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期末联考试题卷
高一生物
一、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描述的事实不能体现“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的是( )
A. 单细胞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B. 缩手反射的完成离不开多种细胞的协调配合
C. 病毒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D. 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说明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不符合题意;
B、缩手反射依赖分化的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等的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即缩手反射的完成离不开神经细胞,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
C、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体现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C符合题意;
D、精子和卵细胞均属于生殖细胞,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考生要识记并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包括病毒、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非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才能进行代谢和繁殖。
2. 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
选项
取样时间
检测试剂
检测结果
A
第10天
斐林试剂
不显色
B
第20天
双缩脲试剂
不显色
C
第30天
苏丹Ⅲ试剂
橘黄色
D
第40天
碘液
蓝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据图可知,第10天时,有可溶性糖,因此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能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
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种子发育过程中,细胞中一定有蛋白质存在,因此第20天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能出现紫色反应,B错误;
C、第30天时,脂肪的含量较高,用苏丹Ⅲ试剂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C正确;
D、第40天时,淀粉的含量降低至0,因此加入碘液后,不会出现蓝色,D错误。
故选C。
3. 广告语“聪明的妈妈会用心(锌)”道出了锌的重要性。研究发现生物体内有70多种酶的活性与Zn2+有关,这说明无机盐( )
A. 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B. 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
C. 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 对调节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机盐的生物功能:1、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Mg2+参与叶绿素合成;Fe2+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2、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详解】A、上述实例不能说明无机盐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酸碱平衡是缓冲物质维持的,A错误;
B、不能说明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细胞形态与渗透压有关,B错误;
C、研究发现生物体内有70多种酶的活性与Zn2+有关,说明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缺少就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C正确;
D、不能说明无机盐对调节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有重要作用,溶质微粒的数目影响渗透压和浓度,D错误。
故选C。
4. 下面是关于脂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磷脂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是构成液泡膜的主要成分
B. 性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对维持生物体生殖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C. 脂肪只存在于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而其它部位和植物细胞中没有
D. 企鹅体内的脂肪有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由C、H、O元素组成,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脂肪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它是组成细胞核生物体的重要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脂肪还有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器官之间摩擦和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磷脂是类脂的一种,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在细胞的营养、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的成分之一,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磷脂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是构成液泡膜的主要成分,A错误;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B错误;
C、脂肪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C错误;
D、由分析可知,企鹅体内的脂肪有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即保温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
5. 某多肽的分子式为C42H65N11O9,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以下3种氨基酸,则此多肽中含有的赖氨酸个数为( )
甘氨酸 苯丙氨酸
赖氨酸
A. 2个 B. 3个 C. 5个 D. 8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
【详解】分析图中三种氨基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可知,该多肽分子水解形成的三种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羧基(即每个氨基酸中含有2个氧原子,R基中均不含氧原子),设该多肽链含有X个氨基酸,根据“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则有关系式(X-1)+2×1+0=9,解得X=8个;在甘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中,只有赖氨酸含有两个氨基(两个N原子)、其它氨基酸均含有一个氨基(一个N原子),设该多肽中含有赖氨酸Y个,根据“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则有2Y+(8-Y)=11,解得Y=3个,即该多肽中含有的赖氨酸个数为3个,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6. 如图为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②方面
B. ③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
C. 细胞内的③有 5 种,②有 2 种
D. 若②为核糖,则图示核苷酸为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示可知,图示是核苷酸,可能是脱氧核苷酸,也可能是核糖核苷酸,①是磷酸基团,②五碳糖,如果是RNA,则②为核糖,如果是DNA,则②为脱氧核糖,③是含氮碱基,如果是RNA,则③为A、U、G、C,如果是DNA,则③为A、T、G、C。
【详解】A、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在②和③方面,A错误;
B、③在生物体中共有4种或5种,如果是病毒,含氮碱基有4种,如果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氮碱基有5种,B错误;
C、人体内有5种③含氮碱基,有2种②五碳糖,C正确;
D、若②为核糖,则图示核苷酸为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D错误。
故选C。
7. 细胞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的协调。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B细胞与D细胞上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糖蛋白
B. 图乙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
C. 若A细胞为胰岛B细胞,则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最终作用于机体的肝细胞、肌细胞等靶细胞
D.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1中是信息分子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属于体液调节的内容,图2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
【详解】A、B细胞与D细胞上的受体都能识别相应的信息分子,其化学本质都是糖蛋白,A正确;
B、图乙是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B正确;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的肝细胞,肌细胞等靶细胞,进而降低血糖,C正确;
D、有些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以不经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如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动物细胞的性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D错误。
故选D。
8. 下图可以表达的生理过程是( )
A. 光合作用产生的O2运出细胞 B. 乳腺细胞分泌乳汁
C. 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 D. 神经细胞运出钠离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如图表示的是胞吐过程,光合作用产生的O2运出细胞是自由扩散,A不符合题意;
B、乳腺细胞分泌乳汁属于胞吐过程,B符合题意;
C、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属于主动运输,C不符合题意;
D、神经细胞运出钠离子属于主动运输,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图表示细胞内有机物的有氧分解,其中①〜③表示生理过程,甲、乙表示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表示H+
B. 过程①为三羧酸循环
C. 过程②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D. 过程③产生大量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图示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详细过程,其中①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即糖酵解过程,产生的甲是丙酮酸,乙是H+,AB错误;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即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C错误;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即三羧酸循环,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D正确。
10. 下列实验中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有( )
①玉米花粉培育出植株
②转入贮存蛋白基因的向日葵细胞培育出植株
③烧伤病人的健康细胞培养出皮肤
④核移植获得的重组细胞培育出鲤鲫移核鱼
⑤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⑥用悬浮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可育的植株
A. 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玉米花粉粒培育出植株,体现了生殖细胞的全能性,①正确;
②转入某蛋白基因的向日葵细胞培育出植株,体细胞了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②正确;
③烧伤病人的健康细胞培育出皮肤,并没有形成新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③错误;
④核移植获得鲤鲫移核鱼,体现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但不能体现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④错误;
⑤种子不是一个细胞,因此用植物种子繁殖后代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⑤错误;
⑥用悬浮培养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可育的植株,体现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⑥正确。
故选B。
【点睛】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1.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膜——单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核孔——大分子物质如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具有双层膜结构;染色体和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分裂间期是丝状的染色质,在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染色体;核仁与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大分子物质如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会通过核孔出细胞核,因此核孔具有选择性。
【详解】A、核膜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错误;
B、染色质(染色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B正确;
C、核仁与RNA合成及核糖体形成有关,故蛋白质合成越旺盛的细胞核仁越大,C正确;
D、核孔是RNA和蛋白质进出的通道,但不能让DNA通过,D正确。
故选BCD。
12. 肉毒杆菌是一种对人体有致命影响的病原体,在繁殖过程中分泌肉毒毒素(化学成分是蛋白质)。人们食入并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的功能将遭到破坏。该毒素由两条肽链组成。下图为肉毒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示结构可知,肉毒毒素的单体是氨基酸
B. 该局部结构由 5种单体组成,含 4个肽键
C. 一分子肉毒毒素至少含有 1个氨基和 1个羧基
D. 组成肉毒毒素的元素一定有C、H、O、N,可能有S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可知,肉毒杆菌分泌的肉毒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则图示片段为多肽,其含有4个肽键,因此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5个氨基酸的R基各不相同种,因此这5个氨基酸是5种氨基酸。
【详解】A、肉毒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其单体是氨基酸,A正确;
B、构成该片段(多肽)的基本单体是氨基酸,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片段含有4个肽键,是由5个氨基酸分子形成的,这5个氨基酸的R基团依次是-CH2-C6H4OH、-H、-CH3、-CH2-C6H5、-CH2-CH(CH3)2,R基有5种,因此该片段由5种单体组成,B正确;
C、该毒素由两条肽链组成的,因此一分子肉毒毒素至少含有 2个氨基和 2个羧基,C错误;
D、由结构图可知,肉毒类毒素由氨基酸组成,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可能含有S元素,D正确。
故选C。
13. 如图为N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图中物质跨膜运输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不需耗能的主动运输过程
B. Na+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被动运输
C.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相伴随
D. 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以及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到组织液均为被动运输
【答案】AB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协助扩散。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协助扩散;而运出细胞时,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
【详解】A、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Na+从上皮细胞→组织液,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B错误;
C、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相伴随,葡萄糖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是由Na+的动力势能提供,C正确;
D、Na+从肠腔→上皮细胞、葡萄糖从上皮细胞→组织液,都是高浓度进入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均为被动运输,D正确。
故选AB。
14. 将某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容器中,保持适宜的pH和温度,改变其它条件,测定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绿藻细胞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4分钟只发生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前5分钟只进行呼吸作用
C. 第7分钟C5的数量瞬间减少
D. 9~12分钟光合作用速率等于有氧呼吸速率
【答案】CD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是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呼吸作用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供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细胞呼吸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2.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是指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氢还原形成有机物、五碳化合物,暗反应消耗光反应的产物,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促进光反应进行。
【详解】A、第4分钟,光照开始,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细胞呼吸,所以既有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也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或热能,A错误;
B、由题图可知,前4分钟处于黑暗环境中,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4分钟开始进行光照,4分钟之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由曲线可知,第7分钟添加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二氧化碳固定的速度加快,消耗的五碳化合物增加,三碳化合物还原产生的五碳化合物暂时不变,因此五碳化合物含量下降,C正确;
D、由题图曲线可知,9~12分钟,密闭容器中氧气浓度不变,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速率相等,即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D正确。
故选CD。
【点睛】解题本题的关键是对图形的分析,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说明只有呼吸作用或者呼吸作用小于光合作用,而溶解氧的含量升高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15. 根据每个细胞核中DNA相对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动物细胞归为甲、乙、丙三组,每组细胞数如图1所示。根据细胞核中的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ab段
B. 图1中的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bc段
C. 图1中的甲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d点
D. 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会导致丙组细胞数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1:甲组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2,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G1期(DNA复制前期)与末期;乙组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由2增至4,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S期(DNA复制期);丙组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4,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G2期(DNA复制后期)和前期、中期与后期。分析图2:ab段细胞核中DNA含量由2增至4,说明在进行DNA复制,处于有丝分裂间期;bc段细胞核中DNA含量为4,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与后期;cd段细胞核中DNA含量由4减至2,说明形成了子细胞核,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A、图1中的乙组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由2增至4,而图2中的ab段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也由2增至4,说明都在进行DNA复制,因此图1中的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ab段,A正确;
B、图1中的丙组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4,图2中的bc段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也为4,因此图1中的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bc段,B正确;
C、图1中的甲组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2,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G1期(DNA复制前期)或末期,图2中的d点细胞核中DNA含量为2,是由于在末期形成了子细胞核所致,所以图1中的甲组细胞并非全部位于图2中的d点,C错误;
D、丙组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4,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G2期(DNA复制后期)或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丙组细胞增多,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据此明辨图1与图2中的细胞核DNA含量为2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G1期(DNA复制前期)或末期,细胞核DNA含量由2增加到4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S期(DNA复制期),细胞核DNA含量为4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G2期(DNA复制后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
三、综合题(共3题,共45分)
16. 肉毒梭菌(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体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能引起肉毒梭菌中毒的食品有腊肠、火腿、鱼及鱼制品、罐头食品、臭豆腐、豆瓣酱、面酱、豆豉等。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在于其产生的神经麻痹毒素,即肉毒类毒素。它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1mg可毒死20亿只小鼠。煮沸1min或75℃下加热5~10min,就能使其完全丧失活性。下面是肉毒类毒素分子的局部结构简式,请据此回答:
(1)肉毒类毒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其基本组成单位的结构通式是____,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____个氨基和____个羧基。
(2)由上图可知,A~G结构不属于R基的包括____。该片段由____种基本单位组成,有____个肽键,形成该片段时要脱去____分子水。
(3)高温可使肉毒类毒素丧失活性的主要原理是____。
【答案】(1) ①. 蛋白质 ②. ③. 2 ④. 2
(2) ①. CG ②. 5 ③. 4 ④. 4
(3)高温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或高温使蛋白质变性
【解析】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脱出一分子水后形成肽键将两个氨基酸连接起来的过程;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小问1详解】
肉毒类毒素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结合题图可知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肉毒类毒素由两条肽链组成,则至少含有2个氨基和2个羧基。
【小问2详解】
图中C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结构、G是羧基末端,不属于R基,ABDEF属于R基。题图该片段含有5个氨基酸分子,且这5个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CH2-C6H4OH、-H、-CH3、-CH2-C6H5、-CH2-CH(CH3)2,R基有5种,形成该化合物的反应叫脱水缩合,形成4个肽键、在形成该片段时要脱去4分子水。
【小问3详解】
肉毒类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变性失活。
17. 某同学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__________的分离,后者的结构包括细胞膜和__________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2)如图1为探究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细胞状态,此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若该同学发现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红心萝卜A和红心萝卜B幼根各5段,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戊)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红心萝卜的幼根称重,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2分析:
①在自然条件下,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比红心萝卜B__________;
②据图2可推出,这五种蔗糖溶液(甲~戊)的浓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原生质层 ②. 液泡膜 ③.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或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或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④. 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 ⑤. 大 ⑥. 乙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的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图2中的虚线为参照线,表示萝卜幼根的初始重量。与初始重量相比,一段时间后,萝卜幼根重量减小的幅度越大、重量越小,说明细胞失水越多,蔗糖溶液的浓度越大;反之,萝卜幼根重量增加的幅度越大、重量越大,说明细胞吸水越多,则蔗糖溶液的浓度越小。因此,甲~戊所示的蔗糖溶液的大小为丙<戊<甲<丁<乙。
【详解】(1) 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原生质层的结构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2) 图1中的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也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或已经处于渗透平衡状态。若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则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若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则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若已经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则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如果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则该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
(3)①在甲、乙、丁蔗糖溶液中,当蔗糖溶液相同时,萝卜幼根A的重量减小的幅度小于萝卜幼根B的重量减小的幅度,说明萝卜幼根A的失水量少于萝卜幼根B的失水量;在丙、戊蔗糖溶液中,当蔗糖溶液相同时,萝卜幼根A的重量增加的幅度大于萝卜幼根B的重量增加的幅度,说明萝卜幼根A的吸水量多于萝卜幼根B的吸水量。综上分析可推知:在自然条件下,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大;
②观察萝卜幼根A或 B的重量的变化,重量越小,说明外界溶液的浓度越大,细胞失水越多,则甲~戊五种蔗糖溶液中,浓度最大的是乙。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质壁分离与原生质层的概念的内涵,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在此基础上,从图1和图2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题意作答。
18. 下图甲表示在最适温度及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植物叶片 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乙表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CO2浓度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表 1 是研究者在适宜温度等条件下采用人工实验模拟 CO2浓度倍增和干旱所得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组别
处理(光照强度为Q)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 -s
-1)
相对气孔导度/%
水分利用效率
A
对照
大气CO2浓度
27.05
50
1.78
B
干旱
22.55
35
1.87
C
对照
CO2浓度倍增
31.65
40
2.45
D
干旱
23.95
30
2.55
(1)图甲中,E 点后曲线保持水平不变,此时限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若图中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上升 5℃,则 E 点将向_______方向移动(选填“左上”“左下”“右上”或“右下”)。图中 C 点对应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中磷酸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
(2)据图乙可知,与 20℃相比,温度为 15℃时,增加 CO2浓度对提高净光合速率的效果不显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当 CO2浓度低于 300μmol·L-1时,28℃条件下植物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 20℃和 15℃,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干旱可导致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含量减少,_________供给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过程减弱。干旱下,与大气 C O2浓度相比,CO2浓度倍增能使光饱和点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4)由表实验结果可知,在干旱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不仅能提高______,还能通过提高________增强抗旱能力。
【答案】 ①. CO2浓度 ②. 左上 ③. 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 ④. 由于温度偏低,酶的催化效率不能充分发挥(或酶活性低) ⑤. 实际光合速率都不高,而28℃时的呼吸速率又很强 ⑥. ATP和[H] ⑦. ]增大 ⑧. 净光合速率 ⑨. 水分利用效率
【解析】
【分析】
图甲表示在最适温度及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植物叶片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A点没有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B点为光的补偿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点为光饱和点,表示光合作用最强时的最小光照强度。E点表示达到光饱和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
乙图中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三种温度下,净光合速率都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详解】(1)图甲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E点后曲线保持水平不变,说明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是温度和光照强度,因此时限制番茄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图中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为最适温度,温度上升5℃,会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因此E点将向左上方向移动;磷酸是合成ATP的原料,图中C点对应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的磷酸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膜上进行合成ATP。
(2)与20℃相比,温度为15℃时,由于温度偏低,酶的催化效率不能充分发挥(或酶活性低),因此增加CO2浓度对提高净光合速率的效果不显著。当CO2浓度低于300μmol•L-1时,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都不高,又因为28℃时的呼吸速率又很强,所以28℃条件下植物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20℃和15℃。
(3)干旱可导致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含量减少,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过程减弱。干旱下,与大气CO2浓度相比,CO2浓度倍增能增加光合作用,则光饱和点增大。
(4)由表1实验结果可知,在干旱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更大,因此,在干旱条件下,CO2浓度倍增能提高净光合速率,还能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抗旱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及实验研究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性考试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ABD 1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浏阳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