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长沙同升湖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
2022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25*2'=50分,单选题,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选错或者多选记零分。)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下图为我国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和探测器的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在“揽星九天”标识中,序号和天体名称匹配的是( )
A. ①火星 B. ②地球 C. ③水星 D. ④木星
2. 探测器轨道示意图中所显示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A. 银河系 B. 河外星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答案】1. A 2.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在“揽星九天”标识中,①②③④分别位于距日由近及远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位置,则①为火星 、②为木星,③为土星,④为天王星,据此分析本题选A。
【2题详解】
探测器轨道示意图中所显示的是均为太阳系中的成员,故图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C正确。故选C。
【点睛】地球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北京时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和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3. 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4. 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 加拿大、墨西哥 B. 印度、中国 C. 格陵兰岛、挪威 D. 英国、西班牙
5. 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不仅会影响通信,威胁卫星,而且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作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 )
A. 波长较短的可见光 B. 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C. 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D. 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答案】3. D 4. C 5. B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的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甲表示光球层,乙表示色球层,丁是日冕层。从材料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日冕层。即图中丁处。甲处是光球层,A错误。乙处是色球层,B错误。丙处是日珥,C错误。丁处是日冕层,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能看到极光需要满足该地位于北极圈或南极圈内,必须是夜晚或极夜。墨西哥、印度、中国、英国在极圈外,不能看到极光,ABD错误。格陵兰岛、挪威均北北极圈穿过,能看到极光,C正确。故选C。
【5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就是太阳辐射。因此,太阳辐射是电磁波,根据波长不同,太阳辐射可划分为:紫外光线、可见光线和红外光线三部分,其中臭氧层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光线。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的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6.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 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 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7.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 图中C层 B. 软流层 C. 图中E层 D. 下地幔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我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据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上地幔,F为地幔,G为地核,地球内部圈层由D、E、F、G组成,A正确BD错误;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低于内部圈层,C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上地幔,F为地幔,G为地核。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选B。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在地幔的上部有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构成了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四地,气温最低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9. 该图反映的现象是( )
①海洋气温比陆地低②海洋气温比陆地高
③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④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8. A 9. A
【解析】
【8题详解】
夜间海陆同时降温,但海洋由于热容量较大,降温幅度较小,相对于陆地气温较高,丙地气温高于丁地。而在同一竖直面上,气温会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降低,甲地与丁地在同一竖直面上,由于丁地气温较丙地低,所以上升到同等高度的甲地的气温低于乙地,所以四地中气温最低的就是甲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夜间海陆同时降温,但海洋由于热容量较大,降温幅度较小,海洋相对于陆地气温较高,①错误,②正确;近地面海洋气温较高,形成相对热低压,陆地近地面形成相对冷高压,受气压梯度力影响,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③错误,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A。
【点睛】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
10.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详解】根据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的原理可知,甲箱底部放一层土,土层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释放出较多的地面长波辐射,甲箱内大气吸收较多来自箱内土层的“地面长波辐射”增温,使甲箱大气温度较高。而乙底部没有放土,太阳短波辐射透过玻璃箱,箱内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极少,且乙箱底部透明,箱内几乎没有“地面辐射”,故乙箱大气温度较低,B正确,排除ACD。故选B。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 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 古生代、三叶虫 B. 中生代、恐龙 C. 新生代、哺乳类 D. 新生代、鱼类
12. 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 湿热草原环境 B. 温暖广阔的浅海 C. 湿热的森林环境 D. 干旱的陆地环境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B正确;古生代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A错误;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说明该煤层形成时植物高大、茂密。四选项中只有湿热的森林环境符合此特点,C正确;草原地区植物低矮,A错误;浅海无法生长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B错误;干旱的陆地环境无法生长高大的植物,D错误。故选C。
【点睛】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小明暑假到日照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回答问题。
13. 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 大气环流 B. 热力环流 C. 温室效应 D. 季风环流
14. 下图是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B.
C. D.
【答案】13. B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在堂屋前面是水泥地,后面是植被,一天中堂屋前后气温高低不同,导致近地面气压差异,水平方面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形成“穿堂风”。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热力环流,B对。属于局地环流,A错;通风条件好,不能体现温室效应,C错;与季风环流无关,D错。选择B。
【14题详解】
晴天云层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故而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故晴天的昼夜温差比阴天大;故A、C排除;陆地相对于海洋比热容小,故而白天温度升得更高,夜晚温度降得更低,故而昼夜温差大。综合得知,陆地的晴天昼夜温差最大,海洋的阴天昼夜温差最小,B正确,排除D。选择B。
【点睛】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风向一般为由向阳一侧至背阴一侧,风速由两侧温度差决定,温差越大,风速越大,以春、秋季居多。
15.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 温室效应 B. 热力环流
C. 海陆热力差异 D. 风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详解】从图中看,白天沙石温度比水温高,夜间沙石温度比水温低,可知沙石升温幅度大于水,可测试出海陆热力差异,C正确。
如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题。
16. 甲处地形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
A. 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 B. 冲积平原,流水侵蚀作用
C. 三角洲,海浪侵蚀作用 D. 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
17. 近年来,甲处地形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因为( )
A. 海平面上升 B. 沿海地壳下沉 C. 黄河入海泥沙减少 D. 该区植树造林
【答案】16. D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可知,此处为黄河三角洲,为黄河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而成,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堆积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由于中、上游植被保护使水土流失减弱,黄河入海泥沙量减少,导致河流三角洲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C正确;海平面上升较少,不是导致甲处地形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的主要原因,A错误;沿海地壳没有发生下沉,B错误;该区域植树造林不会导致入海泥沙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河口附近陆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泥沙的不断堆积,上游河段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河口三角洲增速减慢。
下图为福建省南碇岛“规则多边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 形成“玄武岩”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变质作用 B. 岩浆活动 C. 海浪侵蚀 D. 风化作用
19. 导致沿岸许多石柱折断倒伏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海浪侵蚀 D. 风化作用
【答案】18. B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是地下岩浆受到压力之后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的,故B正确。变质作用下会形成变质岩,A错误。海浪侵蚀和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会对岩石的形态产生影响,而不会影响到岩石的类型,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由图可知,玄武岩石柱群位于沿海地区,在海浪侵蚀作用下,形成石柱折断倒伏的现象,C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A错误。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B错误。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该作用破坏岩石,形成风化壳,D错误。故选C。
【点睛】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按岩石风化的性质分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基本类型。在岩石风化过程中,这两类风化通常是同时进行,而且往往是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的。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1957—1993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约75°S,30°W)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
A. 1.5千米 B. 8.5千米 C. 12.5千米 D. 22.5千米
21. a月,高度1.5千米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 )
A. 大气削弱太阳辐射 B. 冰面强烈辐射冷却 C. 冰架融化消耗热量 D. 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答案】20. B 21. B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a月各高度平均气温普遍低于b月,故a月属于南半球冬季,即7月;b月属于南半球夏季,即1月。1月地面以上至约8.5千米处,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A项错误,B项正确;1月约8.5千米以上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不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C、D两项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月即7月,1.5千米以下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属于对流层大气逆温现象,主要是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B项正确。7月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位于75°S的哈雷站极夜时,没有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和冰面反射太阳辐射现象,A、D两项错误;读图可知,哈雷站7月近地面大气平均气温低于-20℃,冰架不会融化,C项错误。故选B。
【点睛】对流层在大气的最下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空中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它的厚度不一,在8至17千米之间,会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对流层有以下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下图为某地流动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导致沙丘发生移动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 流水侵蚀 B. 物理风化 C. 风力搬运 D. 风力沉积
23. 图示沙丘移动方向为( )
A. 自西向东 B. 自东向西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答案】22. C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丘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故A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风力搬运作用是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因此,导致沙丘发生移动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搬运作用,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根据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可知,图中沙丘南坡为陡坡,北坡为缓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移动沙丘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因此,图中沙丘北坡为迎风坡,南坡为背风坡,故图示沙丘移动方向为自北向南,故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风力搬运,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沉积下来形成风积物。风的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干旱的风源地区以风成砂沉积为主,常形成沙丘或沙漠,在风源外围的半干旱地区则发育风成黄土,我国黄土高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雅丹地貌是指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垄脊常与主风向一致(如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雅丹地貌形成于
A. 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 C. 风力堆积 D. 风力侵蚀
25. 对雅丹地貌形态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 堆积物软硬程度 B. 堆积物颜色 C. 风力大小 D. 风向来源
【答案】24. D 25. B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材料中“干旱地区”,“垄脊常与主风向一致” 可推出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为风力作用,”形成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可推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雅丹地貌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垄脊常与主风向一致,因此堆积物的软硬程度,风力大小,风向来源,都会影响到地貌形态,而堆积物的颜色与雅丹地貌形态没有关系,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雅丹地貌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二、综合题(50分)
26.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1)结合上述示意图,看题作答。
①碧空无云的蔚蓝色是大气的____(填字母)作用形成的;
②多云的白天没有晴天气温高是大气的____(填字母)作用导致的;
③秋冬季节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是大气的____(填字母)作用增强实现的;
④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填字母);
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特点的是____(填字母)。
(2)简要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____。
(3)简要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____。
【答案】(1) ①. F ②. C ③. G ④. I ⑤. E、F##F、E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因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已学知识,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越小,散射越强。可见光中的蓝紫光波长最短,散射最强,所以,读图,碧空无云的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形成的即F作用形成的;因为白天云层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所以多云的白天没有晴天气温高是大气的反射作用导致的即C作用导致的;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所以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是大气的G作用增强实现的即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实现的;大气的直接热源是I即地面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特点的是散射作用(见前面分析)即F,还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即E,如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波长较短的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小问2详解】
结合已学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1: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过程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地面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过程3:大气增温后,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向下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小问3详解】
结合已学知识,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升得很高,气温很高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效应,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27. 下图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地,空气____,冷点是____地,空气____;
(3)若此图描述的是白天“城市热岛”环流,A地是____,B地是____。
(4)A、B之间大气流动的方向是____,C、D之间大气流动的方向是:____
【答案】(1) ①. ④ ②. ⑤
(2) ①. B ②. 上升 ③. A ④. 下沉
(3) ①. 乡村##城郊 ②. 城市
(4) ①. A流向B ②. C流向D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等压面与等压线的判读、热力环流的成因、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已学知识,①②③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所以①②③点气压值相等;又根据气压值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所以④点的气压值高于③点,①点气压值高于⑤点。所以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④点,气压最低的是⑤点。
【小问2详解】
读图,已知,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是对称的,即A地等压面上凸,B地等压面下凹,又已知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出现变形,符合物理原理热胀冷缩,所以B地为热区,A地为冷区,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如下图受热地区B地大气膨胀上升;受冷地区A地大气收缩下沉。
【小问3详解】
若此图描述的是白天“城市热岛”环流,结合已学知识,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所以A地是乡村/城郊,B地是城市。
【小问4详解】
读图,结合(2)题分析可知,B地为热区,A地为冷区,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如下图受热地区B地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A地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而高空形成低气压;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A、B之间大气流动的方向是A流向B,C、D之间大气流动的方向是C流向D。
28.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青海湖参与____的水循环,洪泽湖参与____的水循环。
(2)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对水循环的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什么____?我国大江大河上游段多级水库的建设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什么____?
(3)海陆间循环除了能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外,其意义还有哪些?
(4)试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某些地区水资源出现枯竭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5)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造成太原、兰州等城市内涝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 ①. 陆地内循环 ②. 海陆间循环
(2) ①. 地表径流 ②. 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配,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③. 地表径流 ④. 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促进各种水体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过程,塑造地表形态;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
(4)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到污染。
(5)①夏季多暴雨,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②地势低洼,地表径流排水不畅;
③路面硬化导致下渗作用减小,地表径流增多。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判断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的等知识点,设置五个小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较小,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小问1详解】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地处内流区,其径流不能流入海洋中,故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洪泽湖属于淡水湖,位于外流区,因此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
【小问2详解】
南水北调即把长江流域水资源送至华北与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属于对水循环环节里的地表径流施加影响。该项工程主要是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配,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库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其拦截的为地表径流。水库的好处主要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小问3详解】
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同时它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雕塑地表形态,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过程;促进各种水体的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小问4详解】
水资源出现枯竭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水量和水质两方面;水量方面,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就会造成水资源短缺;此外水质型缺水则是水资源遭到污染。
【小问5详解】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还有平原城市地势低洼,地表径流排水不畅;城市过度建设路面硬化导致下渗作用减小,地表径流增多。
2023长沙浏阳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长沙浏阳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长沙宁乡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长沙宁乡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