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呼玛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2×30=60分)1.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 )A.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 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C.西周等级秩序森严 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2.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朝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 )·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削弱了中央集权A.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 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C.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D.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3.西周早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4.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5.(2021·潍坊高一检测)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2021·潍坊高一检测)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2021·潍坊高一检测)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7.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子主张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A.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 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 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9.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致形成了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的局面。上述局面的出现( )A.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 B.标志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C.促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机制 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黑暗和倒退10.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11.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B.大运河的开通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12.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之交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井田制度B.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13.《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孔子( )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C.反对奢靡享乐 D.注重克己复礼14.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 )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从封邦建国到设置郡县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15.西汉政治词汇中,常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C.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D.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16.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地位却拥有文化知识的知识阶层。到了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在思想上依傍古人但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一变化的文化因素是( )A.优先兴办教育 B.科举制度的僵化C.背离传统礼制 D.儒家思想的限制17.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 )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18.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是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现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19.表1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选官制度民谣、诗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20.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关于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17.2%24.5%46.1%A.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B.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C.科举制受现实的制约 D.封建统治基础受动摇21.从唐朝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朝( )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主导 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的发展 D.官营雕版印刷业发达22.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设置节度使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23.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时,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24.唐初,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以后( )A.赋税制度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25.(2021年重庆适应性测试)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 ( )A.改变了基本教义B.出现了人文关怀C.促进了民族交融D.迎合了本土文化26.(2021·泰安高一检测)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27.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28.“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加强了中外联系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29.从吕思勉的《秦汉史》目录中,可以看到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第六章 汉末事迹第一节 元帝宽弛第二节 成帝荒淫第三节 衰帝纵恣第七章 新室始末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第五节 新莽败亡第十章 后汉衰乱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第五节 灵帝荒淫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第二节 董卓之乱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①朋党之争与外戚干政 ②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③皇帝无能与宦官乱政 ④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③④30.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C.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二、材料解析题(20×2=40分,每小题2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每年需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作租;每年需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此外,按照规定,他们每年还需要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如不服徭役,丁男可以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获得免役的权利。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调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唐代赋税制度变迁》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传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役仍复纷然。……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8分)32、 材料二综观秦汉以降的两千年中国政治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唐初的宰相制度无论比起前后的哪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也就是说,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既定框架之内,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贞观政治的开明程度可以说是最高的,也是最接近理想状态的。 ——王觉仁《大唐兴亡三百年》根据材料从先秦到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围绕权力分配在中国封建社会始终贯穿的矛盾是什么?汉、唐是如何解决的?如何评价? 一、 DCBCB BCCAB DBDBB DDACB BDBBD CCADB参考答案:(1)新变化: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税收时间固定。作用: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 弊端: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原因:封建专制下阶级压迫严重;决策随意,缺乏民主监督;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搜刮百姓;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收入。32、答案:(1)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2分)(2)措施:汉: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中朝”,实行刺史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8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西钟山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钱穆曾评价说,有学者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