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综合训练题
展开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为什么会变甜?
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有关。
实验原理
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其遇碘变蓝;淀粉分解后形成麦芽糖,其遇碘不会变蓝。
②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口腔的温度大约为37ºC。
制定和实施计划
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齿 的咀嚼);C块不做任何处理。
②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③取3支洁净的试管,按下图所示设置实验。
④将3支试管一起放人37C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和结果:①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不变蓝, ②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变蓝,3号试管中馒头块部分变蓝。
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实验要点
水浴温度选用37ºC的原因:模拟人的口腔温度。
水浴时间为5-10分钟的原因:时间过短,反应不充分;时间过长,不利于观察结果。
实验变量:①②,唾液;①③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若①号试管变蓝,则可能的原因有:①保温时间过短;②搅拌不充分;③温度不适宜等。
针对演练
一、单选题
1.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实验时,实验变量是( )
A.唾液的有无B.大块与小块馒头C.温度的高低D.是否滴加碘液
【答案】A
【详解】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在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实验时,唯一不同的条件是唾液,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的有无。
故选A。
2.如图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示意图。实验的最后,往两只试管滴加的液体、不变蓝的试管分别是( )
A.碘液、A试管B.碘液、B试管C.生理盐水、A试管D.生理盐水、B试管
【答案】A
【详解】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A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B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滴加碘液后变蓝色,A正确。
故选A。
3.小白设置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已知A试管中的实验材料是“淀粉液+唾液”,则B试管中的实验材料应为( )
A.淀粉液+清水B.淀粉液+唾液C.唾液+清水D.唾液+生理盐水
【答案】A
【详解】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就应该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除唾液这个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即在实验组中加入唾液,相应的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的清水,所以B试管应该加入淀粉液和清水。
故选A。
4.下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保温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确液后,试管①变蓝色、试管②和③不变蓝色
B.①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②③对照,可探究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D.如果将试管均置于10℃水中保温10分钟对实验没有影响
【答案】B
【详解】A.实验中①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实验中②号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③号试管用的是馒头块,而且不搅拌,导致唾液淀粉酶不能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故滴加碘液后变蓝,错误。
B.通过实验设置可知:实验中①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实验中②号试管加入了清水,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故①②能成为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正确。
C.通过实验设置可知:实验中②号试管加入了清水,馒头屑充分搅拌,实验中③号试管加入了唾液,不搅拌,加入馒头块,出现多个变量,不能构成对照实验,错误。
D.37℃是模拟了人体口腔温度,唾液淀粉酶消化能力较强,能把米粉中的全部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所以,如果将试管均置于10℃水中保温10分钟对实验有影响,错误。
故选B。
5.下图表示生物兴趣小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探究了唾液和温度对馒头消化的影响B.馒头屑的用量应该多于馒头块
C.需要放在37℃温水中5~10分钟D.现象是①试管变蓝,②③试管不变蓝
【答案】C
【详解】A.对照①号和③号试管,变量是唾液;对照②号和③号试管,变量是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故本实验探究了唾液和牙齿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影响,A错误。
B.对照实验要求变量唯一,故馒头屑的用量应该等于馒头块的用量,B错误。
C.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故试管需要放在37℃温水中5~10分钟,C正确。
D.①号试管内是清水,不能分解淀粉,滴加碘液变蓝;②号试管没有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全部被分解,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有唾液能够分解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D错误。
故选C。
6.下图为“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装置,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进行实验前可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作出相应的假设
B.该实验中,④号试管是重复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
C.滴加碘液后,①、②、④、⑤号试管中的溶液变蓝,③号试管中的溶液不变蓝
D.本实验可以验证:唾液可以消化淀粉,且消化淀粉需要适宜的温度
【答案】B
【详解】A.“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属于模拟实验,进行实验前可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做出相应的假设,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该实验中,④号试管的条件“1mL唾液+1mL清水”与其余各试管均不重复,故④号试管不是重复实验,B错误。
C.③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④号试管唾液太少,不能将淀粉充分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①或⑤号试管温度过低和过高,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C正确。
D.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本实验可以验证:唾液可以消化淀粉,且消化淀粉需要适宜的温度,D正确。
故选B。
7.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做了“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实验,设计了如下表所示实验,下列关于实验方案的修改、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2号1mL清水应改为2mL清水
B.滴加碘液后1号试管的现象是不变蓝
C.滴加碘液后2号试管变蓝的原因是馒头没有被消化
D.此实验只能证明馒头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有关系
【答案】D
【详解】A.对照实验必须满足单一变量原则,2号1ml清水改为2ml清水,A正确。
B.1号试管中,馒头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B正确。
C.2号试管内,清水不能消化淀粉,所以滴加碘液会变蓝,C正确。
D.此实验可以证明馒头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D错误。
故选D。
8.初中生物实验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碘液。下列实验中,碘液作用相同的是( )
①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②唾液的消化作用③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④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详解】①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④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为了便于观察细胞核,就要用碘液染色;②唾液的消化作用、③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滴加碘液,是验证淀粉的含量,因为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故选B。
9.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消化液对稀淀粉糊的消化作用。在4支盛有等量稀淀粉糊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和不同的消化液(如图)。摇匀后将4支试管放入37℃的恒温箱中,保温一段时间。取出后分别滴加等量碘液,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A.稀淀粉糊B.消化液C.温度D.碘液
【答案】B
【详解】在ABCD装有等量稀淀粉糊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唾液、胃液和胆汁,摇匀后将4支试管放入37℃的恒温箱中,保温一段时间。取出后分别滴加等量碘液,除了加入的液体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因此,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加入的消化液,B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实验探究题
10.下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其中的A、B、C、D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回答:
(1)描述D步骤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变蓝的试管是______号。
(2)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______号试管的变化相似。
(3)B步骤中的“搅拌”相当于口腔中______的作用。
(4)如再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请完善下列需要更改的设计方案:
①取三支试管滴加等量馒头碎屑和等量的______;
②将C步骤中的一支试管放在______的温水中,另二支试管分别放在100℃和0℃水中,10分钟后取出,各加入碘液2滴,观察实验现象。
【答案】(1)1
(2)2
(3)舌和牙齿
(4) 唾液 37℃
【分析】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由图可知:A实验表示在1、2号两支试管中各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B实验表示向1、2号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清水和2毫升唾液;C实验表示将两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水浴10分钟;D实验表示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加两滴碘液。
(1)D实验表示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加两滴碘液。1号试管与2号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说明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2号试管遇碘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1号试管遇碘变蓝,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使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2号试管的变化相似。
(3)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进行充分的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作用。
(4)若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①将B步骤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唾液;②将C步骤中的一支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0℃的冰水或80℃左右的热水中。使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低温或高温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11.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了解生物实验的程序和方法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基础。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某兴趣小组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确定了最终实验方案,请根据图分析回答:
(1)四位同学的讨论中,作出假设的是______同学。
(2)图二所示实验的变量是______。步骤②中的“振荡”相当于口腔中______的作用。
(3)步骤④加碘液变蓝的是______试管,原因是______。
(4)若实验改为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则步骤②中向甲试管中滴加的液体应该是______,且与乙试管加入的量要______。步骤③中的甲试管放在5℃的水中,乙试管放在______的水中。
【答案】(1)丙
(2) 唾液 舌的搅拌
(3) 甲 甲试管中没有唾液,淀粉没有被分解,遇碘变蓝
(4) 唾液 相同 37℃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由图可知:①表示在甲、乙两支试管中各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②表示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清水和2毫升唾液;③表示将两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水浴10分钟;④表示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
(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因此丙同学结合乙和丙提出问题后作出了假设,提出初步实验方案的是甲同学。
(2)图二所示实验是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甲试管与乙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其中甲起对照作用。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步骤②中的“振荡”相当于口腔中舌的搅拌作用。
(3)乙试管中放入37℃的温水中,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甲试管加的是清水,原因是甲试管中没有唾液,淀粉没有被分解,遇碘变蓝,所以步骤④加碘液后变蓝的是甲试管。
(4)若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则步骤②中向甲试管中滴加的液体应该是唾液;且与乙试管等量。步骤③中的甲试管放在5℃的水中,乙试管放在37℃的水中。如果步骤④加碘液后变蓝的是甲试管,乙试管不变蓝,说明低温或高温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12.下面是某同学设计并完成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在7支试管中加入的馒头等量,清水或唾液均为2毫升。请根据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和②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其中是______组是实验组。请你预测试管①、②的实验现象分别是A:______B:______,产生试管①实验现象的原因是唾液中的______把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了______。
(2)在上述实验中,①和⑤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______对消化的影响。
(3)若探究牙齿在消化中的作用,可以选择哪两支试管为对照实验?______。
(4)除(1)、(2)和(3)小题的对照实验外,请你再从表中选出一组对照实验,并说明你选择的这组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选择哪两个试管作对照实验?______; 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答案】(1) ① 不变蓝 变蓝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2)温度
(3)①④
(4) ①③ 舌的搅拌是否会影响唾液对馒头的消化(或:①⑥ 低温是否会影响唾液对馒头的消化)(或:①⑦ 时间是否会影响唾液对馒头的消化)
【分析】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能够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化学性消化的进行.
(1)①和②形成一组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其中①号试管对实验变量进行了处理,属于实验组。①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②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2)由图表可知,①和⑤唯一的变量是温度,因此,所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消化的影响。
(3)如果探究口腔中的牙齿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唯一的变量是馒头块的大小即碎馒头与馒头块。因此可以选择①和④两支试管为对照实验。
(4)①和③是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搅拌与不搅拌,因此,探究的是口腔中舌的搅拌作用对消化的影响;①和⑥唯一的变量是温度,因此,所探究的问题是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①和⑦唯一的变量是时间长短,因此,所探究的问题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13.下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成分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字母代表消化道。下表为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设计的实验方案。请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乙表示______的消化。
(2)胆汁能对曲线______所示食物进行消化,该过程属于______(填“物理性”或“化学性”)消化。
(3)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是______(填字母)。该结构含有的消化液有______。
(4)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试管进行对照实验;比较1、2两支试管的实验现象,可以证明淀粉酶能______。
(5)加入碘液后振荡、摇匀,表中变蓝色的试管有______号。
【答案】(1)蛋白质
(2) 丙 物理性
(3) D 肠液、胰液、胆汁
(4) 1和3 分解淀粉
(5)2、3、4、5
【分析】(1)图示中,横坐标表示各段消化道,其中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F是肛门;纵坐标表示的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各段消化道中的消化程度。(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3)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4)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脂肪得消化是从小肠开始,并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所以甲曲线表示淀粉的消化,乙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丙曲线代表脂肪的消化。其中蛋白质的消化始自胃,在体内最早消化该物质的酶是胃蛋白酶。
(2)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丙曲线表示的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属于物理性消化。
(3)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是D小肠,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适于消化食物,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4)“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唾液,1号试管与2号试管变量是唾液。因此,应选用1、2 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结果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得出结论: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其他物质。如果选用1、3号试管进行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因此,选用1、3 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吗?
(5)1号试管中有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2号试管中的清水不消化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试管3中适量馒头块、不搅拌,唾液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观察到3 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变蓝;4号试管由于温度过低,唾液淀粉酶不能将淀粉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5号试管由于温度过高,唾液淀粉酶不能将淀粉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
14.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中牙齿。唾液及舌头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其中2、3、4号试管作为1号试管的对照试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___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2)1号试管和3号对照可以探究_________________对淀粉的消化;
(3)请你分析一下,该实验设计实验有不妥之处吗?____________如有,请指出并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加入碘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进一步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小明又取了两支试管编号为5、6,然后按照试管1的处理方法向5号和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g馒头屑,2ml唾液,并充分搅拌,之后他将5号试管放在0℃的冰水中,将6号试管放在100℃的水中保温。10分钟后再分别滴入2滴碘液,发现两支试管中都出现蓝色,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m清水 唾液
(2)舌的搅拌
(3) 有 1号和4号变量不唯一,应把4号的不搅拌改为充分搅拌且馒头块设置为0.5g
(4)检验淀粉
(5)唾液对淀粉的消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分析】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号试管和3号试管,变量是舌的搅拌,目的是探究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唯一的变量是唾液,除有无唾液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2mL清水,“与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
(2)1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2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3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1号试管和3号对照可以探究舌的搅拌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3)该实验设计实验有不妥之处:4号与1号变量不唯一,应该把4号“不搅拌”改为“充分搅拌”。馒头块质量定为0.5g。
(4)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可知:滴入碘液的目的是检验是否有淀粉。
(5)将5号试管放在0℃的冰水中,将6号试管放在100℃的水中保温。10分钟后再分别滴入2滴碘液,发现两支试管中都出现蓝色,这说明唾液对淀粉的消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会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
15.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小李同学想起两天前他发烧没胃口,吃不下饭,于是他想到探究温度是否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并与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
(1)本实验中有___组对照实验。
(2)要想探究小李同学的问题,需要选择___号试管与___号试管这组对照,变量是___。
(3)2号试管放入37℃温水中的目的是___。
(4)2号试管水浴10分钟的目的是___。
(5)若向三个试管内滴加碘液,滴加后___号试管中的物质不变蓝,原因是___。
(6)1号和2号试管形成一组对照,证明淀粉在口腔被___初步消化。
(7)如果3号试管中的物质滴加碘液后变蓝色,和2号试管对照,说明食物的消化会受___的影响。
【答案】(1)2
(2) 2 3 温度
(3)37℃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4)馒头屑中淀粉被唾液(唾液淀粉酶)彻底消化成麦芽糖的最短时间
(5) 2 馒头屑(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消化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酒不变蓝。(馒头屑中淀粉被唾液消化成麦芽糖)
(6)唾液(唾液淀粉酶)
(7)温度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号试管与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号试管与3号试管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影响。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本实验中有2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与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2号试管与3号试管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2)小李同学想起两天前他发烧没胃口,吃不下饭,于是他想到探究温度是否会影响食物的消化。要想探究小李同学的问题,需要选择2号试管与3号试管这组对照,变量是温度。
(3)唾液淀粉酶在37℃条件下活性高,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要把试管放入37℃37℃温水中的目的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4)馒头屑中淀粉被唾液(唾液淀粉酶)彻底消化成麦芽糖的最短时间,因此要把试管放入37℃温水中水浴10 分钟。
(5)若向三个试管内滴加碘液,2号试管内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了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会变蓝色。
(6)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了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2号试管中的馒头经过切碎、搅拌后与唾液混合充分,在适宜的温度下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因此加入碘液后不变蓝。1号和2号试管形成一组对照,证明淀粉在口腔被唾液初步消化。
(7)“若1号和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温度,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有相同,因此3号试管中还应加入的物质是2毫升唾液;“3号试管变蓝了”,由此得出结论:温度能影响酶的消化作用。编号
处理
检验
1
馒头碎屑
唾液2 mL
搅拌
37 ℃水浴10分钟
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2
馒头碎屑
清水1 mL
搅拌
3
馒头块
唾液2 mL
不搅拌
试管
物质
是否搅拌
温度/℃
时间/分钟
碘液
现象
①
碎馒头+唾液
搅拌
37
10
加
A
②
碎馒头+清水
搅拌
37
10
加
B
③
碎馒头+唾液
不搅拌
37
10
加
部分变蓝
④
馒头块+唾液
搅拌
37
10
加
部分变蓝
⑤
碎馒头+唾液
搅拌
100
10
加
变蓝
⑥
碎馒头+唾液
搅拌
0
10
加
变蓝
⑦
碎馒头+唾液
搅拌
37
5
加
部分变蓝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 唾液
2mL 清水
2mL 唾液
2mL 唾液
2mL 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1℃
37℃
37℃
0℃
100℃
加入碘液
试管编号
1
2
3
4
馒头碎屑或块
馒头碎屑0.5g
馒头碎屑0.5g
馒头碎屑0.5g
馒头块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试管
实验设计
1
馒头屑加2毫升清水,充分搅拌,37℃水溶10分钟
2
馒头屑加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37℃水浴10分钟
3
馒头屑加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80℃水浴10分钟
中考生物二轮复习实验突破巩固练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二轮复习实验突破巩固练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含解析),共6页。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练习,文件包含探究题01测定某食物中的能量-七年级下册实验专题解析版docx、探究题01测定某食物中的能量-七年级下册实验专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导学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