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5二氧化碳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41481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5二氧化碳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41481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5二氧化碳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41481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5二氧化碳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5二氧化碳,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5二氧化碳 一、单选题1.(2022·江苏南通·统考二模)碳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多的元素之一。下列与碳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B.CO2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COC.干冰升华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形成酸雨2.(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下面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并非导致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B.二氧化碳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定C.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可以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备D.二氧化碳能致人死亡,说明它有毒3.(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物质目的主要实验操作ACO2(HCl)检验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BH2、CO气体鉴别点燃,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CKNO3(CuSO4)溶液除杂加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DCaCl2(NaCl)溶液分离加适量Na2CO3溶液,过滤、洗涤,再向滤渣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A.A B.B C.C D.D4.(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CO2水溶液呈酸性B.验证面粉粉尘能发生爆炸C.验证浓硫酸遇水放热D.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氢气5.(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B.可利用CaO或氨水捕集废气中的CO2C.一定条件下,将CO2转化为CH3OH,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D.研发新型催化剂将CO2分解成碳和O2,同时放出热量6.(2022·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物质的鉴定、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A除去CO中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B鉴别CO2、N2用燃着的木条检验C鉴定某种气体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D验证铁比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将Fe丝插入AgNO3溶液中 A.A B.B C.C D.D7.(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下列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不符合事实的是( )A.将锈铁钉放入足量稀硫酸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B.将湿润的石蕊纸花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小花由紫色变为红色C.将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着的硫取出来,火焰由蓝紫色变为淡蓝色D.将铜棒插入稀硫酸铝溶液中,铜棒表面立即由紫红色变为光亮的银白色8.(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下列物质所对应的用途不正确的是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氢氧化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铜丝用于作导线9.(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干冰升华吸热,可作制冷剂 B.酒精具有挥发性,可作溶剂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作干燥剂 D.氧气具有可燃性,可急救病人10.(2021·江苏南通·统考三模)2020年9月,中国政府宣布力争使CO2的排放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通过植树造林、人工技术等手段使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B.光合作用可以保持大气中CO2含量相对稳定C.推广和使用脱硫煤的主要目的是减少CO2的排放D.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11.(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有资料表明,当压强达到22MPa,温度达到374℃时,水成为“超临界状态”,此时水可将CO2等含碳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物,称之为“水热反应”﹣该反应能吸收CO2。生物质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水热反应可生成石油、煤等矿物能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热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B.水热反应说明研究如何吸收利用CO2很有意义C.随着科技的进步,“水热反应”制取能源有望实现地球上碳资源的循环D.生物质与超临界水作用生成石油的反应,能解决目前人类石油短缺问题12.(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A.除去O2中的CO2:将气体通过量的BaCl2溶液,干燥B.制备Fe(OH)3:过量的KOH和FeCl3溶液混合,过滤、洗涤、干燥C.分离Cu和Ag的固体混合物:加入适量的AgNO3溶液,过滤D.检验氢气中是否含有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其中13.(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醋酸显酸性,可用于除水垢B.干冰易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C.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作钻探机钻头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14.(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B.二氧化碳、甲烷和氟利昂等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D.这种新型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15.(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钙、锰、碘等为常见微量元素B.1mL水与1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等于2mLC.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完毕,应该先熄灭酒精灯,再拿出导管D.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16.(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地壳中的元素含量: B.溶液的pH:C.金属活动性顺序: D.气体的密度:17.(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金属除锈剂B.碳酸钙难溶于水,可用作人体补钙剂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干冰可用作制冷剂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18.(2021·江苏南通·统考二模)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鉴别N2和CO2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B鉴别CO和CH4点燃,在火焰上方各罩一个干冷的烧杯C除去CaCO3中含有的少量CaO高温煅烧D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点燃 A.A B.B C.C D.D19.(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NSR技术通过BaO和Ba(NO3)2的相互转化实现NOx(氮氧化物)的储存和还原,能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中过量条件下的NOx排放。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吸收 NOx(如NO、NO2等)的物质是BaOB.CO2过多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C.上述工作图中共有3种氧化物D.该技术实现了NOx(如NO)气体通过NSR技术转化为N2,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20.(2021·江苏南通·统考一模)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拉开帷幕,主要讨论关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及各个国家、地区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下面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并非导致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B.二氧化碳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定C.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可以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备D.二氧化碳能致人死亡,说明它有毒21.(2020·江苏南通·统考二模)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均正确并相对应的是A.氧气具有助燃性,用作燃料B.钨的熔点高,用于制作灯泡里的灯丝C.CO2水溶液显酸性,用作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D.氢氧化钠能够与酸反应,用于改良酸性土壤22.(2020·江苏南通·统考一模)最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关于CO2催化转化为CO的研究获得新成果。使用不同催化剂(NiPe和CoPe)时,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该研究成果将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B.反应前后NiPc和CoPc的质量不变C.CO2转化为CO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吸附在NiPc或CoPc表面相同的物种其能量不同23.(2020·江苏南通·统考一模)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将MnO2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MnO2一定是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催化剂B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浓硫酸有脱水性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瓶内气体为二氧化碳D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A.A B.B C.C D.D24.(2020·江苏南通·统考一模)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证明CO2水溶液呈酸性B验证面粉粉尘能发生爆炸C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D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氢气 A.A B.B C.C D.D25.(2020·江苏南通·统考二模)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B.CO2含量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是一种空气污染物C.CO有毒,它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参考答案:1.B【详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A 错误;B、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可被碳还原为一氧化碳,故B正确;C、干冰升华时,由固态转化为气态,体积变大,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故C错误;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形成温室效应,不会形成酸雨,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含量过高会形成酸雨,故D错误;故选B。2.A【详解】A、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二氧化碳并非导致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此选项正确;B、二氧化碳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因为氮气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此选项错误;C、稀硫酸与碳酸钙生成微溶性固体硫酸钙,它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使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脱离接触,阻止反应的进行,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而应该用稀盐酸,此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二氧化碳是不支持呼吸的气体,故能使人窒息死亡,此选项错误。故选A。3.A【详解】A、CO2和HCl溶于水,溶液都呈酸性,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现象相同,该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H2燃烧生成水,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观察到有水珠生成,CO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C、CuSO4 与Ba(OH)2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和BaSO4白色沉淀,加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可以除去KNO3中的CuSO4,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D、CaCl2 与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再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碳酸钙转化为氯化钙,可以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钙,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4.B【详解】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一段时间后,面粉发生爆炸,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C、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应该把浓硫酸加入水中,同时导管没有伸入红墨水中(装置没有密封),液面无明显变化,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B。5.D【详解】A.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故A正确;B.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能够与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所以可利用CaO或氨水捕集废气中的CO2,故B正确;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生成有用物质,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故C正确;D.二氧化碳分解生成碳和氧气为吸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D。6.B【详解】A、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O2与其中的Ca(OH)2反应,CO不与之反应,从而达到除去CO2的目的,正确,不符合题意;B、把燃着的木条放入CO2和N2中,均会熄灭,鉴别不出来两种气体,错误,符合题意;C、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能复燃的就是氧气,能达到鉴定的目的,正确,不符合题意;D、将Fe丝插入AgNO3溶液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Fe与AgNO3发生了反应,说明Fe比Ag的金属活动性强,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7.D【详解】A、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离子溶液是黄色的,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故A正确;B、将湿润的石蕊纸花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二氧化碳和石蕊纸花里面的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石蕊变化,则小花由紫色变为红色,故B正确;C、将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着的硫取出来,硫在氧气中火焰为蓝紫色,在空气中火焰为淡蓝色,则火焰由蓝紫色变为淡蓝色,故C正确;D、铜的活动性比铝弱,将铜棒插入稀硫酸铝溶液中,铜棒和硫酸铝溶液不反应,故D不正确。故选D。8.C【详解】A、氧气能支持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正确;B、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可使水蒸气冷凝,用于人工降雨,正确;C、氢氧化钠具有强烈腐蚀性,不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错误;D、铜丝具有导电性,用于作导线,正确。故选C。9.A【详解】A、干冰升华吸热,可作制冷剂,具有对应关系,说法正确;B、酒精能溶解多种物质,可作溶剂,与其挥发性不对应,说法错误;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不具有对应关系,说法错误;D、氧气能够供给呼吸,所以可用于急救病人,氧气不具可燃性,说法错误。故选:A。10.C【详解】A、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正确;B、光合作用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保持大气中CO2含量相对稳定,正确;C、推广和使用脱硫煤的主要目的是减少SO2的排放,错误;D、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正确。故选C。11.D【详解】A、压强达到22MPa、温度达到374℃时,水成为“超临界状态”,该过程为物理变化,此时水可将CO2等含碳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A正确;B、“水热反应”反应能吸收CO2,对研究如何吸收利用CO2很有意义,故选项说法B正确;C、充分利用地球上的碳资源,有利于碳资源的循环使用,故选项说法C正确; D、生物质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水热反应可生成石油、煤等矿物能源,目前无法达到,故选项说法D错误。故选D。12.B【详解】A、二氧化碳和氯化钡不反应,且没有干燥氧气,错误;B、过量的KOH和FeCl3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过滤分离出氢氧化铁固体,洗涤、干燥得到氢氧化铁,正确;C、铜与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得到银,但是铜被消耗,达不到分离的目的,错误;D、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氧气的氢气遇明火容易爆炸;带火星的木条用于检验氧气,不能检验氢气中是否含有氧气,错误。故选B。13.D【详解】A、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醋酸显酸性,可用于除水垢,此选项正确;B、干冰易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液滴,可用于人工降雨,此选项正确;C、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作钻探机钻头,此选项正确;D、氢氧化钙显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此选项错误。故选D。14.A【详解】A、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是不会导致环境污染,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甲烷和氟利昂等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A。15.D【分析】本题考查微量元素、氧气的制取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详解】A、钙元素是人体中的常量元素,故A不符合题意;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1mL水与1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mL, 故B不符合题意;C、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完毕,应该先拿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容易造成水倒流进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炸裂,故C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二氧化碳的含有高,要注意通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水分子间有间隔,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将变小。16.C【详解】A、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前4位是 O、Si、Al、Fe,错误;B、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7显酸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越小酸性越强。盐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故溶液的pH由大到小为 NaOH、NaCl、HCl,错误;C、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正确; D、气体的密度由大到小为 CO2、O2、H2,错误。故选C。17.D【详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稀硫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作金属除锈剂,说法错误;B、碳酸钙含有钙元素,用作人体补钙剂,说法错误;C、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说法错误;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很好的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说法正确;答案:D。18.B【详解】A、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点燃,在火焰上方各罩一个干冷烧杯,甲烷有水雾出现,一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符合题意;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不但没有除去氧化钙,反而除去了碳酸钙,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无法被点燃,不符合题意。故选B。19.C【详解】A、通过分析图中生成的硝酸钡可知,吸收NOx(如NO、NO2)的物质是BaO,故A正确;B、CO2过多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故B正确;C、上述工作图中共有氧化钡、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4种氧化物,故C错误;D、通过分析转化流程可知,该技术实现了由NOx到N2的转化,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故D正确。故选C。20.A【详解】A、导致温室效应的物质有二氧化碳、甲烷,其他有机物等,故正确;B、二氧化碳的检验用澄清石灰水,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还有其他气体,如氮气等,故错误;C、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硫酸钙附着在碳酸钙的表面使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而应该用稀盐酸,故错误;D、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二氧化碳是不支持呼吸的气体,故能使人窒息死亡,故错误。故选 A。21.B【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是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不符合题意;B、钨的熔点高,可用于制造灯泡里的灯丝,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用作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能与酸反应,但是氢氧化钠的碱性较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故选B。22.C【详解】A、该研究成果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将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故A正确;B、NiPc和CoPc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所以反应前后NiPc和CoPc的质量不变,故B正确;C、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的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的是还原反应,故C错误;D、图象中的数据可知,吸附在NiPc或CoPc表面相同的基团时,能量不同,故D正确。故选C。23.B【详解】A、将MnO2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不能说明二氧化锰一定是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催化剂,还需验证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才能证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选项A不正确;B、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因为浓硫酸有脱水性,它能夺取蔗糖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选项B正确;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不能说明瓶内气体为二氧化碳,因为氮气等气体一般也不能支持燃烧,也能使点燃的木条熄灭,选项C不正确;D、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塑料瓶变瘪,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能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使塑料瓶变瘪,选项D不正确。故选B。24.B【详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面粉粉尘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就会听到“砰”的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塑料盖被掀起,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C、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是锌和稀硫酸,属于固液常温型,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B。25.B【详解】A、 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正确;B、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错误;C、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失去运输氧的能力,造成生物体内缺氧,正确;D、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即其结构不同,正确。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第三节 化学与环境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35化学肥料,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45化学实验基础,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