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选项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处。)
1.(3分)下列估测中,符合实际的是( )
A.核酸检测用的口咽拭子长度约为60cm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42℃
C.亚洲飞人苏炳添百米速度可达10m/s以上
D.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kg
2.(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
C.图丙中小白兔通过声音的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
D.图丁中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3.(3分)小孔成像现象最早被《墨经》记载。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水中倒影 B.雨后彩虹 C.立竿见影 D.海市蜃楼
4.(3分)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面的介绍符合实际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
C.借助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凹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5.(3分)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的音调相同 B.甲、乙、丙的音色相同
C.甲、乙、丁的音调相同 D.甲、乙、丁的响度相同
6.(3分)图甲是观察某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直接对试管加热,熔化过程更明显
B.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C.该实验一定是恰好在第10分钟撤走的酒精灯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7.(3分)规范使用测量仪器是中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关于测量仪器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尺要正放且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B.用天平称量质量过程中,若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左侧,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C.用量筒测体积读数时,视线与凹(凸)液面最低(高)处保持水平
D.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
8.(3分)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等于0°
B.乙:蜡烛远离玻璃板时,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变小
C.丙:点燃蜡烛前,需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D.丁:是远视眼娇正后的成像光路图
9.(3分)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2s~4s内,物体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4s末两物体的运动速度恰好相等
C.在0~2s内,甲物体比乙物体运动得快
D.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10.(3分)如图所示,把一些干冰(约﹣76℃)放入一个干燥的空金属易拉罐内,过一会儿,易拉罐外壁上部出现小水珠,外壁下部出现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水珠是易拉罐中的干冰熔化后渗透出来的
B.小水珠是周围的水蒸气吸热液化而成的
C.霜是周围的水蒸气放热凝华而成的
D.霜是周围的水蒸气放热凝固而成的
11.(3分)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 )
A.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小
B.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C.甲物质的密度小于乙物质的密度
D.乙物质的密度为0.5kg/m3
12.(3分)一辆长20m的货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00m的大桥,下列说法中( )
①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5s;②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4s;③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6s:④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7s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①③正确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7个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3.(2分)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为 cm。
14.(2分)在《玩转物理》第一期的活动中,小明同学用木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小明发现往瓶子里灌开水时,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越来越 (填“高”或“低”)。
15.(2分)看到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浅,这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 。教室内电子白板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 三种色光合成的。
16.(2分)如图为小萌同学去检查视力的时候,配镜员让小萌坐在平面镜前方,让小萌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视力表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小萌相距 m,如果小萌靠近视力表,平面镜里面视力表的像大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7.(2分)为测自己的跑步速度,小明在一段长200m的平直道路起点开始计时,跑到终点停止计时,秒表示数如图所示。则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 s,平均速度为 m/s。
18.(4分)在2021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常用浓度75%的酒精来消毒,如图甲所示,当酒精喷洒在手上后一会儿就变干了,在这个过程中酒精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如图乙,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戴的护目镜镜片常会变得模糊不清,这是由于水蒸气在护目镜的 (选填“内”或“外”)侧 形成的。如图丙所示,是公共场所安装的“门式人体测温仪”,人通过门时就可检测出人的体温状况,它是通过 (选填“发出”或“接收”)红外线来测温的。
19.(3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该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中,小明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烛焰可在光屏上成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生活中利用这类透镜来矫正 眼的视力缺陷。
20.(3分)小杨杨把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的水结冰,且玻璃瓶破裂,这是因为水变成冰的过程中质量 ,密度 (前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体积变大导致的;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5kg/m3,当氧气质量用去一半后,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kg/m3。
21.(2分)学完质量和密度知识后,喜欢实验探究的小明利用电子秤和量筒进行了实验,他在量筒中装入某种液体,测得几组液体和量筒的总质量m与液体体积V的数据,并绘制了m﹣V图象。请你根据图象计算:量筒的质量是 g,液体的密度是 g/cm3。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6分)
22.(2分)如图所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请根据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出射光线。
23.(2分)一条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其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24.(2分)如图所示,小明将一只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平面镜前A点处,小明的眼睛在B点看到了平面镜中灯泡的像,请画出这一现象光路图,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7分)
25.(4分)如图所示,甲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观察气泡可判断是水沸腾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
(2)图丙中,图像A、B是某班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他们用相同的酒精灯和相同的烧杯进行实验,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26.(4分)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芳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小芳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外形相同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4)小宾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8.(5分)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A.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
B.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
C.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酱油的密度为 kg/m3。
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填“偏大”或“偏小”),只需将上述步骤顺序调整为 就可以减小误差。
(2)小华在实验中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也把酱油的密度测了出来,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把天平调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m0;
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五、计算题(29题6分,30题7分,31题6分,共19分)
29.(6分)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向前面远处的大山鸣笛,6s听到回声,求鸣笛时距离大山多远?(声速为340m/s)
30.(7分)已知铝的密度为2.7g/cm3,小明的父亲外出时买了一个用铝材料制造的球形艺术品,用天平测得此球的质量是270g,体积为180cm3。
物质
水银
煤油
冰
酒精
植物油
密度(kg/m3)
13.6×103
0.8×103
0.9×103
0.8×103
0.9×103
(1)请通过计算说明此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
(2)若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为多少?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球的总质量为342g,请参考物质的密度表该液体可能是什么?
31.(6分)现如今,双十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购物狂欢节,今年双十一,小强妈妈在网上购买了一只玉石手镯,小强妈妈跟店家交流得知,手镯为高品质翡翠,收到货时,小强妈妈特别担心有没有买到假货,小强也开始查询一些资料得知,翡翠密度一般在3.4g/cm3﹣3.23g/cm3之间,于是小强想了办法帮妈妈测量了手镯的密度,小强先找了天平测得手镯质量为80.4g,小强又找了量筒准备测体积,但是发现量筒口太小,手镯放不进去,于是小强又想了办法,用一块橡皮泥,将手镯按压到橡皮泥内,并让橡皮泥和手镯表表面相平,然后将手镯取出,在橡皮泥上面出现了手镯印,接下来小强用一个烧杯装了水并称量出烧杯和水总质量为50g,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水倒进橡皮泥上面的手镯印里面,恰好装满印记,再次称量烧杯和水总质量变成了26g。(ρ水=1.0×103kg/m3)
(1)手镯体积为多少cm3?
(2)计算说明手镯是否为高品质翡翠。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详解)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选项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处。)
1.(3分)下列估测中,符合实际的是( )
A.核酸检测用的口咽拭子长度约为60cm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42℃
C.亚洲飞人苏炳添百米速度可达10m/s以上
D.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kg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确定不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中学生“一拃”的长度约15cm,口咽拭子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5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不符合实际;
C、苏炳添百米成绩略小于10s,所以其平均速度略大于10m/s,故C符合实际;
D、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在300g=0.3kg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2.(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
C.图丙中小白兔通过声音的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
D.图丁中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3)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该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
B、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尺子的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错误;
C、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小兔子根据音色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故C错误;
D、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传递信息,不是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3.(3分)小孔成像现象最早被《墨经》记载。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水中倒影 B.雨后彩虹 C.立竿见影 D.海市蜃楼
【分析】(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如:透镜的应用、池水变浅了等。
(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3)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比如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平面镜成像等。
【解答】解:A、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故A错误;
B、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解成各种彩色光,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B错误。
C、立竿见影中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C正确
D、海市蜃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C。
4.(3分)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面的介绍符合实际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
C.借助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凹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分析】(1)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的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的凸透镜矫正。
(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是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A、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要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进行矫正,故A错误;
B、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故B正确;
C、借助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故C错误;
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而不是凹透镜,故D错误。
故选:B。
5.(3分)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的音调相同 B.甲、乙、丙的音色相同
C.甲、乙、丁的音调相同 D.甲、乙、丁的响度相同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而丙的振动频率与甲、乙的不同,所以丙的音调与甲、乙的音调不同,故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和乙波形的形状并不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丁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所以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和丁偏离原位置的远近不同,振幅不同,故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6.(3分)图甲是观察某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直接对试管加热,熔化过程更明显
B.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C.该实验一定是恰好在第10分钟撤走的酒精灯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分析】(1)在做熔化实验时一般采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也可以使温度上升缓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3)酒精灯撤去之后,石棉网温度依然比较高,会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4)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
【解答】解:A、做熔化实验时,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叫做水浴法加热,这样做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也可以使温度上升缓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A错误;
B、由图知,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酒精灯撤去之后,石棉网温度依然比水温度高,烧杯内的水可以继续吸热,水温还可以上升,物质的温度也会继续上升,由图分析可知,应该是在第10分钟前撤走酒精灯,故C错误;
D、由图知,该物质凝固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5℃,故D正确。
故选:D。
7.(3分)规范使用测量仪器是中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关于测量仪器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尺要正放且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B.用天平称量质量过程中,若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左侧,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C.用量筒测体积读数时,视线与凹(凸)液面最低(高)处保持水平
D.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要正放,要与被测物体对齐,要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物体。
(2)天平的使用:用天平称量质量过程中,调平只能加减砝码或者移动游码。
(3)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凹液面的最低处或者凸液面的最高处齐平。
(4)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解答】解:A、刻度尺在使用时,要正放,要与被测物体对齐,要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物体,故A正确;
B、用天平称量质量过程中,调平只能加减砝码或者移动游码,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否则会导致测量值错误,故B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凹液面的最低处或者凸液面的最高处齐平,故C正确;
D、温度计在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D正确。
故选:B。
8.(3分)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等于0°
B.乙:蜡烛远离玻璃板时,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变小
C.丙:点燃蜡烛前,需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D.丁:是远视眼娇正后的成像光路图
【分析】(1)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入射角;
(2)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
(3)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
(4)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径太长,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前方,造成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矫正方法,需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径太短,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后方,造成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的矫正方法,需配戴凸透镜。
【解答】解:A.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0°,所以入射角等于0°,故A正确;
B.蜡烛远离玻璃板时,由于像与物体等大,所以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大小不变,故B错误;
C.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需要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所以该调节要在点燃蜡烛后,故C错误;
D.由图可知,该透镜为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所以丁图是近视眼矫正后的成像光路图,故D错误。
故选:A。
9.(3分)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2s~4s内,物体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4s末两物体的运动速度恰好相等
C.在0~2s内,甲物体比乙物体运动得快
D.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分析】AB、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前2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据此分析;
C、在0~2s内,甲运动的路程始终小于乙运动的路程,据此分析;
D、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路程均为8m,根据v=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AB、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前2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故在2s~4s内,物体乙静止,且4s时乙静止,甲运动,故第4s末两物体的运动速度不相等,故AB错误;
C、在0~2s内,甲运动的路程始终小于乙运动的路程,故甲物体比乙物体运动得慢,故C错误;
D、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路程均为8m,根据v=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0.(3分)如图所示,把一些干冰(约﹣76℃)放入一个干燥的空金属易拉罐内,过一会儿,易拉罐外壁上部出现小水珠,外壁下部出现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水珠是易拉罐中的干冰熔化后渗透出来的
B.小水珠是周围的水蒸气吸热液化而成的
C.霜是周围的水蒸气放热凝华而成的
D.霜是周围的水蒸气放热凝固而成的
【分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升华、熔化、液化和凝华等概念的理解。干冰极易升华,升华迅速从周围环境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与干冰接触的易拉罐下部温度下降的更多。
【解答】解:(1)小水珠是易拉罐外侧的温度较高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上部(凝固点以上)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A、B错误;
(2)霜是易拉罐外侧的温度较高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下部(凝固点以下)凝华而成的冰晶,凝华放热,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1.(3分)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 )
A.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小
B.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C.甲物质的密度小于乙物质的密度
D.乙物质的密度为0.5kg/m3
【分析】(1)根据图象分析,对AB选项做出判断;
(2)在质量﹣体积图象中,可根据取相同的体积比较质量来判断密度大小,也可取相同质量比较体积来判断密度大小;
(3)由图象可知:体积为20cm3时,乙的质量为10g,据此利用密度公式计算乙物质的密度。
【解答】解:A、分析图象可知,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线性关系,且图象过原点,说明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当两者的体积相同时,甲物质的质量大于乙物质的质量,则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大,所以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体积为20cm3时,乙的质量为10g,则乙的密度为:ρ乙===0.5g/cm3=0.5×103kg/m3,故D错误。
故选:B。
12.(3分)一辆长20m的货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00m的大桥,下列说法中( )
①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5s;②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4s;③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6s:④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7s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①③正确
【分析】(1)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路程等于桥长减去车长,根据公式t=即可求出时间;
(2)货车通过大桥上行驶的路程等于桥长加上车长,根据公式t=即可求出时间。
【解答】解:货车的速度:
v=72km/h=20m/s,
(1)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路程:
s1=s桥﹣s车=100m﹣20m=80m,
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
t1===4s,
①错误,②正确;
(2)货车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
s2=s桥+s车=100m+20m=120m,
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
t2===6s,
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7个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3.(2分)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物体的长度为 2.00 cm。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示数为3.0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00cm﹣1.00cm=2.00cm。
故答案为:1mm;2.00。
14.(2分)在《玩转物理》第一期的活动中,小明同学用木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 ⑦ 个瓶子,小明发现往瓶子里灌开水时,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越来越 高 (填“高”或“低”)。
【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敲击瓶子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子。
【解答】解: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因此,图示中从左到右的音调是逐渐降低的,则第⑦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小明发现往瓶子里灌开水时,随着水位的升高,倒水时是瓶内空气振动,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音调应越来越高。
故答案为:⑦;高。
15.(2分)看到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浅,这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 折射 。教室内电子白板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 蓝 三种色光合成的。
【分析】水中的鱼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三原色。
【解答】解:水中的鱼反射斜射向水面,折射进入人眼,此时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鱼经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且虚像在实际鱼的上方,所以从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比鱼实际位置要浅一些;
教室内电子白板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故答案为:折射;蓝。
16.(2分)如图为小萌同学去检查视力的时候,配镜员让小萌坐在平面镜前方,让小萌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视力表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小萌相距 4.6 m,如果小萌靠近视力表,平面镜里面视力表的像大小会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5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5m,小萌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5m﹣0.4m=2.1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2.5m+2.1m=4.6m;如果小萌靠近视力表,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大小相等可知,平面镜里面视力表的像大小会不变。
故答案为:4.6;不变。
17.(2分)为测自己的跑步速度,小明在一段长200m的平直道路起点开始计时,跑到终点停止计时,秒表示数如图所示。则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 40 s,平均速度为 5 m/s。
【分析】(1)秒表读数时需注意:小圈中数的单位是min,大圈中数的单位是s,大圈和小圈中的时间和即为此时的时间;
(2)根据v=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min;偏向“1”一侧,说明大表盘的读数应读大于3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0s,则该秒表的读数为0min+40s=40s,因此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40s;
(2)平均速度为:v===5m/s。
故答案为:40;5。
18.(4分)在2021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常用浓度75%的酒精来消毒,如图甲所示,当酒精喷洒在手上后一会儿就变干了,在这个过程中酒精发生了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如图乙,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戴的护目镜镜片常会变得模糊不清,这是由于水蒸气在护目镜的 内 (选填“内”或“外”)侧 液化 形成的。如图丙所示,是公共场所安装的“门式人体测温仪”,人通过门时就可检测出人的体温状况,它是通过 接收 (选填“发出”或“接收”)红外线来测温的。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任何物体都能向外辐射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感知红外线来工作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
【解答】解:(1)当酒精喷洒在手上后一会儿就变干了,在这个过程酒精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
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戴的护目镜镜片常会模糊不清,上面有一层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护目镜镜片,小水珠出现在护目镜的内侧;
(2)因为人体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所以这种“门式人体测温仪”是通过接收红外线来工作的。
故答案为:汽化;内;液化;红外线。
19.(3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该透镜的焦距为 12.0 cm。实验中,小明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烛焰可在光屏上成倒立、 放大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生活中利用这类透镜来矫正 远视 眼的视力缺陷。
【分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会会聚到焦点上,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凸透镜的焦距,长度的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蜡烛在20cm刻度线上,凸透镜在40cm刻度线上,求出物距,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会会聚到焦点上,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凸透镜的焦距;
由图可知凸透镜在40cm刻度处,焦点在52cm刻度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透镜的焦距为12.0cm;
蜡烛在20cm刻度线上,凸透镜在40cm刻度线上,u=40cm﹣20cm=20cm,凸透镜的焦距是12.0cm,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故答案为:12.0;放大;远视。
20.(3分)小杨杨把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的水结冰,且玻璃瓶破裂,这是因为水变成冰的过程中质量 不变 ,密度 变小 (前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体积变大导致的;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5kg/m3,当氧气质量用去一半后,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2.5 kg/m3。
【分析】(1)水在0~4℃之间具有热缩冷胀的特点,所以一定质量的水结冰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无关。
(2)氧气用掉一半,质量减半,氧气还充满整个氧气瓶,体积保持不变,根据密度公式求得剩余氧气的密度。
【解答】解:
装满水的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会使玻璃瓶破裂,由水变成冰的过程中,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
水结冰质量不变,体积变大,由公式ρ=知,密度变小。
一瓶氧气的密度为5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一半,质量减半,而体积保持不变,根据ρ=可得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为:ρ′=2.5kg/m3;
故答案为:不变;变小;2.5。
21.(2分)学完质量和密度知识后,喜欢实验探究的小明利用电子秤和量筒进行了实验,他在量筒中装入某种液体,测得几组液体和量筒的总质量m与液体体积V的数据,并绘制了m﹣V图象。请你根据图象计算:量筒的质量是 20 g,液体的密度是 1 g/cm3。
【分析】从图象中可以直接读出量筒的质量,然后读出当液体体积为100mL时液体和量筒的总质量,进而可求液体的体积,再利用ρ=计算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液体体积为0 mL时质量是20g,则量筒的质量为m=20g;
液体体积V=80mL=80cm3时,液体和量筒的总质量:m总=100g,
则液体的质量m液=m总﹣m=100g﹣20g=80g,
液体的密度:ρ===1g/cm3。
故答案为:20;1。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6分)
22.(2分)如图所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请根据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出射光线。
【分析】已知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根据图示判断是哪个焦点重合;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凸透镜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且这两个焦点关于光心对称,同理凹透镜也是如此;
已知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则由图可知是凸透镜的右焦点和凹透镜的左焦点重合,
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要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过凹透镜的虚焦点,据此作图,如下图所示:
23.(2分)一条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其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
根据光由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大致的折射光线。
【解答】解:由图可知,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60°,则反射角等于90°﹣60°=30°,则入射角等于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水面下画出入射光线;
从入射点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24.(2分)如图所示,小明将一只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平面镜前A点处,小明的眼睛在B点看到了平面镜中灯泡的像,请画出这一现象光路图,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由此作出小灯泡A的像点;根据反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像点作出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
【解答】解: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灯泡A的对称点,即灯泡A的像点A′,连接A′B,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连接OB为反射光线,再连接A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7分)
25.(4分)如图所示,甲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观察气泡可判断是水沸腾 时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
(2)图丙中,图像A、B是某班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96 ℃,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温度不变 ;他们用相同的酒精灯和相同的烧杯进行实验,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水的质量不同 。
【分析】(1)沸腾前,上层的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的水蒸气遇低温液化,气泡减小;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整个容器的水温趋于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内,气泡会越来越大;
(2)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找到沸点: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水沸腾时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根据Q=cmΔ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可能是水的初温不同。
【解答】解:(1)乙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2)由图丙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96℃不变,所以96℃是水的沸点;
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温度不变;
如丙图,A、B组得到两种不同图象,两个小组水初温相同,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根据Q=cmΔ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故答案为:(1)时;(2)96;温度不变;水的质量不同。
26.(4分)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芳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小芳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外形相同 不点燃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
(4)小宾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 3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分析】(1)实验时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像一侧的代替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蜡烛B在A的另一侧,可以观察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只有当它们完全重合时,才能更好的比较其大小关系,光学实验要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4)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能重合;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蜡烛的像点即可确定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1)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是透明的,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便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2)光学实验要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物体较亮时,平面镜中成的像较清晰,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不点燃的蜡烛B;
(3)取走蜡烛B,在其所在的位置放置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A的像,说明蜡烛A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1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高的情况,2和3图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2图出现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3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不点燃;(3)虚像;(4)3。
28.(5分)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A.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
B.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
C.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酱油的密度为 1.12×103 kg/m3。
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只需将上述步骤顺序调整为 BCA 就可以减小误差。
(2)小华在实验中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也把酱油的密度测了出来,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把天平调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m0;
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 装满酱油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ρ水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分析】(1)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
已知烧杯和酱油的质量,烧杯的质量,可以得到烧杯中酱油的质量;已知酱油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得到酱油的密度;小明的方案中“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会使得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内,从而使密度出现很大的误差。
(2)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利用等体积的水和酱油,称量水和酱油的质量,根据体积相等列出等式求出酱油的密度。
【解答】解:(1)量在天平的标尺上,1g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g;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m1=50g+10g+1.8g=61.8g;
空烧杯的质量为m2=17g,
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m=m1﹣m2=61.8g﹣17g=44.8g,
量筒的分度值为2mL,量筒中酱油的体积为V=40mL=40cm3;
酱油的密度为ρ===1.12g/cm3=1.12×103kg/m3;小明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ρ=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
为减小误差,可先测烧杯和酱油的质量,将酱油倒入量筒,读出体积,再测出烧杯的质量,步骤为BCA。
(2)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则水的质量m水=m1﹣m0,
由ρ=可求得,
水的体积V=,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则酱油的质量m酱油=m2﹣m0,
烧杯内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ρ水。
故答案为:(1)1.12×103;偏大;BCA;(2)③装满酱油;④•ρ水。
五、计算题(29题6分,30题7分,31题6分,共19分)
29.(6分)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向前面远处的大山鸣笛,6s听到回声,求鸣笛时距离大山多远?(声速为340m/s)
【分析】(1)由速度计,可以直接读出汽车行驶的速度,由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s=vt可以求出汽车的路程;
(2)驾驶员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90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6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解。
【解答】解:(1)由图可知,速度计的最小分度值是5km/h,由速度计可读出汽车的速度v=90km/h,
汽车的行驶时间t=30min=0.5h,
由v=得:
s=vt=90km/h×0.5h=45km;
(2)汽车行驶的速度:v1=90km/h=25m/s,
在t=6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25m/s×6s=150m,
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6s=2040m,
设按喇叭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
s=(s1+s2)=×(150m+2040m)=1095m。
答:(1)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45km;
(2)鸣笛时距大山1095m远。
30.(7分)已知铝的密度为2.7g/cm3,小明的父亲外出时买了一个用铝材料制造的球形艺术品,用天平测得此球的质量是270g,体积为180cm3。
物质
水银
煤油
冰
酒精
植物油
密度(kg/m3)
13.6×103
0.8×103
0.9×103
0.8×103
0.9×103
(1)请通过计算说明此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
(2)若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为多少?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球的总质量为342g,请参考物质的密度表该液体可能是什么?
【分析】(1)已知铝的密度和铝球的质量,根据ρ=求得铝的体积,与铝球体积相比,得出结论;
(2)根据V空=V球﹣V铝求得空心部分的体积;
(3)根据球的前、后质量求得液体的质量,液体的体积等于空心部分的体积,根据ρ=求得液体的密度,结合表中数据得出液体的种类。
【解答】解:(1)铝球中铝的体积为:V铝===100cm3,
由于铝的体积小于铝球的体积,所以此球是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空=V球﹣V铝=180cm3﹣100cm3=80cm3;
(3)液体的质量为:m液=m′﹣m=342g﹣270g=72g,
液体的体积为:V液=V空=80cm3,
液体的密度为:ρ===0.9g/cm3,
由表中数据可知,该液体可能是植物油。
答:(1)此球是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为80cm3;
(3)该液体可能是植物油。
31.(6分)现如今,双十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购物狂欢节,今年双十一,小强妈妈在网上购买了一只玉石手镯,小强妈妈跟店家交流得知,手镯为高品质翡翠,收到货时,小强妈妈特别担心有没有买到假货,小强也开始查询一些资料得知,翡翠密度一般在3.4g/cm3﹣3.23g/cm3之间,于是小强想了办法帮妈妈测量了手镯的密度,小强先找了天平测得手镯质量为80.4g,小强又找了量筒准备测体积,但是发现量筒口太小,手镯放不进去,于是小强又想了办法,用一块橡皮泥,将手镯按压到橡皮泥内,并让橡皮泥和手镯表表面相平,然后将手镯取出,在橡皮泥上面出现了手镯印,接下来小强用一个烧杯装了水并称量出烧杯和水总质量为50g,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水倒进橡皮泥上面的手镯印里面,恰好装满印记,再次称量烧杯和水总质量变成了26g。(ρ水=1.0×103kg/m3)
(1)手镯体积为多少cm3?
(2)计算说明手镯是否为高品质翡翠。
【分析】(1)手镯的体积与倒出水的体积相同,计算出烧杯倒出水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ρ=计算出倒出水的体积,即手镯的体积。
(2)根据密度公式ρ=计算出手镯的密度,判断是否为高品质翡翠。
【解答】解:(1)烧杯倒出水的质量:
m=50g﹣26g=24g;
倒出水的体积:
V===24cm3;
即:V手镯=V=24cm3;
(2)由ρ=得,手镯的密度:
ρ手镯===3.35g/cm3。
翡翠密度一般在3.4g/cm3﹣3.23g/cm3之间,所以该手镯为高品质翡翠。
答:(1)手镯体积为24cm3。
(2)该手镯为高品质翡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中考二模物理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