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语文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4 Ⅱ 点线整合 试卷
展开
基础整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相同,均为“只,不过”。B项动词,忧虑,担心/名词,忧患,祸害。C项牵、拉/延请。D项叩拜/授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不同,前者为“牵连到”,后者为“比得上”。A项意思都是“向来、本来”。B项意思都是“适逢,恰巧”。D项意思都是“授官”。
3.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
(1)( )
A.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汉亦留之以相当
C.本无谋,又非亲属
D.覆盖周密无际
答案 C
解析 C项“亲属”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与古义相同。A项古义:到那里。今义:从前,以前。B项古义:相抵押。今义:适宜,合适;副词,表示程度高。D项古义:严密。今义:周到而细密。
(2)( )
A.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以货物与常
D.公车特征拜郎中
答案 A
解析 A项“学者”指有学问的人,古今义相同。B项古义:亲属,指父母兄弟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古义: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D项古义:特地征召。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不同,前者为使动用法,使……承担;后者意为“辜负,对不起”。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向上。C项均为使动用法,使……回去。D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相同,均表顺承。A项介词,在/表被动。B项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的人。C项介词,和/连词,和。
6.在下列句子中,选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
(1)( )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为降虏于蛮夷
C.使不辱于诸侯
D.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答案 B
解析 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
(2)( )
A.君何以知燕王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验之以事
答案 D
解析 D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7.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
(1)“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之后,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虔诚。( )
答案 ×
解析 应是祭祀或行大礼之前。
(2)“孝廉”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考试科目,始于汉代。其中“孝”指孝悌者,“廉”指清廉之士。明清时期也用“孝廉”来称呼进士。( )
答案 ×
解析 明清时期用“孝廉”来称呼举人。
(3)“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指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回家。( )
答案 √
(4)“下车”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指官吏初到任。( )
答案 ×
解析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重点突破
一、重点实词
1.负(120个实词之一)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义项。
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凭借,倚仗 ②辜负,对不起 ③违背 ④担负,承担 ⑤使……承担 ⑥失败
识记方法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倚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成语助记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2)迁移运用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
①先生(指梁皙)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节选自王世禛《御史梁皙次先生传》,2015年安徽卷第7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解析 酒酣耳热:酒兴正浓的时候。辨难:辩驳。蜂起:像群蜂飞舞,纷然并起。负气:凭恃意气。负,凭仗,依恃。
参考译文
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有空闲时就与他的朋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这些人外出游览丰台、草桥等风景名胜,有时大家也一起到寺庙、道观聚餐。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这时候)先生默然坐在那里,或者微笑着一言不发。先生偶尔说出一句话,每个人就会觉得自己说错了,觉得自己说得太烦琐了。
②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节选自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你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给予的、我期望仰慕的。
解析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负:辜负。仆:谦词,男子自称。
参考译文
去年请假,从江、汉之间回京城,才知道您调任地方官的缘由,敢于做正义的事,以前我期望您的心思,果然不是谬误,私下里自己恭喜道贺,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给予的、我期望仰慕的,这两者就是我恭喜道贺您的原因,好啊,好啊。
③(墨子)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大小的地方。
解析 负:承担,担负。咫尺:形容距离很近或地方狭小。
参考译文
(墨子)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大小的地方,还要进攻它吗?”
2.易(120个实词之一)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义项。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史记·高祖本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地形险易尽知之(《战国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换取,交换 ②改变,更改 ③替代 ④容易 ⑤容易 ⑥轻视,看不起 ⑦平坦
识记方法 “易”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一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变”引申出“交换,互换”的意义;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容易走)的意义。
成语助记 易如反掌 平易近人 改弦易辙 不易之论
(2)迁移运用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
①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节选自张养浩《三事忠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不是真正懂得深切领悟的人,是不轻易与他讲的。做官的君子,一定要谨慎作出选择。
解析 真知:真正了解,真正懂得。深悟:深切领悟。易:轻易。与言:与之言。其:语气词,一定。审:谨慎。
②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节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里的人认为南康丞是一个书生,瞧不起他。
解析 “丞儒者也”是判断句。易:轻视,瞧不起。
3.当(120个实词之一)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义项。
①当窗理云鬓(《木兰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侍东宫(《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不久当归还(《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安步以当车(《战国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梦溪笔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着,向着 ②遮挡 ③对等,比得上 ④占据,把守 ⑤任,充当 ⑥主持,执掌 ⑦判处 ⑧表时间,值,在,正在 ⑨必定,一定 ⑩应当,理当 ⑪抵押 ⑫当作 ⑬适宜,恰当
识记方法 “当”的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成语助记 门当户对 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 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 长歌当哭 当仁不让
(2)迁移运用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
①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指汪容甫)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2017年江苏卷第8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解析 先:超过。以:凭借。当:应当。北面:即面北,弟子行敬师之礼。
参考译文
侍郎谢墉到江东做提学,特地选拔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外为他设一榜,排名在其他贡生前面。谢墉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他被重视到如此程度。
②及宣帝起兵诛爽(曹爽,人名),芝(鲁芝,人名)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鲁芝因受到曹爽的牵连而被关进监狱,判处了死罪,但他口中并不申辩是非曲直,气节没有随便改变。
解析 坐:因为。当:判决,判罪。讼直:申辩是非曲直。
参考译文
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手下强行打开城门,斩杀守关的将领,奔驰出去找曹爽,并劝曹爽说:“将军您处在执掌朝政(伊周:指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黄犬(指过悠闲自得的日子),又怎么可能呢!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帝王的威仪征召天下的军队,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就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因受到曹爽的牵连而被关进监狱,判处了死罪,但他口中并不申辩是非曲直,气节没有随便改变。宣帝很欣赏他,赦免没有杀他。不久,(鲁芝)又被起用为并州刺史。
4.坐(120个实词之一)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义项。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座”,座位 ②席地而坐 ③因为,由于 ④治罪,判罪 ⑤犯法;犯……罪 ⑥徒,空 ⑦坐守,坚守
识记方法 “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坚守”义。
成语助记 坐以待毙 坐吃山空 坐怀不乱 坐井观天 如坐针毡 正襟危坐
(2)迁移运用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
①瑾(刘瑾,人名)恨文(韩文,人名)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刘瑾的怨恨没有停止,以遗失部籍治罪,逮捕韩文关入诏狱。
解析 已:停止。坐:治罪,判罪。
②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节选自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颜太初向来与属令交好,同情他冤死,写《哭友人》诗,郓州牧因此被罢免。
解析 素:向来。善:交好。坐:因为。废:(被)罢免。
③其年,迁憙(赵憙,人名)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渠帅,指首领),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
解析 当:应当。坐:治罪,判罪。
二、重点句式——定语后置句
1.指出下面定语后置句的中心语,并翻译句子。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语: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中心语: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中心语: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中心语: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中心语: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中心语: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语: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中心语: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心语:人。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2)中心语:宾客。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们。
(3)中心语:客。译文: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应和着。
(4)中心语:爪牙、筋骨。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5)中心语:宇宙、品类。译文:抬头观望广大无穷的宇宙,低头细察地上繁多的万物。
(6)中心语:石。译文: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7)中心语:缙绅。译文:魏忠贤作乱,能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能有几个人呢?
(8)中心语:白璧、玉斗。译文:我带来一对白璧,打算献给项王,一对玉斗,打算献给亚父。
(一)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者”字表示,如上面的(1)~(3)句。
2.用“之”字表示,如上面的(4)(5)句。
3.用“之(而)+者”表示,如上面的(6)(7)句。
4.数(量)词后置,如上面的(8)句。
(二)定语后置句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句式之一,翻译句子时如不能准确翻译出句式特点则会失分。所以,在翻译定语后置句时,一定要把定语提至中心语之前,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如“马之千里者”,需译作“日行千里的马”,而不能译作“马能跑一千里的”。
2.迁移运用
(1)选出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①(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②( )
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楚人有涉江者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③( )
A.之二虫又何知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孤帆一片日边来
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④( )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画线部分的翻译。
①帝以芝(鲁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018年全国卷Ⅰ第13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2014年福建卷第5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缙绅之交于孟祥(徐孟祥,人名)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年湖南卷第9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②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
③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随堂巩固
1.在下列各组句子中,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组。
(1)(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动词,席地而坐/副词,徒,空。A项均为动词,辜负,对不起。B项均为动词,换取,交换。C项均为副词,应当,理当。
(2)(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动词,商议,商量/名词,计策。A项均为名词,忧患,祸害。B项均为动词,举,拿。D项均为副词,适逢,恰巧。
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节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说服他。”
解析 “始事孔子者”是“鄙人”的定语,该分句的正常语序是“有始事孔子者鄙人”。
参考译文
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夫把马牵去了。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夫,什么话都说了,那农夫不听他的。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说服他。”(这个人)接着对农夫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那农夫很开心,对他说:“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农夫)解开缰绳就(把马)给了他。
(2)客有歌于郢(楚国国都)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节选自宋玉《对楚王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一个在楚国郢都唱歌的客人,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
解析 “客有歌于郢中者”中,“客”是中心语,“歌于郢中者”是定语,其中“歌于郢中”又是状语后置。该分句的正常语序是“有于郢中歌者客”。
参考译文
有一个在楚国郢都唱歌的客人,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他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3)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一个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的乡村老人,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搀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解析 “有之市而醉归者”是“邑丈人”的定语,该分句的正常语序是“有之市而醉归者邑丈人”。
参考译文
大梁城的北部有座叫黎丘的小山,(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有一个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的乡村老人,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搀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边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了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了,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第二天(老人)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老人)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向他。
(4)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轻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但内心还是胆怯的。”
解析 “有侮信者”是“韩信”的定语,该分句的正常语序是“淮阴屠中有侮信者少年”。
参考译文
淮阴屠宰场里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但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