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三中高一12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三中高一12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南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检测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细胞代谢过程中,ATP和酶都是极其重要的物质。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
B.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
C.酶与ATP均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
D.ATP含有核糖,而所有的酶均不含核糖
【答案】B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催化活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一般需要温和的条件发挥作用。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或腺苷三磷酸),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或特殊的化学键),ATP水解时释放能量,供应生命活动。
【详解】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不能产生酶,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A错误;
B、酶是大分子,形成时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ATP形成时需要ATP合成酶,B正确;
C、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ATP没有专一性,可为任何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
D、ATP含有核糖,少数的酶是RNA也含有核糖,D错误。
故选B。
2.图1表示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及pH为b时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时间的变化。相关预期正确的是( )
A.若将pH调整为a,则d点左移,e点下移
B.若将pH先调整为c,再调整回b,则d、e点不移动
C.若将温度升高5℃,则d点右移、e点不移动
D.若增加α-淀粉酶的量,则d点左移,e点上移
【答案】C
【分析】1、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2、分析示意图:图1是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其中b点是酶的最适pH,在b点之前,随pH升高,酶活性上升,超过b点,随pH上升,酶活性降低,直至失活。图2中d点表示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e点表示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详解】A、图2中pH值条件为最适pH,因此若将pH调整为a,酶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则d点右移,酶只起催化作用,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故e点不变,A错误;
B、若将pH先调整为c,则酶活性丧失,因此再调整回b,酶没有催化作用,短时间内不会有麦芽糖的生成,B错误;
C、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曲线,当温度升高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C正确;
D、若增加α-淀粉酶的量,反应速率加快,则d点左移,e点不动,D错误。
故选C。
3.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进行如下步骤( )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
②观察实验现象;
③向各试管滴1滴碘液;
④向各试管注入1mL唾液并摇匀,并在各自的温度下静置5min;
⑤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37℃的温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
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⑤→③→② D.①→⑤→④→③→②
【答案】D
【分析】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单一变量是温度。实验过程中至少要设计3个温度值,需先将酶和底物调到相应的温度,然后再混合,顺序不能颠倒。
【详解】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先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将淀粉调整相应的温度,所以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37℃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然后加入酶,即向各试管注入1mL淀粉酶溶液;淀粉用碘液鉴定,所以反应后向各试管滴1滴碘液;最后,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酶活性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
4.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
B.ATP可以水解为ADP和磷酸
C.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D.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的水解速率大于合成速率
【答案】D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特殊的化学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而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生命活动需要ATP供能,因此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A正确;
B、ATP可以水解成ADP和Pi,释放能量,B正确;
C、许多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C正确;
D、细胞代谢旺盛时,ATP的水解速率和ATP的合成速率都升高,但两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D错误。
故选D。
5.种子贮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若作物种子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下列关于种子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
C.若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乳酸,则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
D.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多
【答案】D
【分析】呼吸底物是葡萄糖时,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量;若只进行无氧呼吸,当呼吸产物是酒精时,生成的酒精量=生成的二氧化碳量。
【详解】A、若二氧化碳的生成量=酒精的生成量,则说明不消耗氧气,故只有无氧呼吸,A正确;
B、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量=生成的二氧化碳量,B正确;
C、若只进行无氧呼吸,说明不消耗氧气,产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C正确;
D、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若无氧呼吸产酒精,则消耗的氧气量小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若无氧呼吸产乳酸,则消耗的氧气量=二氧化碳的生成量,D错误。
故选D。
6.研究人员选取体长、体重一致的斑马鱼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其中训练组每天进行运动训练(持续不断驱赶斑马鱼游动),对照组不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两组斑马鱼在静止时及相同强度运动后肌肉中乳酸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转化形成的
B.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细胞质基质生成
C.运动训练可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
D.运动训练可降低斑马鱼静止时的无氧呼吸强度
【答案】C
【分析】1、斑马鱼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主要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分析柱形图可知,a、b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静止时产生的乳酸与对照组产生的乳酸基本相同,说明运动训练不能改变斑马鱼静止时无氧呼吸的强度;c、d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运动时产生的乳酸比对照组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少,说明运动训练可以降低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强度;a、c对照即b、d对照,运动时乳酸产生量增加,说明与静止相比,斑马鱼在运动时无氧呼吸强度增加。
【详解】A、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形成的,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A错误;
B、静止时斑马鱼主要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线粒体中生成,B错误;
C、c、d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运动时产生的乳酸比对照组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少,说明运动训练可以降低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强度,C正确;
D、a、b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静止时产生的乳酸与对照组产生的乳酸基本保持一致,说明运动训练不能降低马鱼静止时无氧呼吸的强度,D错误。
故选C。
7.萤火虫腹部的发光器由部分组织细胞构成,离体的发光器会逐渐失去发光能力。将发光器研磨液分为两组,分别滴加等体积的ATP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后,ATP组立即重新出现荧光,葡萄糖组重新出现荧光的时间滞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光器离体后细胞内能源物质逐渐耗尽
B.实验结果说明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
C.实验结果说明葡萄糖不能作为能源物质
D.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可转化为发光的光能
【答案】C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特殊的化学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分析题意:将发光器研磨液分为两组,加入ATP的一组发出荧光,而加入葡萄糖的一组没有发出荧光,这说明该过程所需的能量由ATP提供,葡萄糖不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详解】A、发光器由部分组织细胞构成,发光器离体后细胞内能源物质逐渐耗尽,A正确;
B、实验结果说明荧光器发光所需的能量是由ATP直接提供的,B正确;
C、实验结果说明葡萄糖不是荧光器发光的直接能源,但是不能说明葡萄糖不能作为能源物质,C错误;
D、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可转化为发光的光能,D正确。
故选C。
8.在面包制作时,先将一定量的酵母加入和好的面团中,后经蒸烤得到松软可口的面包。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酵母菌进行了需氧呼吸和乙醇发酵
B.面团发酵初期,表面有水渗出
C.酵母菌的细胞溶胶中有CO2产生
D.丙酮酸转变成酒精时伴随ATP的生成
【答案】D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菌,是真核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需氧呼吸,能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呼吸,产生酒精。
【详解】A、在和面过程中,有氧气,酵母菌会进行需氧呼吸,后期氧气消耗完,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乙醇,也叫乙醇发酵,A正确;
B、面团发酵初期,酵母菌进行需氧呼吸,会产生水,表面有水渗出,B正确;
C、酵母菌在进行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时都会有CO2产生,所以酵母菌的细胞溶胶中有CO2产生,C正确;
D、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是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伴随ATP的生成,D错误。
故选D。
9.对酵母菌进行处理,获得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用超声波使线粒体破碎,线粒体内膜可反卷成小的膜泡,原来内膜的内侧面位于膜泡的外表面。下列四支试管在适宜温度下不会产生CO2的是( )
A.葡萄糖+细胞质基质 B.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C.葡萄糖+小膜泡 D.丙酮酸+线粒体基质
【答案】C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能通过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A、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A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利用丙酮酸进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B不符合题意;
C、小膜泡虽然是由线粒体内膜反卷而成,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但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不会产生CO2,C符合题意;
D、酵母菌可以利用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反应,产生CO2,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有一种荔枝的储存保鲜技术叫做自发气体储藏法,做法是将落枝装塑料袋密封后置于1~5℃条件下,可使惹枝在30~40天内保持其色、香、味。请根据环境因素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进行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措施可通过抑制呼吸作用增加有机物的消耗
B.自发气体环境是低02和高C02的环境
C.密闭低氧环境使荔枝呼吸作用强度较低
D.低温条件下酶活性下降,荔枝的呼吸作用减弱
【答案】A
【详解】低温处理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A错误;将落枝装塑料袋密封,由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该密闭环境的自发气体环境是低02和高C02的环境,B正确;密闭低氧环境使荔枝呼吸作用强度较低,C正确;低温条件下酶活性下降,荔枝的呼吸作用减弱,D正确。
11.图a表示细胞在图b状态时的模式图。某同学将形状、大小相同的萝卜条均分成5组,每组10段,记录初始质量数据,然后分别放在盛有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甲~戊)的小烧杯中,达到平衡后,取出测质量、记录并取平均值,结果如图c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中原生质层由1、2、6组成
B.甲~戊蔗糖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丙
C.甲组中萝卜条质量不变的原因是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D.若图b为萝卜条某组细胞的图像,其所处蔗糖溶液为乙或丁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图a中,1是细胞壁,2是细胞膜,3是细胞核,4是液泡膜,5是细胞质,6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溶液,7是细胞液;图b是该同学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拍下的显微照片,此时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根据柱形图分析,实验前与实验后质量基本无变化的是甲溶液,说明甲溶液的浓度与细胞液浓度基本相等,在乙、丁溶液中的萝卜条质量均减小,说明细胞失水,同时发现乙溶液中的萝卜条失水更多,因而乙溶液浓度大于丁溶液浓度且均大于甲;在戊、丙溶液中的萝卜条质量均增大,说明细胞吸水,同时发现丙溶液中的萝卜条吸水更多,因而戊溶液浓度大于丙溶液浓度且均小于甲,因此,甲~戊五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丙<戊<甲<丁<乙。
【详解】A、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中,即图a中原生质层由2、4、5组成,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甲~戊蔗糖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乙,因为相同的萝卜条在乙溶液中失水最多,B错误;
C、甲组中萝卜条质量不变的原因是水分子进、出萝卜条细胞达到平衡,C错误;
D、若图b为萝卜条某组细胞的图像,此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因此,其所处蔗糖溶液为乙或丁,因为这两组溶液的浓度均高于细胞液浓度,在其中萝卜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分子主要借助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
B.物质通过通道蛋白时,不与通道蛋白结合
C.转运蛋白的数量决定了被动运输的速率
D.载体蛋白转运物质时空间构象会发生改变
【答案】C
【分析】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详解】A、水分子进出细胞主要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进行协助扩散,此外还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A正确;
B、分子或 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B正确;
C、被动运输包含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转运蛋白的数量和膜两侧浓度梯度大小都会影响协助扩散的速率,但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只受膜两侧浓度梯度大小的影响,C错误;
D、载体蛋白转运物质时自身空间构象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13.向试管中加入10mL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将该试管置于37℃水浴箱中,t1时加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肝脏研磨液后氧气生成速率加快,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B.若t1时加入的是一定浓度的Fecl3溶液,a点对应的值不变
C.若t2时再滴加2滴新鲜肝脏研磨液,a点对应的值将上移
D.过氧化氢酶通过为过氧化氢提供能量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
【答案】B
【分析】1、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加入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后氧气生成速率加快,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酶具有高效性需要与无机催化剂相比,A错误;
B、a点表示氧气最终的生成量,与过氧化氢的浓度和数量有关,与催化剂的种类无关,所以若t1时加入的是一定浓度的Fecl3溶液,a点对应的值不变,B正确;
C、a点表示氧气最终的生成量,与过氧化氢的浓度和数量有关,所以若t2时再滴加2滴新鲜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a点对应的值将不变,C错误;
D、过氧化氢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D错误。
故选B。
14.研究表明抑制剂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图甲为无抑制剂和不同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示意图,图乙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增加底物浓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
B.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高温都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影响其活性
C.曲线C表示在酶溶液中添加了非竞争性抑制剂后的作用结果
D.底物浓度小于10时,限制曲线A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的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图乙中的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三条曲线中,底物浓度较低时,曲线A的反应速率最高,表示未加入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酶对底物的结合机会降低,但升高底物浓度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又会升高,其催化反应速率又升高,可知曲线B是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酶会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可知曲线C是表示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
【详解】A、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能够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增加底物浓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如图示的曲线B,A正确;
B、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高温也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B正确;
C、由以上分析知,曲线C是表示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C正确;
D、底物浓度小于10时,曲线A中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加快,据此可知,曲线A中限制曲线A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D错误。
故选D。
15.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荧光素继而发出荧光,该过程需ATP供能。基于以上原理发明的手持ATP测定仪可用于测定食品表面的细菌数。测定时,细菌被裂解,ATP释放到胞外作用于测定仪中的“荧光素酶—荧光素体系”并发出荧光,依据荧光强度得出细菌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荧光素激活的过程属于吸能过程
B.细菌细胞内ATP的产生都需要O2的参与
C.ATP的数量与活细胞的数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D.细菌体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是该测定方法的重要依据
【答案】B
【分析】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可以分成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两大类。前者需要吸收能量,后者是释放能量的。许多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用来为吸能反应直接供能。
【详解】A、根据题意,荧光素与氧发生反应的过程需ATP供能,所以荧光素激活的过程属于吸能过程,A正确;
B、细菌细胞内ATP的产生未必都需要O2的参与,如厌氧型细菌进行无氧呼吸,其细胞内ATP的产生不需要氧气,B错误;
C、根据题意,细菌被裂解,ATP释放到胞外作用于测定仪中的“荧光素酶—荧光素体系”并发出荧光,可推测细菌数量越多,释放的ATP就越多,荧光强度越大,故荧光强度与ATP消耗量和细菌数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C正确;
D、要从释放的ATP的量推测细菌的个数,前提是细菌体内的ATP含量基本恒定,这是该测定方法的重要依据,D正确。
故选B。
16.2019新冠病毒(2019-nCoV)是一种具有囊膜的病毒,囊膜上的棘突蛋白可被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识别,然后囊膜和细胞膜融合,整个病毒进入肺泡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棘突蛋白是由新冠病毒的核糖体合成的
C.可用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直接培养新冠病毒
D.细胞膜与囊膜的融合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D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病毒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层次,因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A错误;
B、新冠病毒是非细胞生物,没有核糖体这一细胞器,病毒的棘突蛋白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物,不可用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直接培养新冠病毒,C错误;
D、题意显示,新冠病毒的囊膜上的棘突蛋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经过识别后,与细胞膜融合,整个病毒进入肺泡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细胞及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壁
B.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运用了完全归纳法
C.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D.区分豆科植物细胞与根瘤菌的主要依据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答案】D
【分析】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后来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内容包括: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详解】A、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无细胞壁,A错误;
B、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B错误;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病毒无细胞结构,C错误;
D、豆科植物属于真核生物,根瘤菌属于原核生物,区分豆科植物细胞与根瘤菌的主要依据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关于蓝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细菌与大肠杆菌都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B.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异养生物
C.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蓝细菌拟核中的环状DNA分子
D.可用高倍镜观察到蓝细菌的叶绿体随着细胞质流动的情况
【答案】A
【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1.原核生物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2.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而原核生物细胞内的DNA上不含蛋白质成分,所以说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真核细胞含有染色体。
3.原核细胞没有像真核细胞那样的细胞器。原核细胞只具有一种细胞器,就是核糖体。真核细胞含有多个细胞器。
4.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壁的成分与真核植物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同。原核生物为肽聚糖、真核为纤维素和果胶。
【详解】A、蓝细菌和与大肠杆菌都为原核生物,具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且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B错误;
D、蓝细菌结构简单,体积微小,可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蓝细菌拟核中的环状DNA分子,C错误;
D、可用高倍镜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随着细胞质流动的情况,而不是蓝细菌,因为蓝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且形体微小,D错误。
故选A。
19.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内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干重,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
C
H
O
N
P
Ca
S
玉米细胞
43.57
6.24
44.43
1.46
0.20
0.23
0.17
人体细胞
55.99
7.46
14.62
9.33
3.11
4.67
0.78
A.两种细胞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B.两种细胞内S元素含量很少,却具有重要的作用
C.玉米细胞O元素含量高于人体细胞是因为其含水量高
D.哺乳动物缺乏Ca2﹢时会引发肌肉酸痛、无力
【答案】B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3)细胞的鲜重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是O、C、H、N,干重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是C、O、N、H;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两种细胞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相同,只不过是含量相差较大,A错误;
B、两种细胞内S元素含量很少,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S元素是蛋白质的标志性元素,且蛋白质是细胞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B正确;
C、玉米细胞O元素含量高于人体细胞的原因是与人体细胞相比,玉米细胞的糖类含量较高,C错误;
D、无机盐能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缺乏Ca2﹢时会引发肌肉抽搐,D错误。
故选B。
20.烧仙草是一种深色胶状饮料,制作时使用的食材有仙草、鲜奶、蜂蜜、蔗糖等,可美容养颜、降火护肝、清凉解毒,但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导致肥胖。下图是烧仙草中糖类代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Y代表的是甘油
B.蔗糖不能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
C.糖类与脂肪能大量相互转化
D.不能用斐林试剂直接检测该饮料中的还原糖
【答案】C
【分析】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详解】A、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的,因此物质Y表示甘油,A正确;
B、蔗糖是植物细胞内的二糖,需要水解为单糖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B正确;
C、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但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C错误;
D、烧仙草是一种深色胶状饮料,自身的颜色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因此不能用斐林试剂直接检测该饮料中的还原糖,D正确。
故选C。
21.如图表示生物体细胞呼吸的过程,图中a~f表示物质,①~⑤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物质表示水的是c和d B.活细胞中均能进行的过程是①
C.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的过程是③ D.过程④⑤需要不同的酶催化
【答案】A
【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也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该过程没有能量产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题图分析,①过程为有氧(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为产物为乳酸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为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丙酮酸,b为还原氢,c为水,d为氧气,e为水,f为二氧化碳。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图示物质表示水的是c和e,A错误;
B、活细胞中均能进行的过程是①,其为有氧(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B正确;
C、③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释放出大量的能量,C正确;
D、过程④⑤均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只是产物不同,发生两个过程的细胞不育,两个过程需要不同的酶催化,D正确。
故选A。
22.甘薯富含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以及钙铁锌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经过“三蒸三晒”加工而成的甘薯干味道香甜可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甘薯细胞中的核酸彻底水解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
B.甘薯细胞中的淀粉水解产物葡萄糖,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C.甘薯细胞中的钙铁锌属于微量元素,作用也很小
D.“三蒸三晒”过程中甘薯细胞失去了大量的自由水和结合水
【答案】D
【分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详解】A、甘薯细胞是真核细胞,含有DNA和RNA,DNA初步水解可以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A错误;
B、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不是葡萄糖,B错误;
C、钙是大量元素,锌铁属于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作用都很重要,C错误;
D、“三蒸三晒”过程中甘薯细胞失去了大量的自由水和结合水,D正确。
故选D。
23.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细胞核的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出现周期性变化有利于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B.②是核糖体和中心体的形成场所,其内代谢活跃有利于细胞分裂的物质准备
C.③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使细胞核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核内化学反应高效有序进行
D.④是DNA和蛋白质的运输通道,数目较多有利于核质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答案】A
【分析】图示分析:①染色质,②核仁,③核膜,④核孔。
【详解】A、②核仁,③核膜,细胞分裂前期消失,末期重现,①染色质前期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都有利于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A正确;
B、②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中心体不是在核仁处合成,B错误;
C、③由两层磷脂双分子构成,C错误;
D、DNA不能通过④核孔出细胞核,D错误。
故选A。
24.肝糖原的分解和合成对人体血糖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Glut2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出肝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Glut2对运输的物质具有高度选择性
B.饥饿时,通过Glut2将葡萄糖运出肝细胞消耗ATP
C.葡萄糖需与Glut2结合才能被运进或者运出肝细胞
D.葡萄糖的运输方向取决于浓度梯度而与Glut2无关
【答案】B
【分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分子和离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另一类是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包括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详解】A、Glut2是一种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故Glut2对运输的物质具有高度选择性,A正确;
B、题干信息可知,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Glut2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出肝细胞。故饥饿时,通过Glut2将葡萄糖运出肝细胞不消耗ATP,B错误;
C、葡萄糖需与Glut2结合才能被运进或者运出肝细胞,C正确;
D、葡萄糖进出肝细胞是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的方向取决于浓度梯度,D正确。
故选B。
25.人体骨骼肌中的肌细胞可以根据其收缩速度分为快肌和慢肌两种,快肌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弱,且易于疲劳,慢肌细胞具有较小的直径和丰富的血液供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消耗等量呼吸底物时,慢肌细胞释放的能量较少
B.快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导致其易于疲劳
C.慢肌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可能多于快肌细胞
D.剧烈运动时机体调动的快肌细胞频率多于平静状态
【答案】A
【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也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该过程没有能量产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慢肌细胞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说明有丰富的氧气来源,利用氧气能力较强,因而消耗等量呼吸底物时,慢肌细胞释放的能量较多,A错误;
B、快肌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弱,其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导致其易于疲劳,B正确;
C、慢肌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可能多于快肌细胞,因而利用氧气的能力较强,因而细胞中主要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剧烈运动时,氧气供应不足,因而机体调动的快肌细胞频率多于平静状态,D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
26.钠钾泵是动物细胞膜上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其对离子的循环转运依赖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具体过程如甲图所示,钠钾泵的存在对于维持细胞内外钠钾离子浓度具有重要意义。而胃壁细胞膜上具有另外一种物质运输的载体蛋白—质子泵(H+—K+—ATP 酶),对胃酸的分泌及胃的消化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其作用机理如乙图所示。
(1)动物一氧化碳中毒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会____。图甲所示的生理过程中钠钾泵的功能为___。在膜内侧,钠离子同钠钾泵结合激活了其作为ATP水解酶的活性,催化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脱离下来与钠钾泵结合,从而使钠钾泵发生磷酸化。在此过程中ATP的主要作用是_____。
(2)图乙中,K+通过质子泵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
(3)空腹时,胃壁细胞分泌到胃腔中的H+过多,易引起胃溃疡。奥美拉唑对胃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请结合图乙推测出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机理___。
【答案】(1) 降低 运输和催化 水解提供能量,提供磷酸基团,使钠钾泵发生磷酸化反应
(2) 主动运输 消耗ATP,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
(3)奥美拉唑通过抑制质子泵活性,降低胃腔中H+的含量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1)动物一氧化碳中毒后,由于氧气缺乏,有氧呼吸速率下降,ATP生成量少,因此,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会降低。图甲所示的生理过程中显示了钠钾泵的运输和催化功能。在膜内侧,钠离子同钠钾泵结合激活了其作为ATP水解酶的活性,催化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脱离下来与钠钾泵结合,从而使钠钾泵发生磷酸化,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实现运输功能。在此过程中ATP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水解提供能量,提供磷酸基团,使钠钾泵发生磷酸化反应。
(2)图乙中,钾离子通过质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且需要消耗ATP,质子泵起到了运输钾离子的载体作用,因此,该过程中钾离子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3)根据题意,推测奥美拉唑应该是通过降低胃腔中氢离子的浓度实现了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根据图乙中氢离子的转运过程可知,奥美拉唑应该通过抑制质子泵活性,降低胃腔中H+的浓度的。
27.液泡的部分物质运输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PPi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活跃的化学能,①~④表示相关的物质运输过程,A~D表示相关转运蛋白,过程②中Ca2+和H+均通过转运蛋白B运输,H+浓度梯度可驱动B蛋白完成Ca2+的跨膜运输。
(1)过程①运输H+的方式是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答出两点),①③过程运输H+的意义是__________。
(2)Ca2+进入液泡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Ca2+运出液泡的动力来源是__________。
(3)蛋白质C在过程③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1) 主动运输 需要转运蛋白A的协助,需要PPi供能 维持液泡内的pH
(2) 主动运输 液泡内外的浓度差
(3)催化和运输
【分析】据图分析,①需要转运蛋白和能量,故为主动运输,且可据此判断H+的浓度为液泡内高于液泡外;②中H+运出液泡的方式为协助扩散,钙离子运入液泡属于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所需能量来自H+提供的势能;③H+运入液泡属于主动运输;④钙离子运出液泡是通过离子通道进行的协助扩散。
【详解】(1)分析题意,PPi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活跃的化学能,据图可知,H+的运输需要转运蛋白A的协助,且需要PPi供能,故为主动运输;①③过程运输H+的方式均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意义是维持液泡内的pH。
(2)据图可知,Ca2+进入液泡的运输方式②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转运蛋白B的协助,故属于主动运输;Ca2+运出液泡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其动力来源是液泡内外的浓度差。
(3)据图可知,蛋白质C既可以催化ATP的分解,又可协助H+的运输,故蛋白质C在过程③中的作用是催化和运输。
【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准确判断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
28.某实验小组在气球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活化的酵母菌,扎紧气球口,置于烧杯中培养如图1所示。
(1)与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CO2相关的酶存在于细胞的______。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中还可以用______试剂检测CO2的产生,其颜色变化是______。
(2)某实验小组欲用图1装置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最适温度,请写出合理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
(3)实验小组另取一组如图1的装置,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将装置置于最适温度恒温水浴箱中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烧杯内液面高度变化情况为______。实验中,该小组用传感器测定实验装置中溶解O2和CO2含量,测定结果如图2。请据图2判断:100S时,该实验装置中酵母菌的O2吸收速率______(填“等于”或“不等于”)CO2 释放速率;200S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主要是______。
【答案】(1)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由蓝变绿再变黄
(2)取若干图1装置,将各组装置分别放置在系列温度梯度的恒温水浴中进行计时培养,观察并记录计时前后烧杯的液面变化情况。
(3) 先(不变后)升高再保持不变 不等于 无氧呼吸
【分析】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即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氧气充裕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的呼吸方式。
【详解】(1)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CO2,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CO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也可用来检测CO2,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欲用图1装置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最适温度,则实验自变量为不同的温度,因此需要取若干图1装置,将各组装置分别放置在一系列温度梯度的恒温水浴中进行计时培养,观察并记录计时前后烧杯的液面变化情况。
(3)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则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体积与产生CO2体积相同,因此开始时气球体积不变,烧杯内液面高度不变,随着气球内氧气浓度降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消耗氧气的体积小于产生CO2体积,气球体积增加,烧杯内液面升高,氧气被消耗完后,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使气球体积继续增加,烧杯液面继续上升,当葡萄糖被消耗完后,气球体积保持不变,烧杯内液面不在增加。因此培养过程中烧杯内液面高度变化情况为先(不变后)升高再保持不变。100S时,氧气减少量约为2.5-1.1=1.4,而CO2增加量约为10-5=5。因此100S时,该实验装置中酵母菌的O2吸收速率不等于CO2释放速率;200S时,氧气含量降到最低,之后氧气含量不在变化,而氧气含量继续增加,因此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主要是无氧呼吸。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5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