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10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戏剧 戏剧综合练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10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戏剧 戏剧综合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茶馆(节选)
老 舍
[康顺子提着个小包,带着康大力,往里边探头。]
康大力 是这里吗?
康顺子 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大力,进来,是这儿!
康大力 找对啦?妈!
康顺子 没错儿!有他在这儿,不会错!
王利发 您找谁?
康顺子 (不语,直奔过刘麻子去)刘麻子,你还认识我吗?(要打,但是伸不出手去,一个劲地颤抖)你,你,你个……(要骂,也感到困难)
刘麻子 你这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
康顺子 (挣扎)无缘无故?你,你看看我是谁?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
王利发 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
康顺子 你是掌柜的?你忘了吗?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王利发 您,您就是庞太监的那个……
康顺子 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又要打,仍未成功)
刘麻子 (躲)你敢!你敢!我好男不跟女斗!(随说随往后退)我,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撒腿往后面跑)
王利发 (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
康顺子 (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
王利发 这,这是……?
康顺子 我的儿子!
王利发 您的……?
康顺子 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
康大力 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
康顺子 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康大力 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
康顺子 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乖!
康大力 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
康顺子 对!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你看,看见刘麻子,我想咬他几口,可是,可是,连一个嘴巴也没打上,我伸不出手去!
康大力 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你就是我的亲妈妈!
康顺子 好!好!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稍愣了一会儿)掌柜的,当初我在这儿叫人买了去,咱们总算有缘,你能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靠的好孩子!
[王淑芬出来,立在后边听着。]
王利发 你会干什么呢?
康顺子 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
王利发 要多少钱呢?
康顺子 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
王利发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康顺子 可是,现在我们母子上哪儿去呢?
王利发 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
康顺子 他?他是活是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
王利发 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
王淑芬 (过来)她能洗能做,又不多要钱,我留下她了!
王利发 你?
王淑芬 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难道我跟李三爷就该累死?
康顺子 掌柜的,试试我!看我不行,您说话,我走!
王淑芬 大嫂,跟我来!
康顺子 当初我是在这儿卖出去的,现在就拿这儿当作娘家吧!大力,来吧!
康大力 掌柜的,你要不打我呀,我会帮助妈妈干活儿!(同王淑芬、康顺子下)
王利发 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
李 三 (掩护着刘麻子出来)快走吧!(回去)
王利发 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刘麻子 我不是说过了吗,等两个朋友?
王利发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
刘麻子 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有删改)
1.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写康顺子“提着个小包”暗示了她外出找工作的情节,“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体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落魄困境。
B.刘麻子再见到康顺子已经认不出来她了,认为康顺子奔向自己是在捣乱,这说明刘麻子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心安理得,不害怕康顺子。
C.康大力是庞太监买来的孩子,对养母康顺子很孝顺,而称庞太监为“老东西”,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康顺子的爱和对庞太监的憎恶之情。
D.王淑芬的两个“难道”表面上看是责备王利发不看重自己,抱怨自己在茶馆里的活多,实际上是希望留下康顺子母子。
答案 B
解析 “不害怕康顺子”错。由后文“撒腿往后面跑”可知,他是害怕康顺子的。
2.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顺子母子的对话表现了庞太监的残忍,用他受侄子欺负的事情说明了恶有恶报的道理,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存在封建迷信思想。
B.节选部分虽然篇幅短小,但能以小见大,较为明确地展现了时代特征,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C.王利发劝刘麻子离开茶馆时说:“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他把“挨巴掌”形容为“挨脆的”,语言带有地方特色,十分风趣。
D.文本中出场的这些人物都是小人物,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来塑造他们的形象,并以人物塑造来带动故事情节发展。
答案 A
解析 “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错。从文中的“他们人多”等可以看出,康顺子母子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俩处于弱势,不是因为存在封建迷信思想。
3.请简要概括文本体现的主要矛盾冲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康顺子和刘麻子的矛盾冲突。刘麻子把康顺子卖给太监做老婆,十几年后康顺子来找刘麻子算账。②王利发和王淑芬的矛盾冲突。茶馆生存艰难,王利发不愿收留康顺子母子;而王淑芬同情康顺子母子,坚持让他们留下来。
解析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首先,文本以康顺子和刘麻子的矛盾冲突开篇,康顺子来找刘麻子算自己被卖给太监做老婆的账;其次,通过康顺子母子的对话,描述了康顺子十多年来的境况;最后,康顺子提出找工作的请求,王利发敷衍拒绝,而王淑芬站出来,要留下康顺子母子,这是文本中的第二个矛盾冲突。
4.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康顺子刚进茶馆时,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是“您”,表现了王利发对茶馆顾客的尊敬;康顺子介绍了自己的来历后,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是“大嫂”,两人的关系更亲近了一些,不纯粹是店主和顾客的关系;当听到康顺子找工作时,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是“你”,这一称谓拉开了他和康顺子的情感距离。通过称谓的变化,体现了王利发世故圆滑的性格特点。
解析 梳理文本中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有哪些变化,分析这些称谓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变化的,反映了王利发当时怎样的心理,以及这三次称谓的变化体现了王利发怎样的形象特点。从这些角度入手,便不难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塞罕长歌(节选)
第一幕 第一场
(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 大雪 零下40 ℃。)
(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走……)
(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二 嫂 往哪走?
佟保中 下坝……
二 嫂 (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
韩大伯 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
高 志 当逃兵?
秦海生 (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
佟保中 (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
韩大伯 (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那工夫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国家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塞罕坝种树,眼下是失败了,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
二 嫂 保中、海生,二嫂是当地人,真不想让你们走。二嫂知道,你们抛家舍业,来这苦地方种树,都是为了我们。唉,这坝上也是,烂泥巴糊不上墙,连棵树也不长……可没有树,年年是穷汉子碰闰月,如今,你们真要走了,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
张 莉 二嫂,保中的爱人刚生完孩子,又犯了心脏病,正在住院。还有海生,母亲也一直病着,昨天,姐姐来电报,说母亲病重……眼下,林场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
(众人沉默。)
(欲下坝的人们催促佟保中、秦海生。)
群众甲 保中,走吧!
(佟保中、秦海生,还有张莉等人背起行李。)
佟保中 (走向二嫂,轻声感激地)二嫂! 我佟保中永远记着,是二嫂救了我的命……
(二嫂为佟保中整理行装。)
(突然,幕后传来汽车轰鸣声,停下。)
(村民甲跑上)
村民甲 李场长回来了!……杨总工程师也回来了!……
(总场场长李斌携妻子秀兰和孩子,总工程师杨宁先和妻子婉婷及女儿杨娜手提行李风尘仆仆地走来。)
村民乙 场长,你们这……
(众人也疑惑地望着李斌和杨宁先。)
李 斌 同志们,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伴儿,我的孩子,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
秀 兰 老李把城里的房子都退了,一个箱子、几个行李卷儿,还有锅碗瓢盆都随车运来了。他说,塞罕坝不长出树来,俺家人一辈子不离开塞罕坝!
杨宁先 对,对,我们把北京的房子也退了,这是我爱人婉婷,来之前在北京林科院,这是我的女儿……
婉 婷 大家就叫我婉婷吧!
杨 娜 我叫娜娜!
杨宁先 本来我一个人在塞罕坝,可这两年咱造林遇到了难处,我这个当总工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
(众人热烈鼓掌。)
佟保中 李场长、杨总,你们真的要在这儿安家?!
李 斌 在这儿安家!
佟保中 林场还能办下去?
李 斌 一定办下去!
高 志 保中哥、海生哥,你们别走了!
……
第二幕 第二场
(8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
(林场山上,望火楼。)
(佟保中与佟刚走进树林。)
佟保中 佟刚啊……(欲说又止)
佟 刚 爹,您想说啥,儿子听着。
佟保中 佟刚,这么多年,爹一直想跟你掏掏心里话,就想问问儿子,这辈子,你都跟爹守在塞罕坝,你后悔不后悔?
佟 刚 爹,我不后悔……
佟保中 (摇摇头)这辈子,爹总觉得对不住你。孩子,你娘死了。不满一岁,爹就把你抱到塞罕坝,跟爹住窝棚、马架子,冷一口、热一口,吃苦受罪,打小没享过一天福。后来,爹又没供你继续升学,初中毕业,就留你在林场当了工人,还是个孩子,爹亲眼看见你上山一身汗,下山两腿泥……你结婚了,爹又打发你们夫妻俩上了望火楼,爹知道那里苦,常年下不了山……你们有了榛子,山上很少来人,常年封闭,跟外人没个交流,结果榛子怕见生人,都五岁了,只会叫爸叫妈……佟刚,这些年,你就没埋怨过你爹,你就没后悔过?……(流下眼泪)
佟 刚 爹……当初您大学毕业了,离开城市,离开家,离开我娘,来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我娘没了,您为啥又抱着不满一岁的我,回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还有老场长、杨总和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在这里种了一辈子树,度过了终生,他们不后悔吗?爹,说心里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塞罕坝……小时候,在老场长家,秀兰阿姨为了让我吃饱,常常饿着,有一天我亲眼看见她晕倒在院子里……还有,一个大雪天,晓君阿姨进城给我买奶粉,半路上摔下山坡,浑身是伤……您还记得我七岁那年,从家里跑出来,在林子里迷了路。三更半夜,全林场的叔叔阿姨,点着火把,整整找了一宿,才把我从沟塘子里抱出来……秀兰阿姨紧紧地抱着我号啕大哭,全场职工都哭了……爹,我从小是塞罕坝人养大的,我的命也是塞罕坝人救活的。甭说在这儿待一辈子,就是两辈子,三辈子,我佟刚也不后悔!
佟保中 (激动地)儿子!
佟 刚 爹!
第三幕 第一场
(2013年春夏之间。)
(林场,佟小林办公室。)
(众人下,场上只留下舒纹和佟小林。)
佟小林 你回来啦!
舒 纹 石质阳坡的试验还是失败了。
佟小林 失败是成功之母!
舒 纹 小林,我急着从省城回来,是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省林科院要建立一个生态发展研究所。我的导师非常关心咱们夫妻,他让你明天就去林科院报到!
佟小林 (吃惊地)报到?
舒 纹 对!
……
杨 娜 小林,咱塞罕坝可不仅仅是种树,也不仅仅是为北京、天津挡住风沙。五十年,我们能把满目疮痍的塞罕坝变回绿水青山,能把已经破坏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修复,让人类和自然环境永远和谐相处!这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伟大试验,所以我要到第一线塞罕坝来,到老一辈曾经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自参加这一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伟大实践!小林,你们几次失败的数据,对于完成我们的新项目非常宝贵!(接过技术员甲递上的石质阳坡规划图)我已经和佟叔叔商量过了,决定在这个地方种樟子松!
尾 声
(当下。地点同开场,塞罕坝,马架子旁边。)
(塞罕坝林场场部,这里和当年比起来,已然焕然一新。)
佟保中 二嫂,这是我孙子佟小林,如今是分场场长了!
佟小林 奶奶,我是榛子! ……
(二桃、佟刚匆匆上。)
二 桃 小林!小林!你们快看看,谁来了!
(舒纹背着包走来。)
众 人 舒纹?!……
舒 纹 小林!……爷爷,奶奶……今天舒纹正式向塞罕坝林场报到!
(众人热烈鼓掌欢迎。)
舒 纹 爷爷奶奶,我这次回来,是因为北京林科院的博士杨娜阿姨的实际行动感召了我,教育了我!现在我终于懂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林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所以,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
佟保中 舒纹说得好! 今天正赶上老一代务林人也回到林场,那咱们就一起看看“塞罕坝”的电影,看看我们塞罕坝人的今天!
(放映电影《塞罕坝》。)
(影片中出现塞罕坝获“地球卫士奖”的情景。)
(字幕: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5.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剧讲述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塞罕坝人艰苦创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
B.剧中二嫂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烂泥巴糊不上墙”“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既是她对环境的抱怨,也是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失望。
C.第二幕中“流下眼泪”这一舞台说明表现了佟保中的复杂心情,其中饱含着对儿孙的愧疚,以及对儿子成家后坚守坝上的感动。
D.本剧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发展,这包含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既讴歌了塞罕坝人的精神品质,也增强了剧作的历史厚重感。
答案 B
解析 “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失望”错,应是对佟保中等人的挽留。
6.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写出了塞罕坝恶劣的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做了铺垫。
B.剧中佟保中等人由去到留的思想转变巧妙,顺理成章,没有枯燥的说教和刻意的情节安排,体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年代的满腔激情和青春热血。
C.本剧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三代务林人五十多年的生命进程,运用生活中各种散点式场景和典型细节增强表现力,让整部戏充满感人的力量。
D.本剧地域色彩浓郁,如“望火楼”“窝棚”“马架子”等,既写出了务林人的生活场景,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显示出创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
答案 A
解析 “暗示了社会环境”错,开头的环境描写并没有这一作用。
7.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请从第一幕中找出三处戏剧冲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佟保中、秦海生的下坝与韩大伯、二嫂挽留的冲突;②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与佟保中因妻子重病和秦海生因母亲病危欲离场下坝这一上一下的冲突;③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④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和人们一往无前、满腔激情的冲突。(写出三处即可)
8.剧中说:“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你认为“精神高地”有怎样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坚定信念。塞罕坝务林人响应党的号召,三代坚守,用奋斗创造幸福。②艰苦创业、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塞罕坝务林人放弃优厚的条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把不毛之地建设成美丽高岭。③永不止步、科学实践的远大追求。年轻的塞罕坝务林人不满足于单纯的种树造林,而是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目标高远。④无私奉献、功成不居的博大情怀。树木已经成了塞罕坝务林人生命的图腾和根脉,对森林的呵护已成为他们生命、情感与追求的全部,他们不求回报,只为建设绿色家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10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戏剧 任务一 “三步”快读,整体把握,共8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10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戏剧 任务二 分析戏剧冲突和语言,赏析戏剧主题和人物形象,共7页。
这是一份文学类文本阅读——戏剧-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练(学生版+答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