景再美,我也无心欣赏了。最近是梅雨季,刚步入在乡野小路上,拔脚顿时沉重起来,鞋底一块块淤泥,粘巴巴的,难受极了。巴掌宽的小路上,不时有凸起的小石块,稍有不慎便会跌倒。我磕磕绊绊漫无目标的走着,心中暗暗地想:阿西吧,这一定是上天派来的恶魔小兵,真够讨厌的!我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个小石块,恶狠狠地踢着。也许人就是这么奇怪,为了一点点小事就习惯用冷眼看生活,当然,现在我也是冷眼大军中的一员。啪嗒,啪嗒,天公不作美,雨滴拂过面颊,并不大,但足够让我心情更差。我猛的踩了一脚旁边的小水塘以泄愤,虽然最后遭殃的还是我。雨渐渐停了,白云静默着,停留在广袤的苍穹。终于踩到了硬邦邦的水泥地,太阳稍稍露了露脸,水滴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那一刻我心中的坏情绪突然消失了一小片。四处打量,一个小亭子映入眼帘。亭子中的绿色灵动又生机盎然。“无所谓了”我有点闷闷的想。突然我瞥见一丛银白的杂草,哦不,定睛一看,是人的发丝在风中飞扬。走进想一探究竟。是位老婆婆,她挑着桶水,“嘿,小丫头。”她看到我笑盈盈地打了声招呼。我招了招手作为回应。“一个人跑到这里来喂鱼食的吗?”她已放下担子,走到我身边。“不是,我刚从家跑出来透气的。”我撇撇嘴,移开目光,注意到她的鞋。哈!和我一样,一把泥巴垫脚底呢,顿时亲切感就来了。“婆婆,你也是从那条路来的?”我眨了眨眼睛。“嗯,来擦擦鞋子,不然回家要被骂喽。”她笑着打趣我道。“切,他们才不会管了!”我一时嘴快,把我和父母闹矛盾的事告诉了她。她沉吟半响,叹了口气“到底还是小孩子啊,小丫头不要这么冷眼了,父母总是爱你的……”我愣了愣,抬头,阳光慷慨富足。那个瞬间,通透的落霞饱含落日的余晖,拂过的轻风带着浑厚的质感,灌入我衣袖,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徐徐风声,缓缓奏响,倏尔,铺天盖地的光阴如海潮一样拍打向我,我体内似通电一般,从内至外震荡一片。早餐,他们对我的抱怨或许是一种牵挂的表现,校园中老师的批评也许是另一种关心和期盼……生活,一直都是那样。若你以冷眼相待,它报之以冷漠;若用热眼,它为你打开一个斑斓的世界。天依旧微凉,人依旧。可景不同,天桥两侧的仙女隔岸相望,美得如同泼墨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实验中学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含答案3第一辑含解析,共25页。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实验中学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含答案2第三辑含解析,共26页。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实验中学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含答案2第三辑,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