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

    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第1页
    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第2页
    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第3页
    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第4页
    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第5页
    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第6页
    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第7页
    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第8页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10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PPT,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落实,关键能力能力突破,知识体系导学,地质作用,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基本单元,自然作用,矿物集合体,岩石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核心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根据相关图文材料,明确各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弄清楚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与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实习或相关标本,了解常见矿物、三大类岩石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4.人地协调观:结合典型案例,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由    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    化合物或单质。(2)特点:具有相对固定的    和确定的    ,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成岩石的    。(3)存在形式:绝大多数矿物以   形式存在。
    2.岩石(1)概念:在    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      ,是构成    的主要物质。(2)分类:按照成因,岩石可分成岩浆岩(火成岩)、    和变质岩三大类。
    【特别提醒】沉积岩中不一定含有化石,但含有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石灰岩形成于温暖海洋,其主要成分是CaCO3;该岩石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1.岩石转化组成岩石圈的岩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岩石之间可以    。
    2.岩石圈物质循环(1)概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    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称为岩石圈物质循环。(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      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4)影响:①大地的沧桑巨变;②岩石圈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三、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指人类从事    活动而聚居的场所。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指点迷津】 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聚落,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发育在平原上。
    3.典型案例(1)半坡村落遗址:分布在    上。(2)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多位于山前冲积扇、    中下部。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1)自然因素:    (影响尤为深刻)、气候、水文等。(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    等。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    ,西部交通线路分布    。(2)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思维点拨】 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
    (3)交通线路走向: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4)科技因素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四、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2.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关键能力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典题精研】[典例1] [全国卷]如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C.④ D.⑤(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 B.Ⅱ-③C.Ⅲ-⑤ D.⑥-Ⅰ
    答案:(1)D (2)A
    【考点精析】一、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下图中岩层①位于岩层③之上,则岩层①比岩层③形成晚。2.侵入在后。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侵入岩石之后。下图中岩层②和岩层⑤都为侵入型岩石,且都在岩层①中有分布,所以形成都晚于岩层①。岩层③与岩浆交界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岩层④,故岩层④形成晚于岩层③。
    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18类基础图像专项突破❻)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1)岩浆:三进一出。(2)岩浆岩:一进三出。(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熔融作用,是内力作用。
    【题组精练】[2021·北京卷]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2.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之上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形成于地下,丁图花岗岩位于地下,甲乙丙图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丁图最早出现,A、B、C错误。因地壳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其厚度逐渐变薄,部分区域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表面变的起伏不平,因此丁图之后应该是乙图,再以后是丙图;甲图中出现断层,使原来的花岗岩、变质岩发生断裂错位,相对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积,出现松散沉积物,因此正确的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故选D。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花岗岩,形成最早;②④是变质岩,形成晚于①花岗岩;③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断层下降岩块上,因此是先有断层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断裂形成②④两块变质岩,其中④是下降岩块,之后在④之上沉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3~4题。
    3.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A.①③⑤ B.④⑥⑧C.②⑤⑥ D.⑥⑦⑧4.从地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A.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B.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C.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D.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
    解析:第3题,①③⑤为各类岩石指向沉积物的箭头,其含义为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②表示固结成岩作用;④表示变质作用;⑥⑧表示熔融作用;⑦表示冷却凝固。第4题,图中②④为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变质岩只有转化为岩浆以后才能形成火成岩,图中⑥和⑦可表现出其转化的过程;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必须经过沉积物这一环节,图中的③和②可表示;任何岩石都可经过熔融作用形成岩浆,而图中缺失沉积岩直接指向岩浆这一过程。
    关键能力二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典题精研】[典例2] [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10分)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考点精析】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高原、山区和平原等地形使聚落的分布产生明显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
    2.分析影响聚落分布因素的方法(1)主导因素分析法在影响聚落分布的诸因素中,总有一个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因素,在分析时要紧紧抓住它。例如,武汉位于河流交汇处,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就是河流。(2)综合因素分析法即对聚落分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力求全面彻底。分析时一般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再把这两方面细化为各种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3.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题组精练】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山村建筑模式”的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它们是几次中国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读图,回答1~2题。
    1.土楼主要分布在(  )A.黄土高原 B.西北地区C.东南沿海 D.青藏高原2.关于土楼建设目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依山就势—取水 ②坐北朝南—防风③人字形屋顶—排水 ④墙体厚实—防风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土楼掺糯米饭可推测出,土楼主要分布在以水稻为粮食作物的东南沿海地区,C正确。第2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易受台风影响,墙体厚实是为了防风;依山就势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坐北朝南主要考虑采光。D正确。
    成兰铁路连接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兰州市,设计时速200 km/h,全线桥隧比[(桥梁里程+隧道里程)/总里程]为86.05%,与成兰公路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京沪高铁设计时速250~300 km/h,全线桥隧比87.7%。据此完成3~4题。3.成兰铁路与成兰公路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这样布局(  )①利于共用原有公路桥梁 ②利于修建水陆交通枢纽 ③利于铁路建设物资运输 ④地形较平坦,造价较低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3题,两条交通线平行,不利于共用原有公路桥梁,排除①;在成都市和兰州市之间没有可供通航的大河,排除②;铁路、公路距离较近,利于铁路建设物资运输,③正确;材料中“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说明,在成兰铁路建设过程中利用了以前在成兰公路建设过程中改造的地形,降低工程造价,④正确。故B正确。
    4.下列关于两条铁路桥、隧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A.隧道比成兰高于京沪 速度B.桥梁比京沪高于成兰 河流C.隧道比成兰高于京沪 地形D.桥梁比京沪高于成兰 生物
    解析:第4题,京沪高铁穿过的地形区主要为平原,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多以桥代路,因此桥梁比高;成兰高铁穿过的地形区从海拔500 m的成都平原上升到海拔3 400 m的青藏高原东缘,沿线地势起伏大,修建隧道多,隧道比高。

    相关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课文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作业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气圈,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具有层理构造,大理岩,温暖的浅海,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示范课ppt课件,共1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