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教科版科学(2017)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39139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春教科版科学(2017)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39139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春教科版科学(2017)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展开
教科版小学《科学》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学 校 学 科 组 任课 教师 学 期 2022-2023第二学期
2023年春教科版科学(2017)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一、全册教学目的要求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还要强调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使用班级记录表,因为这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记录、思维和认识发展的记录,是将整个单元学习有机联系起来的有效工具,希望教师们坚持使用。二、教改设想1.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2.指导学生能利用简单工具对身边的常见物体进行观察。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4.引导学生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5.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定的计划。6.引导学生形成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7.引导学生形成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8.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三、教学措施1.课前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2.课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记录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活动能力。4.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四、教学进度表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教学措施备注2.13-2.172.20-2.24始业教育1视频 1-1发现物体的特征1观察,讲解相结合分组必做实验2.27-3.31-2谁轻谁重1观察,讲解相结合分组必做实验3.6-3.101-3认识物体的形状1观察,实验、讲解相结合演示必做实验3.13-3.181-4 给物体分类1讲解,操作相结合。演示必做实验3.20-3.241-5观察一瓶水1讲解,观察相结合演示必做实验3.27-3.311-6它们去哪里了1实验,讲解相结合分组必做实验4.3-4.71-7认识一袋空气1实验,讲解相结合演示必做实验4.10-4.14复习1 4.17-4.21科学阅读1 4.24-4.282-1我们知道的动物1实验,讲解相结合分组必做实验5.1-5.52-2校园里的动物1实验,讲解相结合分组必做实验5.8-5.122-3观察一种动物1实验,讲解相结合演示必做实验5.15-5.192-4给动物建个家1实验,讲解相结合分组必做实验5.22-5.262-5观察鱼1实验,讲解相结合分组必做实验5.29-6.22-6给动物分类1实验,讲解相结合演示必做实验6.6-6.10科学阅读21 6.13-6.17第一\二单元复习1 6.20-6.24期末考试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