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共10页。
课题名称 物体的浮与沉课型探究课设计者单位 姓名 设计思路 1.课标分析: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例如知道潜水艇浮沉的原理。”而物体的浮沉条件又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如何让学生从生活常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2.教材安排:苏科版教材最新一版,在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上作了调整: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之间的对应。这为本节课的理论探究提供了基础。3.引入设计: 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效果往往直接取决于学生学习时头脑中已具备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的认知加工,如果我们能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不管上浮下沉都会受到浮力作用”,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浮力大的物体上浮,重力大的物体下沉……”,因此如何纠正学生原有认知的片面,是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4.环节设计:通过学生“看一看,问一问”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猜一猜 ,做一做”获取方法上的具体感性认知。再通过“议一议,想一想”将具体方法上升到理性层面“改变力”的大小。然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梳理浮沉条件,并回过来解释刚才的实验操作。最后通过“读一读,试一试”升华到知识的拓展应用。5.实验设计:实验器材以生活中方便取材为原则。根据教学设计和实际情况加以改进:用大苹果块和小樱桃对比,用小塑料瓶与大玻璃瓶对比,由于现在市场上的橡皮泥溶于水且学生不容易做成船形,我们用气球包裹了橡皮泥。演示实验中精心挑选了铁球,木块。还制成了简单易行的“孔明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3) 通过讨论和归纳,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尝试用“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去探究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的喜悦。(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浮沉子,孔明灯),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自主实验“如何让上浮的物体沉下去,如何让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并且能从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去分析其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难点 纠正学生的原有不全面的认识;物体浮沉条件的得出。物体上浮与下沉两个过程与三个状态的区别。教具准备演示实验:大水槽(底部垫海棉),小铁球,木块(小铁球质量大于木块质量),大实心球,盛有水银的透明玻璃瓶(带盖子),烧杯,鸡蛋,盐,酒精,玻璃棒 ,自制孔明灯。学生分组实验:大烧杯(2个),用皮球包裹的橡皮泥,苹果块,樱桃,蜡烛,小塑料瓶(带盖),大玻璃瓶(带盖),颜料壳(铝皮),铁钉,石子,棉线等等。 动画课件: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展示原有认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设计意图师:同学们,前面一课时,我们已共同学习了浮力的有关内容,知道了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但同学们是否想过为什么钢铁制成的军舰会漂浮在海面上(PPT)?而潜水艇为什么能自由的上浮和下潜(PPT)?氢气球为什么又能腾空而起呢(PPT)?要弄懂其中的物理道理,让我们共同走进本章最后一节的学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至P95(板书课题) 生:想知道其中的物理道理从上一节知识入手,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师:为了探究物体浮与沉的规律,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已经进行了课前预习并进行了实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看一看 问一问)师:演示实验实验一:大实心球与木块。实验二:木块与铁球比比谁重。实验三:铁球浮在水银面上。 生:观看视频。提出问题。 生:观察实验现象,引起思维冲突。了解学生的原认知,更好的建构新知识。考虑到实验的准备采用了事先了解录像的方法。同时为了不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理性的思考,本环节不要求学生做过多的思考,更不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只要求学生能引发思考,知道一些观点是片面的,浮沉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2. 动手实验,获取感性认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设计意图师:在实验桌上有下列一些物品:①颜料壳、②苹果、③樱桃、④蜡烛、⑤小塑料瓶、⑥大玻璃瓶、⑦铁钉、 ⑧用皮球包裹的橡皮泥等,用手分别抓住浸没到水中,松手后,你猜一猜,它们将如何运动?1.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起来?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课本P.95上:上浮的物体有:下沉的物体有: 生:实验观察 生:汇报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体会从浸没状态下放手后物体的上浮与下沉情况。同时通过精心挑选的物品,让学生引起思维的冲突(苹果与樱桃;大小瓶等等)师:请同学们将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分到两个烧杯中。并相互讨论: 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生: 讨论,实验,展示讲解实验的具体方法。(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学生方法很多。) 让学生自己找到具体的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质疑能力 3. 归纳分析,寻找物理本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设计意图师:同学们找出了许多很好的方法改变了物体的浮沉。大家想一想(PPT)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角度来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下沉的物体浮上来,上浮的物体沉下去?学生从运动状态改变的角度去归纳分析刚才的具体方法中所隐藏的物理规律通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的推进,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师: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物理方法 生:增大浮力或者减小重力可以使下沉的物体浮上来。增大重力或者减小浮力可以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 通过归纳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梳理反馈,完善浮沉条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设计意图师: 从物体受力分析的角度去分析物体的浮沉生: 画受力分析图通过前面二力平衡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理论探究也是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师: 动画演示物体的浮沉生: 观察体会上浮与漂浮的区别,知道过程与状态的区别用动画演示很快的实验过程和学生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细节。将多媒体应用到该用的地方。发挥多媒体的真正作用。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师: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F浮=G,那么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呢?演示实验:鸡蛋悬浮。(PPT) 生:观察鸡蛋悬浮。悬浮实验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完成可能费时间,且成功率不高。但这一特殊情况又必须展示。因此,我们改成了演示实验师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浮力或者重力的呢? 生:总结改变浮力:改变ρ液、V排,改变重力:改变ρ物在理论初步建立后再反思刚才的实验操作,一起到呼应作用,二起到升华作用。 5. 阅读实验,体会规律应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设计意图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7,讨论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演示潜水艇模型 生: 自主阅读教材文本,讨论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师:物体不仅浸在液体中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也会受到浮力作用。我国汉代就利用这一知识发明制作了孔明灯。(请看课本P.88)演示:孔明灯.生:参与实验,观看升空,解释其中的原因通过实验总结全课,再次创设一个课堂兴奋点。通过制作细节在教学中渗透“STS”的教育。师: 小结全课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88第五题的内容,制作一个浮沉子.观察它的现象并思考它的工作原理。生:课外拓展。浮沉子的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堂掌握。改成课外拓展,体现分层施教的理念。 板书设计: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反思: 1.从教学效果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与流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很好,达成度较高。 2.在实验过程中随机的错误很多,老师要能迅速判断并及时引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九章 浮力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演示实验,设计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九章 浮力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