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语文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3 课文4 师说 试卷

    新高考语文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3 课文4 师说第1页
    新高考语文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3 课文4 师说第2页
    新高考语文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3 课文4 师说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3 课文4 师说 试卷

    展开

    
    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
    一、诵读全文,用“/”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第1段)古之学者①(    )必有师师者所以②(    )传道受③(    )业解惑④(    )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⑤(    )吾前其闻⑥(    )道也固⑦(    )先乎吾吾从而⑧(    )师⑨(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⑩(    )也夫庸⑪(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⑫(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嗟乎师道①(    )之不传②(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    )也远矣犹且④(    )从师而问焉⑤(    )今之众人⑥(    )其下⑦(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⑧(    )学于师是故圣⑨(    )益圣⑩(    )愚⑪(    )益愚⑫(    )圣人之所以⑬(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⑭(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⑮(    )其身⑯(    )也则⑰(    )耻师焉惑⑱(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⑲(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⑳(    )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圣人无常师①(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②(    )其贤③(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④(    )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①(    )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②(    )其能行古道③(    )作《师说》以贻④(    )之
    答案 (1)断句略。
    (2)(第1段)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③受:通“授”,传授 ④惑:疑惑,疑难问题 ⑤乎:相当于“于” ⑥闻:知道,懂得 ⑦固:本来 ⑧从而:跟从并且 ⑨师:以……为师 ⑩师道:学习道 ⑪庸:岂、哪 ⑫无:无论,不分
    (第2段)①师道:从师的风尚 ②传:流传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④犹且:尚且,还 ⑤焉:代词,之(一说为句末助词) ⑥众人:一般人 ⑦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⑧耻:以……为耻 ⑨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 ⑩圣:圣明 ⑪愚:形容词作名词,愚昧的人 ⑫愚:愚昧 ⑬所以:……的原因 ⑭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⑮于:对于 ⑯身:自己 ⑰则:却 ⑱惑:糊涂 ⑲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⑳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不:通“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 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大遗:大的方面放弃 明:聪明,明智 百工:各种工匠 族:类 相若:差不多 谀:阿谀奉承 复:恢复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乃:竟
    (第3段)①常师:固定的老师 ②之徒:这些人 ③贤:贤能 ④攻:学习、研究
    (第4段)①通:普遍 ②嘉:赞许 ③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④贻:赠送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①通“授”,传授 ②通“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吾从而师之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大家;许多人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答案 ①求学的人 ②跟从并且 ③一般人 ④小的方面要学习 ⑤不一定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师道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⑥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2)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④朔气传金柝(《木兰诗》)

    ⑤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3)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

    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答案 (1)①名词,老师 ②动词,学习 ③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动词,从师求学 ⑤掌握一定技艺的人 ⑥军队
    (2)①动词,传授 ②动词,流传 ③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动词,传送,传递 ⑤名词,客舍
    (3)①连词,表转折,却 ②连词,就 ③连词,那么 ④连词,转折,可是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③小学而大遗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吾从而师之

    ⑥而耻学于师

    ⑦孔子师郯子


    答案 ①名词作动词,低于 ②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③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④使动用法,使……学习 ⑤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意动用法,以……为耻 ⑦意动用法,以……为师
    5.文言文中常用“之徒”表示“这一类人”,类似词语还有哪些?请把它们填写在下表左边一栏里。
    词语
    含义

    这一类人




    答案 之族 之属 之伦 之党
    6.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
    (请指出标志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不拘于时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而耻学于师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 ①判断句 标志词:者……也 ②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③被动句 标志词:于 ④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之 ⑤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⑥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7.文化常识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________,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________。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即六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经书,其中的《________》久已失传。“六艺”有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技艺。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答案 (1)句 读 (2)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乐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三、典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得分点:所以,判断句,句意通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得分点:无、所存,判断句,句意通顺)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读不明,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得分点:或、师、小、大,宾语前置句,句意通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得分点:于、攻、如是,句意通顺)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我学习。(得分点:传、通,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句意通顺)
    四、名句默写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韩愈在《师说》中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6.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6.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7.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8.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10.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五、高考中的课文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2020年浙江卷)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年全国卷Ⅲ)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018年全国卷Ⅰ)
    答案 (1)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注 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答案 C
    解析 应为“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译文: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其成员还有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B.辟,与“征”一样,指征召布衣出仕,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C.谥,即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答案 A
    解析 司马光不属唐宋八大家,应为曾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三岁时丧父,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
    B.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获升迁,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文。但李愬对碑文内容不满。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答案 D
    解析 “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错误,应为韩愈对待豪门权贵就像对待奴仆一样。“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一句的主语是韩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我开导。
    (2)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解析 (1)累:多次。黜:降职、贬官。喻:开导。(2)状语后置句:喧于朝列。坐:因为。是:代词,这个原因。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不久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我开导。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在序中称呼裴锷的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
    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可以书写经文传布佛法,三十年开启一次,塔开时便年丰人泰。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这件事。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