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期中试卷1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期中试卷1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期中试卷1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期中试卷1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期中试卷1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期中试卷1,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携手抗击新冠肺炎,学好用好化学知识。以下是人们应对“新冠肺炎”的一些措施,其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每天用水银温度计定时测量体温
    B.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C.使用酒精、“84消毒液”等消毒剂消毒杀菌
    D.迫不得已外出公共场所时,佩戴防护口罩
    2.(2分)下列物质的俗名、化学式和物质类别一致的是(  )
    A.纯碱 碳酸钠 碱
    B.熟石灰 CaO 氧化物
    C.盐酸 NaCl 盐
    D.苛性钠 NaOH 碱
    3.(2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过滤 B.加热液体
    C.二氧化碳验满 D.量取9.3mL液体
    4.(2分)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NH4Cl B.KNO3 C.K2CO3 D.Ca(H2PO4)2
    5.(2分)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吸附、过滤、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  )
    A.水中含有大量不溶性的杂质
    B.是纯净的水
    C.仍含许多溶解的杂质
    D.不含任何病菌的水
    6.(2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制造舞台云雾效果
    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D.氧气﹣﹣作燃料
    7.(2分)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品红溶液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
    B.天然气经压缩后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小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8.(2分)某元素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
    B.该粒子为阴离子
    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0
    D.该粒子为Mg2+
    9.(2分)谷氨酸(C5H9NO4)可以转化成味精中的谷氨酸钠,下列关于谷氨酸说法错误的是(  )
    A.谷氨酸由19个原子构成
    B.谷氨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C.谷氨酸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5:9
    D.谷氨酸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
    10.(2分)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
    A.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C.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所以有机物完全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
    D.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11.(2分)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浓盐酸 B.石灰石 C.氢氧化钠 D.浓硫酸
    12.(2分)如果在野外不慎被蜜蜂伤,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为减轻疼痛,可以在伤处涂抹(  )
    A.河水(pH≈7) B.牛奶(pH≈6.5)
    C.肥皂水(pH≈10) D.食醋(pH≈3)
    13.(2分)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物质




    物质反应前质量/g
    20
    30
    20
    15
    反应后质量/g
    0
    x
    y
    10
    A.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4:1
    B.x+y=75
    C.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30,则乙是一定是催化剂
    14.(2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目,传播中华美食文化。但是近日3•15曝出很多食品都不合格,“舌尖上的安全”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
    A.用氯化钠腌制食品
    B.工业酒精可以饮用
    C.发霉的油菜籽经过加工成食用油
    D.用甲醛溶液浸泡过的海鲜对人体无害
    15.(2分)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N2(O2)
    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
    CaO(CaCO3)
    加入足量的水,过滤
    C
    NaCl溶液(Na2SO4)
    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D
    CaCl2溶液(HCl)
    加入适量的Na2CO3溶液
    A.A B.B C.C D.D
    16.(2分)如图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表示一定量的石灰石在高温下煅烧
    B.表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
    C.表示等质量氯酸钾分别在有无MnO2催化情况下制氧气
    D.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7.(7分)(1)请按要求书写化学符号:
    ①实验室里最常用的溶剂    ;
    ②碳酸钠溶液中的阴离子    ;
    ③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    ;
    ④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    。
    (2)在符号①Fe2+②2NH3③NO2④2Na中,“2”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2”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的是    ;这些符号中,只有微观意义的是    。
    18.(3分)“共享单车”(自行车)的构件有:橡胶轮胎、铁车架、塑料把手、不锈钢钢圈等其铁车架的表面刷油漆能防止锈蚀,其原因是   ;炒菜时油锅着火常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氢能作为理想能源,重要原因是燃烧产物无污染,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9.(4分)如图是某款微波炉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属于有机材料的是    (填序号)。
    (2)报废的微波炉,若随意丢弃,其中塑料造成的污染,被叫做    污染。
    (3)微波炉工作要消耗能源,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来自煤、   和天然气,请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0.(4分)溶液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图Ⅰ为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Ⅱ为实验操作。

    (1)t1℃时,向盛有15g丙物质的烧杯中加入   g水充分溶液,恰好得饱和溶液。
    (2)某同学按照图Ⅱ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所得的A、B、C三种状态的溶液,其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3)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量水,析出固体质量由大到小为   ;过滤后将溶液降温到t2℃,三种溶液的溶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为   。
    21.(4分)A一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B是常用调味品,E、F的俗称分别为熟石灰、纯碱。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

    (1)写出构成物质B的粒子符号   。
    (2)在物质的分类中,A属于   (填“酸”、“碱”、“盐”)。
    (3)图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图中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2.(6分)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①   
    (2)写出A装置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若要抽取氧气并测定体积,需将上述A、B、C装置进行组装,则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   →   →b;若测量时B中仰视读数测得氧气体积   实际值(填“<”、“>”、“=”)。
    (4)将产生的氧气分别通入D、E装置中,观察到D中的白磷燃烧,E中白磷不燃烧。这一事实说明可燃物燃烧必备条件是   。
    23.(4分)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某实验小组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1)上述实验中,能观察到产生气泡的是   (填字母序号);
    (2)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将反应后D和E试管中的废液混合,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最终出现白色沉淀。则混合前D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由此证明D中发生了反应;
    【拓展与迁移】稀盐酸和稀硫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   。
    四、计算题(本题1个小题,共6分)
    24.(6分)实验室里,某同学称取碳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固体20g,放入烧杯里,滴加稀盐酸100g,恰好完全反应最后称得烧杯里的剩余溶液质量为115.6g(无晶体)。提示:氯化钙溶于水且不和稀盐酸反应。请回答:
    (1)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
    (2)烧杯里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每天用水银温度计定时测量体温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使用酒精、“84消毒液”等消毒剂消毒杀菌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迫不得已外出公共场所时,佩戴防护口罩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2.【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所属类别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碳酸钠是由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属于碱;而CaO是氧化钙的化学式,俗称生石灰,故错误;
    C.盐酸的化学式为HCl;NaCl是氯化钠的化学式,俗称食盐,故错误;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正确。
    故选:D。
    3.【分析】A、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体积超过了试管容积的,所示操作错误。
    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
    故选:C。
    4.【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解:A、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错;
    B、KNO3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B正确;
    C、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C错;
    D、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D错。
    故选:B。
    5.【分析】根据自然界的水的净化过程,得到的水的组成、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A、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吸附、过滤后除去了不溶性的杂质。故A错误;
    B、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吸附、过滤、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的水。故B错误;
    C、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吸附、过滤、净化处理后,主要除去了不溶性的杂质,仍含许多溶解的杂质。故C正确;
    D、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吸附、过滤、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未经过杀菌消毒,还含有病菌。故D错误。
    故选:C。
    6.【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干冰升华需吸收大量的热,用于制造舞台云雾,故A正确;
    B.熟石灰是一种碱,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所以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B正确;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所以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C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D错误。
    故选:D。
    7.【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品红溶液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说法正确;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所以天然气经压缩后储存在钢瓶中,说法错误;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属于物理变化,此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D.一滴水中大约含有 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体积很小,说法正确。
    故选:B。
    8.【分析】根据题意,某元素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其核内质子数为12,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某元素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B、某元素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属于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2,故选项说法错误。
    D、某元素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为镁离子,符号Mg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分析】A、根据谷氨酸是由谷氨酸分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谷氨酸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谷氨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谷氨酸是由谷氨酸分子构成的,1个谷氨酸分子是由5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谷氨酸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5=60,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9=9,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4,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4=64,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小,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谷氨酸是由谷氨酸分子构成的,1个谷氨酸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故谷氨酸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5: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谷氨酸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0.【分析】A、根据任何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但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故选项推理错误。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推理错误。
    C、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有机物完全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推理正确。
    D、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11.【分析】有些药品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质量的变化(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或者变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性质的不同暴露在空气中变化不同,像生石灰(氧化钙)、烧碱(氢氧化钠)、浓硫酸、铁等露置在空气中由于吸水或氧气反应导致质量增加;像浓氨水、浓盐酸、浓硝酸、含有结晶水的物质等由于挥发性其质量会减少,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质质量减少,溶液质量也减少,故此选项错误;
    B、石灰石在空气中无任何变化发生,质量不会变化,故此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溶液质量增加,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2.【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根据题意,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可以依据中和反应的原理,涂抹显碱性的物质。
    【解答】解:因为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所以应该涂抹显碱性的物质。
    A、河水的pH≈7,显中性,故选项错误。
    B、牛奶的pH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肥皂水的pH≈10,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D、食醋的pH≈3,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3.【分析】该题是一道图表数据结合题,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图表中乙待测出的数据,然后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谁,因此可判断反应类型以及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解答】解:A.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20﹣0)g=20g,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为:(15g﹣10g)=5g,则: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20:5=4:1,选项叙述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20+30+20+15=0+x+y+10,则:x+y=75,选项叙述正确;
    C.甲和丁是反应物,若y≤20时,则丙或不参与反应,或属于反应物,则只有乙是生成物,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叙述正确;
    D.x=30,乙不一定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与化学反应,选项叙述错误。
    故选:D。
    14.【分析】A.氯化钠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无机盐之一;
    B.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
    C.发霉的油菜籽中富含霉菌毒素;
    D.甲醛有毒。
    【解答】解:A.氯化钠是人体必需的无机盐之一,所以可用氯化钠腌制食品,故正确;
    B.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有毒,不能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故错误;
    C.发霉的油菜籽中富含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不能用发霉的油菜籽经过加工成食用油,故错误;
    D.由于甲醛能和蛋白质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故错误。
    故选:A。
    15.【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氧气不能与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Na2SO4能与适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CaCl2溶液和HCl均能与适量的Na2CO3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16.【分析】A、根据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B.根据电解水的原理与现象来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作用来分析;
    D、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耗尽再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和硫酸钡沉淀。
    【解答】解:A、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固体质量先减小,然后不变,故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正确;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在等质量的氯酸钾中,一个加入催化剂,一个未加催化剂,最终生成氧气的量相同,但是加入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故正确;
    D、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耗尽再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和硫酸钡沉淀,反应完后,不再生成沉淀,故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7.【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①验室里最常用的溶剂是水,其化学式为:H2O;
    ②碳酸钠溶液中的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其符号为:CO32﹣;
    ③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是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
    ④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盐酸,其化学式为:HCl;
    (2)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②2NH3中的“2”表示氨分子的个数为2.
    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③N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这些符号中,只有微观意义的是②2NH3、④2Na。
    故答案为:(1)①H2O;②CO32﹣;③Al2O3;④HCl;
    (2)②;③;②④。
    18.【分析】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
    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氢气燃烧生成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铁车架的表面刷油漆能防止锈蚀,能够防止锈蚀的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炒菜时油锅着火常用锅盖盖灭,利用的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
    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故答案为:
    隔绝氧气和水;隔绝氧气(空气);2H2+O22H2O。
    19.【分析】(1)由有机物制成的材料属于有机材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塑料造成的污染,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塑料旋钮是用塑料制成的,橡胶脚垫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均属于有机材料。
    (2)塑料造成的污染,被叫做白色污染。
    (3)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来自煤、石油、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故答案为:
    (1)②③;
    (2)白色;
    (3)石油;CH4+2O2CO2+2H2O。
    20.【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解一定量的固体需要的溶剂质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支付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质量的多少。
    【解答】解:(1)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向盛有15g丙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液,恰好得饱和溶液;
    (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8g,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某同学按照图Ⅱ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所得的A、B、C三种状态的溶液,A溶液中100g水,14g的固体,B溶液中100g的水,28g的固体,C溶液中,100g的水,42g的固体,所以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C;
    (3)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量水,析出固体质量由大到小为:甲>乙>丙;过滤后将溶液降温到t2℃,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且大于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三种溶液的溶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为:甲=乙>丙。
    故答案为:(1)50;
    (2)AC;
    (3)甲>乙>丙;甲=乙>丙。
    21.【分析】A为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A是碳酸氢钠;B是常用调味品,则B是氯化钠;E、F的俗称分别为熟石灰、纯碱,则E是氢氧化钙,F是碳酸钠,根据以知物质推测其他未知物质,然后代入框图进行验证。
    【解答】解:A为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A是碳酸氢钠;B是常用调味品,则B是氯化钠;E、F的俗称分别为熟石灰、纯碱,则E是氢氧化钙,F是碳酸钠;因为E是熟石灰,所以C是水;F是碳酸钠,D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所以G、H分别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钙。
    (1)因为B是氯化钠,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Na+、Cl﹣,故答案为:Na+、Cl﹣;
    (2)A是碳酸氢钠,属于盐。故答案为:盐;
    (3)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答案为:CaO+H2O=Ca(OH)2;
    (4)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故答案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2.【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能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解答;
    (3)(3)若要制取氧气并通过排水量来测定所收集到氧气的体积,整套实验装置接口的正确连接顺序为a→d→e→b;
    (4)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燃烧需要的条件。
    【解答】解: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①铁架台;②量筒;
    (2)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能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若要制取氧气并通过排水量来测定所收集到氧气的体积,整套实验装置接口的正确连接顺序为a→d→c→b;若测量时B中仰视读数测得氧气体积小于
    际值;
    (4)D中的白磷燃烧,E中的白磷不燃烧,除温度外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可燃物燃烧必备的条件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
    (1)①铁架台;
    (2)2KMnO4K2MnO4+MnO2+O2↑;
    (3)d;c;<;
    (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3.【分析】(1)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2)D中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3)将反应后D和E试管中的废液混合,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最终出现白色沉淀,由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拓展与迁移】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上述实验中,能观察到产生气泡的是B、E。
    (2)D中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3)将反应后D和E试管中的废液混合,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最终出现白色沉淀,有气泡产生是因为E中的碳酸钠与D中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最终出现白色沉淀,是因为过量的碳酸钠与D的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则混合前D中溶质的化学式为HCl、CaCl2。
    【拓展与迁移】稀盐酸和稀硫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其离子符号为H+。
    故答案为:
    (1)B、E;
    (2)Ca(OH)2+2HCl═CaCl2+2H2O;
    (3)HCl、CaCl2;
    【拓展与迁移】氢离子(或H+)。
    四、计算题(本题1个小题,共6分)
    24.【分析】(1)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求算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碳酸钙和氯化钙的质量,进而求算对应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g+100g﹣115.6g=4.4g;
    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4.4g
    = =
    解得:x=10g y=11.1g
    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8.3%
    答:烧杯里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8.3%。

    相关试卷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期中试卷1: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期中试卷1,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8)【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8)【含答案解析】,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6)【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6)【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化学用语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