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班)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讲义第06讲 生物的进化-(含详解)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0828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寒假班)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讲义第06讲 生物的进化-(含详解)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0828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寒假班)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讲义第06讲 生物的进化-(含详解)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0828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寒假班)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讲义(含详解)
(寒假班)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讲义第06讲 生物的进化-(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寒假班)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讲义第06讲 生物的进化-(含详解),共13页。
第6讲 生物的进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及进化学说,基于证据和逻辑,认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当今的各种生物来自共同祖先,并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生物界的现象,传播科学的自然观。
2.能够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适应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分析现实生活中诺如耐药菌的产生等相关问题。
3.认同人类同其他物种一样,也是进化的产物,与其他物种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而不是天生具有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超然地位;进而认同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4.通过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历史,认同科学的基本特点是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以实证为判别的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基于这种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做到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尊重证据、崇尚理性。
【基础知识】
一、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包括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2.化石
(1)概念: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2)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3)分布: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
(4)结论: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二、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证据
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2.胚胎学证据
(1)胚胎学的概念: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1)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2)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三、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概念
(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
(1)普遍性
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2)相对性
适应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四、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
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评价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对适应的解释
①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2)进步意义
①使人们认识到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②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③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3)局限性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2)发展的结果
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五、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种群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或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
(2)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
2.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2)计算:基因频率=×100%。
(3)影响因素:突变、选择、迁移等。
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及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原因:基因突变。
(2)可遗传的变异来源
(3)可遗传变异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①形成:a.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b.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②特点:随机的、不定向的。
③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原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2)结果: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七、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隔离
(1)概念: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常见类型
项目
类型
发生范围
结果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间
①不能相互交配
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地理隔离
同种生物
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八、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协同进化
(1)含义:指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①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距某种蛾类具有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
②羚羊的奔跑速度加快猎豹的奔跑速度加快。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那时生物的呼吸类型只能是无氧呼吸;当地球上出现了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以后,才使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4)协同进化的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3.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事件
(1)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多细胞植物和动物的种类不断增多。
(2)生态系统第三极——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
(3)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又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中性突变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3)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考点剖析】
考点一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根据生物进化的顺序,推测地球上最先出现的生物化石应该是( )
A.单细胞细菌 B.多细胞水螅
C.低等多细胞藻类植物 D.高等多细胞被子植物
答案 A
解析 根据生物进化的顺序,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可知,单细胞细菌结构最简单最低等。
2.生物化石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
B.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C.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D.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答案 C
解析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此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因此能证明生物的进化。故选C。
考点二 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3.除下列哪项外,其余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
A.古生物学 B.比较解剖学
C.胚胎学 D.生态学
答案 D
解析 古生物学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化石等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生物形态、结构和发育方面的证据。
4.蟒蛇外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这属于生物进化的(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D.化石证据
答案 B
解析 蟒蛇外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更符合比较解剖学的内容。
5.下列关于蛋白质、DNA和生物进化证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和DNA都是大分子物质,都可以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信息的储存者,所以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和DNA来确定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
C.通过比较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差异程度可以得知相关DNA片段中遗传信息的差异程度
D.两种生物的共同祖先生活的年代距今越远,这两种生物的蛋白质和DNA的差异可能就越大
答案 B
解析 蛋白质和DNA都是大分子物质,都可以反映不同物种的相似程度,A项正确;DNA是遗传信息的储存者,其中的遗传信息的差异程度就直接反映了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B项错误;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结果,所以比较蛋白质的差异可间接得知DNA中遗传信息的差异,C项正确;两种生物的共同祖先生活的年代距今越远,这两种生物的蛋白质和DNA产生差异的时间就越早,差异性可能越大,D项正确。
考点三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6.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敌害时,身体蜷缩成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便被吃掉,这个例子说明了________,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
A.适应的普遍性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适应的相对性 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C.适应的多样性 变异是不定向的
D.自然选择的定向性 现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答案 B
解析 “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敌害时,身体蜷缩成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体现了适应的普遍性;“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便被吃掉”,本题中强调的是刺猬被狐狸吃掉,说的是适应的相对性,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7.下列有关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个别生物不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C.适应有局限性
D.适应有相对性
答案 B
解析 适应有普遍性,所有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考点四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下列哪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答案 D
9.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答案 D
解析 由于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谈不上对人类有益或有害;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10.松毛虫鲜艳的花纹是一种警戒色,是一种巧妙的适应,大多数鸟怕吃松毛虫,而杜鹃却爱吃松毛虫。因此,松毛虫的颜色、花纹反而有利于杜鹃的捕食,这可以说明下列哪项的实例(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
答案 B
解析 松毛虫的体色本来是对环境的适应,但又有利于杜鹃的捕食,说明适应是相对的。
11.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过程进行了解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作__________。这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____________。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应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 原材料 (2)自然选择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3)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自然选择
12.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几十年来,青霉素的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问题: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作________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作_______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__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答案 (1)差异 不适者被淘汰 适者生存 选择作用 (2)有利 (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解析 (1)青霉素在此过程中相当于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自然环境,对细菌具有选择作用。由于细菌个体间差异的存在,患者使用青霉素后,抗药性强的细菌个体得到保留,抗药性弱的细菌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使细菌定向地进化。
(2)自然选择保留了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性状,并通过繁衍而逐代积累、加强。
(3)自然选择的过程既淘汰了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同时又保留了适应环境的个体。
考点五 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3.下列与种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
B.基因型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值
C.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中得以保留和发展
D.种群的基因频率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 D
解析 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等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14.从某种群中随机抽取2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60个、100个、40个。该种群中A与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80%、20% B.45%、55% C.55%、45% D.40%、60%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知,该种群抽取的200个个体中,AA=60个,Aa=100个,aa=40个,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A=[(60×2+100)÷(200×2)]×100%=55%,a=[(40×2+100)÷(200×2)] ×100%=45%。
15.调查某校学生中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如表所示,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比例(%)
41
20
1
36
2
A.88%、12% B.76%、24% C.85.2%、14.8% D.12%、88%
答案 C
解析 假定调查人数是100人,则女生XBXB有41人,XBXb有20人,XbXb有1人,男生中XBY有36人,XbY有2人,则XB的基因频率是[(41×2+20+36)÷(62×2+38)]×100%≈85.2%,Xb的基因频率是1-85.2%=14.8%。
16.人工养殖了一群鸡,下列措施不会造成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的是( )
A.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
B.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
C.将该鸡群置于条件与原来不同的环境中饲养
D.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繁殖后代
答案 D
考点六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及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7.若某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5
C.甲、乙种群均未发生进化
D.环境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答案 A
解析 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A基因的频率×a基因的频率,所以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不一定一样大,所以不能判断混合后的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两个种群基因频率均有改变,故均发生了进化,C错误;环境通过对表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
18.(2020·湖南衡阳八中高一期中)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在生物的生存斗争中,失败的个体会被淘汰,这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C.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环境发展的方向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D.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改变
答案 A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在生存斗争中,失败的个体会被淘汰,有利于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生物的进化,B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个体是适应环境的,C项错误;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因素的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改变,D项错误。
考点七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19.(2019·南菁高中期末)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和大量使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
答案 B
解析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细菌抗药性本来就存在,不是抗生素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且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C、D均错误;抗药性强产生的原因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故B正确。
20.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海龟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海龟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w和W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W的基因频率变为0.2,w的基因频率变为0.8,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__________。
(2)该种群中海龟多种多样的类型来源于可遗传的变异,变异是____________的,进化的方向则由____________决定。
(3)该海龟种群__________(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基因库 8/9 (2)不定向 自然选择 (3)是 种群基因频率已经改变
解析 (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由题意可知,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WW的基因型频率=0.2×0.2×100%=4%,ww的基因型频率=0.8×0.8×100%=64%,Ww的基因型频率=1-64%-4%=32%,因此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32%÷(4%+32%)=8/9。(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海龟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海龟发生了进化。
考点八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21.下列关于物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
B.一个物种只含有一个生物
C.同一物种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D.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且后代也有繁殖能力
答案 B
解析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所以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物种,A、D正确;一个物种一般含有多个生物,B错误;同一物种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表现相似,C正确。
22.隔离在生物进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地理隔离
D.马和驴杂交产生了后代骡,但二者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区域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
23.下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岛所有的鸟类称为一个种群
B.可遗传的变异为乙岛鸟类进化提供了可能
C.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D.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答案 A
解析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甲岛所有的鸟类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项错误。
24.(2019·宁夏银川一中月考)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 A
解析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25.(2019·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期中)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基因库相同
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频率将发生改变,但基因突变频率不一定因此增加,A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导致其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进而引起基因库出现差异,B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D错误。
考点九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6.协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有细长的吸管似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猎豹与羚羊的“军备竞赛”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 D
解析 协同进化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7.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①③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物进化过程中,____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④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_多样性。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态系统 (3)55% 70% 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60%×1/4=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1/4=1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1/2×30%=70%。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寒假班)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讲义第04讲 人与环境(解析版),共14页。
这是一份(寒假班)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讲义第01讲 种群及其动态(解析版),共14页。
这是一份(寒假班)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讲义第05讲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含详解),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