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开封十三中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分)选出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飘渺(piāo miǎo) 星宿(sù) 抽噎(yē) 高跷(qiāo) 干涸(hé)
B.炫耀(xuàn yào) 称职(chèn) 蜷伏(quán) 钦差(qīn) 静谧(mì)
C.蹒跚(pán shān) 蝉蜕(tuì) 收敛(liǎn) 裙钗(chā) 狡黠(xiá)
D.怂恿(sǒng yǒng) 着落(zháo) 嗔怪(chēn) 盔甲(kuī) 顷刻(qǐng)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断语 殉职 神彩奕奕 哄堂大笑
B.琢磨 惩诫 大相径庭 怪诞不经
C.气慨 禁锢 怅然若失 花团紧簇
D.溜达 绵延 拈轻怕重 骇人听闻
3.(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C.《狼》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郭沫若曾评价这部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俄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4.(7分)默写题。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3)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 ,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5)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7)树叶子却绿得发亮, 。(朱自清《春》)
5.(4分)名著阅读《西游记》。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西游记》的作者 ,他是 朝人。
(2)唐僧师徒经过黄冈岭时,遇到一只老虎精拦路,孙悟空、猪八戒与其打斗时,它抓下自己的虎皮盖在卧虎石上,然后化阵轻风掳走了唐僧。这个情节中老虎精所用的计谋是
A.声东击西
B.金蝉脱壳
C.一箭双雕
D.以逸待劳
6.(3分)综合性学习。
ㅤㅤ少年正是读书时,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亲近文学,走进经典”的读书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如果你是本次读书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参照示例为本次活动设计一种活动形式。
示例:“读”经典,朗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
(2)小明很爱看网络小说,请热爱经典的你劝说其多读经典文学作品(100字以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共25分)
7.(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他们只想做自己
刘 娜
ㅤㅤ①前两天,我回了趟老家,推开家门,就撞见正要出门办事的我爸:他穿了一件洗得掉色的上衣,裤子膝盖处烂了个大洞,脚上的鞋也不知道穿了多久,大拇脚指头顶着鞋尖,“呼之欲出”。
ㅤㅤ②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这些年,我给爸妈买的衣裳,两天换一件,一年365天也够换了。可我每次回家,他们都穿着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旧衣裳。
ㅤㅤ③我们没少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老两口每次都把头点得像捣蒜一样,但只要脱离了我们的视线和掌控,他们就“原形毕露”:营养品放过期了还没舍得喝;衣裳不合身了还没穿到身上;银行卡上明明打了钱,他们遇事儿还是抠搜,恨不得把一元钱分成两半花……刚开始,我挺生气,一遍一遍说他们。如此“斗争”了一二十年,我发现自己操碎了心,说破了嘴,气得头顶冒烟,脚底打滑,仍没什么效果。
ㅤㅤ④3年前一个晚上,我坐在老家门口,看着四野夜幕低垂,一点点吞噬我出生的这片土地、河流、村庄和老屋,忽然,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最大的心愿,到底是父母活成我期待的样子,还是安然地做他们自己?
ㅤㅤ⑤得到答案的那一刻,我有点脸红。
ㅤㅤ⑥这些年,我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能活成我们期许的样子,每个人都只能活成他自己的样子,但面对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何尝不是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们,说服他们,想让他们活成我期待的样子呢?最终,我那一辈子都在乡村和土地、四时五谷之间辗转的父母,还是用他们的习惯和执拗,教训我:他们只想做自己。
ㅤㅤ⑦这个认知,在几天前和我表弟媳妇的聊天中,进一步得到了深化。我舅家的表弟和表弟媳,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打拼。俩人特别能干,表弟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副总,表弟媳在网络上做商品直销,有自己的品牌和工厂。后来,女儿上中学,她果断放下生意,自学心理学,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和青春期的女儿做伴。她家闺女和她是沟通无障碍的好朋友,学习成绩还是班里的前几名,优秀开朗到让人羡慕。
ㅤㅤ⑧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强人,面对自家老人却束手无策。老人年龄大,骨头特别脆,轻轻摔一下就可能骨折。她每天都要打电话叮嘱:要喝牛奶,要吃钙片,走路慢点,不能摔倒了。老太太答应得很好,但转身该干吗干吗,走路不看脚下,不小心又摔成骨折。她气得不行,把老太太接到身边来,调理身体,陪她康复。陪了大半年,可算把老太太的坏习惯和坏毛病都纠正过来了。一转眼,老太太回了老家,不到两个月,一切推倒,重又我行我素,又摔倒进了医院。
ㅤㅤ⑨令我叹服的,是她的这些观点:我们和父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位,是因为我们早已离开了故乡,和我们的父母在习惯和认知上早已不在一个水平面。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里的我们,在另一个轨道上,一直向前;而我们的父母,却留在故乡,守着老屋,抱着旧习惯,越活越小,越来越老,越走越慢。
ㅤㅤ⑩是啊,每个人,都只能活在自己认知的王国里。去了远方的我们和留在故乡的父母,早已不在同一个王国,我们无法把自己王国的准则,在他们的王国里推广。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当好自己王国的国王,然后在他们的王国出现危情时,坚定地站在他们身旁,告诉他们:“我爱你们。哪怕,你们和我不一样。”
ㅤㅤ⑪这一层的认知,在和另一个老友聊天后,又有了不一样的答案。他比我大两岁,5年前,他辞职单干,后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团队。但他父亲还是觉得他没有正经工作,只要他回家,就要数落他:“你看看你,40岁的人了,还整天瞎混,丢不丢人!”他拿着自己的产品、合同和订单给父亲看。父亲不认,说:“你就是个不孝之子!”他摆事实,讲道理,就是入不了父亲的心,后来,他索性投降。
ㅤㅤ⑫3年前,他父亲得了重病,前前后后做了3次大手术。这位兄长,一个人包揽了几十万的医疗费。父亲出院后,说城里太吵,他又出钱,在郊区给父母买了栋有院子的小洋楼,找了个保姆伺候照顾。从那以后,父亲再也不说他瞎混,再也不说他是不孝之子了,而是逢人就说:“时代不一样了啊,孩子们的事儿就让他们自己做主吧,咱可不能拿老一套要求他们。”
ㅤㅤ⑬这位兄长说:“年岁越大越明白,我们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而不是为了说服父母。如果说有一个办法能说服父母,那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让父母在事实面前承认你是对的,主动改变。”
ㅤㅤ⑭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活成梦想中的样子,也要允许父母固守他们的偏见,活成舒服的样子。打破父母偏见的最好方式,是超越父母,而不是和父母争斗一辈子,最终活得还不如父母。
(选自《读者》2020年20期,有删改)
【链接材料】
ㅤㅤ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迁;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1)请认真阅读全文,圈点勾画,用简洁的语言,填充表格。
序号
事实
认知
①
“我”给父母买了很多东西。
希望父母活成“我”期待的样子。
②
A.
B.他们只想做自己。
③
C.
D.
(2)第⑧段画线处写道:“她气得不行,把老太太接到身边来,调理身体,陪她康复。”当她气得不行时,见到老太太会说什么呢?请补充语言描写,不超过30字。
(3)结合上下文,如何理解第⑩段“我们无法把自己王国的准则,在他们的王国里推广。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当好自己王国的国王”这句话?
(4)选文多次提到与父母“争斗”,【链接材料】中朱自清也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暗笑父亲的“迂”。请结合微信截图及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代际问题有什么新的体会。
8.(13分)散文阅读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③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④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⑤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⑥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⑦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⑨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⑩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⑪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⑫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⑬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⑭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⑮怎么办?
⑯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⑰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⑱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⑲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⑳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㉑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㉒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三、文言文阅读。(共15分)
9.(1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ㅤㅤ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B.及其家穿井(遍及)
C.求闻之若此(这样)
D.丁氏对曰(应答)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闻之于宋君。
A.久之,目似瞑(《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3)下列各句划分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丁氏/穿井/得一人。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5)对于传言宋君持什么态度?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10.(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写作。(40分)
11.(40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春》的开头。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曾有过急切盼望。请以“我盼望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
①在作文题目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②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分)选出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飘渺(piāo miǎo) 星宿(sù) 抽噎(yē) 高跷(qiāo) 干涸(hé)
B.炫耀(xuàn yào) 称职(chèn) 蜷伏(quán) 钦差(qīn) 静谧(mì)
C.蹒跚(pán shān) 蝉蜕(tuì) 收敛(liǎn) 裙钗(chā) 狡黠(xiá)
D.怂恿(sǒng yǒng) 着落(zháo) 嗔怪(chēn) 盔甲(kuī) 顷刻(qǐng)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星宿”的“宿”应读作“xiù”。
B.正确。
C.有误,“裙钗”的“钗”应读作“chāi”。
D.有误,“着落”的“着”应读作“zhuó”。
故选:B。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断语 殉职 神彩奕奕 哄堂大笑
B.琢磨 惩诫 大相径庭 怪诞不经
C.气慨 禁锢 怅然若失 花团紧簇
D.溜达 绵延 拈轻怕重 骇人听闻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神彩奕奕”的“彩”应为“采”。
B.有误,“惩诫”的“诫”应为“戒”。
C.有误,“气慨”的“慨”应为“概”,“花团紧簇”的“紧”应为“锦”。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C.《狼》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郭沫若曾评价这部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俄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解答】A.有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B.有误,朱自清,字佩弦。
C.正确。
D.有误,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
故选:C。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以及传统节日、敬辞、谦辞等。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4.(7分)默写题。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3)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5)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7)树叶子却绿得发亮,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朱自清《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1)随君直到夜郎西(重点字:郎)
(2)学而不思则罔(重点字:罔)
(3)回乐烽前沙似雪(重点字:烽)
(4)淫慢则不能励精(重点字:淫)
(5)何当共剪西窗烛
(6)海日生残夜
(7)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5.(4分)名著阅读《西游记》。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 ,他是 明 朝人。
(2)唐僧师徒经过黄冈岭时,遇到一只老虎精拦路,孙悟空、猪八戒与其打斗时,它抓下自己的虎皮盖在卧虎石上,然后化阵轻风掳走了唐僧。这个情节中老虎精所用的计谋是 B
A.声东击西
B.金蝉脱壳
C.一箭双雕
D.以逸待劳
【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
A.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种战术。
B.金蝉脱壳:本义是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C.一箭双雕: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D.以逸待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根据“它抓下自己的虎皮盖在卧虎石上,然后化阵轻风掳走了唐僧”可知,老虎精利用虎皮制造假象迷惑悟空等人,从而脱身,可见他所用的计谋是“金蝉脱壳”。
故选:B。
答案:
(1)吴承恩 明
(2)B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6.(3分)综合性学习。
ㅤㅤ少年正是读书时,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亲近文学,走进经典”的读书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如果你是本次读书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参照示例为本次活动设计一种活动形式。
示例:“读”经典,朗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
(2)小明很爱看网络小说,请热爱经典的你劝说其多读经典文学作品(100字以内)。
【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活动形式。作答本题时,可根据学过的名著的内容与主旨设计不同的活动,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仿照例句的句式,围绕语文活动课的“听”“说”“读”“写”来设计活动形式即可。
(2)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小明;其次针对情况,劝说小明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语言要通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不能偏离劝说主题。注意字数限制。
【解答】(1)示例:“品”经典,感受《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
(2)示例:小明你好,看网络小说是放松的好方式。但是我们也要抽时间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你说对吧!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共25分)
7.(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他们只想做自己
刘 娜
ㅤㅤ①前两天,我回了趟老家,推开家门,就撞见正要出门办事的我爸:他穿了一件洗得掉色的上衣,裤子膝盖处烂了个大洞,脚上的鞋也不知道穿了多久,大拇脚指头顶着鞋尖,“呼之欲出”。
ㅤㅤ②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这些年,我给爸妈买的衣裳,两天换一件,一年365天也够换了。可我每次回家,他们都穿着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旧衣裳。
ㅤㅤ③我们没少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老两口每次都把头点得像捣蒜一样,但只要脱离了我们的视线和掌控,他们就“原形毕露”:营养品放过期了还没舍得喝;衣裳不合身了还没穿到身上;银行卡上明明打了钱,他们遇事儿还是抠搜,恨不得把一元钱分成两半花……刚开始,我挺生气,一遍一遍说他们。如此“斗争”了一二十年,我发现自己操碎了心,说破了嘴,气得头顶冒烟,脚底打滑,仍没什么效果。
ㅤㅤ④3年前一个晚上,我坐在老家门口,看着四野夜幕低垂,一点点吞噬我出生的这片土地、河流、村庄和老屋,忽然,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最大的心愿,到底是父母活成我期待的样子,还是安然地做他们自己?
ㅤㅤ⑤得到答案的那一刻,我有点脸红。
ㅤㅤ⑥这些年,我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能活成我们期许的样子,每个人都只能活成他自己的样子,但面对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何尝不是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们,说服他们,想让他们活成我期待的样子呢?最终,我那一辈子都在乡村和土地、四时五谷之间辗转的父母,还是用他们的习惯和执拗,教训我:他们只想做自己。
ㅤㅤ⑦这个认知,在几天前和我表弟媳妇的聊天中,进一步得到了深化。我舅家的表弟和表弟媳,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打拼。俩人特别能干,表弟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副总,表弟媳在网络上做商品直销,有自己的品牌和工厂。后来,女儿上中学,她果断放下生意,自学心理学,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和青春期的女儿做伴。她家闺女和她是沟通无障碍的好朋友,学习成绩还是班里的前几名,优秀开朗到让人羡慕。
ㅤㅤ⑧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强人,面对自家老人却束手无策。老人年龄大,骨头特别脆,轻轻摔一下就可能骨折。她每天都要打电话叮嘱:要喝牛奶,要吃钙片,走路慢点,不能摔倒了。老太太答应得很好,但转身该干吗干吗,走路不看脚下,不小心又摔成骨折。她气得不行,把老太太接到身边来,调理身体,陪她康复。陪了大半年,可算把老太太的坏习惯和坏毛病都纠正过来了。一转眼,老太太回了老家,不到两个月,一切推倒,重又我行我素,又摔倒进了医院。
ㅤㅤ⑨令我叹服的,是她的这些观点:我们和父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位,是因为我们早已离开了故乡,和我们的父母在习惯和认知上早已不在一个水平面。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里的我们,在另一个轨道上,一直向前;而我们的父母,却留在故乡,守着老屋,抱着旧习惯,越活越小,越来越老,越走越慢。
ㅤㅤ⑩是啊,每个人,都只能活在自己认知的王国里。去了远方的我们和留在故乡的父母,早已不在同一个王国,我们无法把自己王国的准则,在他们的王国里推广。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当好自己王国的国王,然后在他们的王国出现危情时,坚定地站在他们身旁,告诉他们:“我爱你们。哪怕,你们和我不一样。”
ㅤㅤ⑪这一层的认知,在和另一个老友聊天后,又有了不一样的答案。他比我大两岁,5年前,他辞职单干,后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团队。但他父亲还是觉得他没有正经工作,只要他回家,就要数落他:“你看看你,40岁的人了,还整天瞎混,丢不丢人!”他拿着自己的产品、合同和订单给父亲看。父亲不认,说:“你就是个不孝之子!”他摆事实,讲道理,就是入不了父亲的心,后来,他索性投降。
ㅤㅤ⑫3年前,他父亲得了重病,前前后后做了3次大手术。这位兄长,一个人包揽了几十万的医疗费。父亲出院后,说城里太吵,他又出钱,在郊区给父母买了栋有院子的小洋楼,找了个保姆伺候照顾。从那以后,父亲再也不说他瞎混,再也不说他是不孝之子了,而是逢人就说:“时代不一样了啊,孩子们的事儿就让他们自己做主吧,咱可不能拿老一套要求他们。”
ㅤㅤ⑬这位兄长说:“年岁越大越明白,我们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而不是为了说服父母。如果说有一个办法能说服父母,那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让父母在事实面前承认你是对的,主动改变。”
ㅤㅤ⑭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活成梦想中的样子,也要允许父母固守他们的偏见,活成舒服的样子。打破父母偏见的最好方式,是超越父母,而不是和父母争斗一辈子,最终活得还不如父母。
(选自《读者》2020年20期,有删改)
【链接材料】
ㅤㅤ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迁;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1)请认真阅读全文,圈点勾画,用简洁的语言,填充表格。
序号
事实
认知
①
“我”给父母买了很多东西。
希望父母活成“我”期待的样子。
②
A. 父母过得很节俭。
B.他们只想做自己。
③
C. 父母越来越老,“我们”能在他们生病的时候给他们依靠。
D. “我们”要超越父母,而不是和父母争斗一辈子。
(2)第⑧段画线处写道:“她气得不行,把老太太接到身边来,调理身体,陪她康复。”当她气得不行时,见到老太太会说什么呢?请补充语言描写,不超过30字。
(3)结合上下文,如何理解第⑩段“我们无法把自己王国的准则,在他们的王国里推广。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当好自己王国的国王”这句话?
(4)选文多次提到与父母“争斗”,【链接材料】中朱自清也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暗笑父亲的“迂”。请结合微信截图及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代际问题有什么新的体会。
【分析】本文记叙了“我”给父母买了很多东西,希望父母活成“我”期待的样子;父母过得很节俭,他们只想做自己;父母越来越老,“我们”能在他们生病的时候给他们依靠,“我们”要超越父母,而不是和父母争斗一辈子。文章表现了父母对“我们”的牵挂和爱。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根据原文“营养品放过期了还没舍得喝;衣裳不合身了还没穿到身上;银行卡上明明打了钱,他们遇事儿还是抠搜,恨不得把一元钱分成两半花……”等可知,事实是不管“我们”变成什么样,父母始终按他们的方式活着,过得很节俭;根据原文“她气得不行,把老太太接到身边来,调理身体,陪她康复”“这位兄长,一个人包揽了几十万的医疗费。父亲出院后,说城里太吵,他又出钱,在郊区给父母买了栋有院子的小洋楼,找了个保姆伺候 照顾。从那以后,父亲再也不说他瞎混,再也不说他是不孝之子了”等内容可知,事实是当父母重病或需要“我们”儿女时,“我们”要有让他们依靠的能力。因此“我”的认知是打破父母偏见的最好方式,是超越父母,而不是和父母争斗一辈子,最终活得还不如父母。
(2)本题考查语言描写。结合前文语境“她每天都要打电话叮嘱:要喝牛奶,要吃钙片,走路慢点,不能摔倒了。老太太答应得很好,但转身该干吗干吗,走路不看脚下,不小心又摔成骨折”等内容可推测她此时生气的缘由。注意“她”的语言描写中要能体现她的生气,她的责怪,她对母亲的担心等,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根据前文语境“我们和父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位,是因为我们早已离开了故乡,和我们的父母在习惯和认知上早已不在一个水平面”以及后文语境“然后在他们的王国出现危情时,坚定地站在他们身旁,告诉他们:我爱你们。哪怕,你们和我不一样”以及后文一个兄长和他父亲的故事等可知,这句话中的“自己王国的准则”“他们的王国”是指离开故乡后的当代年轻人的习惯和认知,和固守故土的父母。“当好自己王国的国王”是指过好自己的生活,超越父母。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探究题。根据链接材料可知,朱自清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暗笑父亲的“迂”。根据微信截图可知,儿子对妈妈劝穿秋裤的语言表示不理解。据此可谈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问题,如越是唠叨越是爱等。据此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A.父母过得很节俭;C:父母越来越老,“我们”能在他们生病的时候给他们依靠;D:“我们”要超越父母,而不是和父母争斗一辈子。
(2)为什么你总是不听话,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你这样让我很担心啊!
(3)“我们”不能把当代年轻人在城市的习惯和认知施加给父母,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做好的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超越父母,这样才有能力帮助父母。
(4)“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活成梦想中的样子。面对父母固守的偏见,“我们”总是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殊不知,每一句唠叨的背后都藏着父母的牵挂和爱。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13分)散文阅读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③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④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⑤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⑥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⑦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⑨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⑩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⑪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⑫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⑬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⑭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⑮怎么办?
⑯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⑰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⑱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⑲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⑳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㉑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㉒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分析】本文通过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
(2)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通过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3)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4)本题考查段落句子的理解与作用分析。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联系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为: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发人深思,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情感等。“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答案:
(1)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
(2)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3)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4)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语句含义、修辞作用与效果、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文中内容理解归纳能力。其中第(4)题是重点题目,解答时,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三、文言文阅读。(共15分)
9.(1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ㅤㅤ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B.及其家穿井(遍及)
C.求闻之若此(这样)
D.丁氏对曰(应答)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闻之于宋君。
A.久之,目似瞑(《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3)下列各句划分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丁氏/穿井/得一人。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5)对于传言宋君持什么态度?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分析】【参考译文】
宋国有户姓丁人家,(因为)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所以)经常要留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去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像这样来获取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B
ACD.正确;
B.有误,及:到,等到。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例句中“之”的用法是:代词;
A.之:补充音节;
B.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之:代词;
D.之: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ABC.正确;
D.有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得,得到。非,不是。于,在。句意: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文中宋君听说了传言后并没有盲目的听信传言,而是派人去丁家询问,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他并没有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生活中我们对待传言应做到:坚决与谣言的发布作斗争;要树立文明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信谣、不传谣。
答案:
(1)B
(2)C
(3)D
(4)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5)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求实求真精神。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0.(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分析】《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为:一阵寒冷的西风吹过,将地面的枯叶卷起,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漩涡,此时的树枝上,早已是光秃秃的树枝,显得异常萧条。而海面上的波涛已然是随潮水涌起,气势骇人。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写出了大海气吞日月星辰的气概,好像银河和日月都出自其中,表达了大海包容万物的胸怀,暗含了作者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答案:
(1)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2)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40分)
11.(40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春》的开头。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曾有过急切盼望。请以“我盼望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
①在作文题目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②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请以“我盼望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有希望,天空就是蓝的,步子是轻盈的,粗茶淡饭是甜的,平常的日子也是美的。你有希望吗?你的希望是什么呢?题干其实就是让我们说一说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想想自己的梦想或理想是什么,确定好写作内容。可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为了实现梦想,你打算怎么学习、怎么做等方面进行构思。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写作时注意详略要得当,重点写一写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了什么努力。注意运用学到的描写及修辞手法,注意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解答】
我盼望能成为一名老师
盼望着,盼望着,我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梦想,是人生中最华美的篇章。梦想,究竟是什么呢?有的人可能会说:梦想是儿时天真的梦,是纯真美好的愿望。在我的眼中,梦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未来前进的方向!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有过很多梦想:看到花店就想去当花店老板;看见蛋糕店就想做蛋糕师;每次生病了,去看医生,就想做一名“白衣天使”……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希望我能当一名老师,这个梦想,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
假如我当了老师,我会和同学们一起看书学习,让同学们拥有更多的知识,会让同学们做很多的游戏,开发他们的智力;我会登上那三尺的讲台,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带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会把我的学生当作我的孩子,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从一个个真善美的小故事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让他们从一首首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到“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寂静;让他们从一个个英语单词中,感受到语言的神奇;让他们从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数字中感受到数学王国的神奇。我还会让孩子们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学习,爱上学习。当他们捧起奖杯时,我会告诉他们“不要骄傲,一定要再接再厉,在以后的道路上继续努力,才能有所成功”。当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困难而气馁时,我会告诉他们“不要气馁,阳光总在风雨后,坚持就是胜利”。我会像当时老师教育我们一样,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好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我一直在为这个理想而不懈地努力,扎扎实实学好每一门功课,一步一个脚印朝这个目标攀登。
梦想就如同一双翅膀,带着我在宽广的天空中飞翔,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点评】这篇文章作者想象力丰富,写出了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小作者将来一定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有序,并在最后笔锋一转,回归现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